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王叁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P11

  ..續本文上一頁況此世界又是俗事千端,生起的諸緣有萬般牽擾,如同枷鎖如同鈎索,連環牽扯而不斷。妄心則念念而不停止,色身則刹那刹那生滅而無休息,驅役我生死輪回上下升沈,障礙我們的本性光明,經曆無數劫以來乃至今日,從來未曾暫時休息。此娑婆世界生滅無常遷變流轉,不可以長久停留。縱使是壽命百年,也如同不超過一彈指之頃,今日明日難保其永遠長存。忽然之間于眼光落地死亡之時,不知不覺間刹那便到了來生。隨著其所造的業因,受形體于別類的衆生,或是披毛戴角的畜生,或是著地飛空的禽鳥。今日的種種見解全部都忘記了,恍恍忽忽在叁途六道之間已經飄零了多生多劫,而卻不知道要自我歸向于何處,如此可以說是大大的痛苦啊。

  縱使是將來彌勒世尊出現于世間,而我卻不知道投生于何處,尚且不曾聽聞父母叁寶之名字,何況是經典教理的圓頓之談?雖然承受了異類之身,但是保護愛惜之心也是很深重。因此而從業果中再導致業因,從冥冥的黑暗之中再入于黑暗,畏懼死亡貪愛生命,不異于今日之時。

  若不是從目前當下這一念之間,仿效彼先知先覺之大丈夫,猛力發起廣大之心,立下決定的志向。發奮揚起舉鼎拔山之力,以一刀兩截而截斷,跳出塵勞煩惱之稠林,使過去未來的兩頭撒開,將現今一切境界的中間放下。怎麼能夠使念佛的行業昭明顯著,修行的光明震動人天。使一切衆生群有蒙受恩澤,得到十方諸佛之護念,而開啓總持之法門。即使不用等待娑婆世界的果報已滿,便得往生于西方極樂世界也。

  若是更要等待居住的處所安穩便利,衣服飲食豐富饒美,並且有充足的香華嚴飾,事事都能稱心如意。尚且還要思前算後,蔔度尋覓良時良景,報盡所有恩怨之債,圓成所有一切善事,然後才要發心修行。那麼假使到了虛空界都窮盡之時,也沒有如此美好清閑之日。這就是所謂的晴天幹燥之時不肯前去,一直要等待到了下雨淋頭。古人雲:“即今能夠休去便要休去,別再想要尋覓了時卻沒有一個了時。”就是在說這個事吧!

  寶王叁昧念佛直指【卷下】

  勸戒殺第十

  古人裴休宰相,曾經著作《圓覺經疏》之序文,其大略曰:“凡是有血氣之類者必定有知,凡是有知者必定同一體性。即是所謂真淨明妙,虛徹靈通,卓然獨存者也。”以此道理來觀之,則知道蜎飛蠕動的至微細之動物,以及彼有巨大身體的獅子大象和巴蛇之類,與十方諸佛之圓覺妙心,其虛寂圓徹靈性感通,皆是同一個真實清淨之體,怎麼可以分別其優劣高下呢?

  衆生與諸佛既然相同,人雖然是萬物之靈,豈不亦與彼等衆生同一體性,共同禀受四大五行之形質,同是生于天地之間。就如墟土之鼠和高梁燕子之類,上應于天象,相似于日月,反而能夠司主人們的災禍和福德,怎麼可以說它們不如于人也。此道理既然明白,乃知道人類與其他的禽獸物類,其體性都是均齊而來自天地之倫,彼此完全沒有差別。豈可以逞我一時的強力殘暴,欺負乘駕于彼衆生之微小弱勢,而恣意實行殺戮衆生之事呢?

  此外彼禽獸物類之所以異于人者,只是因爲其無始以來之愚癡妄想,以及極重惡業之牽引所致,是故在不覺不知之間,改頭換面,于異類之中受其形體也。並非是因其心體與我等有差異也。心體既然毫無差異,而我又與彼類衆生同是在于生死輪回之中,雲何可以用刀刃解剖切割其皮肉骨骸,潰壞傷害其其血肉腸胃肝膽。或者稱其斤兩重量而買賣之,或者以百般的方法火煎水煮。然後咀嚼其色身軀體,恣意取其血肉之甘肥美味。于一頓飯的時間,飽食我的貪愛嗜欲,供給配合我的口腹之需。從來不曾顧慮畏懼未來在叁惡道之中、無量長劫之痛苦,此可以說是過失之甚也。

  人們目前雖然說是優勝于彼畜生物類,然而只是業障果報尚未到來而已,豈是真的優越于彼衆生呢?更何況彼畜生物類之中,有的業報已盡之後將會投生爲人者,或是投生于天道者。此中也有諸佛菩薩示現與其同類以救度之者,而我等業障深重不能知識。怎麼可以殺害彼衆生最爲愛重的身軀性命,以資養我片時之間的口腹之欲。如果忽然之間我們人身的業報受盡,反而恐怕所受的果報還有比他們不如的,怎麼可以說彼畜生之類是供我食啖,而必定不及于我們的層次呢?

  更何況我之色身昔日也許和彼同類,而彼物類也和我們同類平等,于種種的物類當中,也曾經互相成爲父母兄弟,妻子姐妹,以及諸般親戚眷屬。由于經過形體的變化流轉,心識也因此迷昧沈沒,不再互相認識彼此,虛妄而認爲彼衆生較爲下劣。如今如果殺而食啖之,即是殺害我之父母,以及先世的親戚眷屬等恩愛之人。此外我之色身並不離開地水火風等四大,殺害衆生亦是殺害我自己四大之故身也。此外釋迦牟尼佛言:“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以其衆生未來必定成佛之故,尚且應當至心供養供給侍奉,如同至親父母之想,何忍殘暴而殺害之。若是無知而殺害之,此也是殺害未來佛,難道可不令人畏懼嗎?

  感歎如今傷殘殺害衆生之人,不能認識先世之因緣,與衆生爲親眷關系之時,在逆緣的境界之中,彼此大多互相生起違抗相逆之爭執。于是從親眷關系之中起于怨仇,從怨仇中糾結忿恨,彼此的怨歎忿恨之中結下相續之深仇,生生世世而不消失。于是彼此相生而且互相殺害,展轉相續不能停止。就如同彼大海之潮水,盈漲虧缺上下往來,不能自己停止。明白審思彼衆生之處境而反思自己,可不令人感到痛苦傷心嗎?

  是故《梵網經》當中,既禁止自己親身去殺生,乃至于教他殺,以種種方便殺、贊歎殺、乃至發誓咀咒等殺,以及殺因、殺緣、殺法、殺業,皆製止而令其永遠斷除,此乃是釋迦牟尼佛真誠的教誡也。我等若是不停止彼此互相吞食血肉者,則必定令彼狩獵打漁、捕殺惡殺之人展轉而更加增多。使得水中陸地、以及空中飛行的一切衆生,無地可以隱藏逃竄。才一進入獵殺者之手中,其皮毛羽翅、魚鱗獸甲,一時之間便受傷毀壞,痛苦哀鳴之聲尚未停絕,便要供人咬嚼食啖。或者是以其他衆生之血肉色身來滋養吾人,豈知道一切的畜生物類,害怕死亡貪求生命之心,本來與我便是相同。若是能夠知道其乃是我先世之親眷,大家一同來斷除殺業,這樣也能成全完備我們的孝道。《梵網經》雲:“孝名爲戒。”即是說戒殺即爲孝順之道也。

  況且彼畜生物類,其靈性具有預知之能力,躲避危險不抉擇于時機,逃竄災難不選擇于處所,更何況以天地之寬闊廣大,也有其自我養身之處。如今其因故而不能自我生存,而與獵者兩者恰恰相遇,必然落入人們的手中。這實在是由于其先世造下之因,而使其不可逃避也。先世所造之因既然不可逃避,則我等造作今日之業因時,自己應當深深思惟而痛下警戒。倘若因一時之無知不能戒止,則我與衆生彼此之殺業,必然如同其衆生前世之因而令其入于畜生之類,那麼我如今所造之業又怎麼可能逃避呢?經雲:“假使經過百千劫,所作的業因並不會亡失,因緣成熟而相會遭遇之時,果報還是要自我承受。”這豈是虛妄之語啊!

  是故我釋迦世尊已經圓滿了清淨的覺性,示現形像于人道之中,于諸多的說法會上,以此戒止殺生之訓示,一再地叮咛告誡,無不是一而再,再而叁。並且以此殺戒列于諸乘佛法之首要,于修行的清淨梵行之中,無不嚴厲而懇切。並且我釋迦世尊又複示現琉璃大王殺盡釋迦種姓之族人,而我佛亦有頭痛之果報,以及受金槍所傷之果報,以垂示訓誡于後世。這便是要讓世間之人知道造業的因果難以逃避,而讓大家一同停止殺生也,怎麼可以不深信呢?

  有人說佛陀必定無有此因果之事,而是爲了衆生而示現此事。那麼釋迦聖人便有欺诳衆人之過失。佛陀既然是無有诳語、無有過失之人,那麼此因果之事怎麼是不實在呢。此因果報應之事既然是實在的,佛陀自己尚且要如是受于果報,更何況是一般的人啊。是故可知因果報應償還之天理,就如同影子隨于形體。此外就算是世間之人,平生雖然彼此很友好良善,但是或許只是一句言語之忤逆,一件事物相虧欠,尚且要結下怨恨以至死亡。更何況是用白刃加以傷害,恣意食用其血肉,這樣有可能會忘記其深刻之怨恨嗎?

  而且彼世間的典籍文章,也有說到不可合力包圍而捕獵,不蓋覆捕捉成群全部的衆生。釣魚而不設網捕魚,弓箭不射夜宿之禽獸,以及聞其哀鳴之聲、不忍心食其肉之訓示。此正和我釋迦牟尼佛在叁藏漸教當中,允許食用叁種淨肉之說頗爲相同。雖然不如大乘方等經典一樣完全禁止殺業,可是也禁止殺生之漸增。阻止殺業之漸增,尚且有仁德及于禽獸之稱譽。何況是口中完全食用素食之餐飲,身體則不用衆生皮毛而用麻布的衣服,意念則專門慈悲忍辱,不殘暴于任何一個衆生物類,使其個個皆能完全其生命。如此豈不是慈悲仁德披化于無量無邊之衆生,這更是可以讓人贊譽啊!

  況且古代的聖人尚且不肯暴露死者的枯骨于道路野地,枯骨並沒有靈知之性,而其慈心猶因不能忍而埋葬之。何況是有性命血肉而同具有靈性之衆生,而卻可以殺害而食用之?老子曰:馳騁于田野獵殺,使人心地發狂。又曰:射殺飛鳥、追捕走獸,發起蟄蟲、驚動棲禽,放縱暴力砍殺傷害,無理而不合禮法的烹煮宰殺。乃至于在行住坐臥之間,舉止動作施行作爲之際,所傷害殺死的衆生物命,其在蒼天大地虛空之中,必定有司命之神,欽承蒼天上帝好生之德,隨其所犯的輕重之罪,悉皆以筆而記載之,一絲一毫完全沒有差錯失誤。使彼殺生之人在生之時則減少壽命年月,並招得種種不如意之事。死時則墮入地獄,備受種種的衆苦。所有的刀山劍樹,割斬磨剉、火煎水煮,抽取腸胃、拔除心肺,剝去皮膚、食啖血肉,切割骨骼、刀削筋髓,繳斷頭首、挑挖眼目,火焚腿腳、炙燒手臂,諸般的大地獄,無不痛苦地經曆。以拂石劫或塵沙劫之長久時間,也無法可以譬喻其地獄受苦的壽命。

  縱使彼諸大地獄之果報有盡,在…

《寶王叁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