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百千劫之中又要墮于餓鬼之中。然後于百千劫之中,又要墮入于畜生道當中。在畜生道當中,必然被殺生一次以酬償一次殺業的果報。殺心若是比較重的,有的殺生一次而果報有千萬次,乃至于無盡的次數。如此才可與其被殺之人,如同從前一樣互相遭逢,然後或者被殺或者被食,以償還宿世的業債,一锱一铢也沒有分毫之差錯。如果其人先世有些微的善業,能夠得生于人道之中,尚且要生生世世貧窮孤苦,或是多疾病而且短命。或是癫痫而喪失心志,乃至眼盲耳聾、喉嚨喑啞,疥癬癞皮、癰蛆壞瘡,流膿流血等諸衰病,有百千等衆苦,以之而自我莊嚴。種種怨怼之境界,全部聚集于身,親戚族人皆放棄而舍離,其困頓痛苦實在是令人難以忍受。如此種種者,皆是殺生之業非常深重,所以感受如是的極端痛苦也。
是以梓潼帝君有教化之書戒殺之篇。《書經》亦雲:“造作惡業者,上天必定降給他百種災殃。”不就是這樣嗎?更何況是異類畜生也有慈愛的仁心,于義理上不可以殺之。例如羔羊跪著而食母乳,慈烏知道要反哺其父母,這都是有行孝道之禮。西域胡犬知道要保護主人,獬豕這種獨角獸能辯別曲直而不屈服,這些都是有忠義正直之本能。蜜蜂螞蟻有君臣之分,鴛鴦謹守夫婦之禮。大雁飛行有兄弟長幼之次第,禽鳥的嘤鳴可以友愛同群。觀察彼種種的衆生,與人類又有何差異?人們雖然爲萬物之至靈,反而不能推行同體之慈悲以普及于一切的含識衆生。並且更再殺害彼性命,以滋養一己之色身,這樣可以說是有靈性嗎?可以說是有仁心嗎?
又如陸亘大夫問南泉禅師曰:“弟子食肉才是?不食肉才是?”南泉禅師答曰:“食肉是大夫你的食祿,不食肉是大夫你的福分。”其意義也可以了知。縱使彼世俗的宴會賓客,以及進行時節慶典之禮製,難道就沒有蘋果、海澡、瓜類、水果等庶羞美味可以作薦食供奉之禮儀,而可以保全素食齋戒之道嗎?
又如佛經當中雲:“昔日有專門從事屠宰殺生之人的兒子,想要向父親求得出家之緣。其父親把刀器、羊和其兒子,共同關閉在同一屋室。並且告訴他兒子,如果你不殺羊,我就要殺你。其兒子因此而自殺。由于如是之緣,此屠夫之子便生于天上,于多劫之中,享受天人的快樂。”如是可知不殺生之人,既然可以往生善道之處,必定可以得到善終。世世能夠到長壽之果報,又能夠以其德行而遠傳于其子孫世代也。
然而如今佛法即將要消滅,就如同一條細絲懸吊系縛于九鼎。有很多的佛弟子,不能夠體會佛陀慈悲之心,而仍然安心地飲血啖肉。見到吃素食的人,反而毀謗其爲小乘之人、爲魔頭,甚至比之爲牛羊,爲鵝爲豬。如果有人指稱他的心地太過惡毒,這些食肉惡人便用百般的惡言绮語,攻讦發露他人之過失。此等毀謗素食之惡人,雖然是天神見了也會嗔怒之,說這些人就如同吃人的羅刹。如果世間之人將羅刹吃人比類于他自己吃衆生肉,則這些食肉惡人反而自稱世間弱肉強食本就是正直不變的道理。嗚呼!此乃是佛法即將消滅之征兆也,實在是不可不知也!
以前子産對于魚,尚且會發出“是用正當手段捕捉的嗎?”之感歎。齊王不忍心,乃有聲稱沒有傷害仁心之術的言語。小戴的《禮記》中說到殺害獸類,有不孝之評論言談。書生發心救螞蟻,中了科舉之拔選。應當了知殺生與不殺生,其損害及利益是如此昭然明顯。更何況我等乃是釋迦牟尼佛的四衆弟子,怎麼可以行此殺生之業呢?
《楞嚴經》雲:“因爲人們食用羊肉的緣故,羊死之後成爲人,人死之後成爲羊,如是你償還我的命,我償還你的債。以如此不斷相殺相食之因緣,雖然經過了百千劫之久,恒常處在生死輪回之中。”經中又雲:“如此一次又一次生生死死,彼此互相來殺害食啖,惡業恒常相隨相俱于其所生之處,窮于無盡的未來際。”
《法華經》雲:“獵殺動物網捕魚類,爲了利益而殺害衆生,販賣衆生肉而生活之人,皆不要去親近。”又有偈頌雲:“若是想要殺生之人,應當把被殺者當作自身而觀,自己的色身不可被殺害,衆生的性命與我也沒有兩樣。”經典中此等真誠的訓示,不是非常昭然明顯嗎?
也有一些邪見之人,說彼異類衆生,但只有虛妄而生、虛妄而死,所謂的罪業與福善,本來即是空寂,因此殺害之並沒有果報,那麼他何不道:“我等人類亦是虛妄而求、虛妄而食,舌根的滋味也本是空寂,食衆生肉又有何利益呢?”是故既然有貪食之心,豈沒有果報之境呢?
若是這些邪見之人又說:“此類的畜生,不食之又有什麼用處呢?”那麼便答之曰:“蜈蚣蛇虺皆是無用之物,你可以食用之嗎?”以上所敘述的,乃是審察自己而比例于其他的衆生,平等慈心而不殺害,是爲仁義之人各個應行之道也。
若是我等出家之佛子,想要修習念佛叁昧者,正應當要清淨身口意叁業,解除怨恨釋除仇結,以往生于西方淨土。豈可以不斷除殺生食肉,于臨命終時而自作障礙呢?大藏經中,廣泛而有教化之句,十方諸佛都是同一法音,從始至終而無二也。儒道佛叁教聖人的訓示,莫不皆是如此。在我片紙之間,豈能夠完備而引用出來。但願法界的一切衆生,聽聞到此義理旨趣,能夠體會佛道而好于生生之德。一同跻身于仁慈長壽之列,俱能善終而享盡天年,免除諸般的冤仇結恨。更加能夠如法地以此佛法教化他人,圓滿擴充聖人慈悲濟度之道,使彼衆生悉皆證得慈心。如此必定可以一同到達九品蓮華的清淨世界,成就無上之正覺也!
勸持衆戒第十一(皆淨業正因)
有疑惑者問曰:如今聽聞念佛法門之直指和戒殺的說法,可以說是指出大體而契合于衆生之根機。其事相與理體皆悉完備,實在是教善世間、利益衆生之訓示也。膽敢請問是不是只有此殺生之業,應當極力戒止之?還是兼帶著偷盜、邪淫、妄語等諸惡業,也要全部深深戒止之呢?如果也是應當戒止,何以在談論殺生的言語中簡略之呢?
答曰:唉!你這是什麼話啊!你難道不曾聽聞經典中有“具足衆戒”的說法嗎?何獨只是戒殺,只是因爲殺業最重,不論其是富貴或貧賤之人,這是人人所難以去除的。是故在修行正行之最初,首先令其斷除殺業,如此才可以漸漸具足衆戒,是故談論得最爲詳細。然而戒體豈有高下取舍呢。此外如果持戒之德不能修,憑何可以建立修行,這就譬如器皿如果想要貯存醍醐,首先要滌除不淨之物。想要修習叁昧者也是如此,必定首先要衆戒清淨,乃可得以成就。
縱使因爲其宿世的業障極爲深厚,不能頓時斷除惡業,也應當以種種的方便而製止壓抑,自己勸導自心,反省自身而悔改過失。並且修習四念處,了知此世界是快樂少痛苦多,生滅無常將會敗壞,不久之後即消磨而滅去。一切的諸法,皆是不清淨,皆如夢幻泡影,皆是無我。應當施設種種的方便,使其必定要斷除,豈可以隨著自心的妄念而失去了主宰之力。
此外戒行之德雖然具足,若是不使身心澄淨安定,止息世間諸般的工藝技能、雜染之術。乃至一切不論是善是惡,而能讓人分心雜念者,假使不能摒除而去,何以能夠專精一心而修此叁昧。念佛叁昧不能專一,往生又有何根由呢。然而如今一切衆生的無明業識,遍滿周布于一切法界。如果起一念世間之心,便被如是等塵勞魔黨牽扯拖拽而去,全身便沒溺于六塵之中,求其出離而了了無期。譬如遊于水中之魚雖然逃逸了,只要有一條絲線(譬如念佛)便可以系住,如果心念忘失了,其危害並非不大。心念尚且如此,更何況是身行呢?
如今既然修此念佛叁昧,正欲如同射箭一般,一箭而射中目的。不必等待此果報已盡,即可跳出煩惱生死的稠林,決定可以往生淨生。豈可以破失戒法、攀緣六塵,心志修行因循懈怠,使念佛叁昧不能成就,而更再進入于叁惡道, 。如此可不令人感到痛苦傷心。若是聽聞此事而不能戒止惡業,則臨命終時沒有成就靈驗,莫要說佛力沒有感應啊!
勉起精進力第十二
所謂的精進者,乃是不爲世間的八風所退轉,又不被身心種種的邪異知見,以及一切的大小病苦之緣,而懈怠其修行,是故名爲精進也。修行之人既然依照勸導而發心,永遠斷除殺業,漸漸具足衆般戒律,想要進入念佛叁昧。于修行叁昧之中,或者被一切強軟順逆二魔,從內外交互地迷惑撓亂,修行因此而有退轉者。則應當更加堅強其心志,精進堅固而如同金剛幢,勇健不可摧毀。如同須彌盧山一樣,堅定而不可動搖。又如同彼大海一般廣大,衆多的毒物亦不能破壞。
假使修行之人在修行的過程當中,若是聽聞到佛的授記說:“你如今雖然修習此淨土之行,可是彼極樂安養世界你將來無法往生。”
修行者即應當回答言:“善哉世尊!我先前受到佛陀的教化,而求生于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言:一切的衆生,皆應當發願,期願求生于彼國土。而尚且不會阻隔女人及根缺的衆生往生,也不阻隔五逆十惡將墮阿鼻地獄之衆生往生,更何況是我。我如今修行的道行雖然微薄,但是並不曾造作五逆之罪,念佛之數目也超過于十念,我必定可以往生淨土。釋迦牟尼佛豈會自我欺诳,阿彌陀佛豈肯違背其本願。更何況十方的諸佛,皆出廣長舌相,真誠證明了此往生極樂之事。是故我今必定要求生西方淨土,不敢退轉也。”
如是則名爲修行人金剛延幢勇健之力,佛陀前來言說而尚且不會退失其最初發願求生之心志,更何況是天魔外道等惡輩黨羽。以及人間的水火盜賊,強大邪惡的境界,和妻妾子女的情執貪愛,而能動搖我的修行願力呢?
有人問曰:我見到世間之人雖然有修習淨土法門,而卻不能夠往生淨土,這是什麼道理呢?
答曰:這實在是其知見有偏差邪異,而其修行不莊重端正也。
問曰:如果是這樣,豈不是虛妄喪失其修行的功德嗎?
答曰:豈有虛妄而喪失其功德,彼人也是同樣承受阿彌陀佛之願力,今生今世雖然不能往生,第二世即能往生。第二世不能往生,第叁世則必定往生。…
《寶王叁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