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只要衆生一但生心動念、想要歸向于彼阿彌陀佛,則必定在當來的多世之間得以往生于極樂世界,如是名爲“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豈有念佛而不得往生于西方淨土呢。是故可知往生于彼國者,皆得不退轉于佛道。修此淨土念佛法門者,亦得不退轉于佛道也。但是那些後世才能往生極樂世界者,枉費蒙受多劫多生輪回之痛苦,是故必須于一生一世之間取向決定,豈可以自己改變心志,而墮落在他生他世之間而往生呢?
修行人當中,若是有一些受到宿世的業力所使,其願力和修行有些虧缺,常常應當一心誦持此“拔一切輕重業障得生淨土陀羅尼”。若能持誦一遍,即能滅除身中所有一切五逆十惡等罪業。若能持誦十萬遍,即得不廢棄忘失菩提之心。若能持誦二十萬遍,即可感得菩提心道芽之生長。若能持誦叁十萬遍,則阿彌陀佛常常安往于其頂上,決定可以往生極樂淨土。此咒世間上所誦持的,雖然是出自大藏經之版本,其音聲和句段逗點,卻有很多錯謬。如今將傳誦的,乃是近代叁藏法師沙羅巴所翻譯的,比起其他的版本,最爲詳細精要。修行淨土法門者,是故應當誦之,以爲淨土正行之直指,如今附錄于此,其咒曰:
奈麻辣怛納 特啰耶也 奈麻阿哩也 阿彌打跋也 怛達哿怛也 阿啰喝帝 叁迷叁不達也 怛的也撻 唵 阿彌哩帝 阿彌哩打 嗢巴偉 阿彌哩打 叁巴偉 阿彌哩打 葛哩比 阿彌哩打 薛帝 阿彌哩打 帝際 阿彌哩打 韋羯蘭帝 阿彌哩打 韋羯蘭帝 哿彌你 阿彌哩打 哿哿奈 羯哩帝葛哩 阿彌哩打 頓度比 蘇哇哩 蘇哩哇 阿勒撻 薩怛你 薩哩哇 駕哩麻 吉哩舍 吉哩也 葛哩 莎喝
亦名“無量壽如來根本真言”,誦持此咒得大精進,速生淨土。
正行第十叁
如上所敘述的依報正報二種境界,乃至應當精進一心而修行,雖然皆是圓滿微妙,悉是求生淨土之方法,但是尚未是修行的正行。此下所要陳述的,乃是正行之意旨。何謂正行?修行者既然發下此志願,必定要使身心清淨,然後入于道場之中。首先應當觀察我自身,以及盡虛空界、微塵刹海的一切衆生,常常在生死大海之中,經曆無量劫而不休息,孤獨飄零沈淪沒溺于六道生死之中,無有歸依無人救脫。若是不能普遍令其得到解脫,何以名之爲正行。于是平等觀察于怨仇與親愛之境界,即此種種的境界之上,起于大慈悲心,如同虛空之量,廣大而普遍蓋覆一切。
又應當作如是之念,我如今此色身,如彼惡瘡病疣,有種種怨家仇業痛苦聚集。若不以此修行功德回向而布施于一切衆生,令其平等修行一切叁昧,令彼等皆得解脫,則是違背了佛陀的教化,也違背了我的本願。衆生所受的種種痛苦,甚可悲愍。我如今之發心,如同獅子出于洞窟,不追求其他的伴侶,不求他人的護持幫助。如獅子般廣大的嚬呻哮吼,摧伏一切的群獸,必定可以不被彼弊惡的外道等惡黨之所退轉。
如是的大菩提心既然已經建立,然後審察彼古代賢者的念佛正行。應當選擇自然而寂靜的方所,以及過去不曾汙穢染垢之地,其所花費的應當先盡我自己所有的錢財,然後才可以向人請求化緣。應當如法建立道場,在其地下鋪以香淨之土泥,上方懸挂莊嚴的寶蓋,中間供奉西方叁聖以及九品往生之像,令其極爲莊嚴清淨。然後排列諸般的幢幡妙華,供養之物完整具備,皆令其明瑩清淨殊勝微妙。
其次則穿著新的清淨衣服,燒香燃燈,並且安設靜坐之坐具。將我們無始以來所有的一切善根,普爲一切的衆生回向往生于極樂淨土,以莊嚴我們廣大的行願。若不能如是地發心回向,往生之正因如何可得。于是便以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叁心圓滿發起,五體投地而虔誠恭敬,觀想阿彌陀佛的相好身相,胡跪合掌。乃至運想心念普遍緣想于無量無邊世界海的一切衆生,以及我自己之身,自從昔日以至如今,流浪生死不知回返,深深可爲令人痛惜。于是涕淚悲泣,祈求阿彌陀佛垂愍慈悲。不知不覺此身就如同大山崩倒于佛前,至心歸命叁寶。手中擎持著香華,觀想其遍滿于法界,恭請諸佛歎其功德,恭敬禮拜表示虔誠。剖開心腹、洗滌肝腸,發露過去的種種罪業,修行五悔法門,旋繞于佛而歸依之。
然後正身端坐面向于西方,觀想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持誦經典稱念佛名,並且出入經行。如是晝夜六時,克定日期精進修行。如果業障深重未能感應,應當以至死爲期。于其當中不得有一刹那之念頭貪戀于世俗的五欲,如是一心虔誠專修,若是不能夠往生極樂,則我釋迦牟尼佛便是大妄語。是故念佛叁昧,其神妙不可思議是如此。此念佛叁昧者,乃是十方諸佛所贊歎,諸多聖人所共同遵行的。最初開始倡導于廬山慧遠大師,最後終于流遍于天下,曆代以來的傳承弘揚,皆是以此爲歸趣。
但是念佛叁昧的修行儀軌雖然有很多,惟有慈雲大師所撰寫的,其詳細和精略得當適中,應當要熟悉而玩味之。此乃是第一殊勝最上之行,其境界甚深,學佛之人于其中間,應當竭盡其心力。千萬不可以舍此淨土法門,而趨于彼其他的修行。若是自己的根機與彼法門不能平等相稱,那麼殊勝的修行便難以完全成就。
同時也要居處于清淨的屋室,使其內外整齊而清淨。接著隨著自己的心意立下修行的方式,禮佛和忏悔,每日訂定幾次固定之數。然後精進一心努力修行,誓不中途悔改。或者專門持誦經典,或是專門持咒,或者但是執持名號,直求往生西方淨土。或者能夠深深通達佛法的奧義,觀想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依報正報,若是能夠見到種種的瑞相,即可了知自己罪業已經消滅,淨土之緣已深,必定可以往生彼國。
如《阿彌陀經》當中有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若有聞說阿彌陀佛,持名號,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慈悲接引,即得往生彼國極樂世界。”是故可知執持名號,即是多善根多福德因緣也。如果有人尚未能夠完全斷盡世間之雜緣,也還修一些世間的善法。而于極樂國土,能夠深信而不懷疑,念念之間能夠依戀仰慕而不忘失,于前面所說的修行方法,可以隨其心意而修習。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之內,念念以此西方淨土爲歸依,觸遇境界則能通達彼生滅之淵源,臨于事務時則努力于修行之方便,其人臨命終時,必定可以往生彼國。
然而此諸修行的方式,其詳細與簡略雖然有些不同,而其功德法力卻本來平等,只是個人的存心願力,或有遲緩與快速之差別而已。是故阿彌陀佛的感應也有遲緩與迅速之不同,學佛之人不可不知。此外慈雲大師的十念法門,是于每日的清晨盥洗漱口完畢之後,安靜自處面向西方,然後以十念法如法修行。此實在是往生極樂世界之初因,其願力必定不可失去也。如上的修行事相,其事義已經全部說明,可以說是內涵全部彰明而無剩余隱藏了。
有人問曰:我等于念佛之際,雖然運用身口之行,而內在的心念卻紛飛不停,不能自我製止,且要如何地用心,才能夠不散亂呢?
答曰:能夠運用身口之念頭,不必談論其散亂與否。只要能夠不間雜不中斷,自然能夠一心,也可以說其即是一心。只要以其修行不休止爲限度,不必憂慮其散亂也。譬如世間人喪失了愛子,龍王失去了性命之珠,不必期待其一心而自然便能一心了,豈是因爲製止妄念而令其一心也,此妄心本來就不可製止,其實根本就在于修行人的精勤與懈怠之差別啊!
別明客途所修叁昧第十四
道場既然已經完備,供養的事物已經陳列,一一無不如法如儀,豈可以隨著時間而空過日子。如是則應當依循教法,運用以觀照的智慧,以種種的殊勝妙境作知解。承著此殊勝的妙心,建立無作之行。則生死煩惱之大海必定幹枯,極樂淨土必定可以往生。
當時有一客人在座,態度雍容,心志安定而自如。端正莊嚴、優雅穩重,內心蘊藏著不退怯之心志,忽然作禮而問曰:
如今觀察師父您的教誨,則知道修行之人運心廣大欲度衆生,不論是根機深淺之人皆應該如此。然而如果大家都來建立道場,使供養之事物完全齊備,然後乃可安定心神獨自靜處,才可起而修行之說法。若是像我們這些後生晚輩,根機鈍劣、寡于見聞,自從昔日以今時,仍然孤獨蛉竮于五湖四海,周旋遊曆于城縣鄉邑之境,或者去或者來。雖然想要處于寂靜之地精進用功,但是量己福德之力尚未能如此。若是能夠即于旅行之時,不必假借清淨的道場,庶幾讓我輩晚生可以依教奉行。伏願師父您能大慈大悲,啓迪我等未聞之旨趣,婉轉垂示其修行的始終方便。
答曰:大哉問也!世間人想要修習叁昧,必定說一定要等到所需的百般事物都具足了,然後才要發心修行。如今你的心志,可以說是超拔于其平凡之類也。如果不是你的問題,便不能夠顯發我心中蘊含之心意,而使其能夠完全披化于其余一切的根機也。這實在是因爲聖人垂示教化,就好像同一味的雨水,不論叁種藥草、二種樹木,都可以個別得到其滋潤而開花茂盛。更何況是念佛叁昧,普遍收攝于一切根機。
你若是想要決定得生于淨土,應當于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皆當作是修道之用,怎麼會妨礙于客行的途程當中呢?你如果想要在此行住之中建立修行者,最初應當建立不自我欺騙之心,隱藏德行顯露瑕疵,千萬不可以自我矜誇顯耀,始從最初的腳根之下,便要內外堅定穩當。
其次則必須放下諸般之雜緣,停止休息萬般事相,預先應當熟習讀誦淨土的經典咒語,以及五悔法門的忏法,令其極爲通達流利。又應當修習所行的威儀儀軌,必定使其端正莊嚴、優雅穩重。然後如前面所說,起于真正的信心,運行大慈大悲的智慧,普遍爲一切的衆生,如理地觀察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這兩個國土的汙穢和清淨,痛苦與安樂的兩種不同的果報。一個實在令人厭離,一者實在令人欣樂,然後于此觀念上發起修行。
既然在客行的路途,居住的處所不是同一,如同行雲猶如流水,…
《寶王叁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