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王叁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P14

  ..續本文上一頁是故不必莊嚴准備道場,只要能夠清淨身心,穿著隨份而比較清淨殊勝之衣服。于六齋日,或是客居的任何之處,即使是只有一小蕞的香華之供養,以此而供養叁寶,以表達自己心中的一點奉獻。然後正對著叁寶之前,禮拜長跪而頂禮稽颡。並且立下廣大的願力,發誓永不退轉。于其所在之處與生于世間之時,以此念佛法門爲究竟之歸依,更不再産生中途退悔之心。雖然沒有道場的莊嚴,即于發心修行的日子開始,乃至于形體壽命窮盡之日,每日的二六時中,修行此淨土法門。至于香華燈燭之有無,就不必再過問了。

  客又問曰:修行叁昧既然必須一心,然而人的俗事則有千頭萬緒,要如何修行,佛事與世間之事才能不會互相妨礙呢?

  答曰:譬如被捕的鳥入于牢籠之中,其色身雖然在籠裏,而心念卻憶想著廣大的園林,兩者並不會互相妨礙。牢籠只能系住色身,並不能系縛彼求于出離之心。世間的俗事只能拘束我們的色身,而不能夠拘束我們發願往生淨土之心志。所謂的叁界就如同牢籠,此色身如同被拘捕的鳥,求于出離即是願求往生西方,而彼廣大的園林就是極樂淨土也。是故可知虛妄世緣的千頭萬緒,並不會妨礙我們真實之心。更何況是在客居之間,他人的事務很少會煩惱到自己,自己也不會牽涉到他人,身心坦坦蕩蕩、如如不動,正好可以精進修行也。

  來客問曰:念佛法門的次第,唯願師父更再詳細解說,使進修念佛法門之人,親自從事修行之時而不迷惑也!

  答曰:白日叁時、夜裏叁時,其時段分毫而不可差錯,這便是其次第也。如今在客居之中,到了每日最初的第一個日時的時候,若在有佛像之處,或是自己有佛像隨身。則當口業稱誦經典佛號,身業從事禮拜,或是默念稱誦、身體禮拜,對著佛像而修行。如果沒有佛像,或者對著經典的書卷,或者只是面對著西方遙遙禮拜。或是除了東方以外,隨便面于一方而禮拜,皆當完整而如同在道場中之儀式。

  若是有時是在道路之中或是登于舟車之時,以及不得已要作一切治身動作、運用之事,真的不可以排除放下之時。則佛事與世俗之事應同時運作。又應當思惟想念此世間之事務,本是爲了長養色身之用,而我色身同時修行佛道,其功德也不會虛妄無用,即與在道場中修習叁昧是同等的。

  問曰:我聽聞人家說一心不可以二用,得到一個便失去一個,如何可以兩件事同時運作呢?

  答曰:你難道到沒聽到前面所說的籠中鳥的譬喻嗎?其已經非常明了了。又如同我們一個心,並不妨礙我們同時眼見事物、耳聞音聲,身體作動、心中則有憶念,其應用乃是無盡,何只有兩件事呢?其應用既然是無盡的,則應當就彼一切事務的動作運用之中,一心持誦《佛說阿彌陀經》一卷,或是《觀經》的上品往生章,或是《楞嚴經》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以及持誦淨土往生咒,或者叁遍、或是七遍,乃至一百多遍。又或者稱佛名號叁百遍、五百遍,乃至千遍,或者不計算其數目,作爲入于忏悔前之佛事。回向之後,才進入于忏法。

  其禮忏之儀式,都是從慈雲大師的忏悔儀軌中而出,從“一切恭敬”開始,其次禮拜叁寶,運想香華供養,贊歎諸佛功德,禮拜諸佛聖人,然後進行忏悔業障,以至于旋繞諸佛、歸依叁寶,皆當隨其文句義理、章節段落,一一觀想我此色身恭敬對于極樂淨土阿彌陀佛之前,或是此道場中形像的佛陀之前,長跪禮拜、瞻視旋繞,一一皆應明了清晰,不可使心中昏沈散亂。

  禮拜完畢之後,觀想阿彌陀佛的相好,以及白毫相等,自我衡量時間而停止。然後再如前述的持誦經典咒語以及佛號,並且回向完畢,如此才是初日分的佛事。以此觀想的禮拜等事,與在道場中的修行方法是同樣的,只有道場是真的親身禮拜,而在客途是用觀想,這一點是有差異也。

  此外其所持誦之聲音,雖然隨著個人與環境的好壞方便與否,而有輕重大小聲之分別。但是應當令音聲和靜默各自一半,沈穩宏大、典雅莊重,使我們兩肩之旁的人可以隱隱約約聽聞到,千萬不可與他人多言語交談。並且應當在尚未作務之前,或者于佛前燒香一柱。如果還是不方便如此,但能隨手拈一物當作是香,供養後便散撒之。到了修行之時只要運心觀想即可。至于其余的時間只要獨自靜坐、獨自經行。遠離了喧鬧及雜亂之處,並且避免與他人聚首閑談,戲語笑谑、輕侮調弄,狂笑和歌唱感歎,吟詩詠調、舉筆弄硯,種種使人忘失正念等事。如是則爲初日分之佛事也。

  日中分和日後分,以及夜間叁分的時間也是如此,如是則爲六時之修行方法。但是彼夜間之中,人已安定、環境已經寂靜,其用功的方式正應當和日間不相同。修行之人既然是爲了生死大事,豈可隨意而流于懈怠,因此而恣意安心睡眠。縱使在經曆嚴寒和酷暑之極,慎勿脫衣而睡眠,修法之衣服和計數的念珠,應當置于身旁近處。手巾和淨水,也不隔離于座位之處所。或者有所需要的,皆應預先准備。此外應當觀察身旁他人信根之厚薄,不可以惱亂他人,不可使人厭惡。如果對于念佛法門沒有阻礙之人,則應當微微念出聲音,如同琴聲、如同瑟調,聲音雖細而沈穩莊重,聲音雖大而無雌音。使天神歡喜降臨而護持,鬼神畜生聽聞聲音而解脫,則其功德更加深厚。

  或者是在舟船之中,以及在他人家中偏僻之處,皆應當觀察環境、觀察他人,然後一心精進而修行。以方便宛轉的方式,竭盡心力而修行,切不可于其中間生起他人之過失,彰顯別人的惡業。又不可用盡他人護持的歡心,傾盡他人的美意。縱使遇到時間處所之方便,或者有其他之事、其他之人有所妨礙者,也應當另外找尋隱僻之處,正身端坐面向西方,恭敬合掌心中至誠,出聲或默念要隨其時宜,如同前述的一樣觀想禮拜,與前作務時沒有差異。

  此外如果作務之時,作事完畢身心閑暇,不拘于其已經忏悔了多少,乃至有一句一拜尚未圓滿,即當繼續連續音聲而稱誦,然後到彼佛像之前,繼續禮拜而使其圓滿。若是正在佛前端身禮拜之時,忽然有其他之事情要緊急爲之,也不拘束于已經禮忏多少了,乃至只有剩下一句一拜尚未圓滿,即當于隨其所在作務之處,繼續觀想而使禮拜圓滿。千萬不可因爲進入忏法尚未多,而重新再起忏法。

  此外這種用觀想來禮拜的方法,實在是出于不得已的情況而爲之,不可以在閑暇之時,也用觀想禮拜的方式而懈怠其身行。也不可專門把此觀想禮拜之法用于作務之時,而于閑暇之時反而虛妄浪費光陰也。對于佛法只有淺薄信心之人,不可以直接勸其用此觀想之法修行。對于具有深信之人,又不可不暗中秘密啓發之,使其自己肯于不斷精進修行。此外不可以將教化引導之功勞歸于自己,如同春天化育萬物,而不可見其功行。彼依清淨道場而修行者,名爲順境中的易行道。在客途當中而修行者,名爲逆境中的易行道。若是將逆境中的易行道,比較于順境中的易行道,兩者就像是天地一樣的懸殊遙遠,逆境中的易行道,其功德利益更爲廣大。

  問曰:此觀想之禮拜與親身之禮拜是否相同呢?

  答曰:你難道不曾聽說,身口意叁業者,意念是身業口業之主導。主者既然專注于觀想,怎麼會不推及身業口業。此外又如禮忏當中運用心念觀想此供養之香華,以及此身心遍至十方叁寶之前的方式,豈不是也只是用心念觀想而已,比例此事便可了知。

  問曰:若是如此,只要心念觀想禮拜,可以不運用身業禮拜、口業稱誦嗎?

  答曰:意業雖然殊勝,若是能夠同時完具身業口業,名之爲叁業圓滿修習也。其靜默稱誦之意義,比例于此便可了知。如果能以此觀想禮拜之方法,于空閑之時填補禮拜之數,其修行則更加勇猛精進。

  問曰:每日六時修行方法之外,要如何用心呢?

  答曰:或者觀想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持咒誦經,稱佛名號,以及至心頂禮等修行,念念之間從不舍棄,克定日期祈求往生。這就如同行路之人,腳步如果緊急則到達的時間比較快速,腳步如果緩慢則到達的時間便比較遲緩。應當要如是精進用心才是。若是有人身心的體力較弱,不能全部修行六時的行法,只要訂定誦經拜忏的課目,每日或者叁時五時。雖然並不排斥增加時間修行,但是也不可以任意地增減時間,而改變了其所建立的修行方式也。

  問曰:在客途中修行叁昧之說法,其圓融修行的次第,在世間真是罕能聽聞。若是如此,則依止于清淨道場而修行者,則便可以不必要了嗎?

  答曰:譬如有人墮入海中,求取船筏卻不能得。忽然之間遇到有一根橫木,暫且抱執之而達到于岸上。豈可有船不乘,反求其橫木而導致自我喪命呢!更何況在客居之中的離去或安住,都要隨著主人的欣喜和厭惡。而在道場之中即毫無挂礙,怎麼可以不精進用功呢?

  如上所說的是在客途居住當中所修行的叁昧,此叁昧者,其境界甚爲深奧,功德甚爲廣大。能夠合乎于佛陀的妙心,稱揚贊歎莫能窮盡。在四種叁昧當中,名之爲“非行非坐叁昧”,亦名“隨順四威儀叁昧”,正被大根機之衆生,小智慧小根機者,隨分也可得到其利益。以此叁昧比之于道場中之修行,只有缺少身業禮拜,其余的儀軌亦是相同。你應當以此叁昧精進而受持,一心一志向西馳行,切不可因循怠惰而更再滯留生死輪回也,如上所說的自然是你的正行。

  我又觀察當今世上之人,有的人是有心于此淨土法門者。但是才一聽聞念佛很容易,即作容易之想,便妄自認爲已得已證。有的才一聽聞其困難,即産生了退怯屈伏之念,便全部失去其志願。縱使有一些信心頗爲深切的人,又流入于邪見的叢林裏,自己暗地裏亂相傳授,以此而擔誤衆多之人。其所傳授之方法,有千形萬狀之多,乃至有的實在是令人不忍心聽聞,但是皆能羅織籠罩人心,使其自我相信。于是錯誤之行漸漸擴張,其師父與徒衆俱皆陷溺,豈能像你一樣正心而不恥下問虔誠懇切啊!

  來客于是作禮曰:某甲我一生崎岖坎坷于客途之中,已經相當久了。每次想…

《寶王叁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