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故不必庄严准备道场,只要能够清净身心,穿著随份而比较清净殊胜之衣服。于六斋日,或是客居的任何之处,即使是只有一小蕞的香华之供养,以此而供养三宝,以表达自己心中的一点奉献。然后正对著三宝之前,礼拜长跪而顶礼稽颡。并且立下广大的愿力,发誓永不退转。于其所在之处与生于世间之时,以此念佛法门为究竟之归依,更不再产生中途退悔之心。虽然没有道场的庄严,即于发心修行的日子开始,乃至于形体寿命穷尽之日,每日的二六时中,修行此净土法门。至于香华灯烛之有无,就不必再过问了。
客又问曰:修行三昧既然必须一心,然而人的俗事则有千头万绪,要如何修行,佛事与世间之事才能不会互相妨碍呢?
答曰:譬如被捕的鸟入于牢笼之中,其色身虽然在笼里,而心念却忆想著广大的园林,两者并不会互相妨碍。牢笼只能系住色身,并不能系缚彼求于出离之心。世间的俗事只能拘束我们的色身,而不能够拘束我们发愿往生净土之心志。所谓的三界就如同牢笼,此色身如同被拘捕的鸟,求于出离即是愿求往生西方,而彼广大的园林就是极乐净土也。是故可知虚妄世缘的千头万绪,并不会妨碍我们真实之心。更何况是在客居之间,他人的事务很少会烦恼到自己,自己也不会牵涉到他人,身心坦坦荡荡、如如不动,正好可以精进修行也。
来客问曰:念佛法门的次第,唯愿师父更再详细解说,使进修念佛法门之人,亲自从事修行之时而不迷惑也!
答曰:白日三时、夜里三时,其时段分毫而不可差错,这便是其次第也。如今在客居之中,到了每日最初的第一个日时的时候,若在有佛像之处,或是自己有佛像随身。则当口业称诵经典佛号,身业从事礼拜,或是默念称诵、身体礼拜,对著佛像而修行。如果没有佛像,或者对著经典的书卷,或者只是面对著西方遥遥礼拜。或是除了东方以外,随便面于一方而礼拜,皆当完整而如同在道场中之仪式。
若是有时是在道路之中或是登于舟车之时,以及不得已要作一切治身动作、运用之事,真的不可以排除放下之时。则佛事与世俗之事应同时运作。又应当思惟想念此世间之事务,本是为了长养色身之用,而我色身同时修行佛道,其功德也不会虚妄无用,即与在道场中修习三昧是同等的。
问曰:我听闻人家说一心不可以二用,得到一个便失去一个,如何可以两件事同时运作呢?
答曰:你难道到没听到前面所说的笼中鸟的譬喻吗?其已经非常明了了。又如同我们一个心,并不妨碍我们同时眼见事物、耳闻音声,身体作动、心中则有忆念,其应用乃是无尽,何只有两件事呢?其应用既然是无尽的,则应当就彼一切事务的动作运用之中,一心持诵《佛说阿弥陀经》一卷,或是《观经》的上品往生章,或是《楞严经》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以及持诵净土往生咒,或者三遍、或是七遍,乃至一百多遍。又或者称佛名号三百遍、五百遍,乃至千遍,或者不计算其数目,作为入于忏悔前之佛事。回向之后,才进入于忏法。
其礼忏之仪式,都是从慈云大师的忏悔仪轨中而出,从“一切恭敬”开始,其次礼拜三宝,运想香华供养,赞叹诸佛功德,礼拜诸佛圣人,然后进行忏悔业障,以至于旋绕诸佛、归依三宝,皆当随其文句义理、章节段落,一一观想我此色身恭敬对于极乐净土阿弥陀佛之前,或是此道场中形像的佛陀之前,长跪礼拜、瞻视旋绕,一一皆应明了清晰,不可使心中昏沉散乱。
礼拜完毕之后,观想阿弥陀佛的相好,以及白毫相等,自我衡量时间而停止。然后再如前述的持诵经典咒语以及佛号,并且回向完毕,如此才是初日分的佛事。以此观想的礼拜等事,与在道场中的修行方法是同样的,只有道场是真的亲身礼拜,而在客途是用观想,这一点是有差异也。
此外其所持诵之声音,虽然随著个人与环境的好坏方便与否,而有轻重大小声之分别。但是应当令音声和静默各自一半,沉稳宏大、典雅庄重,使我们两肩之旁的人可以隐隐约约听闻到,千万不可与他人多言语交谈。并且应当在尚未作务之前,或者于佛前烧香一柱。如果还是不方便如此,但能随手拈一物当作是香,供养后便散撒之。到了修行之时只要运心观想即可。至于其余的时间只要独自静坐、独自经行。远离了喧闹及杂乱之处,并且避免与他人聚首闲谈,戏语笑谑、轻侮调弄,狂笑和歌唱感叹,吟诗咏调、举笔弄砚,种种使人忘失正念等事。如是则为初日分之佛事也。
日中分和日后分,以及夜间三分的时间也是如此,如是则为六时之修行方法。但是彼夜间之中,人已安定、环境已经寂静,其用功的方式正应当和日间不相同。修行之人既然是为了生死大事,岂可随意而流于懈怠,因此而恣意安心睡眠。纵使在经历严寒和酷暑之极,慎勿脱衣而睡眠,修法之衣服和计数的念珠,应当置于身旁近处。手巾和净水,也不隔离于座位之处所。或者有所需要的,皆应预先准备。此外应当观察身旁他人信根之厚薄,不可以恼乱他人,不可使人厌恶。如果对于念佛法门没有阻碍之人,则应当微微念出声音,如同琴声、如同瑟调,声音虽细而沉稳庄重,声音虽大而无雌音。使天神欢喜降临而护持,鬼神畜生听闻声音而解脱,则其功德更加深厚。
或者是在舟船之中,以及在他人家中偏僻之处,皆应当观察环境、观察他人,然后一心精进而修行。以方便宛转的方式,竭尽心力而修行,切不可于其中间生起他人之过失,彰显别人的恶业。又不可用尽他人护持的欢心,倾尽他人的美意。纵使遇到时间处所之方便,或者有其他之事、其他之人有所妨碍者,也应当另外找寻隐僻之处,正身端坐面向西方,恭敬合掌心中至诚,出声或默念要随其时宜,如同前述的一样观想礼拜,与前作务时没有差异。
此外如果作务之时,作事完毕身心闲暇,不拘于其已经忏悔了多少,乃至有一句一拜尚未圆满,即当继续连续音声而称诵,然后到彼佛像之前,继续礼拜而使其圆满。若是正在佛前端身礼拜之时,忽然有其他之事情要紧急为之,也不拘束于已经礼忏多少了,乃至只有剩下一句一拜尚未圆满,即当于随其所在作务之处,继续观想而使礼拜圆满。千万不可因为进入忏法尚未多,而重新再起忏法。
此外这种用观想来礼拜的方法,实在是出于不得已的情况而为之,不可以在闲暇之时,也用观想礼拜的方式而懈怠其身行。也不可专门把此观想礼拜之法用于作务之时,而于闲暇之时反而虚妄浪费光阴也。对于佛法只有浅薄信心之人,不可以直接劝其用此观想之法修行。对于具有深信之人,又不可不暗中秘密启发之,使其自己肯于不断精进修行。此外不可以将教化引导之功劳归于自己,如同春天化育万物,而不可见其功行。彼依清净道场而修行者,名为顺境中的易行道。在客途当中而修行者,名为逆境中的易行道。若是将逆境中的易行道,比较于顺境中的易行道,两者就像是天地一样的悬殊遥远,逆境中的易行道,其功德利益更为广大。
问曰:此观想之礼拜与亲身之礼拜是否相同呢?
答曰:你难道不曾听说,身口意三业者,意念是身业口业之主导。主者既然专注于观想,怎么会不推及身业口业。此外又如礼忏当中运用心念观想此供养之香华,以及此身心遍至十方三宝之前的方式,岂不是也只是用心念观想而已,比例此事便可了知。
问曰:若是如此,只要心念观想礼拜,可以不运用身业礼拜、口业称诵吗?
答曰:意业虽然殊胜,若是能够同时完具身业口业,名之为三业圆满修习也。其静默称诵之意义,比例于此便可了知。如果能以此观想礼拜之方法,于空闲之时填补礼拜之数,其修行则更加勇猛精进。
问曰:每日六时修行方法之外,要如何用心呢?
答曰:或者观想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持咒诵经,称佛名号,以及至心顶礼等修行,念念之间从不舍弃,克定日期祈求往生。这就如同行路之人,脚步如果紧急则到达的时间比较快速,脚步如果缓慢则到达的时间便比较迟缓。应当要如是精进用心才是。若是有人身心的体力较弱,不能全部修行六时的行法,只要订定诵经拜忏的课目,每日或者三时五时。虽然并不排斥增加时间修行,但是也不可以任意地增减时间,而改变了其所建立的修行方式也。
问曰:在客途中修行三昧之说法,其圆融修行的次第,在世间真是罕能听闻。若是如此,则依止于清净道场而修行者,则便可以不必要了吗?
答曰:譬如有人堕入海中,求取船筏却不能得。忽然之间遇到有一根横木,暂且抱执之而达到于岸上。岂可有船不乘,反求其横木而导致自我丧命呢!更何况在客居之中的离去或安住,都要随著主人的欣喜和厌恶。而在道场之中即毫无挂碍,怎么可以不精进用功呢?
如上所说的是在客途居住当中所修行的三昧,此三昧者,其境界甚为深奥,功德甚为广大。能够合乎于佛陀的妙心,称扬赞叹莫能穷尽。在四种三昧当中,名之为“非行非坐三昧”,亦名“随顺四威仪三昧”,正被大根机之众生,小智慧小根机者,随分也可得到其利益。以此三昧比之于道场中之修行,只有缺少身业礼拜,其余的仪轨亦是相同。你应当以此三昧精进而受持,一心一志向西驰行,切不可因循怠惰而更再滞留生死轮回也,如上所说的自然是你的正行。
我又观察当今世上之人,有的人是有心于此净土法门者。但是才一听闻念佛很容易,即作容易之想,便妄自认为已得已证。有的才一听闻其困难,即产生了退怯屈伏之念,便全部失去其志愿。纵使有一些信心颇为深切的人,又流入于邪见的丛林里,自己暗地里乱相传授,以此而担误众多之人。其所传授之方法,有千形万状之多,乃至有的实在是令人不忍心听闻,但是皆能罗织笼罩人心,使其自我相信。于是错误之行渐渐扩张,其师父与徒众俱皆陷溺,岂能像你一样正心而不耻下问虔诚恳切啊!
来客于是作礼曰:某甲我一生崎岖坎坷于客途之中,已经相当久了。每次想…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