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话浅译▪P15

  ..续本文上一页到生死无常,想要修行念佛三昧而却不可得。每日只有忧虑口舌身体之滋养,而于佛法修行的道场不能起而修行,因此感到遗憾。如今宿生以来的因缘幸运,得以听闻到此殊胜之说法,可以说是如同甘露灌顶,彻于骨髓都感到清凉。于是敢说我必然决定志向而一心受持,从今日开始,将所有的逆境怨恨当作是亲家,更无其余的怀恨。从此之后身心放下,如同止息了一付重担,安适自在坦然无碍。愿意生生世世恭敬顶戴一心受持此法门,宁愿断舍命根,也誓不退失此道。并且普使一切念佛修行之同人,皆悉能够了知此义。无论是在自己居住之处或是在客居之所,于逆境顺境当中,皆不妨碍于修行之道用,大家一同成就念佛三昧。这可以说是一切众生之大幸,可以说是学佛者之大幸也!

  此客途居住之时既然可以修行,则可了知一切奔驰不停的世俗事务,以及流落飘荡于四方之时。劳于生计贩卖众物,客邸店铺市集村落,商贾负载货物于道路之中,以及百种工巧匠师、歌技艺人。男女老幼,乃至为人奴婢、黄门宦官,受人驱使劳役,而不能自由自在者,于彼一切的行住坐卧,著衣吃饭,语默动静,以及被人拘捕于牢狱者。于其喜怒哀乐之间,从来没有不可修行的时刻。更何况是出家的四众弟子,在家士农工商四种人民,有屋室可以居处,有闲暇可以修行,所欲求的皆能具足,得以安然生活自在无忧者,怎么可以不精进其修行呢?

  来客又问曰:如今有人听闻极乐世界、在此娑婆世界过十万亿国土之遥远,而望著途程畏怯遥远。并且听闻往生者多是一生补处的菩萨,因此自我羞耻而不能亲自努力修行者,又要如何呢?

  答曰:彼等众生岂能了知如上所说十方尽虚空之世界,悉皆是在我之自心当中,心念如果清净则十万亿国土并非遥远,心念如果污垢则虽然在眼睫毛之处犹是遥远。只应思惟心念是否清净,何必计算路程路途之远近。这就譬如只有少时间的睡眠,却可以在梦中行至千里之外,岂可以用常理的时程来比较呢?理体上既然有极乐国土可以往生,千万不可说只要心清净即是净土,而更不须再求生于彼国土的这种邪见也。

  来客乃再一次地作礼曰:是的,我恭敬受持师父您的教化。又曰:某甲我初次听闻到此说法,这是我以前未曾听闻的,自己认为是师父您随著自己的意思而垂示此言论。如今又听到此三昧之名称,乃知道是来自于佛陀的圣典,实在是相应于根机和时宜,就如同青天中的白日一样明了清晰,可以说是后学之人的教诫训示也。岂是为了我而宛转方便宣说的呢?我发愿能够以笔记录之,永远作为将来后世之训示。如今更再祈求师父垂慈开示于道场之中所修行的,其从始至终微细详明的正行法门,以普遍利益于世人,那么其幸运更是尤其广大啊!

  余答曰:善哉!我当穷尽满足你的心意,而与彼众人演说之。来客乃谦卑恭敬而退下。其来客名为“行一”,字“志西”,自己说他曾经读过永明智觉禅师的《万善同归集》甚为熟悉。后来游历于庐山,见到莲宗初祖慧远大师之遗迹,因此而发愿念佛等等。

  三昧仪式第十五

  念佛法门,庄严建立道场之事,和供养的仪式,以及预先治理衣服鞋履,更衣沐浴。和门房的出入,修行的前方便和正修,坐禅诵经忏悔礼拜等清净的法则,其详细的内容就如同慈云尊者忏法的仪轨等文章,于此不再完整说明。

  如果所订定的日期即将来到,应当于七日之前,经营打理世俗的杂事令其全部完毕结束,必定要使身心寂静安定,以期能够在忏悔的时间内,障碍消除修行圆满。此外修行忏法的第一日必须是六斋日,并且在订期的日子之前,或者三日,或者七日之前,佛像前的香华净水等供养之物,不可不恭敬谨慎。这是因为事先即有诸佛天人先降临,罗列庄严此道场之处,先来辟除邪魔之事以及污秽染恶等障碍,使修行人在道场之中三昧容易成就之故。

  于此修行的道场,必须当作是极乐净土来想,当作是解脱之处想,当作是宝所想,作一定可以往生净土之想,不可以轻视此修行的道场。此外又应当返观这个世间有无量无穷之痛苦,在此道场之中又如同得到远避怨苦,永远不再进入其中。并且不可将平日难以割舍之事,蕴藏于自己的心中,存有其他的妄想念头。使其成为我们正在修行忏悔时之障碍,使殊胜的修行不能进步。虚妄丧失种种修行的功德,将来恐怕再也难以遭遇此殊胜的修行条件。忏法的仪轨当中说:不得于刹那之时忆念于世间的五欲。

  一同修行的人要在十人以内,过多则不允许。必须预先审察抉择其人可否一同进入道场修行。应当观察彼人平日的行为举止,没有重大粗恶的过失。或是信心之根淳朴敦厚,离于种种的粗糙暴恶。其音声和悦优雅,威仪轨则端正庄重,且愿意受人建议约束。其为了生死之故,不会生起后悔烦恼,心中肯存有谦下之态度,如是才可以作为同修之人。若没有如是之人,只有三四人也可以,或者只有自己一人也是尤其妙。千万不可以失于觉察,反而使他人败坏精进修行的轨则,恼乱大众的清修。

  又应当在众人之中,推举独尊一个德行深重,或是对于正行忏法较纯熟的人,或者另外特别再请一位大德作为永久的导师典范,以作为大乘方等道场之主导,来主持正行忏法之事。使一同修行的大众观其威仪礼制,听其举声称扬,作为一个大依止。于其修行之中,或者有时示现逆缘和顺缘之相,但是千万不可观其过失。其人亦可审察自己而谦虚推辞,或者一同修行或是不一起修行。

  其礼拜持诵的仪式,或是拜或是跪,或者静坐或者站立。乃至叉手合掌,恭敬地旋绕经行,皆当一一端庄而雅重,收摄视线隔于听闻,摄其外境归于自心。如果尚未通达修行法则者,应当要请问先觉的长者,慎勿自己倚恃著自己的能力,使身心动摇不安,或是倾邪身体或是倚靠墙柱。

  大众虽然预先已经集合,但是应当于隔夜之前,事先沐浴、盥洗漱口,更换清净的衣服鞋履,使修道的器具如于仪轨。引领大众修行的忏首鸣引磬,带领大众入于道场,除道场中的内护二人之外,其余之人不许一同进入道场。各个依序周旋绕佛烧香之后,依著自己修忏的位置,朝著佛像礼佛三拜,以祈求诸佛菩萨感应降临。礼拜完毕之后,大众环绕而站立定位。主忏者出众白文一篇,赞叹佛、赞咒水,乞求祈请三宝加持护祐及证明,俾使我等在正修三昧之时,无有魔挠、无有障碍,必定可以往生净土。祈祷完毕之后,便举过去正法明如来之赞颂,称念大悲咒七遍,如意轮咒七遍、毗卢遮那佛灌顶咒七遍。

  主忏者等候举咒之时,即以手执水盂,于香炉上请诸佛加熏,约念一咒的一半时,才传给右边之人。其次是砂,其次是香,其次是华,也是如此,如是向右旋,展转三匝。三个咒念完之后,又再举大悲咒,于四周围洒净,以及各处将会经过之处所。先点明了灯,令最前者挑灯照明道路。其次者则执水盂洒净水,其次捧盘撒砂,其次者提著香炉行香,其后者随其所到之处而散华。带领大众从佛座的后面而转,先于道场之内在旋绕熏香洒净,令圆满三周,使细砂和净水皆能周遍。

  其次从道场之外,以及施食众生之处,到禅悦堂也要绕转一周。其次净厨,其次东边的净厕和浴室,脱著衣服之处,睡眠休息之处,空闲之处,以及主要的道路。凡是人们所行以及经过之处,或是绕过的屋子,皆当熏香洒净一周,是故以洒净所及者为界,名之为“结界”。经典中云:“结界就如同金刚城墙。”此乃是遵照经典之意。

  此外撒砂土者,乃是更换土砂而净地,是结地界也。洒净水者,即是去除垢秽镇定疆界,乃是结方隅之界也。行香者,使香云如悬挂伞盖于空中,乃是结虚空界也。散华者,颢示莹洁而鲜明,是庄严法界也。如上一切的法用,悉是我大悲圣主观世音菩萨以及神咒力之加持也。是故砂土净水所到之处,即为佛陀的宝土,以此因缘,邪魔鬼神皆不能入,外道邪术不能破坏,而我等之念佛三昧便可成就也。

  又此结界之界相,应当谨慎而不可破坏,若是破了此界,便为不祥。必定使一同修行大众的道行,难以成就多有障碍。何谓“界相”呢?界相有两种:有内、有外。内界相者,即是忏法道场的四方边际界限是也。外界相者,即其道场屋室之外的八方,乃砂土净水所到之处是也。在道场内修行之人,出于道场外到外界相时必须止步,若是越过外界相即为破界。道场外护持之人走到内界相之外时必须止步,如果越入内界相即名破界。或者是帮忙办事之人,以手指及衣裙越入内界之帘幕内少许一分,亦是为破界。或者是荤食污秽之恶人入于外界相内短暂的片刻,亦是为破界。破界之征兆,其不吉祥便可想而知。如果要如法合于经典之旨,则应当重新建立道场,再行忏悔之法,乃能远离破界之相也,修行之人不可不畏惧也。

  如果有身心之力不能及者,于此佛法的修行不能全部具足而修。若是只能修五时者,则应当停止不修日中之时。若是想要修四时者,又当停止修习夜中之时。如果只能修三时者,更再停止日后之时。若是只想要修二时者,则只能参与日初与夜初之时也。此外其修行虽然可以随其心意而定,但是如是订定之后,便不可再更改变易了。只可以增加修行,不可以退减修行。纵使有病缘及官司之事,也应当要观想忆念而修行。岂可以随意而精勤或懈怠,或者一时兴起或者突然废弃,朝时建立暮时更改,使其正行而不能纯一也。

  如今想要修习此道者,必须首先取彼念佛之法则,以及净土的经典、忏法、咒语等,前后排定其顺序,如其心意而订定多少之功课。确实安顿妥当之后,再三地真实审察思惟,我是否真的能够如是而行。这就譬如有人,想要游泳渡过河水,应当先观察河水距离之远近,如果不致于因过度疲劳而命绝,然后才能渡水。修行之人也是如此,应当观察自己的精勤与懈怠有几分,观察忏法的广大与简略,而取其适当者行之。不应当趁著一时的勇猛心而建立,可是却又即时而废弃。…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