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王叁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P15

  ..續本文上一頁到生死無常,想要修行念佛叁昧而卻不可得。每日只有憂慮口舌身體之滋養,而于佛法修行的道場不能起而修行,因此感到遺憾。如今宿生以來的因緣幸運,得以聽聞到此殊勝之說法,可以說是如同甘露灌頂,徹于骨髓都感到清涼。于是敢說我必然決定志向而一心受持,從今日開始,將所有的逆境怨恨當作是親家,更無其余的懷恨。從此之後身心放下,如同止息了一付重擔,安適自在坦然無礙。願意生生世世恭敬頂戴一心受持此法門,甯願斷舍命根,也誓不退失此道。並且普使一切念佛修行之同人,皆悉能夠了知此義。無論是在自己居住之處或是在客居之所,于逆境順境當中,皆不妨礙于修行之道用,大家一同成就念佛叁昧。這可以說是一切衆生之大幸,可以說是學佛者之大幸也!

  此客途居住之時既然可以修行,則可了知一切奔馳不停的世俗事務,以及流落飄蕩于四方之時。勞于生計販賣衆物,客邸店鋪市集村落,商賈負載貨物于道路之中,以及百種工巧匠師、歌技藝人。男女老幼,乃至爲人奴婢、黃門宦官,受人驅使勞役,而不能自由自在者,于彼一切的行住坐臥,著衣吃飯,語默動靜,以及被人拘捕于牢獄者。于其喜怒哀樂之間,從來沒有不可修行的時刻。更何況是出家的四衆弟子,在家士農工商四種人民,有屋室可以居處,有閑暇可以修行,所欲求的皆能具足,得以安然生活自在無憂者,怎麼可以不精進其修行呢?

  來客又問曰:如今有人聽聞極樂世界、在此娑婆世界過十萬億國土之遙遠,而望著途程畏怯遙遠。並且聽聞往生者多是一生補處的菩薩,因此自我羞恥而不能親自努力修行者,又要如何呢?

  答曰:彼等衆生豈能了知如上所說十方盡虛空之世界,悉皆是在我之自心當中,心念如果清淨則十萬億國土並非遙遠,心念如果汙垢則雖然在眼睫毛之處猶是遙遠。只應思惟心念是否清淨,何必計算路程路途之遠近。這就譬如只有少時間的睡眠,卻可以在夢中行至千裏之外,豈可以用常理的時程來比較呢?理體上既然有極樂國土可以往生,千萬不可說只要心清淨即是淨土,而更不須再求生于彼國土的這種邪見也。

  來客乃再一次地作禮曰:是的,我恭敬受持師父您的教化。又曰:某甲我初次聽聞到此說法,這是我以前未曾聽聞的,自己認爲是師父您隨著自己的意思而垂示此言論。如今又聽到此叁昧之名稱,乃知道是來自于佛陀的聖典,實在是相應于根機和時宜,就如同青天中的白日一樣明了清晰,可以說是後學之人的教誡訓示也。豈是爲了我而宛轉方便宣說的呢?我發願能夠以筆記錄之,永遠作爲將來後世之訓示。如今更再祈求師父垂慈開示于道場之中所修行的,其從始至終微細詳明的正行法門,以普遍利益于世人,那麼其幸運更是尤其廣大啊!

  余答曰:善哉!我當窮盡滿足你的心意,而與彼衆人演說之。來客乃謙卑恭敬而退下。其來客名爲“行一”,字“志西”,自己說他曾經讀過永明智覺禅師的《萬善同歸集》甚爲熟悉。後來遊曆于廬山,見到蓮宗初祖慧遠大師之遺迹,因此而發願念佛等等。

  叁昧儀式第十五

  念佛法門,莊嚴建立道場之事,和供養的儀式,以及預先治理衣服鞋履,更衣沐浴。和門房的出入,修行的前方便和正修,坐禅誦經忏悔禮拜等清淨的法則,其詳細的內容就如同慈雲尊者忏法的儀軌等文章,于此不再完整說明。

  如果所訂定的日期即將來到,應當于七日之前,經營打理世俗的雜事令其全部完畢結束,必定要使身心寂靜安定,以期能夠在忏悔的時間內,障礙消除修行圓滿。此外修行忏法的第一日必須是六齋日,並且在訂期的日子之前,或者叁日,或者七日之前,佛像前的香華淨水等供養之物,不可不恭敬謹慎。這是因爲事先即有諸佛天人先降臨,羅列莊嚴此道場之處,先來辟除邪魔之事以及汙穢染惡等障礙,使修行人在道場之中叁昧容易成就之故。

  于此修行的道場,必須當作是極樂淨土來想,當作是解脫之處想,當作是寶所想,作一定可以往生淨土之想,不可以輕視此修行的道場。此外又應當返觀這個世間有無量無窮之痛苦,在此道場之中又如同得到遠避怨苦,永遠不再進入其中。並且不可將平日難以割舍之事,蘊藏于自己的心中,存有其他的妄想念頭。使其成爲我們正在修行忏悔時之障礙,使殊勝的修行不能進步。虛妄喪失種種修行的功德,將來恐怕再也難以遭遇此殊勝的修行條件。忏法的儀軌當中說:不得于刹那之時憶念于世間的五欲。

  一同修行的人要在十人以內,過多則不允許。必須預先審察抉擇其人可否一同進入道場修行。應當觀察彼人平日的行爲舉止,沒有重大粗惡的過失。或是信心之根淳樸敦厚,離于種種的粗糙暴惡。其音聲和悅優雅,威儀軌則端正莊重,且願意受人建議約束。其爲了生死之故,不會生起後悔煩惱,心中肯存有謙下之態度,如是才可以作爲同修之人。若沒有如是之人,只有叁四人也可以,或者只有自己一人也是尤其妙。千萬不可以失于覺察,反而使他人敗壞精進修行的軌則,惱亂大衆的清修。

  又應當在衆人之中,推舉獨尊一個德行深重,或是對于正行忏法較純熟的人,或者另外特別再請一位大德作爲永久的導師典範,以作爲大乘方等道場之主導,來主持正行忏法之事。使一同修行的大衆觀其威儀禮製,聽其舉聲稱揚,作爲一個大依止。于其修行之中,或者有時示現逆緣和順緣之相,但是千萬不可觀其過失。其人亦可審察自己而謙虛推辭,或者一同修行或是不一起修行。

  其禮拜持誦的儀式,或是拜或是跪,或者靜坐或者站立。乃至叉手合掌,恭敬地旋繞經行,皆當一一端莊而雅重,收攝視線隔于聽聞,攝其外境歸于自心。如果尚未通達修行法則者,應當要請問先覺的長者,慎勿自己倚恃著自己的能力,使身心動搖不安,或是傾邪身體或是倚靠牆柱。

  大衆雖然預先已經集合,但是應當于隔夜之前,事先沐浴、盥洗漱口,更換清淨的衣服鞋履,使修道的器具如于儀軌。引領大衆修行的忏首鳴引磬,帶領大衆入于道場,除道場中的內護二人之外,其余之人不許一同進入道場。各個依序周旋繞佛燒香之後,依著自己修忏的位置,朝著佛像禮佛叁拜,以祈求諸佛菩薩感應降臨。禮拜完畢之後,大衆環繞而站立定位。主忏者出衆白文一篇,贊歎佛、贊咒水,乞求祈請叁寶加持護祐及證明,俾使我等在正修叁昧之時,無有魔撓、無有障礙,必定可以往生淨土。祈禱完畢之後,便舉過去正法明如來之贊頌,稱念大悲咒七遍,如意輪咒七遍、毗盧遮那佛灌頂咒七遍。

  主忏者等候舉咒之時,即以手執水盂,于香爐上請諸佛加熏,約念一咒的一半時,才傳給右邊之人。其次是砂,其次是香,其次是華,也是如此,如是向右旋,展轉叁匝。叁個咒念完之後,又再舉大悲咒,于四周圍灑淨,以及各處將會經過之處所。先點明了燈,令最前者挑燈照明道路。其次者則執水盂灑淨水,其次捧盤撒砂,其次者提著香爐行香,其後者隨其所到之處而散華。帶領大衆從佛座的後面而轉,先于道場之內在旋繞熏香灑淨,令圓滿叁周,使細砂和淨水皆能周遍。

  其次從道場之外,以及施食衆生之處,到禅悅堂也要繞轉一周。其次淨廚,其次東邊的淨廁和浴室,脫著衣服之處,睡眠休息之處,空閑之處,以及主要的道路。凡是人們所行以及經過之處,或是繞過的屋子,皆當熏香灑淨一周,是故以灑淨所及者爲界,名之爲“結界”。經典中雲:“結界就如同金剛城牆。”此乃是遵照經典之意。

  此外撒砂土者,乃是更換土砂而淨地,是結地界也。灑淨水者,即是去除垢穢鎮定疆界,乃是結方隅之界也。行香者,使香雲如懸挂傘蓋于空中,乃是結虛空界也。散華者,颢示瑩潔而鮮明,是莊嚴法界也。如上一切的法用,悉是我大悲聖主觀世音菩薩以及神咒力之加持也。是故砂土淨水所到之處,即爲佛陀的寶土,以此因緣,邪魔鬼神皆不能入,外道邪術不能破壞,而我等之念佛叁昧便可成就也。

  又此結界之界相,應當謹慎而不可破壞,若是破了此界,便爲不祥。必定使一同修行大衆的道行,難以成就多有障礙。何謂“界相”呢?界相有兩種:有內、有外。內界相者,即是忏法道場的四方邊際界限是也。外界相者,即其道場屋室之外的八方,乃砂土淨水所到之處是也。在道場內修行之人,出于道場外到外界相時必須止步,若是越過外界相即爲破界。道場外護持之人走到內界相之外時必須止步,如果越入內界相即名破界。或者是幫忙辦事之人,以手指及衣裙越入內界之簾幕內少許一分,亦是爲破界。或者是葷食汙穢之惡人入于外界相內短暫的片刻,亦是爲破界。破界之征兆,其不吉祥便可想而知。如果要如法合于經典之旨,則應當重新建立道場,再行忏悔之法,乃能遠離破界之相也,修行之人不可不畏懼也。

  如果有身心之力不能及者,于此佛法的修行不能全部具足而修。若是只能修五時者,則應當停止不修日中之時。若是想要修四時者,又當停止修習夜中之時。如果只能修叁時者,更再停止日後之時。若是只想要修二時者,則只能參與日初與夜初之時也。此外其修行雖然可以隨其心意而定,但是如是訂定之後,便不可再更改變易了。只可以增加修行,不可以退減修行。縱使有病緣及官司之事,也應當要觀想憶念而修行。豈可以隨意而精勤或懈怠,或者一時興起或者突然廢棄,朝時建立暮時更改,使其正行而不能純一也。

  如今想要修習此道者,必須首先取彼念佛之法則,以及淨土的經典、忏法、咒語等,前後排定其順序,如其心意而訂定多少之功課。確實安頓妥當之後,再叁地真實審察思惟,我是否真的能夠如是而行。這就譬如有人,想要遊泳渡過河水,應當先觀察河水距離之遠近,如果不致于因過度疲勞而命絕,然後才能渡水。修行之人也是如此,應當觀察自己的精勤與懈怠有幾分,觀察忏法的廣大與簡略,而取其適當者行之。不應當趁著一時的勇猛心而建立,可是卻又即時而廢棄。…

《寶王叁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