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只要众生一但生心动念、想要归向于彼阿弥陀佛,则必定在当来的多世之间得以往生于极乐世界,如是名为“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岂有念佛而不得往生于西方净土呢。是故可知往生于彼国者,皆得不退转于佛道。修此净土念佛法门者,亦得不退转于佛道也。但是那些后世才能往生极乐世界者,枉费蒙受多劫多生轮回之痛苦,是故必须于一生一世之间取向决定,岂可以自己改变心志,而堕落在他生他世之间而往生呢?
修行人当中,若是有一些受到宿世的业力所使,其愿力和修行有些亏缺,常常应当一心诵持此“拔一切轻重业障得生净土陀罗尼”。若能持诵一遍,即能灭除身中所有一切五逆十恶等罪业。若能持诵十万遍,即得不废弃忘失菩提之心。若能持诵二十万遍,即可感得菩提心道芽之生长。若能持诵三十万遍,则阿弥陀佛常常安往于其顶上,决定可以往生极乐净土。此咒世间上所诵持的,虽然是出自大藏经之版本,其音声和句段逗点,却有很多错谬。如今将传诵的,乃是近代三藏法师沙罗巴所翻译的,比起其他的版本,最为详细精要。修行净土法门者,是故应当诵之,以为净土正行之直指,如今附录于此,其咒曰:
奈麻辣怛纳 特啰耶也 奈麻阿哩也 阿弥打跋也 怛达哿怛也 阿啰喝帝 三迷三不达也 怛的也挞 唵 阿弥哩帝 阿弥哩打 嗢巴伟 阿弥哩打 三巴伟 阿弥哩打 葛哩比 阿弥哩打 薛帝 阿弥哩打 帝际 阿弥哩打 韦羯兰帝 阿弥哩打 韦羯兰帝 哿弥你 阿弥哩打 哿哿奈 羯哩帝葛哩 阿弥哩打 顿度比 苏哇哩 苏哩哇 阿勒挞 萨怛你 萨哩哇 驾哩麻 吉哩舍 吉哩也 葛哩 莎喝
亦名“无量寿如来根本真言”,诵持此咒得大精进,速生净土。
正行第十三
如上所叙述的依报正报二种境界,乃至应当精进一心而修行,虽然皆是圆满微妙,悉是求生净土之方法,但是尚未是修行的正行。此下所要陈述的,乃是正行之意旨。何谓正行?修行者既然发下此志愿,必定要使身心清净,然后入于道场之中。首先应当观察我自身,以及尽虚空界、微尘刹海的一切众生,常常在生死大海之中,经历无量劫而不休息,孤独飘零沉沦没溺于六道生死之中,无有归依无人救脱。若是不能普遍令其得到解脱,何以名之为正行。于是平等观察于怨仇与亲爱之境界,即此种种的境界之上,起于大慈悲心,如同虚空之量,广大而普遍盖覆一切。
又应当作如是之念,我如今此色身,如彼恶疮病疣,有种种怨家仇业痛苦聚集。若不以此修行功德回向而布施于一切众生,令其平等修行一切三昧,令彼等皆得解脱,则是违背了佛陀的教化,也违背了我的本愿。众生所受的种种痛苦,甚可悲愍。我如今之发心,如同狮子出于洞窟,不追求其他的伴侣,不求他人的护持帮助。如狮子般广大的嚬呻哮吼,摧伏一切的群兽,必定可以不被彼弊恶的外道等恶党之所退转。
如是的大菩提心既然已经建立,然后审察彼古代贤者的念佛正行。应当选择自然而寂静的方所,以及过去不曾污秽染垢之地,其所花费的应当先尽我自己所有的钱财,然后才可以向人请求化缘。应当如法建立道场,在其地下铺以香净之土泥,上方悬挂庄严的宝盖,中间供奉西方三圣以及九品往生之像,令其极为庄严清净。然后排列诸般的幢幡妙华,供养之物完整具备,皆令其明莹清净殊胜微妙。
其次则穿著新的清净衣服,烧香燃灯,并且安设静坐之坐具。将我们无始以来所有的一切善根,普为一切的众生回向往生于极乐净土,以庄严我们广大的行愿。若不能如是地发心回向,往生之正因如何可得。于是便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圆满发起,五体投地而虔诚恭敬,观想阿弥陀佛的相好身相,胡跪合掌。乃至运想心念普遍缘想于无量无边世界海的一切众生,以及我自己之身,自从昔日以至如今,流浪生死不知回返,深深可为令人痛惜。于是涕泪悲泣,祈求阿弥陀佛垂愍慈悲。不知不觉此身就如同大山崩倒于佛前,至心归命三宝。手中擎持著香华,观想其遍满于法界,恭请诸佛叹其功德,恭敬礼拜表示虔诚。剖开心腹、洗涤肝肠,发露过去的种种罪业,修行五悔法门,旋绕于佛而归依之。
然后正身端坐面向于西方,观想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持诵经典称念佛名,并且出入经行。如是昼夜六时,克定日期精进修行。如果业障深重未能感应,应当以至死为期。于其当中不得有一刹那之念头贪恋于世俗的五欲,如是一心虔诚专修,若是不能够往生极乐,则我释迦牟尼佛便是大妄语。是故念佛三昧,其神妙不可思议是如此。此念佛三昧者,乃是十方诸佛所赞叹,诸多圣人所共同遵行的。最初开始倡导于庐山慧远大师,最后终于流遍于天下,历代以来的传承弘扬,皆是以此为归趣。
但是念佛三昧的修行仪轨虽然有很多,惟有慈云大师所撰写的,其详细和精略得当适中,应当要熟悉而玩味之。此乃是第一殊胜最上之行,其境界甚深,学佛之人于其中间,应当竭尽其心力。千万不可以舍此净土法门,而趋于彼其他的修行。若是自己的根机与彼法门不能平等相称,那么殊胜的修行便难以完全成就。
同时也要居处于清净的屋室,使其内外整齐而清净。接著随著自己的心意立下修行的方式,礼佛和忏悔,每日订定几次固定之数。然后精进一心努力修行,誓不中途悔改。或者专门持诵经典,或是专门持咒,或者但是执持名号,直求往生西方净土。或者能够深深通达佛法的奥义,观想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依报正报,若是能够见到种种的瑞相,即可了知自己罪业已经消灭,净土之缘已深,必定可以往生彼国。
如《阿弥陀经》当中有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若有闻说阿弥陀佛,持名号,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慈悲接引,即得往生彼国极乐世界。”是故可知执持名号,即是多善根多福德因缘也。如果有人尚未能够完全断尽世间之杂缘,也还修一些世间的善法。而于极乐国土,能够深信而不怀疑,念念之间能够依恋仰慕而不忘失,于前面所说的修行方法,可以随其心意而修习。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之内,念念以此西方净土为归依,触遇境界则能通达彼生灭之渊源,临于事务时则努力于修行之方便,其人临命终时,必定可以往生彼国。
然而此诸修行的方式,其详细与简略虽然有些不同,而其功德法力却本来平等,只是个人的存心愿力,或有迟缓与快速之差别而已。是故阿弥陀佛的感应也有迟缓与迅速之不同,学佛之人不可不知。此外慈云大师的十念法门,是于每日的清晨盥洗漱口完毕之后,安静自处面向西方,然后以十念法如法修行。此实在是往生极乐世界之初因,其愿力必定不可失去也。如上的修行事相,其事义已经全部说明,可以说是内涵全部彰明而无剩余隐藏了。
有人问曰:我等于念佛之际,虽然运用身口之行,而内在的心念却纷飞不停,不能自我制止,且要如何地用心,才能够不散乱呢?
答曰:能够运用身口之念头,不必谈论其散乱与否。只要能够不间杂不中断,自然能够一心,也可以说其即是一心。只要以其修行不休止为限度,不必忧虑其散乱也。譬如世间人丧失了爱子,龙王失去了性命之珠,不必期待其一心而自然便能一心了,岂是因为制止妄念而令其一心也,此妄心本来就不可制止,其实根本就在于修行人的精勤与懈怠之差别啊!
别明客途所修三昧第十四
道场既然已经完备,供养的事物已经陈列,一一无不如法如仪,岂可以随著时间而空过日子。如是则应当依循教法,运用以观照的智慧,以种种的殊胜妙境作知解。承著此殊胜的妙心,建立无作之行。则生死烦恼之大海必定干枯,极乐净土必定可以往生。
当时有一客人在座,态度雍容,心志安定而自如。端正庄严、优雅稳重,内心蕴藏著不退怯之心志,忽然作礼而问曰:
如今观察师父您的教诲,则知道修行之人运心广大欲度众生,不论是根机深浅之人皆应该如此。然而如果大家都来建立道场,使供养之事物完全齐备,然后乃可安定心神独自静处,才可起而修行之说法。若是像我们这些后生晚辈,根机钝劣、寡于见闻,自从昔日以今时,仍然孤独蛉竮于五湖四海,周旋游历于城县乡邑之境,或者去或者来。虽然想要处于寂静之地精进用功,但是量己福德之力尚未能如此。若是能够即于旅行之时,不必假借清净的道场,庶几让我辈晚生可以依教奉行。伏愿师父您能大慈大悲,启迪我等未闻之旨趣,婉转垂示其修行的始终方便。
答曰:大哉问也!世间人想要修习三昧,必定说一定要等到所需的百般事物都具足了,然后才要发心修行。如今你的心志,可以说是超拔于其平凡之类也。如果不是你的问题,便不能够显发我心中蕴含之心意,而使其能够完全披化于其余一切的根机也。这实在是因为圣人垂示教化,就好像同一味的雨水,不论三种药草、二种树木,都可以个别得到其滋润而开花茂盛。更何况是念佛三昧,普遍收摄于一切根机。
你若是想要决定得生于净土,应当于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皆当作是修道之用,怎么会妨碍于客行的途程当中呢?你如果想要在此行住之中建立修行者,最初应当建立不自我欺骗之心,隐藏德行显露瑕疵,千万不可以自我矜夸显耀,始从最初的脚根之下,便要内外坚定稳当。
其次则必须放下诸般之杂缘,停止休息万般事相,预先应当熟习读诵净土的经典咒语,以及五悔法门的忏法,令其极为通达流利。又应当修习所行的威仪仪轨,必定使其端正庄严、优雅稳重。然后如前面所说,起于真正的信心,运行大慈大悲的智慧,普遍为一切的众生,如理地观察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这两个国土的污秽和清净,痛苦与安乐的两种不同的果报。一个实在令人厌离,一者实在令人欣乐,然后于此观念上发起修行。
既然在客行的路途,居住的处所不是同一,如同行云犹如流水,…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