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话浅译▪P12

  ..续本文上一页百千劫之中又要堕于饿鬼之中。然后于百千劫之中,又要堕入于畜生道当中。在畜生道当中,必然被杀生一次以酬偿一次杀业的果报。杀心若是比较重的,有的杀生一次而果报有千万次,乃至于无尽的次数。如此才可与其被杀之人,如同从前一样互相遭逢,然后或者被杀或者被食,以偿还宿世的业债,一锱一铢也没有分毫之差错。如果其人先世有些微的善业,能够得生于人道之中,尚且要生生世世贫穷孤苦,或是多疾病而且短命。或是癫痫而丧失心志,乃至眼盲耳聋、喉咙喑哑,疥癣癞皮、痈蛆坏疮,流脓流血等诸衰病,有百千等众苦,以之而自我庄严。种种怨怼之境界,全部聚集于身,亲戚族人皆放弃而舍离,其困顿痛苦实在是令人难以忍受。如此种种者,皆是杀生之业非常深重,所以感受如是的极端痛苦也。

  是以梓潼帝君有教化之书戒杀之篇。《书经》亦云:“造作恶业者,上天必定降给他百种灾殃。”不就是这样吗?更何况是异类畜生也有慈爱的仁心,于义理上不可以杀之。例如羔羊跪著而食母乳,慈乌知道要反哺其父母,这都是有行孝道之礼。西域胡犬知道要保护主人,獬豕这种独角兽能辩别曲直而不屈服,这些都是有忠义正直之本能。蜜蜂蚂蚁有君臣之分,鸳鸯谨守夫妇之礼。大雁飞行有兄弟长幼之次第,禽鸟的嘤鸣可以友爱同群。观察彼种种的众生,与人类又有何差异?人们虽然为万物之至灵,反而不能推行同体之慈悲以普及于一切的含识众生。并且更再杀害彼性命,以滋养一己之色身,这样可以说是有灵性吗?可以说是有仁心吗?

  又如陆亘大夫问南泉禅师曰:“弟子食肉才是?不食肉才是?”南泉禅师答曰:“食肉是大夫你的食禄,不食肉是大夫你的福分。”其意义也可以了知。纵使彼世俗的宴会宾客,以及进行时节庆典之礼制,难道就没有苹果、海澡、瓜类、水果等庶羞美味可以作荐食供奉之礼仪,而可以保全素食斋戒之道吗?

  又如佛经当中云:“昔日有专门从事屠宰杀生之人的儿子,想要向父亲求得出家之缘。其父亲把刀器、羊和其儿子,共同关闭在同一屋室。并且告诉他儿子,如果你不杀羊,我就要杀你。其儿子因此而自杀。由于如是之缘,此屠夫之子便生于天上,于多劫之中,享受天人的快乐。”如是可知不杀生之人,既然可以往生善道之处,必定可以得到善终。世世能够到长寿之果报,又能够以其德行而远传于其子孙世代也。

  然而如今佛法即将要消灭,就如同一条细丝悬吊系缚于九鼎。有很多的佛弟子,不能够体会佛陀慈悲之心,而仍然安心地饮血啖肉。见到吃素食的人,反而毁谤其为小乘之人、为魔头,甚至比之为牛羊,为鹅为猪。如果有人指称他的心地太过恶毒,这些食肉恶人便用百般的恶言绮语,攻讦发露他人之过失。此等毁谤素食之恶人,虽然是天神见了也会嗔怒之,说这些人就如同吃人的罗刹。如果世间之人将罗刹吃人比类于他自己吃众生肉,则这些食肉恶人反而自称世间弱肉强食本就是正直不变的道理。呜呼!此乃是佛法即将消灭之征兆也,实在是不可不知也!

  以前子产对于鱼,尚且会发出“是用正当手段捕捉的吗?”之感叹。齐王不忍心,乃有声称没有伤害仁心之术的言语。小戴的《礼记》中说到杀害兽类,有不孝之评论言谈。书生发心救蚂蚁,中了科举之拔选。应当了知杀生与不杀生,其损害及利益是如此昭然明显。更何况我等乃是释迦牟尼佛的四众弟子,怎么可以行此杀生之业呢?

  《楞严经》云:“因为人们食用羊肉的缘故,羊死之后成为人,人死之后成为羊,如是你偿还我的命,我偿还你的债。以如此不断相杀相食之因缘,虽然经过了百千劫之久,恒常处在生死轮回之中。”经中又云:“如此一次又一次生生死死,彼此互相来杀害食啖,恶业恒常相随相俱于其所生之处,穷于无尽的未来际。”

  《法华经》云:“猎杀动物网捕鱼类,为了利益而杀害众生,贩卖众生肉而生活之人,皆不要去亲近。”又有偈颂云:“若是想要杀生之人,应当把被杀者当作自身而观,自己的色身不可被杀害,众生的性命与我也没有两样。”经典中此等真诚的训示,不是非常昭然明显吗?

  也有一些邪见之人,说彼异类众生,但只有虚妄而生、虚妄而死,所谓的罪业与福善,本来即是空寂,因此杀害之并没有果报,那么他何不道:“我等人类亦是虚妄而求、虚妄而食,舌根的滋味也本是空寂,食众生肉又有何利益呢?”是故既然有贪食之心,岂没有果报之境呢?

  若是这些邪见之人又说:“此类的畜生,不食之又有什么用处呢?”那么便答之曰:“蜈蚣蛇虺皆是无用之物,你可以食用之吗?”以上所叙述的,乃是审察自己而比例于其他的众生,平等慈心而不杀害,是为仁义之人各个应行之道也。

  若是我等出家之佛子,想要修习念佛三昧者,正应当要清净身口意三业,解除怨恨释除仇结,以往生于西方净土。岂可以不断除杀生食肉,于临命终时而自作障碍呢?大藏经中,广泛而有教化之句,十方诸佛都是同一法音,从始至终而无二也。儒道佛三教圣人的训示,莫不皆是如此。在我片纸之间,岂能够完备而引用出来。但愿法界的一切众生,听闻到此义理旨趣,能够体会佛道而好于生生之德。一同跻身于仁慈长寿之列,俱能善终而享尽天年,免除诸般的冤仇结恨。更加能够如法地以此佛法教化他人,圆满扩充圣人慈悲济度之道,使彼众生悉皆证得慈心。如此必定可以一同到达九品莲华的清净世界,成就无上之正觉也!

  劝持众戒第十一(皆净业正因)

  有疑惑者问曰:如今听闻念佛法门之直指和戒杀的说法,可以说是指出大体而契合于众生之根机。其事相与理体皆悉完备,实在是教善世间、利益众生之训示也。胆敢请问是不是只有此杀生之业,应当极力戒止之?还是兼带著偷盗、邪淫、妄语等诸恶业,也要全部深深戒止之呢?如果也是应当戒止,何以在谈论杀生的言语中简略之呢?

  答曰:唉!你这是什么话啊!你难道不曾听闻经典中有“具足众戒”的说法吗?何独只是戒杀,只是因为杀业最重,不论其是富贵或贫贱之人,这是人人所难以去除的。是故在修行正行之最初,首先令其断除杀业,如此才可以渐渐具足众戒,是故谈论得最为详细。然而戒体岂有高下取舍呢。此外如果持戒之德不能修,凭何可以建立修行,这就譬如器皿如果想要贮存醍醐,首先要涤除不净之物。想要修习三昧者也是如此,必定首先要众戒清净,乃可得以成就。

  纵使因为其宿世的业障极为深厚,不能顿时断除恶业,也应当以种种的方便而制止压抑,自己劝导自心,反省自身而悔改过失。并且修习四念处,了知此世界是快乐少痛苦多,生灭无常将会败坏,不久之后即消磨而灭去。一切的诸法,皆是不清净,皆如梦幻泡影,皆是无我。应当施设种种的方便,使其必定要断除,岂可以随著自心的妄念而失去了主宰之力。

  此外戒行之德虽然具足,若是不使身心澄净安定,止息世间诸般的工艺技能、杂染之术。乃至一切不论是善是恶,而能让人分心杂念者,假使不能摒除而去,何以能够专精一心而修此三昧。念佛三昧不能专一,往生又有何根由呢。然而如今一切众生的无明业识,遍满周布于一切法界。如果起一念世间之心,便被如是等尘劳魔党牵扯拖拽而去,全身便没溺于六尘之中,求其出离而了了无期。譬如游于水中之鱼虽然逃逸了,只要有一条丝线(譬如念佛)便可以系住,如果心念忘失了,其危害并非不大。心念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身行呢?

  如今既然修此念佛三昧,正欲如同射箭一般,一箭而射中目的。不必等待此果报已尽,即可跳出烦恼生死的稠林,决定可以往生净生。岂可以破失戒法、攀缘六尘,心志修行因循懈怠,使念佛三昧不能成就,而更再进入于三恶道, 。如此可不令人感到痛苦伤心。若是听闻此事而不能戒止恶业,则临命终时没有成就灵验,莫要说佛力没有感应啊!

  勉起精进力第十二

  所谓的精进者,乃是不为世间的八风所退转,又不被身心种种的邪异知见,以及一切的大小病苦之缘,而懈怠其修行,是故名为精进也。修行之人既然依照劝导而发心,永远断除杀业,渐渐具足众般戒律,想要进入念佛三昧。于修行三昧之中,或者被一切强软顺逆二魔,从内外交互地迷惑挠乱,修行因此而有退转者。则应当更加坚强其心志,精进坚固而如同金刚幢,勇健不可摧毁。如同须弥卢山一样,坚定而不可动摇。又如同彼大海一般广大,众多的毒物亦不能破坏。

  假使修行之人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若是听闻到佛的授记说:“你如今虽然修习此净土之行,可是彼极乐安养世界你将来无法往生。”

  修行者即应当回答言:“善哉世尊!我先前受到佛陀的教化,而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言:一切的众生,皆应当发愿,期愿求生于彼国土。而尚且不会阻隔女人及根缺的众生往生,也不阻隔五逆十恶将堕阿鼻地狱之众生往生,更何况是我。我如今修行的道行虽然微薄,但是并不曾造作五逆之罪,念佛之数目也超过于十念,我必定可以往生净土。释迦牟尼佛岂会自我欺诳,阿弥陀佛岂肯违背其本愿。更何况十方的诸佛,皆出广长舌相,真诚证明了此往生极乐之事。是故我今必定要求生西方净土,不敢退转也。”

  如是则名为修行人金刚延幢勇健之力,佛陀前来言说而尚且不会退失其最初发愿求生之心志,更何况是天魔外道等恶辈党羽。以及人间的水火盗贼,强大邪恶的境界,和妻妾子女的情执贪爱,而能动摇我的修行愿力呢?

  有人问曰:我见到世间之人虽然有修习净土法门,而却不能够往生净土,这是什么道理呢?

  答曰:这实在是其知见有偏差邪异,而其修行不庄重端正也。

  问曰:如果是这样,岂不是虚妄丧失其修行的功德吗?

  答曰:岂有虚妄而丧失其功德,彼人也是同样承受阿弥陀佛之愿力,今生今世虽然不能往生,第二世即能往生。第二世不能往生,第三世则必定往生。…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