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中所說的,此是譬喻造惡衆生才一念佛、即得滅罪即得往生淨土也。
此外又如同佛陀在世之時,有人在佛陀的衆會之中想要求取出家之因緣。其普遍經曆于一切的羅漢聖衆,而這些尊者都以道眼觀察此人宿世之因緣,大家都說此人永遠沒有善根,于是沒有人肯爲其剃度令其出家。後來這個人來到釋迦牟尼佛之所,佛陀乃爲其剃度。衆比丘以此事情前去請問佛陀,釋迦牟尼佛言:“此人雖然沒有出家之善根,但是他在無量劫以前,而這個時劫之久遠不是二乘人的道眼所能了知。此人因爲入山撿取木柴薪火,遇到老虎,爲虎所逼,于是爬上樹木以逃避危險,不知不覺忽然失聲稱“南無佛”。以其這一個稱念佛名之緣故,于是便能在此賢劫之中,能夠遇到我而剃度出家,後來將會契會佛道。”此即是說明那一些一生念佛,未能即刻獲得往生之果報,而于他生後世才能得以生者也。
以此事情來比例之,則可以了知只要以一聲稱于佛名,雖然沒有明顯的稱念哪一尊佛,尚且能夠令人滅除罪業而得道。更何況是阿彌陀佛的願力超過于十方世界的諸佛,專注于憶念彼佛,稱其名號所得的功德,其所滅除的罪業障礙,難道是可以思惟言議的嗎?《法華經》中雲:“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便是此種說法之證明也。
是故可知,若是能夠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念念精進而不休止,此念佛的功德實在是難以稱度測量。雖然是業障深重之人,有人因散亂心而退轉者,其于往生淨土之感應驗證,必定可以在將來得到結果。此外稱持佛號屬于口業,惟可論其功。而憶念佛則是在心,乃可彰顯其德。如是論功,則在于我之孜孜不倦的口稱佛號。若是彰顯其德,乃可見到阿彌陀佛現在于前。二者的義理不同,其高下優劣亦明顯可見。口稱佛號尚且有如是之功,更何況是心中能夠憶念呢?
是故我如今因爲你所問的問題,依照經典敘述其事,以表達于諸位一同修行而決定志向祈求往生之人,期願人人于此義理能夠如說而修行,慎勿疑慮而不信也。
略示列祖行門第二十一
念佛法門之廣大,普遍攝受一切的根機,容易進修而功德高大,乃是其他種種的修行所不能及的。最初始自釋迦牟尼佛于靈鹫峰上初度演說,乃是一切大根器衆生之所歸向也。最終傳至東土震旦而流耀其光輝,使叁乘之人皆能共證。于是令佛法的教化更加興盛,可以說是振古絕今。可以稱之爲最上微妙不可思議,極爲殊勝而廣大之法門者也。直到了東晉的慧遠祖師,于彼廬山之東林,唱導而建立其教化,即于當時而一同相和者,一共有一百二十叁人。
慧遠祖師叁次親自目睹阿彌陀佛之聖相,如其所願而往生淨土。當朝的士人劉遺民著作文章,立下誓言,亦見到彼阿彌陀佛親自爲他摩頂,並且以衣服覆蓋其身體。此外與一同志向修行的阙公則等人,其臨命終時,悉皆隨從于慧遠祖師之修行而往生淨土。這些都是傳記裏有所明文,實在是世間之人所共知共見者也。
此外石晉時代的翰林張抗,只有持誦大悲咒十萬遍。劉宋時期江陵的僧人昙鑒,以其平日乃至一毫、一芒草之善行,皆悉回向于往生淨土。南齊時代揚都的僧人慧進,發願誦持《法華經》,以之爲淨土之行。而此叁人皆已往生彼國極樂世界,可以說是修行而不虛妄也。
張抗者,即是見到極樂淨土在其西邊屋子旁邊之人,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淨土之相才化去。昙鑒乃是親自目睹阿彌陀佛以清淨之水灑其顔面而曰:“滌除你的塵垢,清淨你的心念,你的色身和口業,俱皆能夠莊嚴清淨。”又親眼目睹水瓶中生出花朵,從禅定中出定起身後、即與寺中之僧人道別而往生。慧進因爲誦經而導致疾病,乃發願製造《法華經》一百部布施于人,以填補他應當持誦之經典,經典製造完畢之後疾病便痊愈。忽然聽到空中有音聲贊歎稱善,然後隨即則往生。此叁人之修行,其功德尤其是難以全部敘述。
又有後魏石壁谷的僧人昙鸾,放棄仙道而修學佛法,修習淨土法門這個真正的長生無量壽之法。其臨命終時,乃令弟子等人高聲稱念佛名,而昙鸾隨即面向西方頂禮叩頭而往生,此時虛空中有天樂,緩緩從西方而去。
隋朝的僧人道喻,以梅檀香木刻造叁尺的阿彌陀佛之形像,並且發願求生于西方世界。後來也曾死亡之後重新蘇醒,而在其死亡之中親自目睹祥瑞之感應,見到阿彌陀佛告訴他說:“夜裏明星現起之時,我便來接引你。”到了約定的期限,果然便往生西方。
而那些有大修行者,譬如唐朝京城長安的善導和尚。臺州的懷玉禅師。汾州的啓芳、圓果二位法師。真州的自覺法師。睦州的少康大師。以及並州的惟岸法師等。皆是不離大乘菩提之心,建立弘誓立下大願,具足而修淨土之行。其靈感之征驗非常昭明廣大,感動了諸天世人。而其說法利人之法雲,普遍覆蓋于一切,含攝包容而無有窮盡。其說法如雨而普遍沾染一切衆生之身心,充滿廣擴于一切萬物。其德行不只是簡單的一端,實在是不可以完整敘述啊!
此外陳、隋時代于天臺山的智者國師,以及天臺宗傳法的列位祖師,如法智大師、慈雲大師等。宋朝初年永明寺的智覺禅師、長蘆寺的慈覺禅師。此等大聖德的大師,其修行超越于人天,其恩德降臨于叁界衆生。乃是揭除昏暗道路的智慧法日,破除惡道苦處之大導師。這些大師皆是以此念佛叁昧爲自利利他,輔助世代教化衆人之聖道。其教化衆人之形儀既然已經完畢,則皆往生于極樂世界之上品蓮華也。
此外唐代長安的淨真比丘尼,一生持誦《金剛經》十萬遍,即將命終前的五個月之內,十度見到阿彌陀佛,而有兩次神遊于西方極樂世界。唐代的房翥,因爲曾經勸導一個人念佛,而感動幽冥之鬼神。長安的李知遙,因爲五會念佛,親自見到空中有不可思議的神僧前來接引,而往生西方淨土。上黨的姚姓婆婆,臨終時念佛站著而往生。溫靜文的妻子,努力修行而如願往生。
此外張鍾馗、張善和,皆是從事殺生之業,臨命終時地獄的恐怖之相已經現前,才十念念佛便得歸于淨土。石晉時代鳳翔一帶的僧人智通。宋朝明州僧人可久,由于觀看智者大師遺留下來的文章,從此一心專精修習。也是同樣神遊于極樂淨土,並且見到一些已經標定姓名的蓮華座。出定離座之後人們去探訪對照,全部都是如其所言而有此人。宋朝金太公、黃打鐵、吳瓊,最初皆是從事惡業,後來因爲改過忏悔而精修念佛,其于臨終往生之時,皆有明顯而祥瑞之感應。
荊王的夫人,觀音縣府的老太君,馮氏的夫人,雖然都是女流之輩,而其德行反而昭著明顯。是故可知念佛法門這個殊勝的法門,凡是有心想要往生者,皆可以從事修行。哪有在分別出家在家,男子或女人,也不論老幼、愚癡和智慧。也不排斥其是外道之流、極惡之人,最忤逆的一闡提之輩也。只要一聽到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法音,尚且能夠生于善道。人們若是能夠至心念佛,豈有不能西歸淨土者。如是則只應憂慮人們不能修行,不必憂慮阿彌陀佛不會垂慈感應也。
如今依照傳記所載,簡略敘述我所見聞者。俾使有一同志向之士,能夠見賢思齊,作爲自己日用平常言行居止之間的警惕反省也。至于若是天下間四海八方廣大之地,古往今來長遠之時的種種往生事迹。由于我的耳目所不能接觸,所聽聞的並不廣大,其古今經曆的時間既然已經久遠,遺落而消失者也極多,又豈是我能全部描述的呢!
正示回向普勸往生第二十二
詳細探究種種的邪見之根源,實在是源由于不正見的師長朋友之教化也。雖然這也是宿世的業力所招感,可是豈能免于自己內心的見惑呢?無知迷惑既然是不離我心,其果報也必定難逃痛苦的惡趣。更何況是彼邪見如果一旦染汙于神識,則萬般的教化也沒有辦法挽回其心。所以此《寶王叁昧念佛直指》便是由于此種因緣而作也。
我才立下了著作此書之心志,即以此心緣于娑婆世界,由于種種業力所系之廣大痛苦,憶念極樂世界依報正報之逍遙自在。如此淨土和穢土交相參究,衆生之痛苦與諸佛之安樂互相顯現,無量廣大的義理之海,因此聚集于自心,法喜充滿盈溢于胸中,就如同不見到有我自身一般。並且思惟理事無礙,色身與國土互相圓融,有些實在不是我用紙筆口舌所能撷取描述的,這實在是猶如已經往生淨土了!如是的功德,實在是無量無邊。
我如今期願以如上著作論述之功德,以及未來世有人觀見此文集而發菩提心,求生于極樂淨土的一切善根。使其如同法性之理,展轉流傳無窮無盡,再將自己的果報回入于因地,遍滿周布于微塵之刹土,爲其道行爲其願力,回向布施于一切衆生,使其一切功德智慧皆能圓滿成就,同得往生于極樂淨土。
又期願能夠承蒙如上之念力,皆悉使得十方的國土世界海,以及娑婆世界的一切衆生,如同我所期願的,若是同行或不同行者,依報正報、色法心法,一時之間皆能趣入于極樂蓮邦之教主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的一毫端當中,悉皆轉變爲極樂國土,人人皆能變現自在,遊戲神通,就如同阿彌陀佛所住之境界,永遠沒有遺留剩余,我的願力方才圓滿。
于是又重複一心,攝受我從無始劫以至今日,乃至盡于未來之際,無論是大功德或小功德,身口意叁業所修的一切無量的善根,皆能現在于前,普遍與一切的衆生,對于極樂國土,至誠一心而回向往生。仰祈諸佛以其神力,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以及觀世音、大勢至二位大士的功德之力。期願此念佛法門,期願此善根,能夠周遍于我之六根,以及諸手足肢體。令我的六根,境界與智慧皆能自在,遍滿虛空之界,皆爲我之色身,悉能宣揚演說如是的淨土法門。以此五根色身,即在于一切的衆生之前,盡于未來之際,不生疲倦厭煩之心,至誠恭敬而供養之,就如同奉事世尊一般。並以五體投地,胡跪合掌,以至誠心奉勸之,勸導之以偈頌曰:
極樂世界最清淨,莊嚴微妙超世間。彌陀願力同虛空,相好光明亦如是。
念念不離衆生界,普度我等生其邦。我等自甘生死中,…
《寶王叁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