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說他二者是同一的。
此外極樂世界與娑婆世界,其清淨和汙穢二者有所不同,更何況是釋迦世尊垂慈教化,敕令我等厭離穢土求取淨土,那麼所謂同一的道理又怎麼可得呢?是一、是異、亦一亦異、非一非異等四句既不可求,也有人說當下處處皆是西方極樂世界,或者說心若清淨則是極樂世界。或者有人說極樂世界不離這個。若作此等之理解,皆名爲邪見,而我因此也不得沈默不言了。
彼人若說所謂的極樂世界便是在自心中,則其便妄認此自心即住在我今日色身之中。自心既然在自身之中,但可名爲求心,何可名之爲求生極樂?難道我們釋迦世尊不知道極樂世界是在我自心之中,而卻說是在從此西方過十萬億國土之外呢?此外釋迦世尊又怎麼不能指示說明其在內心,而只能說一些外境之事呢?如今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今正在說法,極樂淨土真實的境界宛然存在,此是釋迦聖人真誠之言語,又怎麼敢不相信呢?
而卻不知道在此六塵緣影的妄心之外的極樂世界,真正即是我的真心。而我此真實之心,就如同彼大海不增不減,而你卻虛妄稱其極樂世界爲外境。你認爲極樂世界是在六塵緣影的妄心之中,然而此六塵緣影心,就如同大海的一個小水漚,其生滅動靜全是幻妄,而你卻虛妄認爲其是真實本心。你若是堅固執著虛妄之見,不相信娑婆世界之外有極樂世界,卻相信其是在你的六塵緣影心內者,那麼你的緣影心並沒有真實的體性,不可以妄心而求生于妄心。
而你卻不知道彼極樂世界雖然是在西方,然而西方即是我之真心。真心本是無性,即以彼極樂世界之名體,以彰顯我之真心。極樂世界之名體本來空寂,也是即于我真心而顯示其境相。真心與境相本是一體,衆生與諸佛同一根源。求彼阿彌陀佛即是求自心,並非是向外而求也;想要探究自心,必須求彼阿彌陀佛,豈會因爲他佛而迷惑自心呢?如是則取于淨土舍棄穢土,欣求極樂厭離娑婆,熾然著于淨穢之相,任我心意而有所願求,如是又豈在于我真心之外呢?
自心能夠具足一切法的緣故,如是則知我此真心圓滿含裹一切的依報正報等境界,乃至于色法心法、淨土穢土,衆生諸佛種種因果,叁世十方一切諸法,都含容攝受于我自心而無一法在心外,皆是真心的同一受用。想要求取一絲毫的心外之相,亦完全了不可得。雖然沒有一絲毫的心外之相,然而在不分別中作世俗谛之分別,清淨的國土與汙穢的世界卻宛然差別而存在。是故應當如是而求生極樂世界,豈可求之于六塵緣影之妄心呢?如是的發願求生,乃是釋迦牟尼佛所印可的。此則與彼世間之不識本心、愚癡無智慧之人,不欣求于西方極樂世界之阿彌陀佛,但向自己的肉團心中六塵緣影的妄心中去追求,卻自謂即是“唯心淨土”、“本性彌陀”者,其差別實在是太遙遠了。
然而彼極樂世界之國土,並非依于六塵緣影的虛妄之心。此外彼阿彌陀佛之色身,也不是在于衆生五陰的妄體之中。若是向我們四大假合、六塵緣影的虛幻身心當中,去追求本有心性的自己之佛,而不求于西方極樂之阿彌陀佛。那麼我們虛妄的身心是生滅的,而自心之佛亦隨之生滅;佛既然是生滅之故,則念佛叁昧便不能成就。縱然能夠虛妄追求而有所得,則只是成就生滅之佛,還是要往生于生滅之國土,如是則不能成就淨土法門之正行。《圓覺經》雲:“以輪回心,生輪回見。那麼彼所謂的圓覺性,亦隨著輪回心而一同輪轉。”即是此等道理。
若是想要遠離諸般的虛妄見解,而直接往生彼極樂國土者。只要欣求于從是西方過十萬億國土外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稱合于真如體性之妙觀,如實而思惟觀照之,使彼彌陀如來本覺的相好光明,于彼極樂淨土清晰顯現;並且合乎于我衆生心中的始覺真心,于此娑婆世界顯發彰明。始覺與本覺相應冥合,衆生與佛陀交互感通,念佛叁昧于是乃能成就,淨土法門的正行于斯能夠建立,不生不滅的國土才可得以往生也。
是故了知我此真心遍于一切之處,尚且不會間隔于地獄,又何止于只是極樂世界呢?只是因爲地獄乃是痛苦之處,如今隨順真如本性而求于遠離地獄。極樂世界九品蓮華乃是安樂之處,如今隨順真如本性而求于往生淨土。我等只應依循世尊經典的教化,隨順于佛陀的法音,祈求離于痛苦而得享安樂,從凡夫之輩入于聖人之流,而這一切實在不曾超出于我們的真心本性。是故名之爲“唯心淨土”、“本性彌陀”也。並不是說要從我們的緣影虛妄心中去追求,妄心本來就無有真實的體性,怎麼可以說是唯心本性之真佛呢?
那些向自己的六塵緣影虛妄心中追求者,妄自以爲自己的色身和山河大地,以及十方虛空的世界海,乃是我心外之境界。而此向著自己不動不生滅的真心中探求的,能夠了知即此十方虛空的世界海、以及一切山河大地其實即是在我內心也。若是能夠了知十方虛空的世界海即是我們的內心,則我與一切山河大地虛空世界打成一片。是故我自在任意地在其中舍棄穢土執取淨土,厭離東方欣求西方,都不出于我們的自心本性,以其真實具有彼廣大誓願的果覺佛陀,真的能夠接引我等往生極樂世界。是故凡是發願求生彼國者無不得以往生。
若認爲十方虛空的世界海是爲心外之境界,則自心與彼世界便打成兩端。是故才一生心動念,便違背了諸法的真實體性,即失去了自心之妙用,不得了悟自心也。以其只有此本性具足的因地佛,而沒有真實的力用故。是故雖然求于自心,而卻不得往生淨土。此外所謂的妄心,只是虛妄的六塵緣影之作用,迷惑而認爲其心是在四大的色身之內,並沒有真實的國土可以往生。而真心則是含藏蘊育十方一切的微塵刹土,本來便具足了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因此求之于真心之西方極樂必然可以往生阿彌陀佛的淨土。
妄心舍離外境而趣于內心,真心則是即外境而爲自己之內心。以其真心之內沒有心外之法的緣故,因此向外求于有相的果地佛陀,即是求于自己之真心。以妄心所謂的內心其實並無真實的體性之緣故,因此向內追求並無真實體性的六塵緣影心,並不能見到真實的自心。此外虛妄分別之妄心,其自心與外境宛然而有差別不同;真心則心不離境,境即是心。妄心幻化生滅而無根據,真心不動不搖不生不滅。妄心在因地時並不具含果德,從始至終都是生滅無常;真心則因地與果地平等一致,因地之性德與果地之修德圓融而交相貫徹。是故可以了知隨順于真心或依從于妄心而追求淨土的結果,其差別有如是之不同。
若是論及其修行成就所須的時間,則隨順真心與依從妄心者,有如一日與一劫之相差倍數。若是論到其得生之處所,則依止真心與依從妄心何止是天與地的懸殊差別而已。若是論說其體性,真心則是圓滿含裹十方的虛空世界,妄心則是居于幻化的四大色身之內。若是論及其應用,隨順真心則是橫超直截度過娑婆世界,直接出離叁界的生死;依從妄心則猶如煮砂卻想要成飯,即使是經過無量劫也難以成就。
是故修行人發菩提心,欲求往生極樂淨土,豈可以只是求之于自己六塵緣影的虛妄之心,而不欣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真實的阿彌陀佛。這實在是令人感到悲痛傷心。這就譬如想要前往西方而卻面向東方而行,想要浮升于水面卻抱著沈重的大石。向深水裏面求火,在大火之中覓水,這樣如何能夠得到呢!感歎如今之人,不能認識真心遍于一切之處,即于色法而顯示其體性。而卻虛妄認取六塵緣影之事,認爲其是自己的本性,這真是荒謬之至啊!
譬如有人將盜賊誤認爲是親生的兒子,其家中的財寶必定被人竊取消滅。如今將分別六塵境界的攀緣影事,虛妄認爲是我們的自心,其過失亦複如是。若是有人能夠認識這個虛假的兒子其實便是盜賊,則賊人便不能爲害于我;知道分別意識即是虛妄,則妄心又有什麼傷害呢?只是不可認定彼妄心即是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也。這就是四明法智大師,其所以有直指妄心即是真心之說,觀佛即是觀心之談,然而其終究不曾撥棄排除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等真實之境界。
奈何後世之人,邪知邪見如蜂起雲湧,外道邪魔熾然興起,破滅真實的佛法,斷滅佛陀之種性。虛妄計度彼極樂世界微妙的國土,便在我六塵緣影的妄心之中,而不肯向西方阿彌陀佛而求,這真是太過顛倒了!而彼鄉闾街巷凡夫之人,未曾聽聞佛法之正說,卻以此邪知邪見,暗中秘密地口耳相傳私下授受。以此而疑惑擔誤他人者,雖然也無法逃避于地獄的痛苦果報,可是尚且可以寬恕。而我輩出家四衆弟子,既已剃發圓頂穿著袈裟方服者,卻認同于此邪見邪解者,尤其是可令人悲傷憫痛。倘若真正是爲了了生死而修行,則必定以我此說爲是。
若有障礙深重之人,于此真實淨土法門不能信受隨順者,則應當更再審察此六塵緣影之妄心,其境界爲何?此虛妄的六塵緣影之心其實沒有真實之體性,只是隨著我色身而生滅,于是即虛妄認定以爲是我。由于虛妄認定其是實我之故,便認爲此心住在我如今的色身之內,而認爲此四大假合的色身居住于如今的世界之內。認爲此世界又是住在于如今的虛空之中,而此虛空之體性,廣大無邊難以思量,周遍含攝了如同塵沙的國土世界。如是則虛空較大、世界較小,而自心又下劣于色身,那麼所謂的一念則就轉而更加輕微了,簡直沒有辦法舉出而顯示于人。怎麼可以用至微細、至枝末的一念,而且沒有體性的妄心,以此微細無體的妄心而來求生極樂世界依報正報之廣大妙好的境界呢?以不可求之妄心而求之于廣大之妙境,如此豈不是非常令人疑惑嗎?
既然了知此義,則知如是的虛空體性無有邊際。其雖然不可測量,可是原來從不曾超出于我廣大覺性的清淨心之中,就猶如一片輕微的浮雲點綴于廣大的清空當中,更何況是諸多世界乃是存在虛空之內呢?更何況是色身仍然只是在世界之中呢?更何況此妄心存在于色身之內呢?因此可以知道虛幻的妄心微小而色身較大,世界雖大而虛空更是圓滿周遍。從纖細…
《寶王叁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