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六祖大師作此遮止诠釋的方式、而教人不必求生淨土之說,正是爲了要顯明表彰诠顯的方式,而令人以清淨心求生于極樂淨土之故也。
又如釋迦世尊一代的聖人教化,以諸經典的部類、次第的言談,無非都是同一法味。然而于表顯的說法當中,一定大多贊歎表顯的說法。于密意遮止的說法,則必定贊歎密意遮止之說。各自宗主當前所說的部類經典,而擱置其他的言談說法。然而佛陀難道沒有別的言談而殊勝微妙于當前之說法嗎?這實在是佛陀爲了適應他當前的根機,使當時與會的大衆能夠歡喜受持,使其得以專一心志而無猶豫不決之心也。
如今在像法末法之中扶持宗門樹立教法,難道就沒有貶抑和稱揚之時嗎?六祖大師既然想要弘揚一行叁昧,于理便應當杜絕其他的諸乘教法。廬山慧遠大師特別爲了闡揚念佛叁昧,使衆生能夠橫超叁界、直截往生,王應當要圓滿收攝一切根機。如今後學之人豈可虛妄生起分別的二見,應當要詳細審察其義理才是啊。
此外六祖大師又說不論是東方或西方之人,心能清淨則無罪,不清淨則有過愆者,正是說此東方世界惡劣的境界粗陋強大,釋迦世尊已經滅度,一般人不能心淨。譬如世俗之人在于俗家,猶如在火宅之內受盡萬般的煎熬,縱使有修持亦很容易退失。譬如即使是一顆小石子,入于大水之中即刻沈入,是故必定要求生于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與諸菩薩聖衆現今依然存在,境界殊勝而使人修行能夠深入,逃離慈父的兒子既然知道回頭了,佛陀慈悲親自教誨利益。就如同出離俗家住在寺院,種種的善緣具足完備,決定可以得不退轉。是故只要能夠往生彼國,心便能清淨而無過愆,就如同彼大石頭乘載于船上,雖然入于大水之中而能不沈沒故也。
此外所謂的東方西方,于理性上本來是一體的。彼阿彌陀佛的國土,不只是境界殊勝,其阿彌陀佛現今仍然存在,能夠讓人消除過愆罪業,心地必然可以清淨,聖人的果地一定可以到達,是故其西方世界必定遠遠超勝于娑婆世界,因此必須求生極樂淨土。若是根機殊勝,如曹溪六祖大師者,尚且能夠入于生死的苦海之中,尋著衆生求救的音聲而救脫其苦難,普遍教化一切衆生,何必要求生于西方淨土。如果是那些道力尚未充足,狂妄地仿效先知先覺的祖師,自己不求生淨土,並且教人也不必求生淨土,就譬如想要救渡溺水的人而自己卻沒有船筏,則自己與他人彼此都沈溺于水中,這樣又能奈何之呢?
此外我們的慧能大師,實際上是弘揚禅宗的第六代祖師,其所說的佛法豈不是闡揚少室達磨大師之禅法,因此乃說:“心地若能平等、何必勞苦而持戒,行爲若是能夠正直、那麼又何用修禅。”若是單單依照此語言之相,則便說是不必持戒修禅了。而卻不知道心地若能平等,則我們對待衆生萬物無不平等,衆生與我既然平等,又豈可以殺害他人而食之以滋養自己的色身,偷盜彼人之物而自我利益,分別男女之相而行不正之邪行,語言虛妄而不真實,乃至更加飲酒而使得醒醉顛倒而異時。心地平等之時既然沒有此犯戒之相,則所有一切的戒律皆在其中了。怎麼可以反而是全然不持戒,並且劫盜殺人等等,而說是心地平等呢?由此可知作此“心平何勞持戒”之語,正是爲了顯現廣大的戒律也。
“禅”字乃是梵語,此地翻譯爲“靜慮”,或是翻爲“正定”,或是翻爲“一行叁昧”,豈有身口意行正真之人,其心念思慮而不寂靜,其所住的禅定而不正,其所行者而不專一。由此可知“行真何用修禅”之語,正是要顯現于甚深之禅定也。六祖大師的修行超過于天人之表,其道法興隆于像法時期之間,恐陌這些後學之人執著于法相、拘泥于形迹,因此于戒體當中說“何勞持戒”之語,于禅的境界當中說“何用修禅”之言。比例于此等言語,則可以了知也是在于必定應當求生淨土的佛法當中,而說“不必求生”之語也。後世的學者更加轉而拘泥于形迹,而認爲六祖說實在是不必求生,這真是愚癡之甚也!
其實六祖大師所說的,是反向的勸導也;諸淨土祖師所說的,是隨順的贊歎也。如果沒有隨順佛法之贊歎說,則沒有辦法開啓衆生進修之路;如果沒有反向的勸導,則不能顯現圓頓的修法。不論是反向的勸導或隨順的贊歎,悉皆應當隨順于當時的根機,沒有固定而實在的方法。譬如禅宗說“逢佛殺佛”,豈是真的殺佛嗎?若是殺佛之語是真實的,那麼文殊菩薩持仗利劍欲害于佛,難到也是真的要殺佛嗎?如果只是隨逐于古人的語言,卻不求取于古人之心,而說真的是不必求生淨土。這正是所謂的醍醐上味,雖然是世間最珍貴的,可是遇到此等顛倒之人,反而變成是毒藥了!
是故六祖大師稱歎彼叁谛圓妙之理,于有生當中說無生,于無所修證當中說修證,有無二邊皆不可得,中道亦不存在。因此令佛教大乘圓頓的法門坦然而明白,就如同揭露日月于昏暗的街衢,令一切衆生無不蒙受光照。而卻說禅宗于念佛叁昧、淨土的旨趣,是有所未盡的,這樣是可以的嗎?
若是像河西的道綽大師,長安的善導大師,信源禅師、永明的智覺禅師,慈覺禅師,豈不是繼起于其後之人,皆是能夠遠禀釋迦世尊之遺音,致力弘揚此淨土法門者。道珍禅師、懷玉禅師,其修行的功業廣大而彰顯。圓照禅師等諸法師,其靈驗則更加顯著。何況如今禅宗叢林,爲疾病僧人的念誦,以及荼毗時以十念法稱揚阿彌陀佛的名號,以使其往生淨土,其事相記載于書籍典章,遺留的余風尚且存在,更有什麼可以疑惑的呢?
正明心佛觀慧第四(此乃是淨土宗的根本*輪,持名念佛者亦須于此悟入理持的義理。)
所謂的念佛叁昧者,實在是使衆生超出叁界、往生極樂世界之直接而捷徑的道路也。此乃是開始自釋迦世尊在靈鹫峰上敷演宣揚,其次流傳至廬山慧遠大師而承其芳軌。此淨土法門乃是十方諸佛所稱贊,曆代祖師所傳承受持的,自從昔日以至今時,已經有其很久遠之由來也。但是其種種的說法或是因爲不能統一,以致後代的學者不能了知其指歸。獨獨天臺宗一心叁觀的法門,其義理統冠于一切經典,超乎其他諸宗的衆多說法,禀持佛陀的教化而得其宗旨,其利益功德乃是難以思議,是故後世的學者不可不以此而爲舟航也。
所謂的叁觀者,即我今一念的當體,即空、即假、即中也。自從我釋迦如來弘傳宣揚,以至于智者大師獲得妙悟,所謂空則一切空,假則一切皆假,中則一切皆中,俱皆破斥、俱皆建立,俱皆非破非立,圓滿融通絕于對待,難以言議難以思惟。統攝經典諸部的玄奧之門,廓清衆生與諸佛的境界和智慧,究竟極致一切萬法之源底,顯示淨土法門的圓滿修法。念佛叁昧如果沒有天臺的叁觀法門,則有所未窮盡也。四明知禮大師發揚闡明其微妙之意旨,以曉谕開導後學之人,如今此章全部采用其開示之言語,以求生于西方淨土。雖然不外乎是世間的小善,以及彼事相上之觀想,若非以大乘圓妙叁觀的法門,來解釋彼十六觀經的深奧意旨,使人大開圓解起而修行,又有何理由可以必定得生淨土呢?
所謂的十六種觀門者,最初是觀想落日,所以首先標指、將心想歸向于彼阿彌陀佛也。初發心的修行人,雖然了知六根六塵皆是一真法界,而心想之力量羸弱低劣,西方淨土殊勝的境界難以顯現于心中。是故釋迦如來施設特異的方便之法,即以凡夫可見的落日爲所觀之境,以心念憶想之而令其生起觀想中之落日。圓教根機之人有微妙之見解,了知能想之心,本來具足一切依報正報之法,如今以具足落日之心,緣想于即是自心之落日,令本性具足的落日,顯現于自心之前。此乃是以清淨法界之心,緣想于清淨法界之境,而生起于清淨法界之日,既然皆是清淨法界,豈不當體而是即空假中。
如此猶是總相的顯示,若是個別言論叁觀而成就落日觀之功德者,以六根與境界本自空寂,則自心與落日交融無礙。以衆緣而起乃是假立,是故不斷地深思累想、而落日之境便産生。以其自心與落日皆是清淨法界,是故以心觀想落日當體便能顯現。落日觀既然能夠成就,則空假中叁觀便同在于一心,非一亦非叁,而是一亦是叁,當體即是不可思議。落日觀既然如是,其余的觀門照例亦然,應當了知十六種觀門,皆是用即空假中、一心叁觀以爲觀想事相之法。
其次觀想清淨之水,複次觀想其凝結成冰。這實在是因爲彼極樂國土以琉璃爲地,然而此琉璃地微妙殊勝而難以想像,所以暫且讓人觀想于冰,冰想若是能夠成就,則珍寶琉璃之地便可觀見。以上二者乃是以凡夫所能見的落日以及潔冰以爲觀想之方便也。其次再觀想寶地、觀想寶樹、觀想七寶蓮池,以及總觀樓閣寶地蓮池等。以上的六種觀門,皆是用以觀想彼極樂國土之依報也。
至于觀想蓮華寶座者,是爲西方叁聖最親的依報也。觀想蓮華上之寶像者,是類似于西方叁聖之真體。欲觀想于佛,首先要觀其蓮座。而真佛之體難以觀想,因此要先觀想其粗略之形像。乃至普觀往生之情形,雜觀佛菩薩之形像等,這七種觀想,皆是要用以觀想彼極樂國土之正報也。
最後的叁觀者,說明上中下叁輩九品之人、自此娑婆世界而往生于彼國也。既然各品的修行因地有所不同,是故感得的果報亦有差別升降。如今也教人觀想此事者,是爲了令修行人識別上中下叁品的優劣高下,舍棄于中下之品而修習上品往生之故也。然而諸般觀門皆是用經典所開示之相,將其憶持在心而爲所觀境,並且仍然要了知自心本來具足此法,只是依托著外境而令觀想成就,以發明自己的智慧心目。
此外此經的經題雲《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者,無量壽佛是所觀的殊勝妙境,舉正報以收依報之果。敘述教化之主以包括其菩薩聲聞等徒衆,所觀想的雖然有十六種之多,但是只要說阿彌陀佛便已周遍含攝了一切,如是則但當觀想彼佛也。欲觀想彼佛者,則應當先觀想彼阿彌陀佛如虛空般無量無邊的端正莊嚴、而且微妙廣大的色身。一一身體的部分,有八萬四千之相。一一的相中,有…
《寶王叁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