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八萬四千的隨形好。一一的隨形好當中,有八萬四千之光明。一一的光明之中,有一一的世界海。彼世界海之中,有一切的十方諸佛菩薩、聲聞緣覺僧衆,一一皆是微妙廣大,不可完全地具足說明。只當一心思念憶想,使心眼能夠見到此事,見到此事者,即見十方的一切諸佛,以其見到十方諸佛之故,名之爲念佛叁昧。作如是觀者,名爲觀一切佛身,以觀想佛身之故,亦能得見佛心。而所謂的佛心者,即是大慈悲是也,以無緣之大慈悲攝受一切諸衆生。能夠作此觀想者,舍身而往他世之時,必定可以生于諸佛之前,證得無生忍。
又雲:觀想無量壽佛者,從一個相好進入,但令觀想眉間的白毫之相,令其心中極爲清晰明了。若是能夠見到阿彌陀佛眉間的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的相好自然即當現前。見到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的諸佛。能夠見到十方無量的諸佛,諸佛即可現前授記,如是則爲遍觀一切的諸佛色身之相。
是故可知十六種殊勝的微妙觀門,以觀想阿彌陀佛爲最重要,而八萬四千的相好全部要總攝觀想,對凡夫而言是難以成就的,是故令其但只觀想佛陀眉間的白毫相如五須彌山之高大。此觀想若是能夠成就,則八萬四千相好皆能顯現,此乃是觀想之要門也。若是修習前面的諸觀,心想得以純熟流利,觀想已經非常宏大深遠,則可以相稱于彼白毫廣大之量而觀想,使八萬四千的相好自然皆能顯現。《觀經疏》當中令人觀想劣應身的白毫相,乃是爲了那些尚未修習前面諸觀者,以及那些雖然曾修而尚未成就者,是故于佛的廣大身中特別開示初發心者可以觀想之相,以此爲叁昧門也。
此外慈雲法師,但令衆生直接觀想阿彌陀佛丈六的金色身軀端坐于蓮華之上。專門系念于阿彌陀佛眉間的白毫這一個相,其白毫長一丈五尺,周圍有五寸之廣,其外形有八個棱角,白毫的中心和表面俱是空心,右旋宛轉,在兩眉的中間。其光瑩清淨透明澄徹,不可完全地具足說明,顯耀映照于佛陀金色的容顔,其等分齊限非常分明。作此觀想之時,停住心思專注憶想,令其心念堅固而勿移動。此觀想若是能夠成就,則觀佛叁昧便可現前了。
是故《觀佛叁昧經》雲:“若是有人能夠以至誠心系住心念,正身端坐觀想憶念佛之色身,當知其人之心就猶如佛心,與佛毫無差異。雖然仍然處在于塵勞當中,而不爲諸塵之所覆蓋遮蔽。若是能夠作是觀想者,即是真正之念佛也。”是故可知觀想佛陀的功德,其事相有如是之殊勝。又彼彌陀世尊之相好光明,微妙難思廣大難議,而衆生的根性心力狹隘而下劣,此觀想的心念難以成就。因此釋迦牟尼佛令衆生于阿彌陀佛真實報身的觀想之前,先令其觀想于佛的形像。而佛必定是端坐于蓮座,因此又令衆生首先觀想蓮座。蓮座之觀若是能夠成就,則應當再觀想佛的應化之像。
《觀經》雲:“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系念谛觀彼佛。”夫所謂的“法界身”者,乃是報身佛的法性之身也,圓滿而究竟具足始覺名之爲報身佛。究竟顯露本覺,名爲法性身。始覺與本覺相冥合,則能起應化之妙用。
然而若非衆生心能感于佛,則諸佛亦豈能夠相應于衆生。能感的衆生就如同淨水,能相應的佛就如同白日,是故諸佛的始覺究竟契合于本覺,就猶如光明的白日升于青天。相應而映入衆生清淨的心想,就如同日光之影像顯現于百川之中。衆生有感、諸佛有應,此二者之道互相交映,是爲“入于衆生心想”之義也。
又“法界身”者,即是佛身也,以其無所不遍,故以真實法界爲體。若是能夠契得此觀佛叁昧,則觀行悟解之心契入于佛之性體,佛之性體入于衆生觀行悟解之心,此乃是衆生的始覺悟解于佛之本覺,是故佛的本覺入于衆生之始覺,衆生有解、諸佛有入,此二者彼此相應,是爲“入衆生心想中”也。
應當了知如今之心地觀門,並非直接于自身的五陰之心而觀解其本性佛,乃是依托于他佛阿彌陀佛,以顯露本有的自性。是故首先說明應化之佛入于我觀想之心中。其次說明佛身之顯現,其實全是我本有之覺性。是故應化佛顯現時,知道其即是本性之彰明;依托著所觀之佛的外境成就,使得唯心之觀而建立,此二種義理相互成就,即是如今此經之觀法。
又經典中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者,此正是用來顯示如今觀佛之時,應當明了修德與性德不二之意旨。所謂的“作佛”者,此有二種義理,一者,清淨心能感應他方之應化佛,此是說諸佛的法身,本來無有色相,由于衆生清淨其心,依于衆生之業識,熏感阿彌陀佛之法身,故能見到阿彌陀佛殊勝的應化色相。二者,衆生修習叁昧能夠成就自己的果報佛,這是說衆生以清淨心憶想于佛,而成就了觀佛叁昧,是故能使自己終于成就了果報佛。以上二種義理,初者是指“作他佛”,其次的是“作己佛”,應當了知果報佛是觀行修證而得,非是自然無爲而有。當體即“是”、而修證造“作”,全體本有性德才可能成就修德,所謂的“作佛”者,即是顯示不只是依靠性德而不從事修行、即可自然是佛也。
所謂的“是佛”者,也有二種義理,一者,衆生心即是應化佛,前面說佛的法身本無色相,因爲衆生心之感而有。如此則衆生心與佛之有無,二者條然分離而永遠有差異。如今泯除此分別之見,是故即于衆生之心,全體即是應化之佛。以離此衆生心之外,更無有他佛可得故。二者,衆生心即是果報佛,既然衆生心即是果報佛,是故可知無有成佛之因,以其在衆生之心當中,本來就已經有如來結跏趺坐,豈要等待于當來才可成就果報佛。此二種義理,初者是應化佛,次者是果報佛。應當了知果報佛乃是本來具足而有的,非是從外緣而成就。是故即于修行“作”佛的當下本“是”佛,全部的修德便是要顯露成就本有之性德,即是顯示並非全由修德之因緣,而不具性德卻可以成佛也。
若以“作”佛和“是”佛來顯現于叁觀,則空觀破一切執相、假觀立一切法,此二者皆名爲“作”,乃是空觀假觀二邊之觀也。不破一切執相,不立一切法,名之爲“是”,此乃是中道之觀也。全“是佛”之當體而“作佛”,則空假中叁谛俱破斥、亦俱建立。全“作佛”之當體而“是佛”,則空假中叁谛俱非破斥、亦俱非建立。
即中道之空觀假觀名之爲“作”,則能破見思、塵沙、無明等叁惑,建立真谛、俗谛、中谛叁法。故能感得他佛法身、報身、應化身叁身圓應,能夠成就我自心法身、報身、應化身叁身當來之果報。即于空觀假觀當體之中道名之爲“是”,則全體的叁惑即是叁智,全體的叁障即是叁德,是故自心即是應化佛,自心即是果報佛。是故能夠了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義,而能專精一心而修行者,乃是不可思議之叁觀也。此則是爲十六觀之總體,一部《觀無量壽佛經》之微妙宗旨,其經文出于此第八觀之中,而其義理則周遍于經文之最初與最後,是故修行之人,應當用此意旨而修習淨土之因。
有人問曰:何不依照經典當中所說的,惟以事相上的觀想,而直接往生于極樂淨土。而乃卻顯示智慧觀解之門,使初發心的人難以進入呢?
答曰:不論是智慧觀解或是事相觀想,乃至于凡夫之人當中微小的善行,只要能夠得到一心,皆可往生于極樂淨土,只是其果報境界有粗糙與微妙之不同耳。粗糙的則只有從事事相之觀想,微妙的則專精于一心之妙觀。《觀經疏》雲:這實在是因爲圓滿佛乘之理解,完全相異于小乘之教。小乘迷昧于唯心之旨,因此認爲諸佛乃是從心外而有,是故自心與佛、其體性完全不同。而大乘的修行之人,可以了知我如今之一心,本自具足諸佛的體性。只是仗托著境界的修觀,而使本有的佛相乃能彰顯。如今觀想阿彌陀佛的依報正報爲增上緣,熏習于本有的心性,而本有心性所具足的極樂世界依報和正報,由于境緣的熏習而發露生起。自心本具而依緣生起,如是豈是離于自心本性呢?衆生全體的心性即是佛,諸佛全部的體相即是心性,終日觀照心性,即是終日觀想于佛;終日觀想憶念于佛,即是終日觀照于心性,其義旨便非常明了了!
此外又應當了知,清淨法界圓融不可思議之體性,全體作我一念之心,亦複全體作衆生、作諸佛,作依報、作正報,作六根、作境界,是故可知任何一個心念、一個塵境,乃至一個極微,無非是由清淨法界之全體而作。既然一一之法、全體即是清淨法界所作,是故隨意而舉一法,即是圓融的清淨法界之全體全分,是故有何一物而不圓具一切諸法?以其一切法,一一皆圓滿具足一切法之故,是故如今天臺家建立于唯色唯香等義理。
又雲:所謂的“毗盧遮那”,即是遍一切處,一切的諸法,皆是佛法。所謂衆生性德之佛,非自亦非他,非因亦非果,即是圓滿恒常大覺之體,是故可知果報佛圓明之體,即是我凡夫本來具有之性德。因此四種叁昧,通通名之爲念佛叁昧。若是此經之觀門,托彼極樂安養依報正報之境界,使用微妙之慧觀,專就阿彌陀佛這一佛,顯現真實法身佛之體性。雖然依托彼阿彌陀佛之境界,但是必須要知道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同是居于我之一心當中,心性圓滿周遍,無有一法不造,無有一法不具,若有一絲一毫之法從心外而生,則不名之爲大乘之觀門也。
此外《仁王般若經》雲:釋迦牟尼佛問波斯匿王:“汝以何相而觀如來?”波斯匿王言:“我觀察自己色身之實相,觀佛之時亦是如此,這一切都是沒有過去的前際,現在的中際,未來的後際。不住于過去現在未來之叁際,亦不離于過去現在未來之叁際。不住著于色受想 行識等五蘊,亦不離于五蘊。不住著于地水火風四大,亦不離于四大。不住著于色聲香味觸法等六處,亦不離于六處。不住著于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叁界,亦不離于叁界。乃至于非是見聞覺知,心行之處寂滅,若有言語則道斷,同于真實之本際,等同…
《寶王叁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