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话浅译▪P5

  ..续本文上一页六祖大师作此遮止诠释的方式、而教人不必求生净土之说,正是为了要显明表彰诠显的方式,而令人以清净心求生于极乐净土之故也。

  又如释迦世尊一代的圣人教化,以诸经典的部类、次第的言谈,无非都是同一法味。然而于表显的说法当中,一定大多赞叹表显的说法。于密意遮止的说法,则必定赞叹密意遮止之说。各自宗主当前所说的部类经典,而搁置其他的言谈说法。然而佛陀难道没有别的言谈而殊胜微妙于当前之说法吗?这实在是佛陀为了适应他当前的根机,使当时与会的大众能够欢喜受持,使其得以专一心志而无犹豫不决之心也。

  如今在像法末法之中扶持宗门树立教法,难道就没有贬抑和称扬之时吗?六祖大师既然想要弘扬一行三昧,于理便应当杜绝其他的诸乘教法。庐山慧远大师特别为了阐扬念佛三昧,使众生能够横超三界、直截往生,王应当要圆满收摄一切根机。如今后学之人岂可虚妄生起分别的二见,应当要详细审察其义理才是啊。

  此外六祖大师又说不论是东方或西方之人,心能清净则无罪,不清净则有过愆者,正是说此东方世界恶劣的境界粗陋强大,释迦世尊已经灭度,一般人不能心净。譬如世俗之人在于俗家,犹如在火宅之内受尽万般的煎熬,纵使有修持亦很容易退失。譬如即使是一颗小石子,入于大水之中即刻沉入,是故必定要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与诸菩萨圣众现今依然存在,境界殊胜而使人修行能够深入,逃离慈父的儿子既然知道回头了,佛陀慈悲亲自教诲利益。就如同出离俗家住在寺院,种种的善缘具足完备,决定可以得不退转。是故只要能够往生彼国,心便能清净而无过愆,就如同彼大石头乘载于船上,虽然入于大水之中而能不沉没故也。

  此外所谓的东方西方,于理性上本来是一体的。彼阿弥陀佛的国土,不只是境界殊胜,其阿弥陀佛现今仍然存在,能够让人消除过愆罪业,心地必然可以清净,圣人的果地一定可以到达,是故其西方世界必定远远超胜于娑婆世界,因此必须求生极乐净土。若是根机殊胜,如曹溪六祖大师者,尚且能够入于生死的苦海之中,寻著众生求救的音声而救脱其苦难,普遍教化一切众生,何必要求生于西方净土。如果是那些道力尚未充足,狂妄地仿效先知先觉的祖师,自己不求生净土,并且教人也不必求生净土,就譬如想要救渡溺水的人而自己却没有船筏,则自己与他人彼此都沉溺于水中,这样又能奈何之呢?

  此外我们的慧能大师,实际上是弘扬禅宗的第六代祖师,其所说的佛法岂不是阐扬少室达磨大师之禅法,因此乃说:“心地若能平等、何必劳苦而持戒,行为若是能够正直、那么又何用修禅。”若是单单依照此语言之相,则便说是不必持戒修禅了。而却不知道心地若能平等,则我们对待众生万物无不平等,众生与我既然平等,又岂可以杀害他人而食之以滋养自己的色身,偷盗彼人之物而自我利益,分别男女之相而行不正之邪行,语言虚妄而不真实,乃至更加饮酒而使得醒醉颠倒而异时。心地平等之时既然没有此犯戒之相,则所有一切的戒律皆在其中了。怎么可以反而是全然不持戒,并且劫盗杀人等等,而说是心地平等呢?由此可知作此“心平何劳持戒”之语,正是为了显现广大的戒律也。

  “禅”字乃是梵语,此地翻译为“静虑”,或是翻为“正定”,或是翻为“一行三昧”,岂有身口意行正真之人,其心念思虑而不寂静,其所住的禅定而不正,其所行者而不专一。由此可知“行真何用修禅”之语,正是要显现于甚深之禅定也。六祖大师的修行超过于天人之表,其道法兴隆于像法时期之间,恐陌这些后学之人执著于法相、拘泥于形迹,因此于戒体当中说“何劳持戒”之语,于禅的境界当中说“何用修禅”之言。比例于此等言语,则可以了知也是在于必定应当求生净土的佛法当中,而说“不必求生”之语也。后世的学者更加转而拘泥于形迹,而认为六祖说实在是不必求生,这真是愚痴之甚也!

  其实六祖大师所说的,是反向的劝导也;诸净土祖师所说的,是随顺的赞叹也。如果没有随顺佛法之赞叹说,则没有办法开启众生进修之路;如果没有反向的劝导,则不能显现圆顿的修法。不论是反向的劝导或随顺的赞叹,悉皆应当随顺于当时的根机,没有固定而实在的方法。譬如禅宗说“逢佛杀佛”,岂是真的杀佛吗?若是杀佛之语是真实的,那么文殊菩萨持仗利剑欲害于佛,难到也是真的要杀佛吗?如果只是随逐于古人的语言,却不求取于古人之心,而说真的是不必求生净土。这正是所谓的醍醐上味,虽然是世间最珍贵的,可是遇到此等颠倒之人,反而变成是毒药了!

  是故六祖大师称叹彼三谛圆妙之理,于有生当中说无生,于无所修证当中说修证,有无二边皆不可得,中道亦不存在。因此令佛教大乘圆顿的法门坦然而明白,就如同揭露日月于昏暗的街衢,令一切众生无不蒙受光照。而却说禅宗于念佛三昧、净土的旨趣,是有所未尽的,这样是可以的吗?

  若是像河西的道绰大师,长安的善导大师,信源禅师、永明的智觉禅师,慈觉禅师,岂不是继起于其后之人,皆是能够远禀释迦世尊之遗音,致力弘扬此净土法门者。道珍禅师、怀玉禅师,其修行的功业广大而彰显。圆照禅师等诸法师,其灵验则更加显著。何况如今禅宗丛林,为疾病僧人的念诵,以及荼毗时以十念法称扬阿弥陀佛的名号,以使其往生净土,其事相记载于书籍典章,遗留的余风尚且存在,更有什么可以疑惑的呢?

  正明心佛观慧第四(此乃是净土宗的根本*轮,持名念佛者亦须于此悟入理持的义理。)

  所谓的念佛三昧者,实在是使众生超出三界、往生极乐世界之直接而捷径的道路也。此乃是开始自释迦世尊在灵鹫峰上敷演宣扬,其次流传至庐山慧远大师而承其芳轨。此净土法门乃是十方诸佛所称赞,历代祖师所传承受持的,自从昔日以至今时,已经有其很久远之由来也。但是其种种的说法或是因为不能统一,以致后代的学者不能了知其指归。独独天台宗一心三观的法门,其义理统冠于一切经典,超乎其他诸宗的众多说法,禀持佛陀的教化而得其宗旨,其利益功德乃是难以思议,是故后世的学者不可不以此而为舟航也。

  所谓的三观者,即我今一念的当体,即空、即假、即中也。自从我释迦如来弘传宣扬,以至于智者大师获得妙悟,所谓空则一切空,假则一切皆假,中则一切皆中,俱皆破斥、俱皆建立,俱皆非破非立,圆满融通绝于对待,难以言议难以思惟。统摄经典诸部的玄奥之门,廓清众生与诸佛的境界和智慧,究竟极致一切万法之源底,显示净土法门的圆满修法。念佛三昧如果没有天台的三观法门,则有所未穷尽也。四明知礼大师发扬阐明其微妙之意旨,以晓谕开导后学之人,如今此章全部采用其开示之言语,以求生于西方净土。虽然不外乎是世间的小善,以及彼事相上之观想,若非以大乘圆妙三观的法门,来解释彼十六观经的深奥意旨,使人大开圆解起而修行,又有何理由可以必定得生净土呢?

  所谓的十六种观门者,最初是观想落日,所以首先标指、将心想归向于彼阿弥陀佛也。初发心的修行人,虽然了知六根六尘皆是一真法界,而心想之力量羸弱低劣,西方净土殊胜的境界难以显现于心中。是故释迦如来施设特异的方便之法,即以凡夫可见的落日为所观之境,以心念忆想之而令其生起观想中之落日。圆教根机之人有微妙之见解,了知能想之心,本来具足一切依报正报之法,如今以具足落日之心,缘想于即是自心之落日,令本性具足的落日,显现于自心之前。此乃是以清净法界之心,缘想于清净法界之境,而生起于清净法界之日,既然皆是清净法界,岂不当体而是即空假中。

  如此犹是总相的显示,若是个别言论三观而成就落日观之功德者,以六根与境界本自空寂,则自心与落日交融无碍。以众缘而起乃是假立,是故不断地深思累想、而落日之境便产生。以其自心与落日皆是清净法界,是故以心观想落日当体便能显现。落日观既然能够成就,则空假中三观便同在于一心,非一亦非三,而是一亦是三,当体即是不可思议。落日观既然如是,其余的观门照例亦然,应当了知十六种观门,皆是用即空假中、一心三观以为观想事相之法。

  其次观想清净之水,复次观想其凝结成冰。这实在是因为彼极乐国土以琉璃为地,然而此琉璃地微妙殊胜而难以想像,所以暂且让人观想于冰,冰想若是能够成就,则珍宝琉璃之地便可观见。以上二者乃是以凡夫所能见的落日以及洁冰以为观想之方便也。其次再观想宝地、观想宝树、观想七宝莲池,以及总观楼阁宝地莲池等。以上的六种观门,皆是用以观想彼极乐国土之依报也。

  至于观想莲华宝座者,是为西方三圣最亲的依报也。观想莲华上之宝像者,是类似于西方三圣之真体。欲观想于佛,首先要观其莲座。而真佛之体难以观想,因此要先观想其粗略之形像。乃至普观往生之情形,杂观佛菩萨之形像等,这七种观想,皆是要用以观想彼极乐国土之正报也。

  最后的三观者,说明上中下三辈九品之人、自此娑婆世界而往生于彼国也。既然各品的修行因地有所不同,是故感得的果报亦有差别升降。如今也教人观想此事者,是为了令修行人识别上中下三品的优劣高下,舍弃于中下之品而修习上品往生之故也。然而诸般观门皆是用经典所开示之相,将其忆持在心而为所观境,并且仍然要了知自心本来具足此法,只是依托著外境而令观想成就,以发明自己的智慧心目。

  此外此经的经题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者,无量寿佛是所观的殊胜妙境,举正报以收依报之果。叙述教化之主以包括其菩萨声闻等徒众,所观想的虽然有十六种之多,但是只要说阿弥陀佛便已周遍含摄了一切,如是则但当观想彼佛也。欲观想彼佛者,则应当先观想彼阿弥陀佛如虚空般无量无边的端正庄严、而且微妙广大的色身。一一身体的部分,有八万四千之相。一一的相中,有…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