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八万四千的随形好。一一的随形好当中,有八万四千之光明。一一的光明之中,有一一的世界海。彼世界海之中,有一切的十方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僧众,一一皆是微妙广大,不可完全地具足说明。只当一心思念忆想,使心眼能够见到此事,见到此事者,即见十方的一切诸佛,以其见到十方诸佛之故,名之为念佛三昧。作如是观者,名为观一切佛身,以观想佛身之故,亦能得见佛心。而所谓的佛心者,即是大慈悲是也,以无缘之大慈悲摄受一切诸众生。能够作此观想者,舍身而往他世之时,必定可以生于诸佛之前,证得无生忍。
又云:观想无量寿佛者,从一个相好进入,但令观想眉间的白毫之相,令其心中极为清晰明了。若是能够见到阿弥陀佛眉间的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的相好自然即当现前。见到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的诸佛。能够见到十方无量的诸佛,诸佛即可现前授记,如是则为遍观一切的诸佛色身之相。
是故可知十六种殊胜的微妙观门,以观想阿弥陀佛为最重要,而八万四千的相好全部要总摄观想,对凡夫而言是难以成就的,是故令其但只观想佛陀眉间的白毫相如五须弥山之高大。此观想若是能够成就,则八万四千相好皆能显现,此乃是观想之要门也。若是修习前面的诸观,心想得以纯熟流利,观想已经非常宏大深远,则可以相称于彼白毫广大之量而观想,使八万四千的相好自然皆能显现。《观经疏》当中令人观想劣应身的白毫相,乃是为了那些尚未修习前面诸观者,以及那些虽然曾修而尚未成就者,是故于佛的广大身中特别开示初发心者可以观想之相,以此为三昧门也。
此外慈云法师,但令众生直接观想阿弥陀佛丈六的金色身躯端坐于莲华之上。专门系念于阿弥陀佛眉间的白毫这一个相,其白毫长一丈五尺,周围有五寸之广,其外形有八个棱角,白毫的中心和表面俱是空心,右旋宛转,在两眉的中间。其光莹清净透明澄彻,不可完全地具足说明,显耀映照于佛陀金色的容颜,其等分齐限非常分明。作此观想之时,停住心思专注忆想,令其心念坚固而勿移动。此观想若是能够成就,则观佛三昧便可现前了。
是故《观佛三昧经》云:“若是有人能够以至诚心系住心念,正身端坐观想忆念佛之色身,当知其人之心就犹如佛心,与佛毫无差异。虽然仍然处在于尘劳当中,而不为诸尘之所覆盖遮蔽。若是能够作是观想者,即是真正之念佛也。”是故可知观想佛陀的功德,其事相有如是之殊胜。又彼弥陀世尊之相好光明,微妙难思广大难议,而众生的根性心力狭隘而下劣,此观想的心念难以成就。因此释迦牟尼佛令众生于阿弥陀佛真实报身的观想之前,先令其观想于佛的形像。而佛必定是端坐于莲座,因此又令众生首先观想莲座。莲座之观若是能够成就,则应当再观想佛的应化之像。
《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夫所谓的“法界身”者,乃是报身佛的法性之身也,圆满而究竟具足始觉名之为报身佛。究竟显露本觉,名为法性身。始觉与本觉相冥合,则能起应化之妙用。
然而若非众生心能感于佛,则诸佛亦岂能够相应于众生。能感的众生就如同净水,能相应的佛就如同白日,是故诸佛的始觉究竟契合于本觉,就犹如光明的白日升于青天。相应而映入众生清净的心想,就如同日光之影像显现于百川之中。众生有感、诸佛有应,此二者之道互相交映,是为“入于众生心想”之义也。
又“法界身”者,即是佛身也,以其无所不遍,故以真实法界为体。若是能够契得此观佛三昧,则观行悟解之心契入于佛之性体,佛之性体入于众生观行悟解之心,此乃是众生的始觉悟解于佛之本觉,是故佛的本觉入于众生之始觉,众生有解、诸佛有入,此二者彼此相应,是为“入众生心想中”也。
应当了知如今之心地观门,并非直接于自身的五阴之心而观解其本性佛,乃是依托于他佛阿弥陀佛,以显露本有的自性。是故首先说明应化之佛入于我观想之心中。其次说明佛身之显现,其实全是我本有之觉性。是故应化佛显现时,知道其即是本性之彰明;依托著所观之佛的外境成就,使得唯心之观而建立,此二种义理相互成就,即是如今此经之观法。
又经典中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者,此正是用来显示如今观佛之时,应当明了修德与性德不二之意旨。所谓的“作佛”者,此有二种义理,一者,清净心能感应他方之应化佛,此是说诸佛的法身,本来无有色相,由于众生清净其心,依于众生之业识,熏感阿弥陀佛之法身,故能见到阿弥陀佛殊胜的应化色相。二者,众生修习三昧能够成就自己的果报佛,这是说众生以清净心忆想于佛,而成就了观佛三昧,是故能使自己终于成就了果报佛。以上二种义理,初者是指“作他佛”,其次的是“作己佛”,应当了知果报佛是观行修证而得,非是自然无为而有。当体即“是”、而修证造“作”,全体本有性德才可能成就修德,所谓的“作佛”者,即是显示不只是依靠性德而不从事修行、即可自然是佛也。
所谓的“是佛”者,也有二种义理,一者,众生心即是应化佛,前面说佛的法身本无色相,因为众生心之感而有。如此则众生心与佛之有无,二者条然分离而永远有差异。如今泯除此分别之见,是故即于众生之心,全体即是应化之佛。以离此众生心之外,更无有他佛可得故。二者,众生心即是果报佛,既然众生心即是果报佛,是故可知无有成佛之因,以其在众生之心当中,本来就已经有如来结跏趺坐,岂要等待于当来才可成就果报佛。此二种义理,初者是应化佛,次者是果报佛。应当了知果报佛乃是本来具足而有的,非是从外缘而成就。是故即于修行“作”佛的当下本“是”佛,全部的修德便是要显露成就本有之性德,即是显示并非全由修德之因缘,而不具性德却可以成佛也。
若以“作”佛和“是”佛来显现于三观,则空观破一切执相、假观立一切法,此二者皆名为“作”,乃是空观假观二边之观也。不破一切执相,不立一切法,名之为“是”,此乃是中道之观也。全“是佛”之当体而“作佛”,则空假中三谛俱破斥、亦俱建立。全“作佛”之当体而“是佛”,则空假中三谛俱非破斥、亦俱非建立。
即中道之空观假观名之为“作”,则能破见思、尘沙、无明等三惑,建立真谛、俗谛、中谛三法。故能感得他佛法身、报身、应化身三身圆应,能够成就我自心法身、报身、应化身三身当来之果报。即于空观假观当体之中道名之为“是”,则全体的三惑即是三智,全体的三障即是三德,是故自心即是应化佛,自心即是果报佛。是故能够了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义,而能专精一心而修行者,乃是不可思议之三观也。此则是为十六观之总体,一部《观无量寿佛经》之微妙宗旨,其经文出于此第八观之中,而其义理则周遍于经文之最初与最后,是故修行之人,应当用此意旨而修习净土之因。
有人问曰:何不依照经典当中所说的,惟以事相上的观想,而直接往生于极乐净土。而乃却显示智慧观解之门,使初发心的人难以进入呢?
答曰:不论是智慧观解或是事相观想,乃至于凡夫之人当中微小的善行,只要能够得到一心,皆可往生于极乐净土,只是其果报境界有粗糙与微妙之不同耳。粗糙的则只有从事事相之观想,微妙的则专精于一心之妙观。《观经疏》云:这实在是因为圆满佛乘之理解,完全相异于小乘之教。小乘迷昧于唯心之旨,因此认为诸佛乃是从心外而有,是故自心与佛、其体性完全不同。而大乘的修行之人,可以了知我如今之一心,本自具足诸佛的体性。只是仗托著境界的修观,而使本有的佛相乃能彰显。如今观想阿弥陀佛的依报正报为增上缘,熏习于本有的心性,而本有心性所具足的极乐世界依报和正报,由于境缘的熏习而发露生起。自心本具而依缘生起,如是岂是离于自心本性呢?众生全体的心性即是佛,诸佛全部的体相即是心性,终日观照心性,即是终日观想于佛;终日观想忆念于佛,即是终日观照于心性,其义旨便非常明了了!
此外又应当了知,清净法界圆融不可思议之体性,全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全体作众生、作诸佛,作依报、作正报,作六根、作境界,是故可知任何一个心念、一个尘境,乃至一个极微,无非是由清净法界之全体而作。既然一一之法、全体即是清净法界所作,是故随意而举一法,即是圆融的清净法界之全体全分,是故有何一物而不圆具一切诸法?以其一切法,一一皆圆满具足一切法之故,是故如今天台家建立于唯色唯香等义理。
又云:所谓的“毗卢遮那”,即是遍一切处,一切的诸法,皆是佛法。所谓众生性德之佛,非自亦非他,非因亦非果,即是圆满恒常大觉之体,是故可知果报佛圆明之体,即是我凡夫本来具有之性德。因此四种三昧,通通名之为念佛三昧。若是此经之观门,托彼极乐安养依报正报之境界,使用微妙之慧观,专就阿弥陀佛这一佛,显现真实法身佛之体性。虽然依托彼阿弥陀佛之境界,但是必须要知道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同是居于我之一心当中,心性圆满周遍,无有一法不造,无有一法不具,若有一丝一毫之法从心外而生,则不名之为大乘之观门也。
此外《仁王般若经》云:释迦牟尼佛问波斯匿王:“汝以何相而观如来?”波斯匿王言:“我观察自己色身之实相,观佛之时亦是如此,这一切都是没有过去的前际,现在的中际,未来的后际。不住于过去现在未来之三际,亦不离于过去现在未来之三际。不住著于色受想 行识等五蕴,亦不离于五蕴。不住著于地水火风四大,亦不离于四大。不住著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处,亦不离于六处。不住著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三界,亦不离于三界。乃至于非是见闻觉知,心行之处寂灭,若有言语则道断,同于真实之本际,等同…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