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王叁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P7

  ..續本文上一頁于諸法之實性,我以如是之相觀于如來之身。”釋迦牟尼佛言:“應當如是觀察,若作其他觀者,名爲邪觀。”此義理則更加明顯矣!

  問者又雲:若是其義理是如此者,何不直接觀察彼極樂國土阿彌陀佛真實法身之微妙,而又在此經先教人修習形像之觀呢?

  答曰:娑婆世界的叁界教主釋迦牟尼佛稱揚贊歎極樂蓮邦,務必首先要引導衆生出離于五濁惡世,因此在教導其觀想彼阿彌陀佛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的法身之前,而先以蓮華上之寶像來使其觀想者。這是釋迦世尊開示的方便法門,使其觀想粗相而接著見到妙相也。接著開示以丈六八尺之像者,乃是隨順于下根機之凡夫,使其觀想小身而見到大身也。這是因爲粗相與妙相雖然有其不同的觀想,可是皆是從本有之性德而起修行。小身與大身雖然有不同的形體,可是全部都是阿彌陀佛由本覺而垂示之形迹。能觀之心性,本來就沒有高低之差別,而所觀之佛境,又豈是可以度量的呢?

  是故圓頓教之言談,以釋迦牟尼佛之圓音而普遍披化。是故雖然開示其修行之次第,而卻不是方便之漸教,雖然隨順其衆生根機之指示有所不同,而卻無有偏頗。同時並列而開啓各種觀門,可是全體即是彰顯諸法實相。像法之教的根源,豈不是就在于此嗎?此乃是念佛叁昧單提向上直捷指示之意旨,始終不二之究竟極談。大乘圓頓之道,就如同日月普遍光照于天下及後世,使衆生了知真妄之心,雖然即是一體、而卻有所不同,而于理體卻有所造詣也。可以說是不離于衆生日用之間,不論是解行和觀慧悉皆具足,學習佛法者怎麼可以不究竟竭盡而努力用心呢?

  道場尊像念佛正觀第五

  若是觀慧叁昧者,應當以前述的觀行智慧之意旨,觀想彼極樂世界依報正報,使此心精純熟練,能觀之心與所觀之境理體合一,而直接往生于彼極樂國土也。若是在道場中之正觀者,以彼雖然通達觀慧之意旨,而六根面對境界時,尚且滯留執著于六塵境界,因此或者有退轉之事。是故于道場中之聖像,乃至道場中的諸多莊嚴及供養之具,即與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當作是同一體性而觀想。修行之人雖然尚未脫離于娑婆世界,然而以此心之觀想道場聖像與極樂世界依報正報同一之緣故,便如同已經往生于西方淨土了。是人于臨命終時,莫不得到阿彌陀佛接引之感應。

  且如行人忏悔等修行之事,以及清淨道場種種莊嚴供養之事,乃至于一香一華,豈不即是彼真俗中叁谛之理。若不以此真實的谛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攝心正念以智慧觀察,使殊勝的修行之事有所歸向,則于大乘的圓頓之道,便不能開發顯露。就如同彼阿彌陀佛之國土,有無量無數的一一莊嚴之具,皆是從彼阿彌陀佛最初修習菩薩行時的因地修行所感得之果報。因地的修行既然已經建立了,果報的國土則自然現前,是故其莊嚴之器具,殊勝微妙而無窮無盡。

  我等如今觀見阿彌陀佛之果報而知道其因地之行,則了知我如今因地修行叁昧之道場當中一一之莊嚴妙具,與彼極樂世界之因果是無二無差別的。豈不也是同樣地各各成就廣大之叁昧,並且彰顯諸多法門圓融無礙甚深微妙,就如同極樂國土一樣,等同而無差別。同時也以彼供養諸佛之莊嚴妙具,爲我將來微妙之身相,我之身相與彼供養之事物,非彼亦非此,非一亦非多,依報與正報互相融通,彰顯了法界之真理。我于道場中供養的聖像和妙具,就如同諸佛國土萬德莊嚴一樣不可思議,豈可以將其視爲土石木材所成之外境而已呢?

  是故可知無論是境界或是自心,或是報身或是國土,皆是法界性理的同一受用,自在而無有障礙,佛經中雲:“以菩薩的六度波羅蜜所生的一切寶蓋,于一切的境界中所具有的清淨知解所生之一切華帳,以無生法忍所生的一切衣服。入于金剛法界無礙心所生的一切鈴網,理解一切法如幻之智慧心所生的一切堅固香,周遍于諸佛境界恭敬旋繞如來座之心所生的一切衆寶妙座。供養諸佛不懈怠心所生的一切寶幢,悟解諸法如夢之歡喜心所生的一切佛所住處的七寶宮殿,無著善根所生的一切寶蓮華雲。”以如是的道理觀之,則可以了知極樂世界依報正報之殊勝之境界,乃是阿彌陀佛因地修行所成就的,如今感得此圓滿之果。而我如今此修行的道場,既然是往生淨土之因,彌陀因行之殊勝與我如今根機之下劣,雖然高下勝劣有所不同。但是就如同大海水與一滴之水,而其氣味質分,豈不即是同體而平等嗎?

  因爲這樣的義理之故,則如今修行的道場之中,六根所面對的香華燈燭,殊勝的幢旛、珍寶的傘蓋,以及一切的供養之具。乃至于衣服臥具,種種飲食醫藥,和其余諸般的受用之具,一色一香,以及一微塵,無非即是叁昧,無非即是入道之法門。皆能使人發乎微妙的知解,悟明自心證入聖位。雖然尚未聽聞阿彌陀佛的法音,亦能表彰顯現念佛叁昧諸大法門,亦可即在當下一切衆生及諸佛之身,境界與智慧圓融無礙。亦能與我一同修行之人,而爲真實修行之法侶。修行人豈敢輕視一切的境界,而使人不發妙悟,俱得往生彼極樂國,如此可乎?

  經雲:“以禅定持心而恒常行于一個所緣,以智慧了知境界而于一切境皆能同得叁昧。”其義理也是如此。如果能作如此之觀,則我之六根與外境一致而無二,那麼又何只是我之身口意叁業爲能修行者。又如地獄受苦之刑具,如鐵刀木杖、利劍猛火,以彼人先世所造的惡因所使,皆能使之動搖而爲鐵蛇、爲鐵狗,爲毒蟲、爲惡鳥,穿透人的骨頭入于髓中,作諸種種痛苦之事。何況修行道場中諸般的莊嚴之具,而不是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的同一根源,皆爲解脫生死之法,而與我共同成就叁昧者呢?

  此外修行道場中的種種莊嚴之物,其形體皆是與我身心有異之物,尚且能夠使人發乎微妙的知解。何況如今所供奉的尊貴之佛菩薩形像,並且如法地恭敬供養,窮盡心意竭誠志向,親切待之如父如母,豈不能令我解脫生死,迅速往生極樂安養?

  且如一尊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二位菩薩像,供奉安置于道場之中,是爲正對的忏悔之主,其余的聖像是伴,而此聖像總名爲正報。諸般的莊嚴器具,悉皆名之爲依報。如是則主伴、依報正報,與彼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雖然有粗糙與微妙之不同,而其形像之主所具有的神通願力,等同于阿彌陀佛的真身,叩拜之則靈驗,祈求之則感應,如是則與真佛有何差別不同。既然無有差別,則于此道場中之佛菩薩像,豈可以只是作其是由泥土、木材、膠漆、金彩所成之見解,而不將其當作是西方極樂世界大願具足、相好光明的真實佛身之佛而觀想之呢?若是于形像當中不當作是真身而觀,則其心念不能專一,念佛叁昧便難以成就,微妙的體悟則不深入,其過失實在是太大了。

  這實在是因爲如今所見之形像,與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真實之身、實際上並無二種差別旨趣。只是因爲彼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普遍于一切衆生之故,于無二無分別之真身,隨著衆生的根機而應化示現。或者顯示真身、或者顯示化身,或者顯示形像。而我等由于眼根之障礙尚且很深,于同一的真法當中,所見的卻各自有差異。于阿彌陀佛的真身而自認爲其只是形像,如是則可了知此形像豈只是實有的土木之形像而已呢?

  譬如《觀無量壽佛經》當中,上中下叁輩九品接引往生之佛,隨著衆生的根機品位,阿彌陀佛所派遣顯現的、從殊勝以至于粗劣,各各有其不同。是故可知我們所見的形像,實際上也是我等此種根機所應當見之真佛,豈是阿彌陀佛的慈悲是不普遍的,而顯示給我們的是虛幻的形像呢?雖然各種根機之衆生所見的是有所不同,然而皆即是阿彌陀佛唯一的真實之體。

  又如經典中所說,忏悔之後彼眼根的障礙漸漸變得微薄,即可以在見到佛座之後,先見到一尊佛或兩尊佛。障礙又更薄時,漸漸可以見到佛遍滿于虛空界當中。以彼經中所說的比例于此事,若是我忏悔發願求生之心,與真實的理體相應,則首先見到佛之形像以及化佛,然後即能見到阿彌陀佛真實之身。又如《華嚴經》的說法會上,釋迦牟尼佛本來是一體的,諸大菩薩衆等一乘根機之人,見到的佛是廣大無量、由天冠莊嚴的盧舍那佛之身。叁乘根機之人見到的佛,是從王宮中降生的老比丘身。而我等凡夫衆生,應當見到的佛則是土石木材所成之身。如果不是如此,爲何《普賢觀經》之中,只要忏悔眼根之罪而便可見到佛。是故可知佛本來是一體的,或者見到真身,或是見到土木形像,實在是因爲見佛者自己的根機有差異也。

  又如昔日有人,刻木頭以爲母親,其母親之形像本來是木頭,有人向他借來祈求以尋覓其母親,有時給她供養,有時吝于供奉,其木頭的母親也能現形歡喜和愠怒之顔色,與真實的母親相同。彼世間俗人因爲孝順之心意所感,尚且能夠如是靈驗。何況我們具足無量大願神通之佛,即是真身的寶像,而卻不及于木頭所作的母親嗎?何況古代以至今日造佛菩薩形像者,其不可思議的感應征驗極爲衆多。或者是放大光明,或是示現祥瑞的感應,乃至于土木形像的佛身生出舍利,子,或是經過水溺火焚而不毀壞者。這些都記載于傳記之中,無法完整地陳述說明。

  那麼我如今道場當中佛像之主,即是阿彌陀如來真實的色身,然而因爲我的業障之故,認爲其只是土木之形像而已。縱使彼人認爲是土木形像,同樣也能入于前面所說的形像觀,從形像而見到真身,這樣豈不能夠顯現一切報化、乃至形像皆是佛之同體的妙義啊!佛經中雲:“佛的清淨身,遍于一切處。”又雲:“一切諸法,無非佛法。”何以特別只有此土木的形像而不是佛法呢?

  有人問曰:離一切相,即名爲佛,佛身的叁十二相尚且不是,何況卻說此土木之形像與佛同體呢?

  答曰:若說所有相都不是佛,那麼何止土木形像不是佛,雖然是盧舍那佛之報身,也不是佛。若說一切相非是佛,即是指一切法皆是佛,何有一法不是佛法呢?若能了知此義,則能體悟我如今所以供奉的尊貴形像,並不離于阿…

《寶王叁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