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通身契入理體,法身向上一路,直踏著毗盧頂上而行之作略。如何才是學人初下手時,即能離四句、絕百非之念佛法門。如何是念佛之人最後極則淆訛之處的腦後一錘。從前以來禅宗門下的語言文句,如同壁立于萬仞之上;可是一旦涉及淨土事相,則一定是屬于微細枝末。期望和尚您將以往以來所謂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等話,撇向于一邊。而將親見如來之境界,痛快地大說一番,以震動叁千大世界也。
蕅益大師答:
禅宗上乘與淨土法門,二者皆是殊勝微妙之法。然而衆生根性有種種的差異,不免便要隨其根機而說法。至于禅宗所謂的向上一路,既非淨土亦非禅宗,即是禅宗亦即是淨土。才說到要參究,已經是曲就于下根器之人。如果是真正的大丈夫,自己應當真實信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假使于一念之間與佛有間隔,則不名之爲念佛叁昧也。若能念念與佛沒有絲毫的間隔,那又何勞更要問誰呢?是故參究念佛的是誰,與收攝心念以數息者等等,皆不是淨土究竟極則之事。
若是淨土法門的究竟極則之事,則無心念外之阿彌陀佛,而爲我心念所憶念;亦無阿彌陀佛以外之心念,能夠憶念于佛。正當下手念佛之時,便是不落四句、離于百非,即是通身逼拶契入。但得親見阿彌陀佛的一個毛孔之光明,即得親見十方無量諸佛。但能生于西方極樂世界一個國土,即是生于十方諸佛的淨土,此即是所謂的“向上一路”。若是舍棄現前之阿彌陀佛,而另外再說有個自性彌陀。舍棄西方之極樂淨土,另外特別說個唯心淨土,此即是所謂的“淆訛公案”。
佛經雲:“叁賢與十聖之菩薩住于果報土,惟有佛陀一人才是真正的居于自心之淨土。”此即是所謂的“腦後一錘”也。(譯注:凡流所謂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只有佛地才能究竟證得,禅宗雖謂自性、唯心、然未必如其所言之容易,而真能證得也,故雲腦後一錘,使人覺醒而自知是何根性也。)
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誰敢將其收攝爲權巧之乘。大勢至菩薩以憶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誰敢說其是偏于微細之枝末呢?但能深信此淨土法門,依于真實信心而立下誓願,依于願力以起而修行。則于念佛之當下,念念流出無量之如來,遍坐于十方如微塵數之國土中,轉大*輪,照耀古代照耀今時,這也不是我們本分外之事,又何止是震動叁千大千世界而已呢?
如果你想要知道僧家衲衣下的自家事,不妨借用中峰禅師的一首偈頌,爲你通個消息。偈曰:“禅外不曾談淨土,須知淨土外無禅,兩重公案都拈卻,熊耳峰開五葉蓮。”
蕅益大師開示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之處,只是以深信而努力修行爲最切要也。釋迦牟尼佛言:“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禅。”天臺智者大師雲:“四種叁昧,同名爲念佛叁昧,而念佛叁昧,乃是一切叁昧中之王。”雲棲蓮池大師雲:“一句阿彌陀佛,該羅五時八教,圓攝禅門五宗。”
可惜如今之人,將念佛看做是淺近的勾當,認爲是愚夫愚婦修行的工夫。所以信心既然不深切,修行亦不十分努力,終日悠悠散散,淨土的功業便不能夠成就。假使有些人能夠善巧施設方便,想要深明此念佛叁昧者,動不動就以參究“念佛的是誰”爲向上之事。卻不知道我們現前一念能念之心,本來就離四句之過、絕于百非,不必作意去離過絕非。即今現前一句所念之佛,也同樣本來就超越情執、離于分別,何必再去疲勞而說妙談玄呢?
念佛只貴能夠信得及,守得穩,一句阿彌陀佛直下念去,或者晝夜十萬句,或者五萬叁萬句,以決定不缺漏爲標准,窮究此一生一世,誓願絕對無有改變。若是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者,叁世諸佛便爲诳語欺騙衆生。一旦得以往生西方淨土,永遠便不可退轉于無上菩提。佛法的一切種種法門,皆得具足而現前。
切忌任意更換修行的法門,今日張叁,明日李四。遇到教門下的人,又思惟要去尋找典章、摘錄文句。遇到禅宗門內之人,又思惟想要去參究話頭、應對問答。遇到持戒律的人,又思惟想要搭衣用缽。如此則是頭頭不明了、帳帳不清楚。哪裏知道只要阿彌陀佛念得熟,叁藏十二部究竟的極則教理,都在念佛裏面。一千七百個公案,向上一路的機關,也在念佛裏面。叁千威儀、八萬細行,乃至菩薩的叁聚淨戒,也在念佛裏面。
如果能夠真實地念佛,放下自我的身心世界,即是大布施也。能夠真實地念佛,不複起貪嗔癡之心,即是大持戒也。能夠真實地念佛,不再計較是非人我,即是大忍辱也。能夠真實地念佛,沒有稍微一刻的間斷及夾雜其它妄念,即是大精進也。能夠真實地念佛,不再被妄想奔馳貪戀追逐,即是大禅定也。能夠真實地念佛,不被其它的修行歧途所迷惑,即是大智慧。
我們應當嘗試著自我檢點,若是自己的身心世界猶未能放下。貪嗔癡的妄念,仍然自己會現起。是非人我之俗事,仍然念念不忘挂懷于胸中。間斷夾雜的心念,仍然尚未除盡。妄想的奔馳追逐,尚未能夠永遠消滅。種種其他紛歧之法門,仍然能夠迷惑我之心志,便不能稱爲真正之念佛也。
如果想要到達一心不亂之境界,也沒有其它的方法。最初下手念佛時,必須要用念珠,將數目記得分明,訂定每日之課程,決定從不欠缺,久久之後念佛純熟,雖然不作意念佛而自己便能念佛,然後記數念佛也可以,不記數念佛也可以。若是初發心便要說好看的話,要學人家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如此總是信心不深、修行不力。就算是你能夠講得叁藏十二分教典,下得一千七百個公案之轉語,都還皆是生死岸邊之事,臨命終時,決定用不著,珍重!
淨土十要第七終
《西齋淨土詩白話淺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