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西斋净土诗白话浅译▪P15

  ..续本文上一页通身契入理体,法身向上一路,直踏著毗卢顶上而行之作略。如何才是学人初下手时,即能离四句、绝百非之念佛法门。如何是念佛之人最后极则淆讹之处的脑后一锤。从前以来禅宗门下的语言文句,如同壁立于万仞之上;可是一旦涉及净土事相,则一定是属于微细枝末。期望和尚您将以往以来所谓的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等话,撇向于一边。而将亲见如来之境界,痛快地大说一番,以震动三千大世界也。

  蕅益大师答:

  禅宗上乘与净土法门,二者皆是殊胜微妙之法。然而众生根性有种种的差异,不免便要随其根机而说法。至于禅宗所谓的向上一路,既非净土亦非禅宗,即是禅宗亦即是净土。才说到要参究,已经是曲就于下根器之人。如果是真正的大丈夫,自己应当真实信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假使于一念之间与佛有间隔,则不名之为念佛三昧也。若能念念与佛没有丝毫的间隔,那又何劳更要问谁呢?是故参究念佛的是谁,与收摄心念以数息者等等,皆不是净土究竟极则之事。

  若是净土法门的究竟极则之事,则无心念外之阿弥陀佛,而为我心念所忆念;亦无阿弥陀佛以外之心念,能够忆念于佛。正当下手念佛之时,便是不落四句、离于百非,即是通身逼拶契入。但得亲见阿弥陀佛的一个毛孔之光明,即得亲见十方无量诸佛。但能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一个国土,即是生于十方诸佛的净土,此即是所谓的“向上一路”。若是舍弃现前之阿弥陀佛,而另外再说有个自性弥陀。舍弃西方之极乐净土,另外特别说个唯心净土,此即是所谓的“淆讹公案”。

  佛经云:“三贤与十圣之菩萨住于果报土,惟有佛陀一人才是真正的居于自心之净土。”此即是所谓的“脑后一锤”也。(译注:凡流所谓的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只有佛地才能究竟证得,禅宗虽谓自性、唯心、然未必如其所言之容易,而真能证得也,故云脑后一锤,使人觉醒而自知是何根性也。)

  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谁敢将其收摄为权巧之乘。大势至菩萨以忆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谁敢说其是偏于微细之枝末呢?但能深信此净土法门,依于真实信心而立下誓愿,依于愿力以起而修行。则于念佛之当下,念念流出无量之如来,遍坐于十方如微尘数之国土中,转大*轮,照耀古代照耀今时,这也不是我们本分外之事,又何止是震动三千大千世界而已呢?

  如果你想要知道僧家衲衣下的自家事,不妨借用中峰禅师的一首偈颂,为你通个消息。偈曰:“禅外不曾谈净土,须知净土外无禅,两重公案都拈却,熊耳峰开五叶莲。”

  蕅益大师开示念佛法门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之处,只是以深信而努力修行为最切要也。释迦牟尼佛言:“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智者大师云:“四种三昧,同名为念佛三昧,而念佛三昧,乃是一切三昧中之王。”云栖莲池大师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五时八教,圆摄禅门五宗。”

  可惜如今之人,将念佛看做是浅近的勾当,认为是愚夫愚妇修行的工夫。所以信心既然不深切,修行亦不十分努力,终日悠悠散散,净土的功业便不能够成就。假使有些人能够善巧施设方便,想要深明此念佛三昧者,动不动就以参究“念佛的是谁”为向上之事。却不知道我们现前一念能念之心,本来就离四句之过、绝于百非,不必作意去离过绝非。即今现前一句所念之佛,也同样本来就超越情执、离于分别,何必再去疲劳而说妙谈玄呢?

  念佛只贵能够信得及,守得稳,一句阿弥陀佛直下念去,或者昼夜十万句,或者五万三万句,以决定不缺漏为标准,穷究此一生一世,誓愿绝对无有改变。若是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欺骗众生。一旦得以往生西方净土,永远便不可退转于无上菩提。佛法的一切种种法门,皆得具足而现前。

  切忌任意更换修行的法门,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到教门下的人,又思惟要去寻找典章、摘录文句。遇到禅宗门内之人,又思惟想要去参究话头、应对问答。遇到持戒律的人,又思惟想要搭衣用钵。如此则是头头不明了、帐帐不清楚。哪里知道只要阿弥陀佛念得熟,三藏十二部究竟的极则教理,都在念佛里面。一千七百个公案,向上一路的机关,也在念佛里面。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乃至菩萨的三聚净戒,也在念佛里面。

  如果能够真实地念佛,放下自我的身心世界,即是大布施也。能够真实地念佛,不复起贪嗔痴之心,即是大持戒也。能够真实地念佛,不再计较是非人我,即是大忍辱也。能够真实地念佛,没有稍微一刻的间断及夹杂其它妄念,即是大精进也。能够真实地念佛,不再被妄想奔驰贪恋追逐,即是大禅定也。能够真实地念佛,不被其它的修行歧途所迷惑,即是大智慧。

  我们应当尝试著自我检点,若是自己的身心世界犹未能放下。贪嗔痴的妄念,仍然自己会现起。是非人我之俗事,仍然念念不忘挂怀于胸中。间断夹杂的心念,仍然尚未除尽。妄想的奔驰追逐,尚未能够永远消灭。种种其他纷歧之法门,仍然能够迷惑我之心志,便不能称为真正之念佛也。

  如果想要到达一心不乱之境界,也没有其它的方法。最初下手念佛时,必须要用念珠,将数目记得分明,订定每日之课程,决定从不欠缺,久久之后念佛纯熟,虽然不作意念佛而自己便能念佛,然后记数念佛也可以,不记数念佛也可以。若是初发心便要说好看的话,要学人家不著相,要学圆融自在。如此总是信心不深、修行不力。就算是你能够讲得三藏十二分教典,下得一千七百个公案之转语,都还皆是生死岸边之事,临命终时,决定用不著,珍重!

  净土十要第七终

  

  

《西斋净土诗白话浅译》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