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刹那的閃電也未免太遲。
無邊大士與聲聞,海衆何妨逐品分。一會聖賢長在定,十方來去總乘雲。
談玄樹上摩尼水,念佛林間共命群。坐臥經行無挂礙,天花隨處落缤紛。
無量無邊的菩薩大士與大聲聞,極樂世界清淨的大海衆何妨隨著其根機品類而分。一同聚會的聖賢長時處在于寂然的禅定,于十方世界之中,自由來去時總是乘著飄浮的輕雲。談論玄音的是流注于華樹之間的摩尼水,不斷念佛于林間的則是共命鳥群。淨土之中不論坐臥或經行都無有挂礙,天人的散華隨處皆飄落如七彩缤紛。
佛袈裟下失人身,重得人身有幾人。萬行不如修白業,一心何苦戀紅塵。
法王立誓丘山重,迷子思歸涕淚頻。若解反觀觀自性,明珠百八總家珍。
一旦在佛製的袈裟之下失去人身,重新能夠獲得人身的又有幾人。萬千的修行法門不如修習白淨的善業,何必一心苦苦貪戀于俗世的滾滾紅塵。彌陀法王所立下的誓願就如同丘陵高山一樣深重,迷途的遊子思念想要歸家而涕淚頻頻。若是能夠知道返觀觀照自己本有的自性,明珠所串的一百零八顆念珠總是自己的家珍。
西望紅霞白日輪,仰觀寶座紫金身。一方土淨方方淨,十念心真念念真。
生極樂城終不退,盡虛空界了無塵。向來苦海浮還沒,何幸今爲彼岸人。
向西遠望著紅色雲霞中的白日輪,仰觀戀慕著七寶蓮座當中的紫金妙身。只要有一方的國土能夠清淨則方方的國土皆是清淨,十念之間的心念是真實則念念皆真。往生于西方世界的極樂城中則終究能夠不退轉于佛道,盡虛空界當中了無染汙的泥塵。過去以來在六道苦海之中,雖然暫時浮出水面而爲人天、可是終究還是落入叁途而沈沒,何其幸運如今可以成爲極樂淨土彼岸當中之人。
娑婆生者極愚癡,衆苦萦纏不解思。在世更無清淨業,臨終那有出離時。
百千經裏尋常勸,萬億人中一二知。珍重大仙金色臂,早來攜我入華池。
娑婆世界當中的衆生實在是極爲愚癡,衆多的痛苦萦繞纏縛卻不知道要省思。活著在世的時候便沒有清淨的善業,那麼臨命終時哪裏有出離生死之時。成百上千的佛經裏常常懇切地規勸,萬萬億億的人當中,沒有一個人能夠了知。令人珍惜敬重的大仙阿彌陀佛俯垂著金色的手臂,希望能夠早日來提攜接引我進入七寶蓮華之池。
評點懷淨土詩跋
上邊靈峰老人所選的詩,共有七十七首。其所作的圈點,皆在平實而切要之處畫龍點睛。而其詩家名句文身的微妙之處,一概不點汙一絲毫的墨痕,此乃是大善知識的大人作略也。能夠使修行者于吃緊之處能夠得力,不會再有盲人摸著老爺下巴而問這是不是彎曲的河橋之錯誤也。讀誦此淨土詩之人士,必須具備有擇法眼以觀察之。至于成時我的評語,也是在心法的宗旨上討個警策,無非是欲令讀誦此詩者,對淨土法門以深信大願而起微妙之修行耳。此對于衆生不無小小的補益,是故不敢廢除。成時稽首謹識。
西齋淨土詩【卷下】
明·四明梵琦楚石著
清·西有沙門智旭點定
五濁佛子 釋法宣淺譯
◎十六觀贊二十二首
日觀
第一觀門名曰觀,遙觀落日向西懸。光明了了同金鼓,輪相團團挂碧天。
身去身來心不昧,眼舒眼合意常緣。衆生與佛無差別,即見彌陀現我前。
日觀 第一個觀想之門名爲日觀,遙遙地觀想落日向著西方的天空而垂懸。其圓滿光明了了清晰就如同金色的大鼓,日輪的形相團團圓圓而高挂在碧藍的青天。不論色身之來來去去、心裏都觀想清楚而不迷昧,不管是眼睛張開或眼睛閉合、意念都能常常專注系緣。若能了悟衆生與佛的體性本無差別,即能見到阿彌陀佛現在我的面前。
水觀
第二觀門名水觀,水成冰後作琉璃。金幢照耀珠無數,寶界分明事不疑。
樓閣萬千如月朗,樂音八種好風吹。無常無我如何說,全佛全心更是誰。
水觀 第二個觀想之門名爲水觀,觀想水結成冰之後而當作其是琉璃。其地底有支撐的金剛七寶金幢光明照耀而且挂滿著珠寶無數,珍寶的地界非常分明而對極樂世界殊勝的事相毫不懷疑。樓臺高閣有萬萬千千之多而如同明月一般朗耀,美好的樂音有八種並且有好風時時而輕吹。無常無我的道理要如何才能言說,全部的佛即是我全部的心、不然又更是誰呢?
地觀
第叁地觀觀前地,一一觀來了了知。雖造次間無不念,縱須臾頃亦當思。
想成略見莊嚴國,佛說唯除飯食時。消盡無邊生死罪,必登淨土複何疑。
地觀 第叁個觀想之門即是觀想前面所說的寶地,一一皆能觀想成就而了了明知。雖然在顛沛造次之間也無不清楚地憶念,縱使在須臾之傾亦應當專一心思。觀想若是成就便能約略地見到極樂世界莊嚴的國土,佛陀說應當一心觀想唯除飯食之時。若能如是修行便能消盡無量無邊的生死之業,命終之後必定能夠登于西方淨土此又有什麼可令人懷疑?
樹觀
第四觀門名樹觀,七重寶樹列成行。高低盡覆真珠網,上下交輝七寶光。
五百億童花裏住,叁千世界果中藏。自心種子栽培得,各各撐天拄地長。
樹觀 第四個觀想之門名爲樹觀,七重的寶樹整齊而排列成行。無論高低之處盡皆覆蓋著真珠羅網,上上下下交相輝映著七寶之光。在一一的羅網之間有五百億的諸天童子在樹上的妙華宮殿中安住,叁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佛事皆在寶樹的七寶果中含藏。這一切皆是由自心的種子所栽培而得,各各寶樹皆能撐天拄地而恒久綿長。
池觀
第五觀名池水觀,八池皆是七珍成。水從如意珠中出,沙向黃金渠底明。
流出蓮華微妙響,化生寶鳥贊揚聲。何時到此分涓滴,業障塵勞盡洗清。
池觀 第五個觀想之門名爲池水觀,八功德水之池皆是七種珍寶所成。七寶之水乃是從如意珠王之中所生,其水池流渠底部之沙皆是雜寶金剛而如黃金般光明。摩尼水流注于蓮華間循樹上下發出微妙的說法聲響,如意珠王湧出金色的微妙光明所化生的七寶之鳥演說贊揚叁寶之聲。何時能夠到此極樂世界而分得八功德水少分之涓滴,將我等之業障塵勞盡皆洗滌而除清。
總觀
第六觀門明總觀,寶樓五百億峥嵘。虛空懸處諸天樂,日夜宣揚叁寶名。
上聖皆言心本具,西方不遠想初成。娑婆界內人雖惡,念佛功深定往生。
總觀 第六個觀想之門名爲總觀,極樂世界衆寶國土的一一界上皆有五百億的七寶樓閣高聳峥嵘。虛空當中懸處著諸天的種種樂器,日夜不斷地宣揚佛法僧叁寶之名。釋迦世尊等諸佛至聖皆說此西方淨土乃是自心本具,若能作此寶樹寶池寶地總觀想、則西方不遠而觀想極樂便能初成。娑婆世界之內的人雖然仍有惡業,只要念佛的功德深厚則必定可以往生。
華座觀
第七觀名華座觀,想成七寶地蓮華。脈光華葉乃無數,八萬四千非強誇。
臺上寶珠雖似幻,鏡中面像未曾差。雖雲大道離真僞,不礙通人辯正邪。
第七個觀想之門名爲華座觀,欲觀彼佛者應當起想憶念于七寶地上而作蓮華想。並觀想蓮華的葉脈光明及蓮葉乃有無量無數,說其一一皆有八萬四千之多並非是虛僞的誇贊。釋迦毗楞伽寶的華臺上之摩尼寶珠雖然如夢似幻,觀想時一一清晰分明就如同在鏡中見到自身之面像而分毫無差。雖然說佛法的大道是離于真僞之分別,但是並不妨礙通達佛法之人來分辯是非和正邪。
像觀
第八觀門名像觀,衆生不異佛如來。谛觀金色相好具,端坐寶蓮心眼開。
凫雁鴛鴦談妙法,觀音勢至列華臺。所聞要與真乘合,出定休將妄想猜。
像觀 第八個觀想之門名爲像觀,衆生之心並不差異于諸佛如來。仔細谛觀阿彌陀佛金色身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悉皆具足,觀見到阿彌陀佛端坐于寶蓮華中之後而心眼得開。極樂世界的凫雁鴛鴦皆能演說微妙之法,並且觀想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並列于蓮華臺。于觀想中所聽聞的說法要與真實的佛乘相合,出定之後不要用種種的分別妄想而起疑猜。
真身觀
第九真身觀彼佛,佛身高廣世難量。山毫宛轉籠千界,海目分明照十方。
大士衆多爲近侍,化形無數出圓光。慈悲心是彌陀體,不動纖塵見法王。
真身觀 第九個觀門是以真實的報身來觀想彼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身相之高聳廣大是世間人所難以思量。如五須彌山的白毫右旋宛轉放光籠罩了叁千大千世界,如四大海水的眼目青白分明而映照于十方。菩薩大士極爲衆多而親近奉侍,化身的身形有無量無數皆是出自于阿彌陀佛的圓光。大慈悲心即是阿彌陀佛的體性,不動著一纖毫的微塵而即可見到彌陀法王。
觀音觀
第十谛觀觀自在,頂輝肉髻紫金身。頭冠中立一化佛,足印下成千幅輪。
菩薩衆隨光不夜,摩尼華布色長春。嬰兒久失慈悲父,應念臨風泣涕頻。
觀音觀 第十個觀想是谛觀觀自在菩薩,菩薩的頂上有輝耀光明的肉髻並有紫金之真身。頭頂上的摩尼寶天冠當中有一尊站立的化佛,菩薩舉足時足下便印成光明的千幅輪。身旁有無量菩薩衆之眷屬時時相隨而使所到之處光明如同不夜之天,菩薩下足之時有金剛摩尼華散布一切、其美妙之顔色就如同四季長春。流浪于叁界的嬰兒長久以來失去了慈悲之父,應當一心思念菩薩以免孤獨臨于清風時傷心哭泣而涕淚頻頻。
勢至觀
十一觀門觀勢至,天冠五百寶華新。頂中肉髻尤殊妙,頭上金瓶絕比倫。
行處莊嚴填布滿,坐時國界動搖頻。堂堂一佛二菩薩,同現衆生數等身。
勢至觀 第十一個觀門觀想大勢至菩薩,菩薩的天冠之中有五百的寶華而且光明清新。頂中的肉髻尤其殊勝微妙,頭上有一金色寶瓶絕妙超勝而無有能比倫。大勢至菩薩行到之處有五百億寶華莊嚴而填布遍滿,菩薩坐時七寶國界一時而動搖頻頻。巍巍堂堂的一佛二菩薩,同時應化顯現十方世界無量無數等同于衆生數量的分身而救渡之。
普觀
十二觀門名普觀,想身趺坐大華中。寶光照體如紅日,聖衆開眸滿碧空。
水鳥樹林談法妙,語言文義與經同。道無彼此誰雲隔,實在精誠…
《西齋淨土詩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