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像“念佛一句漱口叁日”,“佛之一字我不喜聞”這樣的言語,則衆人口中皆在宣說。至于以“佛佛”而爲人指示,以“念佛”爲報答恩德,以“阿彌陀佛”爲十方諸佛的老師,則完全沒有聽過有一人說過一句者。而這些言語皆是出自趙州禅師同一口舌的言語,既然以彼“漱口叁日”等爲真實、爲可依憑,則此“念佛”之語亦是真實、亦是可以依憑。何以對于讓人受損者則依憑信受,而可以得到利益的卻違背而不信。一個依循、一個違背,自我互相矛盾沖突。
而趙州禅師所言的,總是歸向于我們自己的本分。“佛之一字我不喜聞”,與“念佛”而報恩德者,皆是屬于禅宗的轉語。若是能夠直下識得自己之本心,才知道趙州禅師的禅道超越于凡俗的常情,其語句超出于尋常格式之外,從此應當孜孜不倦地念佛,唯恐每日的時間皆不足夠也。
假使不能夠親見趙州禅師之意旨,則甯可以趙州禅師所說的念佛作爲修持的方式,不可以依照趙州撥棄諸佛的方式而將其作爲把柄。若是依照念佛而來修行,則即生便可以超出生死輪回,將來必定可以成就佛道。若是依照撥棄諸佛的方式,則是謗佛謗法謗僧,現生則其所造的罪業如同高山一樣地堆積,福德智慧如同冰雪一樣地銷融。性命終絕之後則永遠墮落于阿鼻地獄,無量長劫要受種種痛苦,其利益和災害、所得和失去的,何異于天淵高下之差別也。
總而言之,如今之人大多都是福德微薄智慧膚淺,業力極重罪障深厚。對于能夠有益于人者,就好像是完全沒有聽聞一樣;而對于令我們受損的,則全身頂戴而受持。(得益和受損是約未能悟道而錯會其意來說,並不是說古德所說之法,有利益或損害之差別。)諸多禅宗祖師酬答應對其當機者的言語,全部都是以如此的方式,不必勞煩而全部解釋。
你所謂的禅宗諸祖師的真實之言語,絕對是可以依靠憑借的,那麼你何不依照百丈禅師所雲的:“修行佛法以念佛最爲穩當。”又何不依照百丈禅師所立下的爲病僧祈禱念佛的儀式,火化度送亡僧的念佛規範,皆悉爲其回向往生于極樂淨土呢?難道你認爲百丈禅師只令死者往生淨土,而不令在生者亦求生淨土嗎?
你又何不依照西天印度禅宗第十四代祖師龍樹菩薩,釋迦如來預先授記其將可往生極樂世界。此菩薩在龍宮當中背誦而取出《華嚴經》,廣泛造作諸般論著,偏偏獨贊西方淨土,譬如在《毗婆沙論》,稱贊念佛往生淨土爲易行而且快速能夠到達之佛道呢?
你又何不依照禅宗第十二代祖師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的最末後,開顯指示最殊勝的方便之道,令人稱念阿彌陀佛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便可恒常侍奉阿彌陀佛,永遠而可不退轉于佛道呢?
你又何不依照禅宗二祖阿難尊者,初祖迦葉尊者,其所結集的叁藏經典,與淨土的諸般經典呢?假使淨土法門不足以師法學習,有害于世間衆生,彼祖師們何以不知好歹,而遺留給後世這樣的罪惡根源呢?
此外諸大乘經典,皆贊揚西方淨土,而小乘的經典則沒有一個字談到西方淨土。難道你認爲大乘的經典,不足以依憑法則嗎?又釋迦牟尼佛說《阿彌陀經》之時,六方世界如恒河沙之諸佛,悉皆現出廣長舌相,勸導衆生信受此釋迦牟尼佛所說之《阿彌陀經》。難道你認爲六方世界之諸佛,也是遺留給後人罪惡禍害嗎?
如果你說六祖大師,趙州禅師等人的話,不可不相信。那麼龍樹菩薩、馬鳴菩薩、阿難尊者、迦葉尊者、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六方世界的諸佛、諸多的大乘經典,則更加是不可不相信。如果說諸佛、諸祖師、諸大乘經典,皆不足以相信,那麼又哪裏有六祖和趙州可以令人相信呢?你只見到淺近之處而不見到遠處,只知小事而不知大道。就如同鄉野之民仰慕縣令的地方勢力,而卻不知道皇帝天子之廣大威德。又如同小孩兒見到幾枚銅錢便即刻撿拾而去,遇到無價的摩尼寶珠而卻不知顧視注意也。
你還知道永明大師的〈四料簡〉,其所開示的禅宗淨土之有無,其利益損害和所得所失嗎?永明大師乃是阿彌陀佛之化身,怎麼肯遺留給後人罪惡禍害,毀謗正*輪,疑惑耽誤衆生,而斷滅佛陀之種性呢?
彼參禅者曰:彼永明禅師所作的料簡,其言語顯得支離破碎,不足以作爲修行的法則。何以這樣說呢?彼所謂的“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爲人師,來生作佛祖。”若是如他所說的,則如今的參禅之人,大多都是看“念佛的是誰”這個話頭。也有的人安住于念佛堂,長年修行念佛者,那麼彼人真的于現世皆能爲人之師,而來生即能成佛作祖嗎?
彼四料簡又雲:“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如今這些平凡的愚夫愚婦,專門持念阿彌陀佛名號者,到處都有。可是卻未曾見過有幾個人臨命終時,現出種種的瑞相,承蒙阿彌陀佛的接引,而往生于西方淨土也。由此可見永明禅師的〈四料簡〉,是不足以作爲修行之法則。
我回答曰:你何以如此粗魯急躁而囫囵吞棗,像這樣不知仔細品嘗滋味啊!永明大師之料別簡擇,乃是大藏經之綱要宗旨,修道行持之龜鑒指引。首先必須認識確定如何才是“禅”?如何才是“淨”?如何才稱之爲“有”?如何而稱之爲“無”?然後隨逐其文句而分別剖析,則便可知道其字字皆如同天造地設一般,沒有一個字不是極爲恰當,沒有一個字可以更改移動。我數十年來見到禅宗和講經的諸師所說的,都和你所說的一樣而沒有稍微的差異。大家的見解境地都是如此,那麼也難怪禅宗和淨土,日日漸漸地見到其衰敗殘缺也。
參禅者曰:何者名爲“禅”和“淨”,又何者稱之爲“有”和“無”,請師父您慈悲垂示而明白教誨。
我答曰:所謂的是“禅”者,即是我們人人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禅宗門中所謂的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禅宗門內其言語不明白說破,卻令人參究而自己悟得,是故其言語是如此。其實際上即是無能見所見,即寂而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之心體也。(離念靈知者,完全沒有分別思慮,而明白洞悉前境也。)
所謂的“淨土”者,即具有信心願力以持念佛名。而其所求生的西方極樂世界,並非是偏指理體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
“有禅”者,即是指人們參究的功力至極,分別念慮能使之寂靜而情執消亡,徹底明見自己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即是所謂的明心見性也。
“有淨土”者,即是真實的發起廣大菩提心,生起信心發起誓願,執持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
所謂的“禅”與“淨土”,唯只是約理體、約教典而言;而“有禅”、“有淨土”,乃是約衆生根機和其修行來說。教典和理體則恒常皆是如是,即使是佛陀也不能令其增加,凡夫也不能令其減少。而衆生的根機和修行則必須依于教典起而修行,修行到了極致便可證得理體,使其真理實際存有于自己心中。此“禅淨”、“有禅有淨”二者的文字雖然相似,可是實際上卻是大大的不同,必須要仔細地參究詳明,不可以儱侗不清。
假使參禅尚未開悟,或是悟而尚未透徹,皆不可以名之爲“有禅”。假使雖然有在念佛,卻偏執唯心淨土而無信願求生西方極樂,或者是有信願而不真實懇切,悠悠泛泛、散散漫漫,心中敷衍而如同習慣之事。或者修行雖然精進,可是心念貪戀于塵俗境界,或者求其來世生于富貴人家,享受五欲之快樂。或者求生于天界,享受天人的福報安樂。或者求其來生之時,能夠出家而爲僧人,一聽聞佛法即能悟得千般道理,得到佛法的大總持,宏揚佛法正道,普遍利益一切的衆生。如此種種皆不可名之爲“有淨土”也。
參禅者問曰:出家爲僧,宏法利生,又有什麼過失,而也要簡除在“有淨土”之外呢?
我答曰:若是已經斷除見惑思惑之煩惱,已經解脫了六道之生死,乘著慈悲的廣大願輪,示現出生于五濁惡世,上宏佛法下化衆生,可以如此度脫衆生則可以。若是有些雖然有智慧和願力,可是尚未斷除見思二惑,縱使其能不迷惑于受生的最初之時,可是也很難保證其于一生之中或多生之時,不被種種境界之所迷惑。以其雖然能夠宏揚佛法,可是尚未證得無生之智,情執之種子仍然存在,遇著境界遭逢衆緣,難免會被種種境緣所迷惑。假使一旦隨著境界而迷失,那麼能夠迅速覺察醒悟者,一萬人當中沒有一個兩者。從迷惑而更再入于迷惑,不能夠自拔超脫于境界之外,因此而長遠劫來沈淪生死者,實在是有非常多的人。
釋迦如來爲了此種緣故,因此令人先求往生于西方極樂淨土,令其親見阿彌陀佛而聽聞佛法,證得無生忍之妙智。然後乘藉著阿彌陀佛慈悲之力,以及自己的本願之輪,回轉而入于娑婆世界,度脫一切的衆生。如此則修行只有前進而無有後退,只有所得而無有缺失。因此如果尚未斷除見思二惑,而居住于此娑婆世界宏揚佛法,其他的宗派莫不皆是如此,然而在淨土宗則斷然而萬萬不允許也。
世間的人大多以爲,凡是參禅者便是“有禅”,凡是念佛者便是“有淨土”。像這樣不但是不知道“禅”和“淨”,同時也是不知道〈四料簡〉文句之意義。孤負了永明大師古佛示現的一番大慈悲心,截斷了後世修行人一條出離苦海之捷徑。自我耽誤亦耽誤他人,其禍害豈有窮極之時。這就是所謂的認錯定位羅盤的星辰,毫厘之間有差錯,就相差如同天地之懸遠也。
彼參禅者曰:禅和淨土的有無,我約略已經知道其旨趣。〈四料簡〉偈頌的玄妙文句,請師父您詳細地訓解诠釋。
我答曰:所謂的“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爲人師,來生作佛祖。”者,是說這個人已經徹悟了禅宗之意旨,已經明心見性。並且又能夠深入佛法經藏,完備地了知釋迦如來一切權教實教之法門。而且在一切的諸法當中,又唯有以信願念佛這一個方法,以之作爲自利利他的普遍正行。《觀無量壽佛經》當中的上品上生,其所謂的“讀誦大乘經典,解第一義者”,即是指此人也。
其人有廣大的智慧,有大辯才。一切的邪魔外道,聽聞到…
《印光大師論文集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