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像“念佛一句漱口三日”,“佛之一字我不喜闻”这样的言语,则众人口中皆在宣说。至于以“佛佛”而为人指示,以“念佛”为报答恩德,以“阿弥陀佛”为十方诸佛的老师,则完全没有听过有一人说过一句者。而这些言语皆是出自赵州禅师同一口舌的言语,既然以彼“漱口三日”等为真实、为可依凭,则此“念佛”之语亦是真实、亦是可以依凭。何以对于让人受损者则依凭信受,而可以得到利益的却违背而不信。一个依循、一个违背,自我互相矛盾冲突。
而赵州禅师所言的,总是归向于我们自己的本分。“佛之一字我不喜闻”,与“念佛”而报恩德者,皆是属于禅宗的转语。若是能够直下识得自己之本心,才知道赵州禅师的禅道超越于凡俗的常情,其语句超出于寻常格式之外,从此应当孜孜不倦地念佛,唯恐每日的时间皆不足够也。
假使不能够亲见赵州禅师之意旨,则宁可以赵州禅师所说的念佛作为修持的方式,不可以依照赵州拨弃诸佛的方式而将其作为把柄。若是依照念佛而来修行,则即生便可以超出生死轮回,将来必定可以成就佛道。若是依照拨弃诸佛的方式,则是谤佛谤法谤僧,现生则其所造的罪业如同高山一样地堆积,福德智慧如同冰雪一样地销融。性命终绝之后则永远堕落于阿鼻地狱,无量长劫要受种种痛苦,其利益和灾害、所得和失去的,何异于天渊高下之差别也。
总而言之,如今之人大多都是福德微薄智慧肤浅,业力极重罪障深厚。对于能够有益于人者,就好像是完全没有听闻一样;而对于令我们受损的,则全身顶戴而受持。(得益和受损是约未能悟道而错会其意来说,并不是说古德所说之法,有利益或损害之差别。)诸多禅宗祖师酬答应对其当机者的言语,全部都是以如此的方式,不必劳烦而全部解释。
你所谓的禅宗诸祖师的真实之言语,绝对是可以依靠凭借的,那么你何不依照百丈禅师所云的:“修行佛法以念佛最为稳当。”又何不依照百丈禅师所立下的为病僧祈祷念佛的仪式,火化度送亡僧的念佛规范,皆悉为其回向往生于极乐净土呢?难道你认为百丈禅师只令死者往生净土,而不令在生者亦求生净土吗?
你又何不依照西天印度禅宗第十四代祖师龙树菩萨,释迦如来预先授记其将可往生极乐世界。此菩萨在龙宫当中背诵而取出《华严经》,广泛造作诸般论著,偏偏独赞西方净土,譬如在《毗婆沙论》,称赞念佛往生净土为易行而且快速能够到达之佛道呢?
你又何不依照禅宗第十二代祖师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的最末后,开显指示最殊胜的方便之道,令人称念阿弥陀佛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便可恒常侍奉阿弥陀佛,永远而可不退转于佛道呢?
你又何不依照禅宗二祖阿难尊者,初祖迦叶尊者,其所结集的三藏经典,与净土的诸般经典呢?假使净土法门不足以师法学习,有害于世间众生,彼祖师们何以不知好歹,而遗留给后世这样的罪恶根源呢?
此外诸大乘经典,皆赞扬西方净土,而小乘的经典则没有一个字谈到西方净土。难道你认为大乘的经典,不足以依凭法则吗?又释迦牟尼佛说《阿弥陀经》之时,六方世界如恒河沙之诸佛,悉皆现出广长舌相,劝导众生信受此释迦牟尼佛所说之《阿弥陀经》。难道你认为六方世界之诸佛,也是遗留给后人罪恶祸害吗?
如果你说六祖大师,赵州禅师等人的话,不可不相信。那么龙树菩萨、马鸣菩萨、阿难尊者、迦叶尊者、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六方世界的诸佛、诸多的大乘经典,则更加是不可不相信。如果说诸佛、诸祖师、诸大乘经典,皆不足以相信,那么又哪里有六祖和赵州可以令人相信呢?你只见到浅近之处而不见到远处,只知小事而不知大道。就如同乡野之民仰慕县令的地方势力,而却不知道皇帝天子之广大威德。又如同小孩儿见到几枚铜钱便即刻捡拾而去,遇到无价的摩尼宝珠而却不知顾视注意也。
你还知道永明大师的〈四料简〉,其所开示的禅宗净土之有无,其利益损害和所得所失吗?永明大师乃是阿弥陀佛之化身,怎么肯遗留给后人罪恶祸害,毁谤正*轮,疑惑耽误众生,而断灭佛陀之种性呢?
彼参禅者曰:彼永明禅师所作的料简,其言语显得支离破碎,不足以作为修行的法则。何以这样说呢?彼所谓的“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若是如他所说的,则如今的参禅之人,大多都是看“念佛的是谁”这个话头。也有的人安住于念佛堂,长年修行念佛者,那么彼人真的于现世皆能为人之师,而来生即能成佛作祖吗?
彼四料简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如今这些平凡的愚夫愚妇,专门持念阿弥陀佛名号者,到处都有。可是却未曾见过有几个人临命终时,现出种种的瑞相,承蒙阿弥陀佛的接引,而往生于西方净土也。由此可见永明禅师的〈四料简〉,是不足以作为修行之法则。
我回答曰:你何以如此粗鲁急躁而囫囵吞枣,像这样不知仔细品尝滋味啊!永明大师之料别简择,乃是大藏经之纲要宗旨,修道行持之龟鉴指引。首先必须认识确定如何才是“禅”?如何才是“净”?如何才称之为“有”?如何而称之为“无”?然后随逐其文句而分别剖析,则便可知道其字字皆如同天造地设一般,没有一个字不是极为恰当,没有一个字可以更改移动。我数十年来见到禅宗和讲经的诸师所说的,都和你所说的一样而没有稍微的差异。大家的见解境地都是如此,那么也难怪禅宗和净土,日日渐渐地见到其衰败残缺也。
参禅者曰:何者名为“禅”和“净”,又何者称之为“有”和“无”,请师父您慈悲垂示而明白教诲。
我答曰:所谓的是“禅”者,即是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禅宗门中所谓的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禅宗门内其言语不明白说破,却令人参究而自己悟得,是故其言语是如此。其实际上即是无能见所见,即寂而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之心体也。(离念灵知者,完全没有分别思虑,而明白洞悉前境也。)
所谓的“净土”者,即具有信心愿力以持念佛名。而其所求生的西方极乐世界,并非是偏指理体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
“有禅”者,即是指人们参究的功力至极,分别念虑能使之寂静而情执消亡,彻底明见自己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即是所谓的明心见性也。
“有净土”者,即是真实的发起广大菩提心,生起信心发起誓愿,执持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
所谓的“禅”与“净土”,唯只是约理体、约教典而言;而“有禅”、“有净土”,乃是约众生根机和其修行来说。教典和理体则恒常皆是如是,即使是佛陀也不能令其增加,凡夫也不能令其减少。而众生的根机和修行则必须依于教典起而修行,修行到了极致便可证得理体,使其真理实际存有于自己心中。此“禅净”、“有禅有净”二者的文字虽然相似,可是实际上却是大大的不同,必须要仔细地参究详明,不可以儱侗不清。
假使参禅尚未开悟,或是悟而尚未透彻,皆不可以名之为“有禅”。假使虽然有在念佛,却偏执唯心净土而无信愿求生西方极乐,或者是有信愿而不真实恳切,悠悠泛泛、散散漫漫,心中敷衍而如同习惯之事。或者修行虽然精进,可是心念贪恋于尘俗境界,或者求其来世生于富贵人家,享受五欲之快乐。或者求生于天界,享受天人的福报安乐。或者求其来生之时,能够出家而为僧人,一听闻佛法即能悟得千般道理,得到佛法的大总持,宏扬佛法正道,普遍利益一切的众生。如此种种皆不可名之为“有净土”也。
参禅者问曰:出家为僧,宏法利生,又有什么过失,而也要简除在“有净土”之外呢?
我答曰:若是已经断除见惑思惑之烦恼,已经解脱了六道之生死,乘著慈悲的广大愿轮,示现出生于五浊恶世,上宏佛法下化众生,可以如此度脱众生则可以。若是有些虽然有智慧和愿力,可是尚未断除见思二惑,纵使其能不迷惑于受生的最初之时,可是也很难保证其于一生之中或多生之时,不被种种境界之所迷惑。以其虽然能够宏扬佛法,可是尚未证得无生之智,情执之种子仍然存在,遇著境界遭逢众缘,难免会被种种境缘所迷惑。假使一旦随著境界而迷失,那么能够迅速觉察醒悟者,一万人当中没有一个两者。从迷惑而更再入于迷惑,不能够自拔超脱于境界之外,因此而长远劫来沉沦生死者,实在是有非常多的人。
释迦如来为了此种缘故,因此令人先求往生于西方极乐净土,令其亲见阿弥陀佛而听闻佛法,证得无生忍之妙智。然后乘藉著阿弥陀佛慈悲之力,以及自己的本愿之轮,回转而入于娑婆世界,度脱一切的众生。如此则修行只有前进而无有后退,只有所得而无有缺失。因此如果尚未断除见思二惑,而居住于此娑婆世界宏扬佛法,其他的宗派莫不皆是如此,然而在净土宗则断然而万万不允许也。
世间的人大多以为,凡是参禅者便是“有禅”,凡是念佛者便是“有净土”。像这样不但是不知道“禅”和“净”,同时也是不知道〈四料简〉文句之意义。孤负了永明大师古佛示现的一番大慈悲心,截断了后世修行人一条出离苦海之捷径。自我耽误亦耽误他人,其祸害岂有穷极之时。这就是所谓的认错定位罗盘的星辰,毫厘之间有差错,就相差如同天地之悬远也。
彼参禅者曰:禅和净土的有无,我约略已经知道其旨趣。〈四料简〉偈颂的玄妙文句,请师父您详细地训解诠释。
我答曰:所谓的“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是说这个人已经彻悟了禅宗之意旨,已经明心见性。并且又能够深入佛法经藏,完备地了知释迦如来一切权教实教之法门。而且在一切的诸法当中,又唯有以信愿念佛这一个方法,以之作为自利利他的普遍正行。《观无量寿佛经》当中的上品上生,其所谓的“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者”,即是指此人也。
其人有广大的智慧,有大辩才。一切的邪魔外道,听闻到…
《印光大师论文集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