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其名声则丧失胆魄。就如同威猛之老虎更戴上锐利的双角,其威力强猛无有其他兽类可以相比并列。凡是有前来参学者,皆能随其根机而说法,应当以禅净双修而接引者,则以禅净双修而接引之。应当以专修净土法门而接引者,则以专修净土法门而接引之,无论是上中下之根机,没有一个人不蒙受其恩泽,如此岂不是人天之导师吗?
至于到了其临命终时,承蒙阿弥陀佛的慈悲接引,往生于极乐世界的上品莲台,只有一弹指之时间,便能够华开见佛,证得无生忍之妙智,最低下者即能证得圆教的初住位,也有顿时可超越诸般位次,而至于等觉菩萨者。圆教的初住菩萨,即能够现身于一百个世界而示现作佛,更何况是在此初住位之后,其位位倍加殊胜,乃至于直至第四十一位的等觉菩萨呢?是故称之曰“来生作佛祖”也。
所谓的“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这是说其人虽然尚未明心见性,可是却又决定志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因为阿弥陀佛在过去无数劫当中,发下了广大的誓愿,普遍摄受一切的众生,就如同慈爱的母亲忆念独子一样。众生若是能够真的如同游子忆念母亲,以志诚心忆念于佛,如是则必定可以感应道交,即能蒙受阿弥陀佛之摄受也。
平日努力修行禅定智慧者,固然可以往生于西方净土。即使是曾经造作五逆十恶之人,于其临命终时由于痛苦之所逼迫,而发起大惭愧心,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者十声,或者只有一声,然后便直下而性命终止,也同样皆可以蒙受阿弥陀佛的化身,前来接引而往生净土。如此岂不是万人修行万人前去吗?然而此种人虽然念佛没有多少工夫,但是因为其心力极为猛励强烈,是故能够获得如此巨大之利益。不得将其如同泛泛悠悠、散散漫漫的人,而来较量分别其念佛功德之多少。
这些人既然能够往生西方净土,其亲见佛陀听闻佛法,虽然也有缓慢和迅速之不同。然而其已经高登净土而进入圣人之流,永远便可得不退转。并且随著其根性的浅深之不同,或者渐次、或者顿时,便可证得诸般之果位。既可证得种种果位,则其开悟更不必等待人谈论了。此即是所谓的“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
所谓的“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是指其人虽然彻悟了禅宗之意旨,已经明心见性。然而见惑思惑之烦恼,并不容易断除。必须要经历种种缘起境界的锻炼,令其见思烦恼清净断除而无有剩余,那么三界的分段生死,才有可能出离。如果说一丝毫的见思烦恼都尚未断除者,姑且先不要谈论。即使是努力断除而只剩下一丝毫尚未清净除尽者,则其六道的轮回生死依旧难以逃避。生死的大海极为深广,菩提的道路极为遥远,尚未归于解脱之家,即便性命终结。大彻大悟的人,十个人当中,有九个人皆是如此。故曰:“十人九蹉路”。所谓蹉者,即是蹉跎,即世俗所谓的“担搁”也。
“阴境”者,是指中阴身的境界。即是在临命终时,现生以及历劫以来,种种善恶业力所现之境界。此中阴的境界一现前,在一眨眼之间,便随著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之中,一丝一毫也不能自作主宰。就如同人们负债一样,必定被最强的债主先牵去偿还。心念的思绪有多头多端,心念最重者首先坠入。五祖戒再来而为苏东坡,草堂清再来作鲁公,这些还是比较好的呢!是故说:“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
所谓的“阴”,其音韵和意义都与“荫”字相同,即是盖覆的意思。是说由于此善恶业力,盖覆了真如自性,使其不能显现也。瞥,音韵为“撇”,是指眨眼也。有把“蹉”字当作“错”字。而把“阴境”当作是五阴魔之境界,这些总是因为不认识“禅”和“有”这个字的意思,因此导致有如此的胡说八道。岂有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人,十个有九个人,“错”走了修行的路头,却即随著「五阴魔”之境界而去,而变得著魔发狂呢?人之所以著魔发狂者,乃是因为不知道教理,不明白自心本性,因此而成为盲修瞎炼之增上慢种性也。何以不知好歹而将著魔发狂之事,加之于大彻大悟者之上呢?这个关系甚为重大,不可以不明辨也。
所谓的“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者。有人认为“无禅无净土”者,即是指一般不学佛法的人,只知埋头造业,不修任何的善法,这是大错特错的。佛教的法门虽然有无量无边之多,唯有禅宗和净土,最为适合众人的根机。“无禅无净土”,是指其人既然尚未能够彻悟心性,而又不求生极乐净土,只是悠悠泛泛,任意地修习其余的法门。既然不能靠自力而定慧均等,断除烦惑证得真性;又无从仰仗阿弥陀佛慈悲之力,而带业往生极乐世界。
以其毕生泛泛修行其他法门之功德,感得来世他生的人天福报。此人现生既然无有正确之智慧,来生亦无有智慧,于是即随著福报境界而转,耽溺执著于五欲境界,广泛造下种种恶业。既然造下种种恶业,将来便难逃于恶道之果报。等到其人生命的一口气不来,随即堕落于地狱之中。以地狱当中洞然火烧之铁床铜柱,经历于长久之时劫,寝卧铁床抱持铜柱,以偿还彼从前贪欲声色、杀害生命等种种的恶业。诸佛菩萨,虽然想要垂慈怜悯而救拔之,可是因为其被恶业之力所障碍的缘故,不能得到佛菩萨慈悲之利益。古人曾经说修行佛道之人,若无真正的信愿以求生西方净土,而泛泛地修习其他的善行,这个称之为第三世之怨苦,就是在说这种人也!
这是因为其人以今生之修行,来生便能享受福报,倚仗著福报之势力又作下种种恶业,即获得第三世的堕落恶道。快乐暂时得到于来生,可是痛苦却遗留于长久之时劫。纵使令其地狱的业报消尽,又再度转生于鬼道畜生。想要再度得到人身,可以说是难上加难也。所以释迦牟尼佛以手拈起地上之泥土,问阿难尊者曰:“我手上的泥土多,还是大地的泥土多?”阿难尊者回答佛说:“大地的泥土多。”佛陀言:“能够得到人身者,就如同我手中之泥土。失去人身者,就如同大地上的泥土。”所谓的“万劫与千生,没有一个人可以依怙。”犹只是局限于偈语之言,而浅近地言论其孤独受苦的窘况也。
因为一切的修行法门,专门仰仗于自力修行;而净土法门,则是仰仗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加持摄受。一切的修行法门,要烦恼惑和业种清净断尽,才能够了脱生死;而净土法门,只要带业往生极乐净土,即能进入圣人之流。永明大师,恐怕世人不知道其缘故,因此特别作诗偈料简,以垂示于将来之众生。可以说是迷于河流津途者的救渡宝筏,危险道路的明智导师。只可惜全世界的人,都是随意迷糊地读过,不知加以研讨探究其深意。这大概就是众生同分的恶业所共同招感之果报吧?
彼参禅者曰:我昔日不知是何过失,很早便迷昧于真实的佛法。宿世不知有何福报,可以听闻到师父您开示出离之要径。我愿意侧列于师父您的门墙之下,作您的弟子而执持奉侍手巾水瓶。
我回答曰:我有什么德行,敢让你如此称赞言说。但是我所说的言语,皆是宗主于诸佛陀、诸祖师之智慧。你只要仰望信受佛陀祖师之语,努力宏扬净土法门,则无有恩德而不能回报,无有罪业而不消除。过去天亲菩萨,最初修行时毁谤大乘佛法,后来以努力宏扬大乘来救赎其昔日的罪过。你如果能够追随彼菩萨之美好芳踪,我愿意舍弃我的身命而供养你。
彼参禅之上座乃礼佛而发愿云:我弟子某甲,从于今日以后,专门修习净土法门。唯愿祈望临命终后,往生于西方极乐上品莲华,亲见阿弥陀佛而听闻佛法,顿时证得无生之智。然后不违离于极乐安养,普遍进入于十方世界之中,以逆行或顺行、隐密或显明之方式,用种种的方便,宏扬流通此净土法门,度脱一切的众生。尽于未来之际,无有间断歇息。虚空有其穷尽,我之愿力则无穷。唯愿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常住之三宝,愍念我的愚痴诚心,一同垂慈而摄受。
我则曰:净土法门此事,乃是一个广大的因缘。净土法门的义理者,即是如来秘密之藏。你如今能够信受奉行,即是以佛陀之功德庄严而自我庄严也。
参禅的上座唯唯称是而退去。我因此记录其问答,以作为不知道净土法门之人的劝导。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
一切的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是由于迷失真性追逐妄想,违背觉性合于幻尘,将全体的如来智慧德相转变为烦恼恶业。因此恒久以来经过长远的时劫,轮回生死于三界之中。释迦如来怜悯众生之迷妄痛苦,因此为之演说诸法。令众生能够返转妄想归于真心,背离幻尘合于觉性。使彼众生种种的烦恼恶业,全体回复成为智慧德相。从此乃至尽于未来之际,能够安住于常寂光之中。这就犹如将流水结成坚冰,再融化坚冰而成为流水,水的体性并没有差异,而其作用则有天地之差别。
然而众生的根机有大乘小乘的不同,迷惑也有浅深之不等。佛陀各个随其根机时宜,令彼众生能够得到利益。佛陀所说的法门,其浩瀚广大就如同恒河沙。而就其当中求其至圆满、至顿速,最微妙、最玄奥不可思议的,下手容易而成就的功德高广,所用的力量少而得到之效果迅速,普遍利益上中下三种根机,统摄一切修行的诸般法门。不论是上根圣者与下根凡夫皆可共同修行,大根机与小根器都可以共同领受者,则没有像净土法门一样殊胜而超绝也。
何以如此说呢?一切的修行法门,虽然有渐教、顿教之不同,权教和实教也各有差异。但是都必须修习的功德深厚,才可以断除烦惑、证得真性,才可出离三界的生死,超越凡俗进入圣位。这就是所谓的全部仰仗自力,别无其他的依靠托付。假使稍微还有一丝毫的烦惑尚未断尽,则仍旧堕入于生死轮回也!而且这些都是义理旨趣甚为深奥,并不容易修行学习,若不是宿世具有善根者,即于此生实在很难能够证入真性。
惟有求生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不论其是富贵或是贫贱、年老年幼和男子女人,不论聪智…
《印光大师论文集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