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光大师论文集白话浅译▪P5

  ..续本文上一页愚痴和出家在家之人,乃至士农工商一切人等,都能够从事修习。这是由于阿弥陀佛以其大悲愿力,摄取娑婆世界痛苦烦恼的众生,是故比较其余的修行法门,证得果位较为容易也。

  凡是一切的有情众生,听闻到此净土法门者,应当相信此娑婆世间极为痛苦,而西方阿弥陀佛的国土极为安乐。应当深信我多生多劫以来,业力障碍极为深重,如果没有凭借阿弥陀佛之愿力摄受,决定很难快速出离。应当相信只要发愿修行求生净土,则决定可以如期往生。应当相信只要一心念佛,则必定蒙受阿弥陀佛的慈悲摄受。由此之故而坚定一心,祈愿出离娑婆世界,就如同囚犯想要出离于牢狱,绝对没有一丝毫的系念贪恋之心。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如同流落他乡之旅客、心中思念想要归于故乡,怎么会有因循怠堕之念呢?

  从此之后应当随著自己的本分和力量,以至诚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无论是谈话、静默、行动、止静,行住坐卧之间,迎接来宾招待客人,乃至著衣吃饭之际,务必要令阿弥陀佛不离于我心,我心不离于阿弥陀佛。就譬如非常切要之事挂记系念于心中,凡是不论平日种种的作为,都不会忘记此事一样。或者是有公事和私人的种种事务极多,完全没有稍微的闲暇,也必须于早晚之时以十念的方式来念佛,至心发愿求生净土,如此同样也可以往生。

  这是因为阿弥陀佛曾经有愿力说:“十方世界的众生,如果能够至心信乐,想要求生我之国土,乃至只有十念念佛,若是不能够往生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是故只要十念念佛,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但是既然念佛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则必须要发起慈悲心,实行方便度化众生之事。并且息灭贪嗔痴,戒止杀生偷盗邪淫,努力地自利利人,如此才能符合佛陀的本意。否则心念和佛陀互相违背,与佛的感应之道互相间隔。如此则只能种下来世之因,难以获得现前之果。

  若是能够以志诚心忆念于佛,言行符合于佛心,心念与口中之言语相应。如是而念佛之人,等到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必定亲自垂手而接引,然后往生于西方净土。一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则便可超越凡俗进入圣位,了脱生死跳出轮回,永远离于种种的众苦,但受诸般的安乐而已。此则完全是仰仗阿弥陀佛慈悲摄受之力,而不论修行者功德之深浅差别,其烦惑之多少有无。只要具有真实的信心、深切的愿力,决定不会遗漏任何一人而不得往生。

  至于若是在此世界已经断惑而求往生者,则可顿时超越至十地。已经登入初地之人求生,则很迅速便能够证得究竟佛乘。所以文殊、普贤、马鸣、龙树等菩萨,皆发愿往生于西方净土。具足十恶业的众生如果肯念佛求生极乐,尚且可以进入下下的末品。即将堕入地狱的人念佛,也可以高登于极乐莲邦。因此张善和、张钟旭、雄俊、惟恭等造恶之人,同样也可以超出娑婆世界之轮回也。

  而其他那些戒律和善业具足而修,定力和慧力能够均等奉行,居于尘劳而不受染污,处于五浊而恒常清净,立定志向求生西方,然后命终之后高登于上品莲台者,其数量众多就犹如群星拱居于北斗之旁,众流之水朝向于东方,哪有办法可以计算其数目呢?是以千部经典、万般论著,处处皆指示归向于净土。过去的圣者、前代之贤人,人人都趣向于极乐世界。因为忆念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乃是释迦如来普遍度化众生之要道,是一切众生即生可以出离苦海的妙法之故也。

  宗教不宜混滥论(因为讲经者每每喜欢谈论禅宗,而发起著作此论)

  释迦如来演说经典,诸多祖师造作论著。宗门和教门这两个法门,原来就是同一的佛法。没有办法将其分离,也不必强加结合。只是随著众生的根机而令其得到利益,随者其能得之利益而建立其名称。上根机的众生一听闻到佛法,顿时了悟自心,圆满修行种种道品,因此即名之为“宗”门(此乃是约后世而说,当初只是称为圆顿教而已。)。中下根机的人听闻佛法,次第地进修道品,渐渐而悟得真理,因此即名之为“教”门。

  等到了像法末法之时,佛法开始流入此东土,人们的根机聪明敏利,很多人有能力可以听闻忆持,因此大部分都以记忆读诵、讲经说法为修行之事。而于衲僧的本分之事,自心本性的向上一著,有真实体悟、亲身证解者非常少,将佛陀祖师之法来说食数宝者多。以此之故达磨祖师特地从西天而来,阐明真指人心之法,令人亲见自己的本来面目,后世之人名之曰“宗门”。

  既然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然后再去看佛陀的教典而修行,才知道全部的三藏经教,都是自己家里的话。六度万行之修行,皆是自己家里之事。如此便是以宗门之悟解为眼目,以教门之修持为双足。若是没有眼目则没有办法见到道路,如果没有双足则不能够到家。此乃是宗门和教门之彼此互相需求而不相违背,彼此相合而不相离也。

  至于南岳慧思禅师和天台智者大师,其究竟真实的指归,大略也是与达磨祖师相同。是故《传灯录》与《指月录》这二本禅宗语录,皆排列此二位祖师于“应化圣贤”这一科当中。而《高僧传》当中,不将其列于“义解”之高僧,而列于“习禅”之高僧。这乃是古代具有慧眼之善知识,其将宗门和教门列为一贯也。一直到了曹溪六祖大师之后,禅宗之道大为盛行。不立文字之禅门语录文字,广泛流布于天下各地区。知解之路日渐开启,悟道之门即将阻塞。是故南岳怀让禅师、青原行思禅师等诸位祖师,皆用机锋之语言来接引学人。使参学者其所记忆的佛陀祖师现成的语言,无从回答禅师所问之问题。如果不是真正了知确当,便没有办法探测其所说之意。祖师们以此来勘验学人,则黄金和杂铁便立时可以分辨,美玉和土石永远可以分清,没有办法假冒滥充,而破坏间杂真正的佛法正道,此即是机锋转语之所由来也。

  自此以后此禅门之法日加兴盛,禅宗的善知识举示显扬佛法之时,唯恐落入前人旧有的窠臼,以致成为故有老套,而导致疑惑耽误前来参学之人,使其坏乱禅宗的门风。是故其机锋之应用更加险峻,时时转变而无一定的方式,令人无从去揣摩探索。是故祖师便有呵佛骂祖,排斥经教,拨弃净土者。(如此的机锋作用,南岳慧思禅师有两句话可以道尽,其曰:超群出众太虚玄,指物传心人不会,若是把指示当作真实之法,则罪同五逆矣。)

  祖师们以奇特的语言,剿灭铲除人们的情执之见,塞却众人虚妄分别的谬解之路。使根机成熟者可以直下知道其归处,彻悟指归向上的心性之路。根机较生疏者如果可以真实参悟努力探究,必定可以到达大彻大悟而后已。这是因为当时的善知识极为众多,人们的根器尚且很猛利,其对教理也明白了解,了脱生死之心也极为肯切。纵使不能够于祖师的言语当中直下了悟,必定也不肯生起下劣之心,而将祖师所作的机锋言语当作是真实法之故也。

  而如今之人,大多是很少读过儒家之书,尚且不明白世间为人之理;未能穷究一切教乘,不能理解佛陀之法。才一发心修行,便进入宗门之中。在禅宗门内的知识只是为了支撑扶持其禅宗之门庭,也学古人一样举示显扬,而不谈论佛法修道之利害关系。而在参学之人则不肯去下真实的疑情,个个都将祖师的“机锋指示”认为是实有之法。或者有些人在今人举示之处,或在古人的语录当中,以自己的意识思惟卜度、推测出一番道理,然而总是超不出按照文字解释词义之外,便自己以为彻悟了向上之理,参学之事已经完毕。随即自己处于善知识之位,开导后进的学人,自己执守一个门庭宗派。

  又恐怕人家说他不是通家,因此禅宗和讲经同时并弘,想要自称为是宗门教门皆悉通达的宗说兼通之人。如果谈到宗门则古代大德指归向上之言语,竟然对其作解释词义、训话文字之言说;讲说教典时则释迦如来令人修因克果之道,反而成为表法譬喻之义的言说。以教门破坏宗门,以宗门破坏教门。如同一个盲人引导众多盲人,相牵而进入火坑当中。致使后辈的学者不能听闻古人之修行芳规,而只有学习其一时方便的轻视佛陀、陵侮祖师,排斥因行、拨无果报而己!古人的言语,完全没有办法知晓明了,而对衲僧的本分之事,又何曾梦见呢?

  如今将宗门和教门之语言文字和意义旨趣,简略地加以分别说明。用以期望一切众人唯有得到其利益,而不遭受其病害也。何者是所谓的“宗”门?何者是所谓的“教”门?如果从开示演说佛法之角度而言,宗门和教门皆是言教。如果从契入悟解佛心之角度而言,宗门和教门皆是佛之心宗。教门当中固然有佛之心宗,宗门当中也有文字言教。教家当中的心宗(佛心之宗),即是实相微妙理体的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等三德的秘密之藏。乃是宗门禅家当中的衲僧的本分事,法身向上之一著。(此乃是对宗门而说,是故以体性为宗。若是就教门而论,即名之为“体”也。而教门当中的“宗”,乃是入于体性之路径。不能够与宗门当中向上一著、指归心体而对论。)

  教家当中的言教,即是经论当中所说的文字语言,以及种种的法门行相。而这些言教法相,无不皆是诠释微妙之性理,皆是归于佛心之秘藏。就犹宗门禅家之机锋转语,以及种种的应机作用也。只是教门当中则虽然未能悟入佛心,亦可令其理解了知;宗门则未悟佛心,便不能知禅师机锋转语之所谓为何,这一点有差异也。

  宗门禅家之言教,即是禅师的机锋转语,扬起拳头、竖起拂尘,或者言语或者静默,种种应时的作用,全部皆是就彼前来请问者之根机,为其指归心宗的向上一路。如是的转语等,乃是标指向上、指示心性真月之手指,并不是转语机锋等,即是向上的心性真月。假使能够依循手指而观察真月,则真月便可以直下亲见。所见到的心性真月,才是真正的宗门禅家之心宗。如今之人把机锋转语当作心宗,不求契入悟得真实的心性,只是学习会通弄透这些机锋言语。如此便是认指为月,而却不再知道有真实之明月,实在是可惜啊!

  此外在教…

《印光大师论文集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