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論文集白話淺譯▪P5

  ..續本文上一頁愚癡和出家在家之人,乃至士農工商一切人等,都能夠從事修習。這是由于阿彌陀佛以其大悲願力,攝取娑婆世界痛苦煩惱的衆生,是故比較其余的修行法門,證得果位較爲容易也。

  凡是一切的有情衆生,聽聞到此淨土法門者,應當相信此娑婆世間極爲痛苦,而西方阿彌陀佛的國土極爲安樂。應當深信我多生多劫以來,業力障礙極爲深重,如果沒有憑借阿彌陀佛之願力攝受,決定很難快速出離。應當相信只要發願修行求生淨土,則決定可以如期往生。應當相信只要一心念佛,則必定蒙受阿彌陀佛的慈悲攝受。由此之故而堅定一心,祈願出離娑婆世界,就如同囚犯想要出離于牢獄,絕對沒有一絲毫的系念貪戀之心。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如同流落他鄉之旅客、心中思念想要歸于故鄉,怎麼會有因循怠墮之念呢?

  從此之後應當隨著自己的本分和力量,以至誠心持念阿彌陀佛聖號。無論是談話、靜默、行動、止靜,行住坐臥之間,迎接來賓招待客人,乃至著衣吃飯之際,務必要令阿彌陀佛不離于我心,我心不離于阿彌陀佛。就譬如非常切要之事挂記系念于心中,凡是不論平日種種的作爲,都不會忘記此事一樣。或者是有公事和私人的種種事務極多,完全沒有稍微的閑暇,也必須于早晚之時以十念的方式來念佛,至心發願求生淨土,如此同樣也可以往生。

  這是因爲阿彌陀佛曾經有願力說:“十方世界的衆生,如果能夠至心信樂,想要求生我之國土,乃至只有十念念佛,若是不能夠往生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是故只要十念念佛,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但是既然念佛求生于西方極樂世界,則必須要發起慈悲心,實行方便度化衆生之事。並且息滅貪嗔癡,戒止殺生偷盜邪淫,努力地自利利人,如此才能符合佛陀的本意。否則心念和佛陀互相違背,與佛的感應之道互相間隔。如此則只能種下來世之因,難以獲得現前之果。

  若是能夠以志誠心憶念于佛,言行符合于佛心,心念與口中之言語相應。如是而念佛之人,等到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必定親自垂手而接引,然後往生于西方淨土。一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則便可超越凡俗進入聖位,了脫生死跳出輪回,永遠離于種種的衆苦,但受諸般的安樂而已。此則完全是仰仗阿彌陀佛慈悲攝受之力,而不論修行者功德之深淺差別,其煩惑之多少有無。只要具有真實的信心、深切的願力,決定不會遺漏任何一人而不得往生。

  至于若是在此世界已經斷惑而求往生者,則可頓時超越至十地。已經登入初地之人求生,則很迅速便能夠證得究竟佛乘。所以文殊、普賢、馬鳴、龍樹等菩薩,皆發願往生于西方淨土。具足十惡業的衆生如果肯念佛求生極樂,尚且可以進入下下的末品。即將墮入地獄的人念佛,也可以高登于極樂蓮邦。因此張善和、張鍾旭、雄俊、惟恭等造惡之人,同樣也可以超出娑婆世界之輪回也。

  而其他那些戒律和善業具足而修,定力和慧力能夠均等奉行,居于塵勞而不受染汙,處于五濁而恒常清淨,立定志向求生西方,然後命終之後高登于上品蓮臺者,其數量衆多就猶如群星拱居于北鬥之旁,衆流之水朝向于東方,哪有辦法可以計算其數目呢?是以千部經典、萬般論著,處處皆指示歸向于淨土。過去的聖者、前代之賢人,人人都趣向于極樂世界。因爲憶念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乃是釋迦如來普遍度化衆生之要道,是一切衆生即生可以出離苦海的妙法之故也。

  宗教不宜混濫論(因爲講經者每每喜歡談論禅宗,而發起著作此論)

  釋迦如來演說經典,諸多祖師造作論著。宗門和教門這兩個法門,原來就是同一的佛法。沒有辦法將其分離,也不必強加結合。只是隨著衆生的根機而令其得到利益,隨者其能得之利益而建立其名稱。上根機的衆生一聽聞到佛法,頓時了悟自心,圓滿修行種種道品,因此即名之爲“宗”門(此乃是約後世而說,當初只是稱爲圓頓教而已。)。中下根機的人聽聞佛法,次第地進修道品,漸漸而悟得真理,因此即名之爲“教”門。

  等到了像法末法之時,佛法開始流入此東土,人們的根機聰明敏利,很多人有能力可以聽聞憶持,因此大部分都以記憶讀誦、講經說法爲修行之事。而于衲僧的本分之事,自心本性的向上一著,有真實體悟、親身證解者非常少,將佛陀祖師之法來說食數寶者多。以此之故達磨祖師特地從西天而來,闡明真指人心之法,令人親見自己的本來面目,後世之人名之曰“宗門”。

  既然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然後再去看佛陀的教典而修行,才知道全部的叁藏經教,都是自己家裏的話。六度萬行之修行,皆是自己家裏之事。如此便是以宗門之悟解爲眼目,以教門之修持爲雙足。若是沒有眼目則沒有辦法見到道路,如果沒有雙足則不能夠到家。此乃是宗門和教門之彼此互相需求而不相違背,彼此相合而不相離也。

  至于南嶽慧思禅師和天臺智者大師,其究竟真實的指歸,大略也是與達磨祖師相同。是故《傳燈錄》與《指月錄》這二本禅宗語錄,皆排列此二位祖師于“應化聖賢”這一科當中。而《高僧傳》當中,不將其列于“義解”之高僧,而列于“習禅”之高僧。這乃是古代具有慧眼之善知識,其將宗門和教門列爲一貫也。一直到了曹溪六祖大師之後,禅宗之道大爲盛行。不立文字之禅門語錄文字,廣泛流布于天下各地區。知解之路日漸開啓,悟道之門即將阻塞。是故南嶽懷讓禅師、青原行思禅師等諸位祖師,皆用機鋒之語言來接引學人。使參學者其所記憶的佛陀祖師現成的語言,無從回答禅師所問之問題。如果不是真正了知確當,便沒有辦法探測其所說之意。祖師們以此來勘驗學人,則黃金和雜鐵便立時可以分辨,美玉和土石永遠可以分清,沒有辦法假冒濫充,而破壞間雜真正的佛法正道,此即是機鋒轉語之所由來也。

  自此以後此禅門之法日加興盛,禅宗的善知識舉示顯揚佛法之時,唯恐落入前人舊有的窠臼,以致成爲故有老套,而導致疑惑耽誤前來參學之人,使其壞亂禅宗的門風。是故其機鋒之應用更加險峻,時時轉變而無一定的方式,令人無從去揣摩探索。是故祖師便有呵佛罵祖,排斥經教,撥棄淨土者。(如此的機鋒作用,南嶽慧思禅師有兩句話可以道盡,其曰:超群出衆太虛玄,指物傳心人不會,若是把指示當作真實之法,則罪同五逆矣。)

  祖師們以奇特的語言,剿滅鏟除人們的情執之見,塞卻衆人虛妄分別的謬解之路。使根機成熟者可以直下知道其歸處,徹悟指歸向上的心性之路。根機較生疏者如果可以真實參悟努力探究,必定可以到達大徹大悟而後已。這是因爲當時的善知識極爲衆多,人們的根器尚且很猛利,其對教理也明白了解,了脫生死之心也極爲肯切。縱使不能夠于祖師的言語當中直下了悟,必定也不肯生起下劣之心,而將祖師所作的機鋒言語當作是真實法之故也。

  而如今之人,大多是很少讀過儒家之書,尚且不明白世間爲人之理;未能窮究一切教乘,不能理解佛陀之法。才一發心修行,便進入宗門之中。在禅宗門內的知識只是爲了支撐扶持其禅宗之門庭,也學古人一樣舉示顯揚,而不談論佛法修道之利害關系。而在參學之人則不肯去下真實的疑情,個個都將祖師的“機鋒指示”認爲是實有之法。或者有些人在今人舉示之處,或在古人的語錄當中,以自己的意識思惟蔔度、推測出一番道理,然而總是超不出按照文字解釋詞義之外,便自己以爲徹悟了向上之理,參學之事已經完畢。隨即自己處于善知識之位,開導後進的學人,自己執守一個門庭宗派。

  又恐怕人家說他不是通家,因此禅宗和講經同時並弘,想要自稱爲是宗門教門皆悉通達的宗說兼通之人。如果談到宗門則古代大德指歸向上之言語,竟然對其作解釋詞義、訓話文字之言說;講說教典時則釋迦如來令人修因克果之道,反而成爲表法譬喻之義的言說。以教門破壞宗門,以宗門破壞教門。如同一個盲人引導衆多盲人,相牽而進入火坑當中。致使後輩的學者不能聽聞古人之修行芳規,而只有學習其一時方便的輕視佛陀、陵侮祖師,排斥因行、撥無果報而己!古人的言語,完全沒有辦法知曉明了,而對衲僧的本分之事,又何曾夢見呢?

  如今將宗門和教門之語言文字和意義旨趣,簡略地加以分別說明。用以期望一切衆人唯有得到其利益,而不遭受其病害也。何者是所謂的“宗”門?何者是所謂的“教”門?如果從開示演說佛法之角度而言,宗門和教門皆是言教。如果從契入悟解佛心之角度而言,宗門和教門皆是佛之心宗。教門當中固然有佛之心宗,宗門當中也有文字言教。教家當中的心宗(佛心之宗),即是實相微妙理體的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等叁德的秘密之藏。乃是宗門禅家當中的衲僧的本分事,法身向上之一著。(此乃是對宗門而說,是故以體性爲宗。若是就教門而論,即名之爲“體”也。而教門當中的“宗”,乃是入于體性之路徑。不能夠與宗門當中向上一著、指歸心體而對論。)

  教家當中的言教,即是經論當中所說的文字語言,以及種種的法門行相。而這些言教法相,無不皆是诠釋微妙之性理,皆是歸于佛心之秘藏。就猶宗門禅家之機鋒轉語,以及種種的應機作用也。只是教門當中則雖然未能悟入佛心,亦可令其理解了知;宗門則未悟佛心,便不能知禅師機鋒轉語之所謂爲何,這一點有差異也。

  宗門禅家之言教,即是禅師的機鋒轉語,揚起拳頭、豎起拂塵,或者言語或者靜默,種種應時的作用,全部皆是就彼前來請問者之根機,爲其指歸心宗的向上一路。如是的轉語等,乃是標指向上、指示心性真月之手指,並不是轉語機鋒等,即是向上的心性真月。假使能夠依循手指而觀察真月,則真月便可以直下親見。所見到的心性真月,才是真正的宗門禅家之心宗。如今之人把機鋒轉語當作心宗,不求契入悟得真實的心性,只是學習會通弄透這些機鋒言語。如此便是認指爲月,而卻不再知道有真實之明月,實在是可惜啊!

  此外在教…

《印光大師論文集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