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論文集白話淺譯▪P4

  ..續本文上一頁其名聲則喪失膽魄。就如同威猛之老虎更戴上銳利的雙角,其威力強猛無有其他獸類可以相比並列。凡是有前來參學者,皆能隨其根機而說法,應當以禅淨雙修而接引者,則以禅淨雙修而接引之。應當以專修淨土法門而接引者,則以專修淨土法門而接引之,無論是上中下之根機,沒有一個人不蒙受其恩澤,如此豈不是人天之導師嗎?

  至于到了其臨命終時,承蒙阿彌陀佛的慈悲接引,往生于極樂世界的上品蓮臺,只有一彈指之時間,便能夠華開見佛,證得無生忍之妙智,最低下者即能證得圓教的初住位,也有頓時可超越諸般位次,而至于等覺菩薩者。圓教的初住菩薩,即能夠現身于一百個世界而示現作佛,更何況是在此初住位之後,其位位倍加殊勝,乃至于直至第四十一位的等覺菩薩呢?是故稱之曰“來生作佛祖”也。

  所謂的“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者。這是說其人雖然尚未明心見性,可是卻又決定志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因爲阿彌陀佛在過去無數劫當中,發下了廣大的誓願,普遍攝受一切的衆生,就如同慈愛的母親憶念獨子一樣。衆生若是能夠真的如同遊子憶念母親,以志誠心憶念于佛,如是則必定可以感應道交,即能蒙受阿彌陀佛之攝受也。

  平日努力修行禅定智慧者,固然可以往生于西方淨土。即使是曾經造作五逆十惡之人,于其臨命終時由于痛苦之所逼迫,而發起大慚愧心,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或者十聲,或者只有一聲,然後便直下而性命終止,也同樣皆可以蒙受阿彌陀佛的化身,前來接引而往生淨土。如此豈不是萬人修行萬人前去嗎?然而此種人雖然念佛沒有多少工夫,但是因爲其心力極爲猛勵強烈,是故能夠獲得如此巨大之利益。不得將其如同泛泛悠悠、散散漫漫的人,而來較量分別其念佛功德之多少。

  這些人既然能夠往生西方淨土,其親見佛陀聽聞佛法,雖然也有緩慢和迅速之不同。然而其已經高登淨土而進入聖人之流,永遠便可得不退轉。並且隨著其根性的淺深之不同,或者漸次、或者頓時,便可證得諸般之果位。既可證得種種果位,則其開悟更不必等待人談論了。此即是所謂的“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也。

  所謂的“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者。是指其人雖然徹悟了禅宗之意旨,已經明心見性。然而見惑思惑之煩惱,並不容易斷除。必須要經曆種種緣起境界的鍛煉,令其見思煩惱清淨斷除而無有剩余,那麼叁界的分段生死,才有可能出離。如果說一絲毫的見思煩惱都尚未斷除者,姑且先不要談論。即使是努力斷除而只剩下一絲毫尚未清淨除盡者,則其六道的輪回生死依舊難以逃避。生死的大海極爲深廣,菩提的道路極爲遙遠,尚未歸于解脫之家,即便性命終結。大徹大悟的人,十個人當中,有九個人皆是如此。故曰:“十人九蹉路”。所謂蹉者,即是蹉跎,即世俗所謂的“擔擱”也。

  “陰境”者,是指中陰身的境界。即是在臨命終時,現生以及曆劫以來,種種善惡業力所現之境界。此中陰的境界一現前,在一眨眼之間,便隨著其最猛烈之善惡業力,便去受生于善惡道之中,一絲一毫也不能自作主宰。就如同人們負債一樣,必定被最強的債主先牽去償還。心念的思緒有多頭多端,心念最重者首先墜入。五祖戒再來而爲蘇東坡,草堂清再來作魯公,這些還是比較好的呢!是故說:“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也。

  所謂的“陰”,其音韻和意義都與“蔭”字相同,即是蓋覆的意思。是說由于此善惡業力,蓋覆了真如自性,使其不能顯現也。瞥,音韻爲“撇”,是指眨眼也。有把“蹉”字當作“錯”字。而把“陰境”當作是五陰魔之境界,這些總是因爲不認識“禅”和“有”這個字的意思,因此導致有如此的胡說八道。豈有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人,十個有九個人,“錯”走了修行的路頭,卻即隨著「五陰魔”之境界而去,而變得著魔發狂呢?人之所以著魔發狂者,乃是因爲不知道教理,不明白自心本性,因此而成爲盲修瞎煉之增上慢種性也。何以不知好歹而將著魔發狂之事,加之于大徹大悟者之上呢?這個關系甚爲重大,不可以不明辨也。

  所謂的“無禅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者。有人認爲“無禅無淨土”者,即是指一般不學佛法的人,只知埋頭造業,不修任何的善法,這是大錯特錯的。佛教的法門雖然有無量無邊之多,唯有禅宗和淨土,最爲適合衆人的根機。“無禅無淨土”,是指其人既然尚未能夠徹悟心性,而又不求生極樂淨土,只是悠悠泛泛,任意地修習其余的法門。既然不能靠自力而定慧均等,斷除煩惑證得真性;又無從仰仗阿彌陀佛慈悲之力,而帶業往生極樂世界。

  以其畢生泛泛修行其他法門之功德,感得來世他生的人天福報。此人現生既然無有正確之智慧,來生亦無有智慧,于是即隨著福報境界而轉,耽溺執著于五欲境界,廣泛造下種種惡業。既然造下種種惡業,將來便難逃于惡道之果報。等到其人生命的一口氣不來,隨即墮落于地獄之中。以地獄當中洞然火燒之鐵床銅柱,經曆于長久之時劫,寢臥鐵床抱持銅柱,以償還彼從前貪欲聲色、殺害生命等種種的惡業。諸佛菩薩,雖然想要垂慈憐憫而救拔之,可是因爲其被惡業之力所障礙的緣故,不能得到佛菩薩慈悲之利益。古人曾經說修行佛道之人,若無真正的信願以求生西方淨土,而泛泛地修習其他的善行,這個稱之爲第叁世之怨苦,就是在說這種人也!

  這是因爲其人以今生之修行,來生便能享受福報,倚仗著福報之勢力又作下種種惡業,即獲得第叁世的墮落惡道。快樂暫時得到于來生,可是痛苦卻遺留于長久之時劫。縱使令其地獄的業報消盡,又再度轉生于鬼道畜生。想要再度得到人身,可以說是難上加難也。所以釋迦牟尼佛以手拈起地上之泥土,問阿難尊者曰:“我手上的泥土多,還是大地的泥土多?”阿難尊者回答佛說:“大地的泥土多。”佛陀言:“能夠得到人身者,就如同我手中之泥土。失去人身者,就如同大地上的泥土。”所謂的“萬劫與千生,沒有一個人可以依怙。”猶只是局限于偈語之言,而淺近地言論其孤獨受苦的窘況也。

  因爲一切的修行法門,專門仰仗于自力修行;而淨土法門,則是仰仗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加持攝受。一切的修行法門,要煩惱惑和業種清淨斷盡,才能夠了脫生死;而淨土法門,只要帶業往生極樂淨土,即能進入聖人之流。永明大師,恐怕世人不知道其緣故,因此特別作詩偈料簡,以垂示于將來之衆生。可以說是迷于河流津途者的救渡寶筏,危險道路的明智導師。只可惜全世界的人,都是隨意迷糊地讀過,不知加以研討探究其深意。這大概就是衆生同分的惡業所共同招感之果報吧?

  彼參禅者曰:我昔日不知是何過失,很早便迷昧于真實的佛法。宿世不知有何福報,可以聽聞到師父您開示出離之要徑。我願意側列于師父您的門牆之下,作您的弟子而執持奉侍手巾水瓶。

  我回答曰:我有什麼德行,敢讓你如此稱贊言說。但是我所說的言語,皆是宗主于諸佛陀、諸祖師之智慧。你只要仰望信受佛陀祖師之語,努力宏揚淨土法門,則無有恩德而不能回報,無有罪業而不消除。過去天親菩薩,最初修行時毀謗大乘佛法,後來以努力宏揚大乘來救贖其昔日的罪過。你如果能夠追隨彼菩薩之美好芳蹤,我願意舍棄我的身命而供養你。

  彼參禅之上座乃禮佛而發願雲:我弟子某甲,從于今日以後,專門修習淨土法門。唯願祈望臨命終後,往生于西方極樂上品蓮華,親見阿彌陀佛而聽聞佛法,頓時證得無生之智。然後不違離于極樂安養,普遍進入于十方世界之中,以逆行或順行、隱密或顯明之方式,用種種的方便,宏揚流通此淨土法門,度脫一切的衆生。盡于未來之際,無有間斷歇息。虛空有其窮盡,我之願力則無窮。唯願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常住之叁寶,愍念我的愚癡誠心,一同垂慈而攝受。

  我則曰:淨土法門此事,乃是一個廣大的因緣。淨土法門的義理者,即是如來秘密之藏。你如今能夠信受奉行,即是以佛陀之功德莊嚴而自我莊嚴也。

  參禅的上座唯唯稱是而退去。我因此記錄其問答,以作爲不知道淨土法門之人的勸導。

  淨土法門普被叁根論

  一切的衆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是由于迷失真性追逐妄想,違背覺性合于幻塵,將全體的如來智慧德相轉變爲煩惱惡業。因此恒久以來經過長遠的時劫,輪回生死于叁界之中。釋迦如來憐憫衆生之迷妄痛苦,因此爲之演說諸法。令衆生能夠返轉妄想歸于真心,背離幻塵合于覺性。使彼衆生種種的煩惱惡業,全體回複成爲智慧德相。從此乃至盡于未來之際,能夠安住于常寂光之中。這就猶如將流水結成堅冰,再融化堅冰而成爲流水,水的體性並沒有差異,而其作用則有天地之差別。

  然而衆生的根機有大乘小乘的不同,迷惑也有淺深之不等。佛陀各個隨其根機時宜,令彼衆生能夠得到利益。佛陀所說的法門,其浩瀚廣大就如同恒河沙。而就其當中求其至圓滿、至頓速,最微妙、最玄奧不可思議的,下手容易而成就的功德高廣,所用的力量少而得到之效果迅速,普遍利益上中下叁種根機,統攝一切修行的諸般法門。不論是上根聖者與下根凡夫皆可共同修行,大根機與小根器都可以共同領受者,則沒有像淨土法門一樣殊勝而超絕也。

  何以如此說呢?一切的修行法門,雖然有漸教、頓教之不同,權教和實教也各有差異。但是都必須修習的功德深厚,才可以斷除煩惑、證得真性,才可出離叁界的生死,超越凡俗進入聖位。這就是所謂的全部仰仗自力,別無其他的依靠托付。假使稍微還有一絲毫的煩惑尚未斷盡,則仍舊墮入于生死輪回也!而且這些都是義理旨趣甚爲深奧,並不容易修行學習,若不是宿世具有善根者,即于此生實在很難能夠證入真性。

  惟有求生極樂世界的淨土法門,不論其是富貴或是貧賤、年老年幼和男子女人,不論聰智…

《印光大師論文集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