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論文集白話淺譯▪P9

  ..續本文上一頁“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如果不是宿世有很好的因緣,佛經的名字尚且不能聽聞。更何況是受持讀誦,修習因行證得果地呢?

  然而釋迦如來所說之法,實際上乃是依于衆生自心本自具足之理體。在衆生的心性之外,完全了無一法可得。但是因爲衆生是在迷惑之中,不能夠了知此理,因此于真如實相當中,虛幻生起妄想執著。由此而生起貪嗔癡,造下殺盜淫之惡業。迷失智慧而成爲煩惱,即于常住無生當中而幻化生滅,如是經過塵點劫之久,也沒有辦法可以回返自心。所幸能夠遇到釋迦如來所說的大乘顯密諸經典,才知道衣裏明珠本來存在,佛性乃是本來存有。即彼客地作工之賤民,原本就是大富長者的真實兒子。人天等六道之所,不是自己應有的住處;實報無障礙和常寂光土,才是我們本有之家鄉。

  回過頭來思惟從前無始以來,未曾聽聞佛陀之說法,雖然是有此本自清淨的心性,可是無端而冤枉蒙受輪回之痛苦。真是可令人痛哭流涕,其音聲震動叁千大千世界,心片片而碎裂,腸寸寸而絞斷也。佛陀的此恩此德,勝過彼天地和親生父母,又何止是百千萬倍而已,縱使是粉身碎骨,又何能報答佛之恩德。唯有依循佛陀的教法而修行,自我修行亦教化他人,才可以稍微舒展我們如同春天的小草仰望太陽光晖,夏天的葵花向著光明之日的微細心意而已。

  然而如今的僧俗二衆,翻閱讀誦佛教經典,完全沒有絲毫誠意,種種的輕亵怠慢,難以一一枚舉。然而由于習慣之行既已非常久遠,大家彼此都能夠互相安忍,而其輕亵怠慢之形迹,實在是不忍全部明言。其視釋迦如來之法語,就如同破舊敗壞的故紙。而且不要說是不知道旨意趣向者,完全無法得到佛法之利益。即使是能深入了知佛經真實義理者,也只是口頭叁昧、面門形式的輝光而已。就如同饑餓的災民空說飲食,如同貧者算數他人之財寶。雖然有研究佛法之功德,可是絕對沒有真實證得之利益。

  更何況是輕亵怠慢之罪,何異于彌天的過失,而其將來受苦之期,又豈只是窮劫無盡也。雖然是讀誦修行之善因,反而招致痛苦的惡果。縱使能夠作爲將來得度之因,可是難免要在多劫當中備受其痛苦。由此之故我心中懷著慘痛傷心,膽敢陳述粗略之見解。企望衆生皆能依循佛陀之教化而如法奉行,以期望大衆于唯有得到利益,而無有受損傷害。《金剛經》雲:“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爲有佛,若尊重弟子。”又雲:“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爲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何以令衆生如此呢?“以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故。”而諸大乘經典當中,處處皆教人恭敬經典,其數極爲衆多。這是因爲諸大乘經典,乃是諸佛之母,菩薩之導師,乃是叁世如來之法身舍利,九法界衆生出離苦海之慈航也。雖然是已經高證究竟佛果,尚須恭敬佛法,就如同回報本源而慎終追遠,不可遺忘大恩大德也。是故《涅槃經》雲:“法是佛母,佛從法生。叁世如來,皆供養法。”

  更何況是博地的凡夫,通身都是業力所纏,就如同重罪囚犯被長久監禁束縛于牢獄之中,沒有辦法可以出離。何其幸運承蒙宿世的善根,得以目睹佛陀之經典,就如同囚犯遇到特赦之文書,其慶幸快樂是沒有辦法言說的。必然將可依此經典而長久辭別叁界的輪回,永遠出離生死痛苦之牢獄。親自證得法身報身化身等叁身,直接到達涅槃之家鄉。此無量無邊的利益,都是從聽聞佛經當中而得到。豈可放任狂妄之知見,心中不存有恭敬畏懼,就如同世俗儒者之讀誦詩文,任意妄行輕慢亵黩之事。既然已經閱讀了佛經,何不依照佛經所說而恭敬尊重經典佛法。既然輕視亵慢佛法,又豈能夠得到佛法所有的真實利益呢?

  倘使我們能夠暫時止息狂妄的知見,在清靜的夜裏自我思惟,則必定心神驚悸恐懼,感慨傷心而涕淚滂沱也。自己悲哀昔日之無知,誓願畢其一生以竭盡其誠心,從此心意肅穆恭敬,身業口業清淨無染,永遠斷絕粗俗鄙劣之邪惡態度,恒常依止經論的聖人之言。如果真的能夠如此,才可以于佛法的大海之中,隨分隨力,各各獲得真實的利益。

  就如同阿修羅和香象,以及小蚊蟲,飲用于大海之水,鹹皆可以獲得充滿飽足。又如同一陣雨普遍滋潤大地,小卉草和大樹木一同皆欣欣向榮。若能如是,則自己受持經典佛法之功行,才不會枉費而無用。而釋迦如來所說之經典和諸多祖師宏揚佛法之心,也才可以稍稍得到舒暢而感到欣慰喜悅也。如今將古代大德恭敬經典之事迹和其利益,簡略地收錄數條,企望想要真實修行實踐佛法者,可以有所取法也。

  齊僧德圓。不知其姓氏家族,天水人。平常以《華嚴經》爲業,專精讀誦受持,並且能微妙統攝其究竟之義旨。後來整修一個清淨的林園,種植許多谷楮樹,同時在園林中種植香草,並間雜種種鮮花。每一次進入此庭園,必定要洗浴濯足,身上穿著清淨之衣。然後以香水灌溉花木,谷楮樹生長叁年之後,其香氣芬芳馥郁。又另外再特別建造一間清淨的屋室,以香泥塗抹牆壁和整地,然後結壇場而清淨器具,准備洗浴之器具和新淨的衣服。工匠之人都要受持齋戒,每次出入都要更衣,而且必定要盥洗漱口並且熏香。然後剝取谷楮樹而取其樹皮,並用水沈香浸泡,如此維護清淨而造紙,經過整整一年紙張才製造完成。

  然後另外再建築清淨的基地,更再建造新的屋舍,乃至于大柱橫梁椽木瓦石,都以香湯來洗濯才使用,每一件事都非常莊嚴潔淨。在屋室的廳堂中特別造了一個方柏的大座,四周布滿種種香花。上面懸挂著寶蓋,垂飾著種種金鈴玉佩,其中間雜著流蘇。並以白檀紫沈,作爲寫經的桌子,並製成筆管。書寫經典之書生每日受持八關齋戒,並以香湯洗浴叁次。穿著華麗的冠帽和清淨的衣服,其形狀就類似于天人。

  即將進入寫經的屋室時,必定于經過的路邊夾道焚香,由梵呗在前引導之。德圓法師也穿著莊嚴清淨之衣服,執持著香爐在前恭敬引導,並且散花供養,然後才開始書寫經典。德圓則在一旁胡跪而運心觀想,恭敬傾心地注目觀看。才寫了幾行字,每一個字皆放出光明,映照于整個廳院,全部的衆人都一同親見,人人莫不悲傷感懷,久久之後光明才停歇。

  此外又有神人執持兵戟,現出形體而在旁警戒護衛。德圓和書寫經典之人皆一同見到,其余的人則不能目睹。又有穿著青衣的清淨童子,不知從何而來,手中執持著天人之花,忽然現前而恭敬供養。前前後後靈異的感應,紛紛雜雜相連不斷。如此經過了兩年,書寫經典才完畢。然後以香木書函而裝盛之,放置于諸寶所成的幢帳當中。安放在清淨的堂室之內,每日恭敬頂禮拜谒。後來因爲轉讀經典,其書函更放出奇異的光明。至于其莊嚴潔淨,和恭敬之態度乃是絕于古今。此經展轉傳遞,于今已經經過了五個朝代,如果有以恭敬心而清淨讀誦者,時時都有昭然顯著的不可思議感應。其經典如今在西太原寺賢首法師之處所,恭敬守護而供養之。

  印光大師注:此與下面所說的二條引文,皆是指晉譯的六十卷《華嚴經》也。谷,其發音爲“谷”,字體從“木”,而不從“禾”,谷楮乃是楮木的別種。德圓種谷楮樹,以造紙寫經。進入此谷楮樹之園,尚且必須洗浴濯足,穿著清淨的衣服。那麼平日的禮佛誦經,其竭誠恭敬清淨整潔,便可想而知了。如今之人登于大雄寶殿,尚且沒有彼人進入楮樹之園的虔誠潔淨,實在是可以令人感慨也。

  所謂的“浴具新衣”者,浴即浴室,“新”字宜作“蠲”,即是說浴室中具有上廁所之衣服。“匠人齋戒,易服出入”者,是說所用的工匠之人,皆須持守五戒,每日受持八關齋戒法。凡是想要上廁所者,要先去浴室,脫去平常衣服,穿著上廁所的衣服。等廁所出來後,先洗淨大小便處,其次洗浴身體,然後才穿上平常之衣服。“旒蘇”,即是須子,乃是聚集衆絲線,于其頭上綁一個結子,下面則分散開絲線。“呗”者,唱贊也。經曆“五代”,即齊、梁、陳、隋、唐,此傳乃是唐代之人所作的。故曰“于今五代”。德圓之虔誠,超越于古今之人,是故其靈異的感應,紛紛雜雜相連不斷。

  如今之人雖然沒有此財力,可是于其能力所能爲者,怎麼可以不竭誠盡敬,以期叁寶垂以慈悲,冥冥之中或是顯著地給予加被呢?假使只是從事外相形迹之行,心中了無誠心恭敬,則無量無邊之佛法慈力,也沒有辦法可以感通,而卻說佛法沒有靈驗,這樣怎麼可以呢?此文乃是依據《華嚴懸談》及《會玄記》二本書中節錄而出。

  唐定州中山僧修德者,不知其姓氏宗族。以勤苦之節操習以成性,安心守道于山林之中。以《華嚴經》、《起信論》,安定其心而從事修業。于永徽四年,發心要抄寫《華嚴經》,是故另外找一個清淨的園院,種植楮樹,並且兼帶種植香花,用香水來灌溉。總共經曆了叁年,然後潔淨而造紙。此外又特別建築清淨的高臺,于其之上起造屋室。召請善于書寫之人沩州的王恭,先在別的園院受持齋戒,事先洗浴更換淨衣,然後焚香散花,懸挂諸幢幡傘蓋,禮拜經典忏悔業障,然後才升座准備書寫。其下筆時口中含著沈香,舉筆之後才敢吐氣,每日恒常都是如此。

  修德法師每日進入靜室之中運心觀想,每寫完一卷,即施予細絹十疋,一部經總共有六百匹細絹。王恭乃竭盡其力專志精誠,所有的酬勞都不接受。王恭才寫完整部經,不久便遷化往生。修德因爲寫經完成,于是設齋而慶祝之。大衆集合之後,修德于佛像之前,燒香散花,發下宏大之誓願。才一打開經典,經典便放大光明,周遍于七十余裏,照耀于整個定州城之中,城中的士人女子,普遍皆一同親見。在中山當地的受齋之衆,大家皆投身禮拜恭敬屈伏,心中悲傷哽咽而一心忏悔。

  注:此與上一段之事這大都相同,可見古人于叁寶分上,大都是竭誠盡敬。絕對不會像今人之怠忽亵慢,有名而無實也。其舉筆而欲吐氣者,或…

《印光大師論文集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