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饿鬼、畜生之三途当中,恒常投生于人道。此与儒家之五常大致相同,但是儒家只是令其克尽仁义,而佛门则兼带说明三世因缘、善恶果报也。
十善业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名之为身三业。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名为口四业。不贪、不嗔、不痴,名为意三业。此与五戒之内容大致相同,而五戒大部分是约身行而言,十善大部分是约心念而言,十善业如果具足,必定可以生至天界。
至于遇到为人父者对其谈论要慈爱子女,遇到为人子女者对其谈论要孝顺父母,对于作兄长的说要友爱下辈,对于作弟妹者说要恭敬兄长。种种的伦常道理之教化,都是为了使人各自尽其应有的本分,令其没有稍微的欠缺,随顺于世间之事相,而修习出世间之佛法。至于广泛说明因果报应之事,乃是没有毫厘的爽失差误。不论是堕于地狱或生于天上,唯是个人自己的造作所召感而来的。此乃是释迦如来至极究竟之慈悲心,欲令一切的众生永远脱离于一切众苦,但受诸般的安乐而已。是故不惜示现广长舌之相,为诸一切的众生尽情的宣扬演说佛法也。
佛经云:“菩萨畏惧因行,众生畏惧果报。”若是想要不遭受痛苦的果报,必须先断除造恶之因。若能常常修习善因,决定恒常可以享受安乐之果报也。此即是《书经》所谓的:“作善则降吉祥,作不善则降灾殃。”《易经》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之意思也。但是儒家只有约现在世与个人之子孙而言,佛陀则是兼带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无尽而谈论。
然而由于凡夫的情想分别无法测知真实的事理,因此将佛陀三世因果之说视为虚无渺茫,而不肯真实信受。就如同盲人违背了引导之师,自己趣向于危险的道路,如果想要不堕落于坑坎之中。这又如何可能呢?是故可知佛法广大而能利益普及十法界之根机,若是约人道而言。即无有一人不能堪受佛法,也没有一人不能受持佛法。以此令人各自修行持戒之善法,如此则世俗法完美而能与人相和,家族齐整而国家平治,尧舜盛世之风气,又何难亲见于今日呢?
因此佛教之道开启于西天,佛法流传于东土震旦,历代以来的王公大臣,人人咸皆崇敬奉持。以其能够默默而教化人心,暗中赞助治理人民之道。并且能够伏住凶恶于尚未生起之时,消除祸乱于尚未萌发之故也。至于出家而为僧人,乃是为了专一心志于探究佛乘,与为了住持佛法之道而施设的,并不是说佛法只有出家僧人才可以修持也。
此诸种种浅显之说,乃是释迦如来随顺于世间,而施设之渐渐令人出离世间的人天乘法也。其余如声闻、缘觉、菩萨等乘,全部都是以此为根基。若是有大根机的人,直接趣向佛地妙觉,彻底证得吾人心地本具之佛性,究竟畅演如来出于世间之本怀,其中的意义极为深远,姑且搁置而勿论也。
持经利益随心论
伟大的觉者释迦世尊,其所说的一切大乘显密的尊贵经典,悉皆是依据万法唯心之理,法道符合于究竟实相,经历三世而不改易,举凡十法界咸皆遵行。使令众生归回根元复明本心,作为未来诸佛之导师。拔除痛苦给与快乐,作为一切众生之慈父。若是能够对经典竭诚尽敬,礼拜读诵一心受持,则自己与他人俱能蒙受殊胜的利益,幽冥和显著者皆能同沐恩光。就如同如意明珠,又好像是无尽的宝藏,取之而不匮乏,用之而无穷尽,随著众生心而应现出其所知量,悉皆能够圆满其所愿。
此即是《楞严经》所谓的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所谓的大涅槃者,乃是如来究竟的果德也。若是论及如来的本来用心,佛陀经典全部所致力达到的,实在就是令一切众生皆能证得大涅槃也。但是因为众生的心志愿力狭隘低劣,以及其尽其诚心尚未到究竟之处,因此不能直接契入佛陀所证之境界。是故佛陀随著其所行之心,而满足彼众生之所愿也。
若是有宿世根机深厚之士,受持读诵经典即能顿时明了自性,彻底证得万法唯心,破除烦恼迷惑而直接趣向于无上菩提,圆满福慧而快速成就无上正觉之道。获得经典全部的利益,畅明释迦如来之本怀也。就如同一样的雨水普遍滋润于十方大地,卉草与树木一同皆能荣茂兴盛。大根的树木则参入云雾而遮蔽烈日,小根的卉草则增长一寸、成长一分。
佛道原本就是唯一的真如,利益却随著众生之心而有胜劣的差异。然而善根如果已经种植,则佛果终究可以成就。纵使不能够即刻获得巨大的利益,亦必定可以因为曾经读诵经典而得以度脱生死。就如同听闻涂毒之鼓,不论远近之人尽皆丧命;虽然食用少许之金刚,可是决定不能够加以消化。先以利益欲望之钩来牵引,后令进入于佛陀之智慧,其就是在说此诵经之利益吧!
竭诚方获实益论
世间的谚语云:“谦卑低下恭放他人不够深切,不能得到其真。”此言虽然微小而可以比喻大事。世间之事,大而至于经学道术、文章诗词,小而至于一个才能、一个技艺。若是想要微妙精义而入于神明,传得薪火得其精髓,技艺超过于同侪众人,名声传播于古代今日。如果不专精一心致力意志,竭尽诚心尽其恭敬,其怎么能够得到呢?是故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如果不得,鬼神其将通之。”并非是鬼神来令其通达,乃是其心专精至诚达到究竟而使之然也。
汉代的魏昭,拜见郭林宗,其以为经师容易遇到,而人师难以遭逢。因此前往郭林宗之处受业学习,供给洒扫奉为师长。郭林宗有一次得疾,令魏昭作粥。粥煮成后而进奉之,郭林宗大声呵责曰:“为长者作粥,却不加以诚意恭敬从事,使得此粥不可食也。”魏昭于是更再作粥而进奉之,郭林宗又再一次呵责而达三次,而魏昭恭敬的容貌面色都不曾改变。郭林宗曰:“我开始时是见到你的颜面,从今而后便知道你的心也。”
宋朝的杨时、游酢,师事于程伊川先生。有一日由于请益的时间过久,伊川先生忽于瞑目而睡著,杨、游二子在旁随侍站立而不敢离去。经过很久之后,伊川先生忽然觉醒过来说:“贤辈你们尚在此地啊!回去休息吧!”杨、游二子乃退下,出门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深达一尺多矣。
张九成,十四岁时游于郡中的学校,整日关闭其门户,没有事不会越出其门户之限。比邻屋舍的学生从缝隙洞穴偷看之,见到他收敛双膝端危而坐,面对诗书就如同面对神明,学生们乃彼此惊异佩服而师事尊崇之。此四位先生,其所学习的乃是世间明德亲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法,其尊敬师长重视道法,尚且能够如此诚心,是故能够学问成就道德建立,以致于在其生前和死后,皆能令人景仰赞叹不已。至于奕秋之教诲学生下棋,唯有专一其心、努力其志者才可获胜。病偻驼背者之捕捉蜩蝉,乃是用其心志、毫不分心而获得,由此而观之,学习之事无论大小,皆当以竭诚恭敬为主。
更何况是我佛如来于往昔的无数劫中,欲令一切的众生,同样成就无上正觉之道。但是由于众生没有善根因缘之种子,因此没有办法可以度脱。是故世尊乃普遍示现色身,垂示其身形于六道之中,以种种的方便善巧,随其根机而利益众生。千般的法门同时开启,以究竟唯一的佛道令众生同得归向。善根尚未种植、尚未成熟、尚未圆满者,即令其种植善根、成熟善根,圆满善根。应当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如同广大白云一般普遍布施慈悲之法门,如同波涛奔腾而不间断开示修行之海。六度波罗蜜一齐修行,以四摄法普遍利益一切众生。其所作的布施也,内身与外财俱皆能舍,所谓的国家城池,妻子眷属,头目髓脑,自身血肉乃至双手双脚,皆能欢喜布施给予众生。是故《法华经》云:“观察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之处所,不是菩萨为了众生舍弃身命之处。”
我佛如来为了众生之故,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广行六度万行,普遍令众生结下因缘之种子。等待众生根机成熟的时间到来,然后示现成就无上正觉,广大开启说法之会,普遍相应于一切众生种种之根机。对于上根的众生则为其显露开示诸法实相,令其可以直接高登于佛道之彼岸。对于中下根机者则宛转曲折地垂下接引之方便,令其可以渐次而得到薰习陶铸。不论是显教密教、权教实教,偏教圆教、顿教渐教,皆是随著众生之根机而施设,观察配合其时宜而用。教乘虽然有三种,而佛道之根本则无二。为了实教而施以权教,所以权巧之教乃是实教的权教;开破权教而显露实教,所以实教乃是权教的真实之意。俯垂随顺于一切众生种种的根机,慈悲渐进而循循善诱。必定令其根机与实理能够双双契合,方可得以知解和修行同时圆满。
学佛之人虽然专门主张修行大乘,也不可以轻视弃舍小乘之法。因为小乘原本是为了要令众生进入大乘而施设的,乃是我佛如来度化众生之妙用,实在是下根器众生出离苦海之宏大方法。是故《四十二章经》云:“学习佛道者,凡是佛陀所言说者,皆应当要信受随顺。譬如食用蜂蜜,不论中间或旁边皆是甜的,我所说的经典也是如此。”大海虽然有浅深之不同,但是海水的味道原本并无二致。凡是属于佛教之经典,特别应当一体而尊重之。就譬如转轮圣王之命令,其事情虽然有种种之不同,可是其为圣王之敕令则是同一也。而且回教根机之人受持佛法,则没有一法而不圆满,治理世间之语言,和资养生命之事业等等,尚且皆是随顺于佛陀之正法。更何况是如来金口所说的生灭和无生等四谛、十二因缘等佛法呢?
等到释迦如来一期度化众生的事缘完毕,示现了灭度涅槃之相。迦叶和阿难等诸大弟子结集法藏,遍于三千大千世界而流通之。经过一千年之后,流传教化至此东土。西天东土两地的高僧,东西两地不断往返奔走,翻译流布佛陀经典,毫不吝惜自己的身躯性命。阅读法显大师,昙无竭大师,玄奘大师等人之传记,其所经历之道路当中的危险阻碍,非常地艰难辛苦,不知不觉便会令人哽噎而涕泪横流,没有办法停止。佛经云:…
《印光大师论文集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