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餓鬼、畜生之叁途當中,恒常投生于人道。此與儒家之五常大致相同,但是儒家只是令其克盡仁義,而佛門則兼帶說明叁世因緣、善惡果報也。
十善業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名之爲身叁業。不妄言,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名爲口四業。不貪、不嗔、不癡,名爲意叁業。此與五戒之內容大致相同,而五戒大部分是約身行而言,十善大部分是約心念而言,十善業如果具足,必定可以生至天界。
至于遇到爲人父者對其談論要慈愛子女,遇到爲人子女者對其談論要孝順父母,對于作兄長的說要友愛下輩,對于作弟妹者說要恭敬兄長。種種的倫常道理之教化,都是爲了使人各自盡其應有的本分,令其沒有稍微的欠缺,隨順于世間之事相,而修習出世間之佛法。至于廣泛說明因果報應之事,乃是沒有毫厘的爽失差誤。不論是墮于地獄或生于天上,唯是個人自己的造作所召感而來的。此乃是釋迦如來至極究竟之慈悲心,欲令一切的衆生永遠脫離于一切衆苦,但受諸般的安樂而已。是故不惜示現廣長舌之相,爲諸一切的衆生盡情的宣揚演說佛法也。
佛經雲:“菩薩畏懼因行,衆生畏懼果報。”若是想要不遭受痛苦的果報,必須先斷除造惡之因。若能常常修習善因,決定恒常可以享受安樂之果報也。此即是《書經》所謂的:“作善則降吉祥,作不善則降災殃。”《易經》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之意思也。但是儒家只有約現在世與個人之子孫而言,佛陀則是兼帶過去、現在、未來的叁世無盡而談論。
然而由于凡夫的情想分別無法測知真實的事理,因此將佛陀叁世因果之說視爲虛無渺茫,而不肯真實信受。就如同盲人違背了引導之師,自己趣向于危險的道路,如果想要不墮落于坑坎之中。這又如何可能呢?是故可知佛法廣大而能利益普及十法界之根機,若是約人道而言。即無有一人不能堪受佛法,也沒有一人不能受持佛法。以此令人各自修行持戒之善法,如此則世俗法完美而能與人相和,家族齊整而國家平治,堯舜盛世之風氣,又何難親見于今日呢?
因此佛教之道開啓于西天,佛法流傳于東土震旦,曆代以來的王公大臣,人人鹹皆崇敬奉持。以其能夠默默而教化人心,暗中贊助治理人民之道。並且能夠伏住凶惡于尚未生起之時,消除禍亂于尚未萌發之故也。至于出家而爲僧人,乃是爲了專一心志于探究佛乘,與爲了住持佛法之道而施設的,並不是說佛法只有出家僧人才可以修持也。
此諸種種淺顯之說,乃是釋迦如來隨順于世間,而施設之漸漸令人出離世間的人天乘法也。其余如聲聞、緣覺、菩薩等乘,全部都是以此爲根基。若是有大根機的人,直接趣向佛地妙覺,徹底證得吾人心地本具之佛性,究竟暢演如來出于世間之本懷,其中的意義極爲深遠,姑且擱置而勿論也。
持經利益隨心論
偉大的覺者釋迦世尊,其所說的一切大乘顯密的尊貴經典,悉皆是依據萬法唯心之理,法道符合于究竟實相,經曆叁世而不改易,舉凡十法界鹹皆遵行。使令衆生歸回根元複明本心,作爲未來諸佛之導師。拔除痛苦給與快樂,作爲一切衆生之慈父。若是能夠對經典竭誠盡敬,禮拜讀誦一心受持,則自己與他人俱能蒙受殊勝的利益,幽冥和顯著者皆能同沐恩光。就如同如意明珠,又好像是無盡的寶藏,取之而不匮乏,用之而無窮盡,隨著衆生心而應現出其所知量,悉皆能夠圓滿其所願。
此即是《楞嚴經》所謂的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叁昧得叁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所謂的大涅槃者,乃是如來究竟的果德也。若是論及如來的本來用心,佛陀經典全部所致力達到的,實在就是令一切衆生皆能證得大涅槃也。但是因爲衆生的心志願力狹隘低劣,以及其盡其誠心尚未到究竟之處,因此不能直接契入佛陀所證之境界。是故佛陀隨著其所行之心,而滿足彼衆生之所願也。
若是有宿世根機深厚之士,受持讀誦經典即能頓時明了自性,徹底證得萬法唯心,破除煩惱迷惑而直接趣向于無上菩提,圓滿福慧而快速成就無上正覺之道。獲得經典全部的利益,暢明釋迦如來之本懷也。就如同一樣的雨水普遍滋潤于十方大地,卉草與樹木一同皆能榮茂興盛。大根的樹木則參入雲霧而遮蔽烈日,小根的卉草則增長一寸、成長一分。
佛道原本就是唯一的真如,利益卻隨著衆生之心而有勝劣的差異。然而善根如果已經種植,則佛果終究可以成就。縱使不能夠即刻獲得巨大的利益,亦必定可以因爲曾經讀誦經典而得以度脫生死。就如同聽聞塗毒之鼓,不論遠近之人盡皆喪命;雖然食用少許之金剛,可是決定不能夠加以消化。先以利益欲望之鈎來牽引,後令進入于佛陀之智慧,其就是在說此誦經之利益吧!
竭誠方獲實益論
世間的諺語雲:“謙卑低下恭放他人不夠深切,不能得到其真。”此言雖然微小而可以比喻大事。世間之事,大而至于經學道術、文章詩詞,小而至于一個才能、一個技藝。若是想要微妙精義而入于神明,傳得薪火得其精髓,技藝超過于同侪衆人,名聲傳播于古代今日。如果不專精一心致力意志,竭盡誠心盡其恭敬,其怎麼能夠得到呢?是故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如果不得,鬼神其將通之。”並非是鬼神來令其通達,乃是其心專精至誠達到究竟而使之然也。
漢代的魏昭,拜見郭林宗,其以爲經師容易遇到,而人師難以遭逢。因此前往郭林宗之處受業學習,供給灑掃奉爲師長。郭林宗有一次得疾,令魏昭作粥。粥煮成後而進奉之,郭林宗大聲呵責曰:“爲長者作粥,卻不加以誠意恭敬從事,使得此粥不可食也。”魏昭于是更再作粥而進奉之,郭林宗又再一次呵責而達叁次,而魏昭恭敬的容貌面色都不曾改變。郭林宗曰:“我開始時是見到你的顔面,從今而後便知道你的心也。”
宋朝的楊時、遊酢,師事于程伊川先生。有一日由于請益的時間過久,伊川先生忽于瞑目而睡著,楊、遊二子在旁隨侍站立而不敢離去。經過很久之後,伊川先生忽然覺醒過來說:“賢輩你們尚在此地啊!回去休息吧!”楊、遊二子乃退下,出門時門外的雪已經下了深達一尺多矣。
張九成,十四歲時遊于郡中的學校,整日關閉其門戶,沒有事不會越出其門戶之限。比鄰屋舍的學生從縫隙洞穴偷看之,見到他收斂雙膝端危而坐,面對詩書就如同面對神明,學生們乃彼此驚異佩服而師事尊崇之。此四位先生,其所學習的乃是世間明德親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法,其尊敬師長重視道法,尚且能夠如此誠心,是故能夠學問成就道德建立,以致于在其生前和死後,皆能令人景仰贊歎不已。至于奕秋之教誨學生下棋,唯有專一其心、努力其志者才可獲勝。病偻駝背者之捕捉蜩蟬,乃是用其心志、毫不分心而獲得,由此而觀之,學習之事無論大小,皆當以竭誠恭敬爲主。
更何況是我佛如來于往昔的無數劫中,欲令一切的衆生,同樣成就無上正覺之道。但是由于衆生沒有善根因緣之種子,因此沒有辦法可以度脫。是故世尊乃普遍示現色身,垂示其身形于六道之中,以種種的方便善巧,隨其根機而利益衆生。千般的法門同時開啓,以究竟唯一的佛道令衆生同得歸向。善根尚未種植、尚未成熟、尚未圓滿者,即令其種植善根、成熟善根,圓滿善根。應當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如同廣大白雲一般普遍布施慈悲之法門,如同波濤奔騰而不間斷開示修行之海。六度波羅蜜一齊修行,以四攝法普遍利益一切衆生。其所作的布施也,內身與外財俱皆能舍,所謂的國家城池,妻子眷屬,頭目髓腦,自身血肉乃至雙手雙腳,皆能歡喜布施給予衆生。是故《法華經》雲:“觀察叁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之處所,不是菩薩爲了衆生舍棄身命之處。”
我佛如來爲了衆生之故,經曆了叁大阿僧祇劫,廣行六度萬行,普遍令衆生結下因緣之種子。等待衆生根機成熟的時間到來,然後示現成就無上正覺,廣大開啓說法之會,普遍相應于一切衆生種種之根機。對于上根的衆生則爲其顯露開示諸法實相,令其可以直接高登于佛道之彼岸。對于中下根機者則宛轉曲折地垂下接引之方便,令其可以漸次而得到薰習陶鑄。不論是顯教密教、權教實教,偏教圓教、頓教漸教,皆是隨著衆生之根機而施設,觀察配合其時宜而用。教乘雖然有叁種,而佛道之根本則無二。爲了實教而施以權教,所以權巧之教乃是實教的權教;開破權教而顯露實教,所以實教乃是權教的真實之意。俯垂隨順于一切衆生種種的根機,慈悲漸進而循循善誘。必定令其根機與實理能夠雙雙契合,方可得以知解和修行同時圓滿。
學佛之人雖然專門主張修行大乘,也不可以輕視棄舍小乘之法。因爲小乘原本是爲了要令衆生進入大乘而施設的,乃是我佛如來度化衆生之妙用,實在是下根器衆生出離苦海之宏大方法。是故《四十二章經》雲:“學習佛道者,凡是佛陀所言說者,皆應當要信受隨順。譬如食用蜂蜜,不論中間或旁邊皆是甜的,我所說的經典也是如此。”大海雖然有淺深之不同,但是海水的味道原本並無二致。凡是屬于佛教之經典,特別應當一體而尊重之。就譬如轉輪聖王之命令,其事情雖然有種種之不同,可是其爲聖王之敕令則是同一也。而且回教根機之人受持佛法,則沒有一法而不圓滿,治理世間之語言,和資養生命之事業等等,尚且皆是隨順于佛陀之正法。更何況是如來金口所說的生滅和無生等四谛、十二因緣等佛法呢?
等到釋迦如來一期度化衆生的事緣完畢,示現了滅度涅槃之相。迦葉和阿難等諸大弟子結集法藏,遍于叁千大千世界而流通之。經過一千年之後,流傳教化至此東土。西天東土兩地的高僧,東西兩地不斷往返奔走,翻譯流布佛陀經典,毫不吝惜自己的身軀性命。閱讀法顯大師,昙無竭大師,玄奘大師等人之傳記,其所經曆之道路當中的危險阻礙,非常地艱難辛苦,不知不覺便會令人哽噎而涕淚橫流,沒有辦法停止。佛經雲:…
《印光大師論文集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