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住。若是能夠契入無生之理,則極樂國土與娑婆世界平等不二,不必假借厭離此汙穢混雜的世界,而另外再仰望其他清淨的他方國土。可是自己的階位如果還是處于生死輪回之境界,則一定必須要求生于彼清淨的世界。汙穢的國土如果是由菩薩大士所居住,則其契悟理體之知解能夠恒常遊行于穢土、而不被境界隔礙其心地智慧。下劣的凡夫尚未成就殊勝的觀慧,暫時居止于穢土、則還又增長痛苦生死之流。
所以舍棄染汙之國土,並不會增長邪惡之嗔心。愛樂西方淨土,邪惡之貪念也不會生起。同時對于穢土和淨土加以分別,則是智慧心所相應而非愚癡。于內心中積集叁善根,外在招引佛菩薩衆聖之資助,此方娑婆世界最後的果報辭謝之後,西方微妙刹土清淨的蓮華便來相迎,不必心中畏懼神鬼邪魔,而不精勤修習淨土正業也。
第二個疑惑曰:業道就如同天平之稱,造下善惡業則將來必定要酬對償還。而我們此生感得生死已來,所造的惡業並非只有一種,如何能夠不遭受惡報,而卻可以直接往生于西方淨土呢?設使想要往生西方,而這些惡業難道不會成爲障礙嗎?
會通曰:凡是造作諸業者,苦樂之種種果報一定會生起,既然我們是同于凡夫愚癡之輩,長久以來積集了罪業之因,其果報則必定無有錯謬而不可推委,但是如今可以成得人身之果報,那麼其惡業是否已經斷盡了呢?若是說惡業已經斷盡,則如今便無惡業可以去除。如果惡業尚未斷盡,則其受生于如今人道之時何以不作障礙而卻可以作人呢?
叁階教的行者,則必定面有難色而說,感得此人道之身而受生時,諸般惡業雖然尚未斷除,但是由于人道的善業較爲殊勝,其他的惡業不能遮障。等到此人道的善報既已終止,則惡業的苦果將來必當承受也。
既然如此,那麼叁階教的行者更應當指示雲:過去的惡業雖然尚未斷除,可是由于人道的善業較殊勝的緣故,並不會阻止此世人道之招感生起。而如今求生西方的淨業,比起人道之業則是轉而更爲殊勝強大,惡業怎麼能夠對往生淨土生起障礙呢?
這是什麼緣故呢?受持叁歸和五戒,此乃是有漏的善因,然而由于愚癡的顛倒想所牽引,而進于入母親之胎藏。此叁歸五戒有漏善因之較低劣的修行,惡業尚且不能遮障,是故可以感得人道之身,其罪業已經無力遮止其受生人道。而無始以來所具有的殊勝正行,以及即于今日又能夠發菩提心修行,誓願窮盡痛苦之根源,期願當來能夠究竟成佛。然後一心精勤克定心念,發願求生西方淨土。此身果報窮盡之時,又有慈悲的善友們,關懷哀憫護持助念,使其住于正心正念。並且西方極樂世界的聖衆現前,使其心中特別生起渴望仰慕,乘著此種種殊勝之因緣,想要往生彼國豈有困難?因此心中千萬不要懷疑,而不修習求生西方之淨業也。
第叁個疑惑曰:依照如今修行的方式,應當以普遍學習佛法爲宗旨,如今只有特別稱念阿彌陀佛,乃是成爲偏曲之見解,反而成爲障道之因緣,不能免于生死輪回。何不舍棄個別之修行,以隨順修行普遍廣學之法呢?
會通曰:仰望探尋普遍的修行方式,其所得的利益極爲深遠,具有大智慧而見識通達之賢人,才能夠措其心意以廣泛學習。而那些力量微薄智慧淺陋之人,則難以依此而修行。釋迦大聖隨著衆生之根機,使令衆生修習個別之行持,此乃是稱合于衆生的根性之故,于道理上並沒有妨礙。此乃是假借著特別的修行法門爲因,以達成修習成就普遍之業行也。
第四個疑惑曰:凡是想要修行佛道,首先應當認識痛苦果報之因。而探尋痛苦之根原,皆是由于造作惡業所致。生起惡業之境界,乃是在此娑婆世界,由于不能遭逢佛菩薩衆聖和正確佛法的性相之理,而造作了諸般的惡業,其數量則無有邊際。一切的衆生,總共分爲二種:一者乃是其真實的果報。第二者乃是應化之形體。
所謂真實果報的衆生者,其體性唯是佛性,而其相貌即是衆生多生以來普遍皆爲父母親眷。由于迷失佛性之體的緣故,虛妄生起貪愛嗔恚之念,于如來藏的體性上,無端橫起愚癡之心。約其衆生種種的相貌雖然有其殊別,而普遍皆是多生以來的父母親眷則毫無差別。只是因爲隔離了多生的輪回而互不相識,虛妄生起貪愛和憎恨之念,恒常于具足佛性的過去父母,攀緣執取而造作殺盜淫等惡業。
所謂的應化之衆生,是指叁乘的聖衆們,由于慈悲憐愍憶念衆生之故,應化其形禮而如同凡俗之衆生。然而愚癡的衆生盲目無智不能認識,于是心中生起輕視貶抑之心,增長了造作惡業之因緣。由于昔日不能了知,于是乃生起顛倒妄想,如今得到啓發悟解,而對境界思惟過愆。已經造作之惡業令其消除,將來之過失不令其生起。只應當在此方娑婆世界對一切衆生忏悔謝罪,罪業若盡則痛苦便可以消除。如果厭離此娑婆世界而欣慕西方淨土,豈能消亡昔日在此世界結下之怨結呢?
會通曰:即將探尋佛法之至道,最重要的是斷絕生死痛苦之根原。而止息生死痛苦之因,沒有超過于斷除惡業。造作過失的境界,確實是在娑婆世界,累積了此種種的怨仇嫌恨,已經成就了無量的貪愛情結。今日詳細地加以審察,這些都是由于顛倒妄想所牽纏。若是想要究竟而完全了知一切衆生其實體唯是佛性,而其在事相上面說普遍皆是我多生多劫的父母親眷。或者是由諸佛聖人大慈大悲權巧應化,隨著衆生之身形而化現于六道,使其形迹就如同凡夫衆生。能夠以此理事而去了解衆生之實性的理解心,人人都可以完全體會明了;可是如果論及起而修行,實際地檢驗則全無一人可以真實而行。體悟知解之並非困難,只是想要實際修行者則非常困難矣。
一般人只可以憶想思惟此衆生真實之法,仰望感歎其並非虛妄,已經造作之過愆,心中特別生起深重之忏悔,將來可能生起的過失,立誓不再重新造作行爲。然後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之名號,以及修習種種的善行,並將其功德回向于求生極樂淨土,就如同挽救自己頭上之火燃也。
此娑婆世界容易令人沈淪,使人在痛苦的呻吟嗟歎中迷失了正確的道路,是故暫且安神于西方極樂世界,便可果證無生之智。在西方淨土當中自我的修行既然已經成就了,便可回過頭來歸于五濁惡世,以大悲心度化衆生,平等地拔濟一切的根機。千萬不可停留在娑婆世界這一個險途,而不知道要進入另外一個路徑。只要能夠運心動念,過去那些造業之對象、怨家仇敵,發願彼此舍棄痛苦之因,令其一同皆得往生于微妙安樂之淨土,而彼怨仇皆能歡喜領受,便舍棄了怨仇嫌恨之心。千萬不可因爲過去在此娑婆世界造業,而心中懷疑不得往生也。
第五個疑惑曰:正當今日之際,距離釋迦聖人之時世已經非常遙遠,下根機的凡夫愚癡之人,正應當適合禮佛忏悔。地藏菩薩,對于如今濁惡的衆生特別有緣,于理應當專門稱念菩薩名號,並且憶念叁寶。而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乃是上根之人所修行的,第二階根機的人,才能夠生起憶念阿彌陀佛之心。如今既然時當五濁惡世,根性志向卑劣低微,怎麼可以便修行上根機人之佛法呢?上根機者學習下根機之法,則是迂回停留而不得進步前行。下根機的人起而修行上根之法,則修道有其障礙而必將受苦,佛法和根機不能相應合會,如此念佛修行豈能夠成功呢?
會通曰:仁者你所言的,並非沒有此種經教意旨,只是你修習佛法尚未長久,因此乃會發生如斯之疑惑,如果仔細地停駐思惟而通達佛法,一定可以開啓最切近自身之修行。這是什麼意思呢?一者引用聖教之言,二者辨別義理之門。所謂的佛陀聖教之言者,其各部之種類既然繁多,即使完備的抄錄,也難以在一時之間完全究竟了知其意。如今簡略地陳述五個要點,以啓發初聞佛法之人。
一者,《大集賢護經》雲:佛陀告訴賢護菩薩,在我釋迦牟尼涅槃之後,諸多的弟子們,應當弘揚傳持此念佛叁昧,然而諸多惡比丘,不能相信受持,毀謗而說此念佛叁昧乃是魔所言說的。佛陀又告訴賢護菩薩曰:比丘行造種種惡業之時,諸國家之間互相征伐之時,衆生彼此更相毀謗之時,衆生汙濁造惡之時,仍然有四衆之弟子能夠弘傳此念佛叁昧之法,以利益衆生。
二者,《藥師經》雲:文殊師利菩薩爲像法時期的衆生祈請于佛雲:佛陀的四衆弟子,發願求生西方淨土而心志不定者,若能稱念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即能斷除其疑惑之迷網,其人臨命終時,八大菩薩引導指示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路。
叁者,《阿彌陀經》雲:他方世界的一切諸佛皆共同贊歎釋迦牟尼佛,能夠于五濁惡世說此極樂淨土念佛法門的難信之法,而六方諸佛舒展廣長舌相,證實其是真誠而不虛妄。
四者,《觀無量壽佛經》雲:韋提希夫人爲了被五濁惡世種種的不善,以及被生老病死五道輪回衆苦所逼的衆生,向佛陀請示往生淨土之法。此外經中說下輩的叁品衆生,具足造作種種惡業,也是皆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也。
五者,《無量壽經》雲:釋迦如來爲五濁惡世的衆生說法,令其遠離五惡,去除生死的五痛,消滅五煩惱燃燒之苦。此外在將來之世,經典佛道完全滅盡之時,我釋迦牟尼以慈悲哀愍衆生之故,特別留下此經,令其更再止住一百年,當時的衆生,只要生起一念的信心,即得往生彼極樂國土。
疑惑者曰:前面所引用經教,乃是佛陀所說而真實不虛,不知道這是方便的修行法門,還是究竟理趣之說呢?
會通曰:釋迦大聖之言說,必定符合于真實的義趣,前面所援引之經教,皆是究竟之法門。何以能夠知之呢?因爲不了義之經教,世尊在臨將涅槃的法會上皆解釋而會通之。而淨土這一個法門,在涅槃的娑羅雙樹之間更無疑惑之解決。此外淨土法門乃是十方諸佛,舒展廣長舌相而印證成就的。根據前述二種義理,是故淨土法門並非只是方便之門而已。
上來簡略地引用聖人之言教,以顯示贊說淨土法門之原因。自此以下粗略地解釋其義理之門,以去除懷疑和滯著。佛陀以一音演唱佛法而衆生隨類各得理解…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