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西方要决释疑通规白话浅译▪P4

  ..续本文上一页曰:彼西方净土精细微妙,凡夫想要往生实在是很困难。但是因为有阿弥陀佛与十方诸佛的佛力加持之故,要去极乐世界则极为容易。

  第八

  第八。《大无量寿经》云:“往生彼国者,住于正定聚而不退转。”《阿弥陀经》云:“极乐国土,众生若能往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疑惑曰:如果一般泛论不退转之位,便要说到一万劫修行之功德。为何只有一生一世念佛,下至于临命终只有十念念佛,并皆能够承蒙阿弥陀佛之接引,往生彼极乐国土而不退转。若是论及此二种之功行则是有差别的,要如何才能相符契合呢?

  会通曰:所谓的“不退转”和“正定聚”,其名称相异而意义相同。修行佛道之人,总共有两种,其中一者是居于污秽之国土。二者是居处于清净之国土。在秽土世界当中修习因地,要凭借著一万劫的修行资粮。而在清净的国土起而修行,自然有很多的途径。如今说明所谓的不退转者,其总共有四种。《十住毗婆娑论》云:

  一、位不退。既然已经修习因地一万劫,这是指说唯识观能够成就,不会再退失堕落于恶律仪之业行,而流转于恶道的生死轮回。

  二、行不退。已经证得初地,证得真实的唯识观,舍离二乘之心,于利益他人的菩萨行得不退转也。

  三、念不退。证入于八地以上,真正得到任运的无功用智,于定境或散心之中,皆能够得到自在的缘故,没有一念退转也。

  四、处不退。虽然没有经文可以证明,但是约其义理而可成就此说。何以故呢?如同《婆娑论》中所说:“退根的阿罗汉,如果在欲界的人道当中得到证果,遇到五种境缘和令其退失之具,恐怕会失去圣果,而起于修道之思惑。即是所谓的长远游行,多疾病,乐于读诵经典,乐于调和诤讼,乐于经营僧事。若是在天道当中得到证果,不会遭逢退失之缘具,即能够得不退转,入于无余依之涅槃。”

  修行佛道之人也是如此,前面的三种不退转当中,对于尚未证得的人而言,若是在娑婆世界当中流浪生死,这是其常常居处之地。这是由于此染污的娑婆世界,常常会遇到五种退道之缘:一者、寿命短而多病苦。二者、有大恶缘之伴侣,摧俎破坏清净之心。三者、外道有一些间杂污染的善法,扰动混乱了真正的修行。四者、六尘的虚妄境界,扰乱动摇清净之心。五者、不能常常见到佛陀,很少能够逢遇圣人的教化。若是常常住于此娑婆世界,便会遭逢此五种退道之缘。

  只要能够往生于西方净土,便可遇到五种殊胜之事:一者、寿命长久无有病苦。二者、有殊胜的同参伴侣互相提携。三者、心性纯正而无有邪恶之事。四者、唯有清净而无有染污。五者、恒时能够奉事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等圣尊。由于此五种殊胜之缘,故得不退转于佛道。考据其修行之阶位,未可便能与一般所论的三不退之阶位互相齐等,但是因为国土境界殊胜、众缘强大,更无再令人退失之缘具。这就譬如造恶之人,常常造作种种不善之事,若是能够遭逢殊胜之良友,慈悲哀悯提携奖励,断绝恶友的交游往来,恒常随著良善的伴侣,乃至于在其一生之中,再也无有生起过失之因缘也。

  第九

  第九。《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疑惑曰:极乐净土之往生,必须要有大善根,具足修行诸般业行,才可以往生净土。如今空有念佛修行,如何能够往生彼国呢?

  会通曰:所谓论及善根多少者,只是约念佛而言,以说明过去如果没有宿世的善缘,今生今世即不能听闻佛陀的名号。如今只要得闻有极乐净土,而能够专心念佛,此即是过去有善根之因。若是听闻后能够至心忆想思念西方世界阿弥陀佛,才能够决定往生,此即是为大善根也。若是虽然有听闻到阿弥陀佛之净土,也有发起心意期愿往生,但时而精进、时而退失,没有恒常之心,心志不能坚固决定,因此判为是少善根,此即不能往生西方净土也。

  又疑惑曰:考据其所谓的念佛,只是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设使其心念能够专注,未必是为大善,纵使能够称念佛号,哪里能够得以往生呢?

  答曰:如今说明念佛,此乃是辩明总摄佛陀的万德而修。这是因为众生之根机不同,所受之利益也不相等。诸佛由于过去无量劫以来之愿力修行,而成就了此果报之名号,只要能够称念其名号,即能具足包含众多之功德,是故可以成就大善,不会废止其往生净土。是故《维摩诘经》云:“佛陀十个名号当中的前三个称号:如来、应供、正遍知。释迦牟尼佛若是加以广泛说明,阿难尊者即使是经过一劫也不能领纳受持。”《成实论》云:“解释佛陀之名号,前面的九个称号,皆是从个别之义而言。总括前面九个称号,含摄其名义和功德,而称之为佛世尊。”

  只是说明佛陀最初的三个称号,即使是经历一劫也难以圆满说明,以阿难尊者之领悟力,也不能全部了解。更加上其他的六个称号,以总括而制定为“佛”之一个名号,其殊胜的功德既然广大圆满,是故称念其名号即是大善也!

  第十

  第十。《阿弥陀经》又云:“善男子、善女人,念佛而往生彼国者,其声闻圣众之数,有无量无边之多。”《往生论》云:“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缺根,二乘种不生。”

  疑惑曰:如《往生论》所说的,女人和身根残缺的,以及小乘的圣人都不能往生,而《阿弥陀经》则说皆可以往生彼国。此二经论皆是圣人之言教,何以各有差殊呢?

  会通曰:勘查探寻经典和论典之意,其各自随顺一个因缘,详审而细察之,其二者并没有差异殊别。说到女人可以往生者,若是其心志性向微妙决定,深深厌离女人之身,专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等待其娑婆世界的果报已尽之后,转作大丈夫之身相,居处于微妙的莲华宝台,即得往生于清净的佛国也。

  而所谓的报身残缺者,其有五种:一者、天生残缺。二者、犍(因为刑罚去势而残缺)。三者、半月是男、半月是女。四者、因嫉妒而有时为男、有时为女。五者、同时具有男女二形。如此身根残缺之类,其心志性向无有恒常,但是只要能够发愿修行一心求生,心意决定而勇猛不退,待其命终舍弃残缺的身根果报之时,感得完整具足之根身,即得往生于彼极乐国土也。

  另外所谓的“二乘”者,其中有一类称为“愚法”的二乘人,是指那些能够证得人空之理,已经证得小乘之果,而不能通达法空之理,是故称之为“愚”迷于“法”空之理也。此类之二乘人只能追求自我利益,而不能广泛利益他人,没有办法得以往生净土。

  第二类的是所谓的“不愚法”的二乘人,其虽然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但是不住著于小乘之果位,而能跟随著诸大菩萨,生起大乘之菩提心,誓愿求生诸佛之前,发起利益他人之行,故得往生于彼极乐国土也。

  又《观无量寿佛经》当中云:中品往生之人,至彼西方极乐世界才证得小乘之果。疑惑曰:《净土论》当中云:“二乘种不生”,以何因缘往生彼国之后,然后证得小乘之果位?

  答曰:此人在先前有小乘的种子,后来因为遇到善知识,才发起大乘之心。往生净土之后因为其过去小乘的习气,在境缘殊胜的修行环境之下体悟色身、诸受,自心和心法四者皆是无常,因此发起宿世小乘之善因,即能证得小乘之果。然而由于西方净土中大乘的菩萨善友,努力地提携奖励,,因此不住著于小乘之道,仍然兴起大乘之心念,是故并非是真的小乘也。

  而在娑婆世界当中其根身虽然是女身,但是能够上求无上菩提,深深相信自己与他人之佛性平等具足。于是立下了弘大之愿力,立誓当来必定要成佛,广泛度脱一切众生,心中思念能够舍弃女人之身,此生即得往生于西方净土。等到其临将命终果报尽时,阿弥陀佛的化佛即来相迎,当下便成就了大丈夫之身相,入于七宝莲华之座,即得往生于彼极乐国土,阿弥陀佛即令其安定心神居于净土。经典依照此门而谈,故说女人及二乘等皆得往生也。论典依据若是不能如此发大菩提心而求愿往生,是故说女人二乘不得往生也。

  小乘之人如果能够生起大乘之心志,乘著此菩提心为业,即得往生西方净土,而随从著他昔日之旧名,故称号其为声闻也。

  疑惑曰:小乘的因地心,既然判定其为令人讥嫌之名号,在彼世界之中何必一定要称其旧日之名号呢?

  答曰:声闻之人愚迷于法空之理,自利之心念太过深切,不能广泛利益他人,因此称之为被讥嫌之名。如今虽然还存留其昔日之称号,但是其即是大菩提心之声闻也,其利益众生既然广大弘深,因此乃是良善之称号也。是故《法华经》云:“我等今者,乃是真实的声闻,以究竟佛道之音声,令一切众生皆得听闻。”西方极乐世界亦是如此,虽然也有小乘之称号,可是都是真实的大乘声闻,是故无有令人讥嫌的恶名等过失也。

  第十一

  第十一。解释三阶教之修行者,有五种小疑惑。

  第一个疑惑曰:众生生死流浪于三界六道之间,种种痛苦的事情悉皆经历,推究此生死轮回之因,皆是由于心中起于邪妄的贪嗔痴三毒。如今之人专心念佛,期愿往生西方净土,邪妄三毒转为增多,如是岂非颠倒之见,何以故呢?娑婆五浊的恶世界,凡夫众生于理而言,本来应当常时居住,而如今心中特别生起厌离舍弃之心,此即是邪恶之嗔恨也。西方极乐清净的国土,只有圣者才能够游行居住,自己不思惟度量自己是下劣的凡夫,却发愿想要往生彼国,此即是邪恶之贪念也。所以如此不了解自他之差别,皆是因为愚痴无明也,此即是邪痴之障碍也。此贪嗔痴之三毒,内在积聚于心田之中,假使真的令其去念佛,也只能感应神鬼邪魔,如何得以前往西方净土而受生呢?

  会通曰:佛陀的言教当中,其旨意各有不同的差别伦类,但是这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如果善于知道思惟取舍,则各各皆能随顺众生之根机因缘。这是什么道理呢?若是修道而悟得无生之理,就道理上是可以在娑婆世界长久居住;若是尚未高登不退转之位,则污秽的国土便很难可以居…

《西方要决释疑通规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