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白話淺譯▪P4

  ..續本文上一頁曰:彼西方淨土精細微妙,凡夫想要往生實在是很困難。但是因爲有阿彌陀佛與十方諸佛的佛力加持之故,要去極樂世界則極爲容易。

  第八

  第八。《大無量壽經》雲:“往生彼國者,住于正定聚而不退轉。”《阿彌陀經》雲:“極樂國土,衆生若能往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疑惑曰:如果一般泛論不退轉之位,便要說到一萬劫修行之功德。爲何只有一生一世念佛,下至于臨命終只有十念念佛,並皆能夠承蒙阿彌陀佛之接引,往生彼極樂國土而不退轉。若是論及此二種之功行則是有差別的,要如何才能相符契合呢?

  會通曰:所謂的“不退轉”和“正定聚”,其名稱相異而意義相同。修行佛道之人,總共有兩種,其中一者是居于汙穢之國土。二者是居處于清淨之國土。在穢土世界當中修習因地,要憑借著一萬劫的修行資糧。而在清淨的國土起而修行,自然有很多的途徑。如今說明所謂的不退轉者,其總共有四種。《十住毗婆娑論》雲:

  一、位不退。既然已經修習因地一萬劫,這是指說唯識觀能夠成就,不會再退失墮落于惡律儀之業行,而流轉于惡道的生死輪回。

  二、行不退。已經證得初地,證得真實的唯識觀,舍離二乘之心,于利益他人的菩薩行得不退轉也。

  叁、念不退。證入于八地以上,真正得到任運的無功用智,于定境或散心之中,皆能夠得到自在的緣故,沒有一念退轉也。

  四、處不退。雖然沒有經文可以證明,但是約其義理而可成就此說。何以故呢?如同《婆娑論》中所說:“退根的阿羅漢,如果在欲界的人道當中得到證果,遇到五種境緣和令其退失之具,恐怕會失去聖果,而起于修道之思惑。即是所謂的長遠遊行,多疾病,樂于讀誦經典,樂于調和诤訟,樂于經營僧事。若是在天道當中得到證果,不會遭逢退失之緣具,即能夠得不退轉,入于無余依之涅槃。”

  修行佛道之人也是如此,前面的叁種不退轉當中,對于尚未證得的人而言,若是在娑婆世界當中流浪生死,這是其常常居處之地。這是由于此染汙的娑婆世界,常常會遇到五種退道之緣:一者、壽命短而多病苦。二者、有大惡緣之伴侶,摧俎破壞清淨之心。叁者、外道有一些間雜汙染的善法,擾動混亂了真正的修行。四者、六塵的虛妄境界,擾亂動搖清淨之心。五者、不能常常見到佛陀,很少能夠逢遇聖人的教化。若是常常住于此娑婆世界,便會遭逢此五種退道之緣。

  只要能夠往生于西方淨土,便可遇到五種殊勝之事:一者、壽命長久無有病苦。二者、有殊勝的同參伴侶互相提攜。叁者、心性純正而無有邪惡之事。四者、唯有清淨而無有染汙。五者、恒時能夠奉事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等聖尊。由于此五種殊勝之緣,故得不退轉于佛道。考據其修行之階位,未可便能與一般所論的叁不退之階位互相齊等,但是因爲國土境界殊勝、衆緣強大,更無再令人退失之緣具。這就譬如造惡之人,常常造作種種不善之事,若是能夠遭逢殊勝之良友,慈悲哀憫提攜獎勵,斷絕惡友的交遊往來,恒常隨著良善的伴侶,乃至于在其一生之中,再也無有生起過失之因緣也。

  第九

  第九。《阿彌陀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疑惑曰:極樂淨土之往生,必須要有大善根,具足修行諸般業行,才可以往生淨土。如今空有念佛修行,如何能夠往生彼國呢?

  會通曰:所謂論及善根多少者,只是約念佛而言,以說明過去如果沒有宿世的善緣,今生今世即不能聽聞佛陀的名號。如今只要得聞有極樂淨土,而能夠專心念佛,此即是過去有善根之因。若是聽聞後能夠至心憶想思念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才能夠決定往生,此即是爲大善根也。若是雖然有聽聞到阿彌陀佛之淨土,也有發起心意期願往生,但時而精進、時而退失,沒有恒常之心,心志不能堅固決定,因此判爲是少善根,此即不能往生西方淨土也。

  又疑惑曰:考據其所謂的念佛,只是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設使其心念能夠專注,未必是爲大善,縱使能夠稱念佛號,哪裏能夠得以往生呢?

  答曰:如今說明念佛,此乃是辯明總攝佛陀的萬德而修。這是因爲衆生之根機不同,所受之利益也不相等。諸佛由于過去無量劫以來之願力修行,而成就了此果報之名號,只要能夠稱念其名號,即能具足包含衆多之功德,是故可以成就大善,不會廢止其往生淨土。是故《維摩诘經》雲:“佛陀十個名號當中的前叁個稱號:如來、應供、正遍知。釋迦牟尼佛若是加以廣泛說明,阿難尊者即使是經過一劫也不能領納受持。”《成實論》雲:“解釋佛陀之名號,前面的九個稱號,皆是從個別之義而言。總括前面九個稱號,含攝其名義和功德,而稱之爲佛世尊。”

  只是說明佛陀最初的叁個稱號,即使是經曆一劫也難以圓滿說明,以阿難尊者之領悟力,也不能全部了解。更加上其他的六個稱號,以總括而製定爲“佛”之一個名號,其殊勝的功德既然廣大圓滿,是故稱念其名號即是大善也!

  第十

  第十。《阿彌陀經》又雲:“善男子、善女人,念佛而往生彼國者,其聲聞聖衆之數,有無量無邊之多。”《往生論》雲:“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缺根,二乘種不生。”

  疑惑曰:如《往生論》所說的,女人和身根殘缺的,以及小乘的聖人都不能往生,而《阿彌陀經》則說皆可以往生彼國。此二經論皆是聖人之言教,何以各有差殊呢?

  會通曰:勘查探尋經典和論典之意,其各自隨順一個因緣,詳審而細察之,其二者並沒有差異殊別。說到女人可以往生者,若是其心志性向微妙決定,深深厭離女人之身,專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發願求生西方淨土。等待其娑婆世界的果報已盡之後,轉作大丈夫之身相,居處于微妙的蓮華寶臺,即得往生于清淨的佛國也。

  而所謂的報身殘缺者,其有五種:一者、天生殘缺。二者、犍(因爲刑罰去勢而殘缺)。叁者、半月是男、半月是女。四者、因嫉妒而有時爲男、有時爲女。五者、同時具有男女二形。如此身根殘缺之類,其心志性向無有恒常,但是只要能夠發願修行一心求生,心意決定而勇猛不退,待其命終舍棄殘缺的身根果報之時,感得完整具足之根身,即得往生于彼極樂國土也。

  另外所謂的“二乘”者,其中有一類稱爲“愚法”的二乘人,是指那些能夠證得人空之理,已經證得小乘之果,而不能通達法空之理,是故稱之爲“愚”迷于“法”空之理也。此類之二乘人只能追求自我利益,而不能廣泛利益他人,沒有辦法得以往生淨土。

  第二類的是所謂的“不愚法”的二乘人,其雖然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但是不住著于小乘之果位,而能跟隨著諸大菩薩,生起大乘之菩提心,誓願求生諸佛之前,發起利益他人之行,故得往生于彼極樂國土也。

  又《觀無量壽佛經》當中雲:中品往生之人,至彼西方極樂世界才證得小乘之果。疑惑曰:《淨土論》當中雲:“二乘種不生”,以何因緣往生彼國之後,然後證得小乘之果位?

  答曰:此人在先前有小乘的種子,後來因爲遇到善知識,才發起大乘之心。往生淨土之後因爲其過去小乘的習氣,在境緣殊勝的修行環境之下體悟色身、諸受,自心和心法四者皆是無常,因此發起宿世小乘之善因,即能證得小乘之果。然而由于西方淨土中大乘的菩薩善友,努力地提攜獎勵,,因此不住著于小乘之道,仍然興起大乘之心念,是故並非是真的小乘也。

  而在娑婆世界當中其根身雖然是女身,但是能夠上求無上菩提,深深相信自己與他人之佛性平等具足。于是立下了弘大之願力,立誓當來必定要成佛,廣泛度脫一切衆生,心中思念能夠舍棄女人之身,此生即得往生于西方淨土。等到其臨將命終果報盡時,阿彌陀佛的化佛即來相迎,當下便成就了大丈夫之身相,入于七寶蓮華之座,即得往生于彼極樂國土,阿彌陀佛即令其安定心神居于淨土。經典依照此門而談,故說女人及二乘等皆得往生也。論典依據若是不能如此發大菩提心而求願往生,是故說女人二乘不得往生也。

  小乘之人如果能夠生起大乘之心志,乘著此菩提心爲業,即得往生西方淨土,而隨從著他昔日之舊名,故稱號其爲聲聞也。

  疑惑曰:小乘的因地心,既然判定其爲令人譏嫌之名號,在彼世界之中何必一定要稱其舊日之名號呢?

  答曰:聲聞之人愚迷于法空之理,自利之心念太過深切,不能廣泛利益他人,因此稱之爲被譏嫌之名。如今雖然還存留其昔日之稱號,但是其即是大菩提心之聲聞也,其利益衆生既然廣大弘深,因此乃是良善之稱號也。是故《法華經》雲:“我等今者,乃是真實的聲聞,以究竟佛道之音聲,令一切衆生皆得聽聞。”西方極樂世界亦是如此,雖然也有小乘之稱號,可是都是真實的大乘聲聞,是故無有令人譏嫌的惡名等過失也。

  第十一

  第十一。解釋叁階教之修行者,有五種小疑惑。

  第一個疑惑曰:衆生生死流浪于叁界六道之間,種種痛苦的事情悉皆經曆,推究此生死輪回之因,皆是由于心中起于邪妄的貪嗔癡叁毒。如今之人專心念佛,期願往生西方淨土,邪妄叁毒轉爲增多,如是豈非顛倒之見,何以故呢?娑婆五濁的惡世界,凡夫衆生于理而言,本來應當常時居住,而如今心中特別生起厭離舍棄之心,此即是邪惡之嗔恨也。西方極樂清淨的國土,只有聖者才能夠遊行居住,自己不思惟度量自己是下劣的凡夫,卻發願想要往生彼國,此即是邪惡之貪念也。所以如此不了解自他之差別,皆是因爲愚癡無明也,此即是邪癡之障礙也。此貪嗔癡之叁毒,內在積聚于心田之中,假使真的令其去念佛,也只能感應神鬼邪魔,如何得以前往西方淨土而受生呢?

  會通曰:佛陀的言教當中,其旨意各有不同的差別倫類,但是這一切都是爲了利益衆生,如果善于知道思惟取舍,則各各皆能隨順衆生之根機因緣。這是什麼道理呢?若是修道而悟得無生之理,就道理上是可以在娑婆世界長久居住;若是尚未高登不退轉之位,則汙穢的國土便很難可以居…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