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日本佛教史(聖嚴法師)▪P10

  ..續本文上一頁xt>  平安初期,日本佛教界出現了兩大慧星,一位是最澄;最澄生後七年,第二位便是空海的誕生。

  

  空海于寶龜五年(西紀七七四),生于贊歧國造的後裔佐伯氏之家。佐伯氏這一族人,自大化革新之後,出了好幾位高僧,例如圓珍,即與空海同一血統。空海幼學論語孝經等書,延曆十年入大學寮,修學明經道,此系儒學科目,專攻中國古聖先賢之書,但終不能使他感到滿足。于是

  

  發心皈依了叁寶,並作叁教指歸,以批判孔老釋叁教的優劣,用述其入佛的大志。他評老莊爲神仙小術,孔孟是俗塵微風。此書作于延曆十六年,當時二十四歲。他的懷抱是“念念厭離朝市之榮華,日夕饑仰岩薮之煙霞。”欣求山林生活,與最澄相同。

  

  空海出家,二十叁歲,于東大寺受具足戒,此後即巡遊諸國,修煉苦行。他之成爲密教的大師,也有其原因。他曾在佛前祈求:“吾從佛法,常求專要,叁乘五乘,十二部經,心神有疑,未能取決,唯願叁世,十方諸佛,示我不二。”由此而感一夢:有人指示他,大毗盧遮那經,便是他應所求的。遂于大和高市郡久米道場的東塔之下得到了此經,使他解決了一部份疑惑,但其仍有未足,因之發心來華,傳受密法。

  

  空海在中國

  

  延曆二十叁年。空海來華,是和最澄坐的同一艘船。先到福州長溪縣登陸,十二月下旬抵達長安,先住西明寺,再于青龍寺,遇到已有六十高齡的惠果阿阇梨。空海當時不過叁十二歲,但是這位真言宗的第七代祖師,一見空海,竟如十年知交,被選爲正嫡的傳人,嗣第八代祖位,號爲遍照金剛。舉行灌頂大法,是在那年的六月十叁至八月上旬,惠果竟于十二月十五日示寂,一如專門等待空海來傳受密法的。

  

  空海所學者爲金胎兩部,即是以金剛界開示大日如來的智德,以胎藏界宗本大日如來的理體,兩者互爲表裏,此爲密教教義之根源。就其教儀來說,有壇(曼荼羅)、有儀(念誦供養佛菩薩等之儀式軌則的書記文件)、有印契(以手指表徵種種之形物──法德的標幟)。密教重視教理教相之宣說,但更重視教儀的行法。稱此教儀行法的事相爲之灌頂。灌頂之法,極爲神聖。不得雜濫,否則傳者受者,並得重罪。此爲密教之特色。

  

  空海留華,前後叁年(西紀八○四──八○六,唐德宗貞元十年至唐憲宗元和元年),除了親近惠果,又在醴泉寺向罽賓僧般若及牟尼室利學悉昙;從南天竺的婆羅門僧學梵語;韓方明授其書法。當他回國之時,攜去經論章疏二百十六部四百六十一卷、圖像十鋪、道具九種、阿阇梨付屬物十叁種。此對中日文化之文通,又是一大貢獻。

  

  空海的偉業

  

  返日之後的空海,先講大日經疏于久米寺。弘仁叁年(西紀八一二),至高雄山寺,行金胎兩部之灌頂,複修天皇聖體安穩及鎮護國家之祈禱。弘仁七年,賜其紀伊之高野地方爲入定之所。十一年于東大寺行知識華嚴會。十叁年在東大寺建立真言院。此後即以此爲密教的基地,故稱爲東寺密或東密。這一年最澄示寂,空海遂集朝野之歸敬于一身了。他爲平城上皇及廢太子高嶽親王,行灌頂禮,尊榮極于一時。十四年賜東大寺爲真言宗道場,模仿我國長安之青龍寺,當時爲鎮護京城的道場,號爲教王護國寺,住密宗沙門五十人,禁止他宗者雜居。天長元年(西紀八二四),空海任東寺之別當,此爲東寺長者製度之始。

  

  天長八年,空海五十八歲,因病奏准退居于入定地高野。次年,奏請宮中建立真言道場。天長九年(西紀八叁五)的叁月,他以六十二歲的世壽示寂。滅後二十二年,即是文德天皇天安元年,追贈爲大僧正;滅後八十六年,于醍醐天皇延喜二十一年,谥號弘法大師。

  

  空海的著述很多,而以叁教指歸及十住心論十卷爲其中心思想之所寄。他以十住心論,立足于密教而批判佛陀一代之時教;他以叁教指歸,立足于佛教而批判儒道釋叁教之優劣。十住心論是于淳和天皇天長七年奉勒所撰,是當時的六部宗論之一。其他尚有華嚴宗的普機,叁論宗的玄睿,律宗的豐安,天臺宗的義真,法相宗的護命,各寫了發揮自宗宗義的一論。俱舍宗與成實宗,則包攝在法相宗及叁論宗內。

  

  空海的門下

  

  空海門下極盛,而以實惠、杲鄰、智泉、真濟、真雅、真如法親王、圓明、泰範、忠延、道雄,古來稱爲十大弟子。此外尚有真紹、真然、常曉、堅慧、道昌、圓行、惠運等,亦均爲一時的碩匠。其中的實惠,最受空海所重,繼爲東寺的長者。余如真雅住弘福寺及東大寺,真濟住高雄山寺(神護寺),真然住金剛峰寺,也都是空海的親自囑付。實惠則受命爲:“吾法之興,有賴汝力”,得技法灌頂之權,成爲東密第二位阿阇梨,作諸弟子的依止。此後,真紹爲第叁阿阇梨,西寺之守敏則爲第四阿阇梨。

  

  長者之製度,其後亦有變更,自真濟始,同時任命兩位長者。昌泰元年(西紀八九八)增爲叁長者,至安和二年(西紀九六九)又增爲四長者。

  

  空海門下之來華留學者,有真如、常曉、惠運等。實惠雖想來華而因事未果,故由他的弟子圓行和常曉同于唐文宗開成叁年(西紀七叁八)來華。真如是平城天皇的皇子高嶽親王,他于唐懿宗鹹通叁年(西紀八六二)由真紹的弟子宗睿伴同來華。惠運則于唐武宗會昌二年(西紀八四二)來華。他們都在中國帶了很多的典籍和修法的道具回去。其中的真如法親王,到中國時,已有七十多歲,但他見到唐武宗滅法之後,佛教極其衰頹,因與兩叁道侶,蒙發遠遊天竺之志,然其竟在中途的羅越國(今之馬來半島南端,許是新加坡的附近)逝去。此一壯舉與豪情,日本史家引爲美談而追懷不已。

  

  最澄、空海、圓仁、圓珍,加上空海之下的常曉、惠運、宗睿及圓行,日史稱爲入唐八家。

  

  密宗的門流

  

  日本系一島國,民性堅強而自尊之心高昂,故其密宗流派之開出,乃爲必然之趨勢。

  

  先由宗睿說起,宗睿初學天臺宗于比睿山,後學密教于實惠及真紹之門。宗睿門下出源仁,源仁之下出益信及聖寶,各自大弘密教,由此而引出東密之分裂爲廣澤與小野二流。

  

  廣澤流以益信爲創祖,嵯峨地方的遍照寺爲其道場的中心。因爲益信初學唯識于明诠座下,後受密法于宗睿及源仁之門。源仁也是由相宗而入密宗的人,放在源仁寂後,密宗東大寺的長者之一,即兼任了相宗東大寺的則當之職。

  

  宇多天皇對于益信,備極敬仰,昌泰二年(西紀八九九)皈依、落發、受戒,延喜元年(西紀九○一)灌頂傳法而成爲法皇,法號空理,灌頂號金剛覺,置其僧房于花園之仁和寺。自此,仁和寺即成爲廣澤流之中心道場。

  

  自宇多法皇經寬空,傳寬朝。寬朝則以嵯峨廣澤之遍照寺,爲弘化中心。寬朝傳濟信,濟信出大禦室性信法親王(叁條天皇第四子),其下出寬助而名聲極于一代。寬助弟子極衆,大別又分出六派,稱爲廣澤六流:

  

  一、由覺法法親王(白河天皇太子)開出仁和寺禦流:先由宇多法皇設置禦室,後遂規定仁和寺的住持職,均由皇子出家的法親王擔任,故稱爲仁和寺門迹,或禦室門迹,這是皇族寺院所謂門迹製度的開始。

  

  二、永嚴開出保壽院流。

  

  叁、信證開出西院流。

  

  四、聖慧法親皇(白河天皇皇子)開出華藏院流。

  

  五、寬遍開出忍辱山流。

  

  六、覺鑀開出傳法院流。

  

《日本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