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特産,可謂日本自己的佛教,正像禅宗是中國文化的佛教産物。
所謂新宗派的新風氣,由于念佛的民衆化,遂使貴族佛教推展成爲民衆的信仰;由于街頭傳道乃至勸人隨處念佛及唱經題的結果,佛教的中心,遂由寺院開放,而普及于全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由于新宗的人物源空、親鸾、一遍、日蓮等主張婦女同樣可得信仰的救濟,遂一反從來重男輕女的思想,乃至凡爲靈山聖境,都列爲女人的禁地。道元對這種作風,亦評爲“此唯诳惑世間至愚之人”。
五、南北朝及室町時代
(一)禅宗的隆盛
時代的大勢
當鐮倉幕府末期,後醍醐天皇欲收同政權,下召諸將,勤王討幕。此在日本史上,稱爲建武中興。結果,鐮倉幕府滅亡,卻又有足利尊氏,叛離天皇,在京都另立光明院,天皇無已而南遷至吉野。這個南北朝的局面,直到足利尊氏的第叁代義滿之時,才歸統一,恢複了幕府體製,稱爲室町時代。幕府末年,群雄割據,便成了戰國時代。佛教在此期間的初頭,新興于前代的各宗派,都有長足的發展。禅宗因朝廷及將軍家的歸仰,尤爲隆盛,其地位恰如平安朝的天臺及真言兩宗。
臨濟宗
南北朝時代,臨濟宗師有兩大重鎮,那就是夢窗國師及大燈國師。
夢窗國師(一二七六──一叁五一)號疎石,十八歲出家,依東大山凝然受戒,遊曆諸方,學顯二教,參訪建仁寺的無隱及建長寺的一甯,萬壽的顯日佛國禅師傳其心印。深得後醍醐天皇的敬仰,曾數度召入禁中說法。後醍醐天皇崩後,又得將軍足利尊氏及足利義直兩兄弟之歸仰,並且受足利尊氏之請,建天龍寺追薦後醍醐天皇之冥福。他的國師號,即爲後醍醐天皇所賜。其門下英才極多,嗣法者即有五十人以上,中以春屋妙葩、義堂周信、絕海牛津等,最爲出色。
大燈國師(一二八二──一叁叁七)號妙超,字宗峰,二十歲依佛國禅師出家,又入大應國師紹明
之會下,參叁年大悟而嗣其法。宗峰的禅風以峻嚴著稱,受花園及後醍醐兩天皇之皈依。當後醍醐天皇南遷吉野之後,宗峰即成爲南朝之師,而與北朝之師夢窗國師齊名。嗣法弟子之優秀者,爲徹翁義亭及關山慧玄。
徹翁義芋,繼住宗峰所創的京都大德寺爲第二代,第叁代法孫則爲一休宗純。
關山慧玄,奉花園上皇之命,將其離宮改爲妙心寺,成爲妙心寺第一代祖。此後的臨濟宗,即以妙心寺爲主要中心而發展延伸,至其第六代法孫雪江宗深之門,便分出四派,此後遂爲日本禅宗的最大主力。
五山十刹
臨濟宗各系法嗣相承,以京都及鐮倉爲中心而極其繁榮。到將軍足利義滿時代,(一叁六八──一叁九四爲其禀政期間)仿效中國製度而建五山十刹製。以京都的天龍寺、相國寺、建仁寺、東福寺、萬壽寺,加上鐮倉的建長寺、圓覺寺、壽福寺、淨智寺、淨妙寺,兩個五山,合爲十刹,受朝廷及幕府的崇敬而列爲官寺。但又以京都的南禅寺置于五山的地位之上。
此一製度,爲我國宋代仿效印度五精舍十塔而起。據余又荪的宋元中日關系史說:“南宋甯宗時,仿印度五精舍十塔之故事,于江南之禅寺中,亦定其等級,有所謂禅院五山。其後又定十刹,次于五山之下。”據王輯五的中國日本交通史說:“按宋代之五山,爲徑山萬壽禅寺、靈隱山景德靈隱禅寺、天童山景德禅寺、淨慈山報恩光孝禅寺、育王山廣利禅寺,此均于日僧有密切
關系。”又說:“日僧岡爾辨圓、神山榮尊,入宋時曾參詣師範。渡日宋僧之兀庵普甯、無學祖元,亦徑山師範之弟子。……至若距宋都臨安較近之靈隱、淨慈二山,日僧挂錫或參谒于此者,亦在在有之也。”因而“此等入宋禅僧歸國後,亦傳宋之五山十刹製于日本。”
不過,中國的五山十刹之名,是固定的,日本的五山十刹,則因時代而有改變。在京都及鐮倉的兩個五山之外,同時兩地各又加上十刹,合計成了叁十個寺院的總稱。(參考橋叁正的“概說日本佛語史”二十一章)
曹洞宗
大致上說,臨濟宗的發展,與京都及鐮倉的公家武家有關,相對的,于地方的大名及農民間的傳播,則爲曹洞宗。
武士共分七階,由上而下的次第是:將軍(一位)、大名、旗本、禦家人、陪臣、鄉士、浪人等七階。以武士(武家)爲中心的封建製度,又分有好多階級的類別,例如(武)士、農、工、商。例如公家(朝廷)、武家、僧侶、神官、穢多(屠戶)、非人(乞丐)。有一段時期,武家又有執權,朝廷受製于將軍,將軍受製于執權,是叁頭政治,而以執權爲政權的掌握者。
曹洞宗的道元禅師,雖受朝野各階層的敬崇,因其服膺“不親近王臣”的師訓,所以獨對下層社會的教化努力。道元之門出孤雲懷奘,懷奘之下出徹通義介。義介被推尊爲洞門太祖,其下出了瑩山紹瑾及寒嚴義尹兩大禅師,曹洞宗因而大盛。
瑩山紹瑾(一二六八──一叁二五),先學于懷奘座下,後得義介之心印,創建城滿寺。又承襲義介而繼主大乘寺,再開永光寺,晚年則創總持寺。門下得法者有七人,中于明峰素哲、無涯智洪、峨山紹碩、壺庵至簡,稱爲四哲。其後由明峰而開十二門派,峨山則有二十五哲,曹洞宗的門風乃爲之大張。峨山二十五哲之中,尤其以大源、通幻、無端、大徹、實峰爲最有名,而其通幻的門流特別繁榮,成爲室町末葉曹洞宗的主流。
大源門下有梅山聞本、了堂真覺,其法系由東海及北陸而波及山陽等地。通幻之下出有了庵慧明、石屋真梁等十哲,其法系自東國、北陸,而及于九州,接近各地方的大名,又建立根基于農民之間。曹洞宗以北陸爲中心而向北至于奧州,向西到達九州。這與臨濟宗之以京都及鐮倉的五山十刹爲根基地者,適巧成爲對比。
(二)日蓮宗與淨土宗的發展
日像及其門下
日蓮之下的日朗之門,出有日像、日輪、日印、日善、日傳、日範、日澄、日行、朗慶,號稱朗門九鳳,而以日像最著。初期日蓮宗,僅在東國及北國活動,到了日像,始向關西地方傳播。
日像(一二六九──一叁四二)七歲依日朗出家。日蓮入寂時,他僅十四歲,侍于病榻之際,受日蓮之遺囑,當向京都布教。二十歲,辭別日朗,巡拜祖迹,而入京都,于四月二十八日在宮城東門,登東山,面對旭日,高唱法華經題,以爲本宗在京都開教之發起,同時紀念日蓮逝世的十叁周年忌日。
日像在京都布教,招致舊有諸宗的反感而加以迫害,十五年間,先後叁回,世稱爲龍華之叁黜叁赦。龍華是日像所創的妙顯寺亦號龍華院,此爲日蓮宗在京洛發展之濫觞。由于日像的精神感召,真言宗大覺寺的妙實,亦率其弟子,歸投日像門下。妙顯寺之建立,實系得力于妙實。日像臨終,亦將後事托付妙實。
妙實繼爲妙顯寺的第二祖,門下出朗源,朗源出日霁、日實。日霁遷妙顯寺至四條栉笥,改名妙本寺。日實開妙覺寺。日霁門下的另一弟子日實,開立本寺,日隆建本能寺及本興寺,日明繼主妙本寺。日明之下出日具,日具之門出日真而開本隆寺。目前則… 《日本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