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日本佛教史(聖嚴法師)▪P20

  ..續本文上一頁商船,最早爲天龍寺的籌建經費而核准的。當時足利尊氏反叛後醍醐天皇而使其南遷吉野,但在後醍醐天皇崩後,足利尊氏及其弟足利直義,爲了安慰其靈,以除生前所結之怨,乃決定在京都之嵯峨造天龍寺,以薦冥福。由于經費無著,遂用通商抽稅的辦法來解決,故名爲天龍寺船。以後凡來中國的日船,元朝均以天龍寺船呼之。

  

  既有商船來往,中日兩國的僧侶,亦多有交流。入元的日僧,人數不可勝計,據木官泰彥的統計,有名可考者達一百五十叁人,唯多平庸之輩,較有貢獻的則有可庵圓慧、龍山德見(隨他去日的元人林淨因,初以饅頭製法傳于日本)、雪村友梅、孤峰覺明、祖繼大智、古先印元等人。

  

  至于元僧之東渡而有史可考者,計十二人。例如一山一甯、西澗士昙、石梁仁恭、東裏弘會,東明惠日、靈山道隱、清拙正澄、明極楚俊、竺仙梵仙、東陵永玙等。他們各人對日本文化,均有深長的貢獻。最最傑出者,首推清拙正澄。他是杭州淨慈寺愚極智慧的法嗣,住上海之南的松江真淨寺。入元日僧,慕道來參者極衆,因而盛名騰于日本的禅林,執權北條高時遣專使召聘,于元晉宗泰定叁年(一叁二六)赴日。因他長于詩文,對五山文學之發達,貢獻良多。他又將百丈清規傳于日本,使日本的叢林,有規矩可循。又因與多數武士接觸,對武士的精神生活之影響亦甚大。尤其是武士也采百丈清規的長處,盡入于武家的禮法之中,小竺原貞宗,乃日本武家禮法的鼻祖,他卻是正澄的弟子。

  

  一山一甯居山本二十年,對日本的文學、書法、繪畫,有莫大的影響。日本的入元僧侶,除了攜返經卷典籍之外,也帶去了釋迦、觀音、文殊、普賢、十王、羅漢、達磨、布袋和尚、寒山、拾得等像,以及山水、人物、動物、花卉等宋元名畫,此于日本書畫史上,促成了雄偉的書風與淡雅的墨繪。

  

  

  六、江戶時代

  

  

  (一)江戶幕府的佛教政策

  

  織田信長與佛教

  

  戰國之末,織田信長起而舉兵,統一封建諸大名的割據局面,可惜馭下太嚴,卒致在京都途中的本能寺,爲部將明智光秀所弑,統一之業,功敗垂成。繼其遺志而統一日本的,乃是他的部將豐臣秀吉,先破明智光秀于山城之山崎,複與德川家康議和,又降西方九洲之島津氏,再滅東方之北條氏,而致群雄皆服,統一大業,終于告成。

  

  再說織田信長,在他經略統一大業的過程中,受到佛教“一揆”的阻撓,所以,凡是與他爲敵的寺院,均受到重大破壞,例如從元龜元年(一五七○)到天正八年(一五八○)對于石山本願寺的攻略,元龜二年對比睿山的焚燒。加上天文年間的法華之亂,一時間真宗及日蓮宗的教勢,在京內外大爲低落。正由于佛教徒被卷入政治紛爭的漩渦,信長即以對基督教保護鼓勵的政策,一則藉以攝受西洋新文化,一則用以牽製佛教。

  

  豐臣秀吉與佛教

  

  秀吉平定全國,爲了紀念功業,大興土木,營建伽藍,鑄造大佛。此系實行兵農分離政策,解除民間武器,收歸公有,用以鑄造大佛而彰和平事業。方廣寺大佛殿之地基

  

  ,南北五十五間(以曲尺六尺爲一間),東西叁十七間,高一間半。大佛像純以銅鑄,堂高二十丈,像高十六丈。大佛殿後毀于地震又毀于雷火,秀吉死後,到了其子秀賴手上,再修完成,銅佛像高達六丈叁尺。也正因爲建大殿鑄大佛,以及修整其他許多佛寺,秀賴所費不赀,此乃出于家康的陰謀獻計,用以擾亂秀賴的財政。且其竣工之期,因鍾銘刻有“國家安康”四字,以致德川家康借故說秀賴不避家康之諱,大興問罪之師,結果招致豐臣氏的滅亡。

  

  秀吉對于佛教政策,先來沒收寺領不動産,又以寄進(布施)的名目,發還其一部份,因此他就掌握了寺院的經濟命脈,剝奪寺院在中世時代的威力,同時又對比睿山、高野山、本願寺、興福寺等的複興,予以援助。總之,他對佛教是采取控製而懷柔的政策,

  

  秀吉之世,立顯如的季子光昭爲本願寺的第十二世,德川家康則立顯如的長子壽光爲法嗣,另于烏丸七條地方,建東本願寺。從此,本願寺即分立爲東西兩流。

  

  德川幕府與佛教

  

  德川家康于豐臣秀吉殁後,即在慶長五年(一六○○)建立江戶幕府(今之東京) ,此後二百六十余年,即爲德川幕府的江戶時代。

  

  在織田信長及豐臣秀吉之時,日本的寺院勢力,已經大爲下降,不如中世(從奈良鐮倉至室町時代)的寺院,在軍事、經濟方面,竟與公家、武家,鼎足而立。至德川氏的政權成立,對佛教乃站在保護與幹涉的折衷地位,既然寄進(布施)諸大寺的寺領財産,又將佛教納之于他的封建政權的體系之中。

  

  法度

  

  對于佛教製約,是用法度(法令)來製定各宗派寺院的本末關系。慶長十叁年(一六○八)首先頒發比睿山的法度七條,其後陸續頒布了淨土宗諸法度,以及淨土西山派、真言宗、五山十刹、大德寺、永平寺、總持寺等諸法度。這些法度,大抵是嚴格規定寺格的區別,僧階、職製、座次、住職的資格,紫衣等袈裟及特殊上人之號的敕許,授戒法脈的限製,出家的規定,末寺對本寺之命令的遵守,說法的限製,募化財物的取締,寺社建立的限製,邪教流行的禁止等項。其中特別以寺院本末製度的確定,收效最大,此一製度在鐮倉末期,僅是法系上的本末關系,江戶時代則是法令上的隸屬規定,末寺必須服從本寺的命令及支配。各派宗內的事件,因此減少,諸宗之間若起爭執,則受幕府的幹涉,並且強製執行其裁斷。

  

  門迹

  

  另有與法度有關的,就是對于公家佛教的規定,即是與皇室或朝廷有密切關系的寺院,所謂門迹、院家、院室等,曆來已久。德川幕府同樣剝奪了他們的實力,僅給予空位及空權。元和元年(一六一五)頒發的公家諸法度之中,對于親王門迹(法親王主持的)寺院及攝家門迹(攝關家出身所主持的)寺院內,座位的決定,僧官的任敘,紫衣寺的住職,上人號的敕許,都作了明確的規定,一掃向來以俗權而作影響的弊風。通稱江戶時代的門迹寺院,計有二十五所。天臺宗的輪王寺、妙法院、聖護院、照高院、青蓮院、圓融院、曼殊院、毗沙門堂、圓滿院、實相院,真言宗的仁和寺、大覺寺、勸修寺、叁寶院、隨心院、蓮華光院,淨土宗的知恩院,法相宗的大乘院、一乘院。以上均爲親王門迹或攝家門迹,另有真宗的准門迹六所:東本願寺、西本願寺、興正寺、佛光寺、專修寺、錦織寺。

  

  基督教政策與檀家製度

  

  織田信長保護基督教以牽製佛教,豐臣秀吉則以基督教冒渎神社佛閣,且窺之有領土的野心,故于天正十五年(一五八七)下令禁止,但仍歡迎與西洋貿易。基督教傳入日本,是在西紀一五四九年,系耶稣會士薩維爾,由日人安治郎自馬來亞的麻六甲引導而至。等到德川家康于關原戰役(一六○○)之後,專以貿易爲本,吸引外資及技術支援,對基督教遂取默許態度,基督教得此複活機會,迅即遍及全國,至慶長十年(一六○五),信者激增至七十萬人。律教師爲布教的便利起見,乃設學校以培養傳道之助手,並設醫院、孤兒院、癞疾收容所,以吸收一般的信徒。可是,基督徒的思想行爲,動辄違抗君父之命,此與封建政治及倫常觀念,格不相融,且以英國及荷蘭因商業競爭而說西班牙在日本有領土野心,家康遂下令禁止。爲了禁教而引起了寬永十四年(一六叁七)的基督徒島原之亂,幕府深感基督教之弊害,便開始了所謂鎖國政策。

  

  如何根絕基督教的潛移默行而防止其死灰複燃?幕府便利用佛教的基礎,建立所謂寺檀製度,以徹底肅清基督教的余勢。

  

《日本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