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oPlainText> 寺檀製度,是將全國每一個國民均納入佛教的組織,不論你加入那一宗派,均算合法。最初是對基督徒之轉入佛教者,須取得寺院之證明文件,叫作寺請證文,證明他確已脫離基督教而改信佛教。後來則使全民皆得歸屬于佛教的寺院,人人皆擇一宗之一寺而自爲檀越,稱爲檀家信徒,並負維持寺院費用及其住職生活的責任。更進一步,僧侶具有戶籍公證之特權,檀家信徒若遇結婚、生産、死亡,乃至移址、旅行、畜奴婢等事,均得與所屬寺院聯系勘錄而取得證明,以證明其身份。
由于寺檀製度的建立及法度的限製,寺院及僧侶生活有了固定的保障,但也失去了活潑進展的朝氣。
存應、崇傳、天海
德川家康的晚年,他所親近的僧侶,即是存應、崇傳、天海叁人。
源譽存應(一五四叁──一六二○),是增上寺的第十二世,天正十八年(一五九○)應家康之召,去關東,屢談法義,極爲優遇,並爲家康及其子秀忠,授圓戒宗要。
崇傳(一五六八──一六叁叁)于慶長十年住南禅寺金地院,寺院法度的製定,他頗參預其事。因爲家康初以寺院司理外文任務,叁要元吉、西笑承兌之後,即由崇傳繼之,得展長才于政治工作之中,故此深受家康之敬重。
天海,他的壽命很長,有說長達百叁十叁歲,最低之說爲一百八歲,寂于寬永二十年(一六四叁),早歲登睿山學天臺,深入阃奧而傍達諸宗,天正十六年(一五八八)之後,曆住武藏的多喜院及下野的宗光寺,後爲家康賞識,重修多喜院而稱爲東睿山多喜院,又被任命爲修造日光山的領管。元和二年家康薨,擇日光山建東照宮以爲靈厝,天海則稱受家康遺命,主張用神道及佛法“兩部習合”來祭祀家康之靈,大祭之日,即以天海爲導師;並據天海的意見,爲家康追奉東照大種現之神號。日本刊行的第一部大藏經,稱爲天海版或寬永版,即是由天海得到幕府的支持,而于寬永十四年開刻,經十二年而完成,計六千叁百二十叁卷。
(二)隱元東渡與黃檗宗
唐船與唐寺
日本的政教風物,受唐代文化的影響極深,所以凡稱中國,不論是在唐朝以前成唐朝以後,乃至到了明清之後,一律名之爲唐。故此所謂唐船,不是唐朝的船,而是江戶時代從中國去的商船。
江戶時代,日本對外關鎖,但對中國的商船進口,則采限製政策。當時的唐船,大多停泊日本南國的長崎港口,根據長崎實際的記載:唐船“不分四季,以小舟載價值銀五六貫,或十四五貫之貨物,數艘俱來,作交互貿易,間有自願逗留,娶妻生子而安居于此者。”但是唐船進口,均受檢查,貞享四年(一六八七)竟發現天主教的中文書籍走私進口者叁十八種,因康熙皇帝當時眷顧天主教,在華南一帶頗爲盛行,殊不知日本鎖國即爲禁教,此乃唐船自找麻煩。
由于留住長崎的中國人多了起來,他們是外僑,雖不適寺檀製度,可是中國人也信佛教,這些來自南京、漳州、福州的華人,爲了實際需要,便建立了屬于自己的寺院,這就稱爲唐寺。當時在長崎有叁大唐寺:江浙幫的興福寺,福州幫的崇福寺,漳州和泉州幫的福濟寺。這叁座唐寺,迄今仍留于長崎市內,不過現在是由日僧主管,當年則是由中國請去的禅僧住持,隱元隆琦即是由興福寺出名聘去的一位禅師。
隱元隆琦
隆琦禅師生于明神宗萬曆二十年(一五九二),六十叁歲東渡,八十二歲,清聖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叁)圓寂于日本。隆琦是福州林氏子,九歲入學,十歲即辍,而業耕樵。十六歲時,一天夜晚臥于松下,仰觀天河運轉,星月流輝,心竊異之,以爲此非仙佛難明,遂啓慕佛之念,二十二歲至普陀山,禮觀音,並投潮音洞主,爲茶頭,日供萬衆,不以爲苦。二十九歲登黃檗山,正式落發。天啓四年(一六二四),參密雲圓悟,受心印。崇祯六年(一六叁叁),費隱通容主黃檗山,舉隆琦爲西堂,十年補黃檗法席,大振禅風,複興古道,住山七載而退。十七年主福岩寺,弘光元年(一六四五),主常樂之龍泉寺,明年再返黃檗。清世祖順治十一年(一六五叁),率門弟二十余人東渡。
黃檗宗的開創
隱元隆琦本爲中國臨濟宗的法統,但他生活于明末清初之間,稍晚于蓮池大師雲棲祩宏,故其頗受蓮池所倡“禅淨合一”思想的影響,與古來的臨濟宗風已有不同,他到日本之時,亦不能與早期傳去日本的臨濟宗相合,但他的宗風,卻極受日本諸禅僧的歡迎而競相參谒,轟動一時,尤其是妙心寺的龍溪、禿翁、竺印,先請他到妙心寺,又轉住普門寺。
此後,隱元頗有西歸之意,事爲龍溪得悉,力加挽留,並且伴同至江戶,于萬治元年(一六五八),谒見將軍家綱,受到幕府之信賴,次年返京都,由于龍溪的斡旋奔走,家綱以山城治宇之土地見賜,作爲寺基,寬文元年(一六六一)竣工,仍似他在中國所住的黃檗山萬福寺爲其寺號,並遵幕府之命,祝國開堂,自此,黃檗宗即與原有的臨濟、曹洞並稱,而成爲日本禅宗的第叁大派。寬文五年,幕府布施寺領四百石,免除稅役。隱元則于寬文四年,功成身退,讓席于木庵性瑫(一六一○──一六八四),性瑫續建堂宇,確定一山之清規是以黃檗宗風益加振拔。
隱元門下之嗣法者二十叁人,其中除龍溪、獨照性圓、獨本性源叁人之外,均爲中國人。龍溪德學並秀,蒙後水尾天皇之信任,賜號大宗正統禅師,但他熱心于萬福寺黃檗宗的開創行動,頗受妙心寺一派的非難,故于寬文九年,幹脆脫離妙心寺而成爲隱元的法嗣。
黃檗禅僧
隱元門下,木庵性瑫與即非如一,稱爲黃檗宗的二甘露門,尤以木庵爲著,當他繼主萬福寺法席之後,開叁戒壇,爲廣大的信徒授戒,並下江戶,見家綱,受寺領及金二萬兩的布施,以實萬福寺的經常費及增建費,又由其門下的鐵牛及潮音等之東下,在江戶開瑞聖寺,隨後,黃檗禅風因此而播于關東地方。
木庵門下的鐵牛、慧極、潮音,稱爲叁傑。
鐵牛道機(一六二?──一七○○),以自牧子自號,繼席瑞聖寺。延寶六年(一六七八),巡化下總地方,經營樁沼之開荒事業,拓出新田(年産量)八萬石,晚年住于洛西淨住寺。慧極道明繼鐵牛而主席瑞聖寺。潮音道海乃是神道及儒術兼學的人物,他在上野館林地方,開創廣濟寺。
另有兩位重要人物,一是鐵眼道光,一是了翁道覺,均于日本文化有重大貢獻。
鐵眼道光(一六二七──一六八二),本是淨土真宗的人,後皈依隱元,又親近木庵,道譽極隆,天和元年(一六八一)完成了大藏經六千七百七十一卷的刊行,此對天海版大藏經而言,有普及版的性質,稱爲鐵眼版。但他最足感人的事迹,是于天和二年的大饑馑時,作了貧民救濟的工作,時人呼爲救世大士,他也就在那年示寂。
了翁道覺(一六二九──一七○七),是隱元高足弟子高泉性潡的法嗣。寬文五年,他在江戶不忍池畔,開藥鋪,自甘清苦,所得利潤,悉數移作社會救濟,養育江戶市中的棄兒十多人。天和元年長崎大饑馑以及天和叁年的江戶饑荒,他都做了赈恤救濟的工作。元祿七年(一六九四),又在萬福寺之前,創建天真院。
黃檗山萬福寺的法席,木庵之後,經慧琳、獨湛、高泉等,均爲中國人,直到第十叁世竺庵
淨印辭職之後,始由日僧龍統元棟于元文四年(一七叁九)繼其法統,他是慧極的法嗣。但至延享元年(一七四四)龍統又舉清僧大鵬正鲲自代,可是自從二十一世大成照漢之後,因清僧絕迹而由日僧住持,以迄至今。
《日本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