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日本佛教史(聖嚴法師)▪P22

  ..續本文上一頁ass=MsoPlainText>  (叁)諸宗的活動

  

  學問的獎勵與檀林

  

  在寺院法度的規定中,獎勵學問乃其重要的精神之一。僧侶之入山及出化,有其一定的修學年數和學業的程度。家康曾以“學問料”或“碩學料”之名(料是經費之意),頒發各寺院,以獎勵學問,于是,各宗紛紛興辦所謂檀林、學寮、學林等的教育機構,教育其宗徒,研究其宗學。

  

  此在鐮倉末期,淨土諸宗及日蓮宗的宗學研究,稱爲談議所,簡稱談所,繼此而興者,便是江戶時代的檀林。較早興起的檀林是在天文法華之亂稍後,永祿年間(一五五八──),由日蓮宗的日光、日谛、日诠等,成立了“叁光無師會”,到了天正(一五七叁──)之初,日生在京都松崎及下總飯高兩地,正式開創了檀林。江戶初期,就一致派而言。有關東八檀林及京都六檀林,勝劣派別有七檀林。

  

  再說江戶時代的學寮,最先出現的是長谷寺、智積院、增上寺、寬永寺,及本願寺繼之。元祿八年(一六九五),本願寺改建于東中筋,便改學寮之名爲學林。大谷派的學寮則始于寬文五年(一六六五)。曹洞宗也在元祿五年開創學寮。

  

  檀林或學寮的組織,亦有可言者,一宗的最高職位稱爲學頭,以下則有化主、能化、講師等職稱,學員的名稱是所化。大體來說,江戶地方以學寮爲盛,京都地方以檀林爲盛。所化的學員,多數是寄宿的,故在檀林或學寮之內,包括講堂及寮舍的兩部,當初的所化人數,各處均爲五六十名上下,漸次增加,到了寶曆及明和(一七五一──一七六四──)之頃,增上寺的所化人數達二百至二百五十人之間。真宗本願寺派的學林,在明和及安永(一七七二──)之際,即超過了一千人;江戶幕府末的安政(一八五四──)年間,竟超過了一千六百人;至于大谷派,在天保九年(一八叁八),就已有了一千八百四十七名所化。

  

  檀林的課程方面,以日蓮宗來說,先修四教儀、集解、觀心,此爲法華叁小部,共六年;文義、文句、止觀,此爲法華叁大部,僅是法華文義,又分新、中、古的叁級,共四年;法華文句及摩诃止觀的修學年數則無限製。再說淨土宗的科目,共分名目、頌義、選擇、小玄義、文句、禮贊、論、無部等九種,無部不限年數,其他八部則爲每叁年修一部。依照各人所修的年數,決定僧職及僧階的資格。例如真宗派是照各人的修科目及年數而區分爲新隸、下座、中座、耆年、上座、臘滿等的階次,求學十六夏以上者,稱爲臘滿。

  

  由于學事興隆,各宗的學者也紛紛出現。

  

  日蓮宗學者

  

  日蓮宗是諸宗之中學問興隆最早的一宗,此期間,以日重、日幹、日遠最得令名,稱爲日蓮宗的中興之祖。由于宗學的興隆結果,在宗義及宗風上,又開出了新的學派,對于原來的受不施派,由日奧及日講二師唱出了不受不施派。

  

  日奧(一五六五──一六叁○),住于妙覺寺,當豐臣秀吉慶祝京都大佛殿落成之時,設千僧齋,日奧即唱不受不施,而拒絕參加,因慨日蓮宗門之墮落,遂隱于丹波。後于慶長五年(一六○○)受德川家康之命,與大阪城妙顯寺的日紹對論,仍堅持己說,故被流于對馬島。嗣後雖獲赦,但此宗義即與基督教同樣地受幕府禁止,直到明治年間,始公開承認它的派名,而以日奧爲其開祖。

  

  日講(一六二六──一六九八)修學其宗學于妙覺寺,深信日奧的不受不施義,並且起而倡導,于寬文六年(一六六六)撰著守正護國章,獻于幕府,強調不受不施的宗義,因而獲罪,流于日向(宮崎縣),七十叁歲時,即寂于該地。後被推爲不受不施講門派之創祖。

  

  天臺宗學者

  

  此一時期,天臺宗出有妙立及靈空等諸師。

  

  妙立寂于元祿叁年(一六九○),五十四歲。他本爲禅僧,後歸天臺,但他承受中國的四明知禮及靈峰蕅益的思想,根據四分律而反對天臺宗學以圓、密、禅叁宗一致的宗風,反對比睿山由來所傳的大乘戒。因得輪王寺的宮辨法親王的皈依,故于元祿六年,在比睿山建立安樂院,專弘

  

  妙立的律學,稱爲安樂律院,由其弟子靈空住持。

  

  靈空(一六五一──一六九八)是一位博學多聞而又持律堅固的名德,繼承師說,全力宣揚,著作有六十余部二百卷。他又另于寬永寺建淨名院,日光建興雲院,叁山鼎立而盛弘宗義。因以安樂院爲其中心,故稱其所弘之律爲“安樂律”。但此安樂派之成立,是由靈空的弟子玄門,于寬保叁年(一七四叁)始定其一派立條規。

  

  此後,出有寬永寺淨名院的惠澄(一七七九──一八六二),終生講學不倦,大振四明學風。

  

  與靈空同時的義瑞,則遙承最澄傳教大師的學風,而與靈空作宗義之诤,稱爲寺門派。此後又有敬光、敬長、敬彥,次第出現市倡複古之論,敬彥痛論安樂派之出于山家而又反對最澄,乃是不忠不孝。

  

  真言宗學者

  

  在家康時代的慶長六年(一六○一),曾將高野的真言宗,分爲學侶及行人的兩派,製定一山兩頭,其後兩派互爭權勢,訴之于幕府,幕府則出而一掃其紛爭,以服從命令爲准。當時真言宗在教義方面,又分爲新義派及古義派。

  

  新義派有智山的運敞、豐山的亮汰。運敞(一六一叁──一六九叁)的著述達二百余部,藏書極多,稱爲運敞藏,被人敬稱爲近代師。亮汰(一六二一──一六八○)著有理趣經深密秘鈔叁卷等數十部。

  

  古義派自慶長年間的西明寺明忍,自誓受戒之後,再興興正菩薩所倡的真言律,大張戒學的講筵。後來于元祿年間出有一位淨嚴,開創江戶的靈雲寺,慕明忍遺述而自誓受戒,繼續弘律。淨嚴之後,即有慈雲(一七一七──一八○四)出現,盛弘戒律,德化及四方,幕府以高貴寺爲其弘律之本山,他將他所弘的戒律,稱爲“正法律”,因其主張大小威儀,百般規範,悉應遵照佛製,正法律之名稱,即出于原始的律藏。

  

  臨濟宗與曹洞宗

  

  臨濟宗在此期間,有五位人才可足介紹,第一位就是受家康信任的崇傳,他對江戶幕府基礎之建立,參與帷幄,頗著功績。諸宗諸寺的法度,多半系出其手。寬永十年示寂,生年六十五歲。

  

  其次,大德寺的澤庵(一五七叁──一六四五),受到叁代將軍家光之皈依,創東海寺于東京市的品川區,大振宗風。妙心寺的愚堂(一五七九──一六六一),在江戶(東京市)開龍翔寺,盛弘所宗。愚堂第叁代法孫白隱鹄林(一六八五──一七六八),嗣道鏡慧端之法,先住松蔭寺,繼開龍澤寺,晚年再住松蔭寺,一生之中,巡遊各地,誘化道俗,並著“假名法語”,闡揚臨濟禅風。門下有東嶺,峨山、遂翁等人,今日自成一流,名爲鹄林派。

  

  與白隱同時者,又有古月禅材(一六六七──一七五一),他的法系傳至今日,稱爲古月派。

  

  尚有美濃盛德寺的師蠻,于元祿十五年(一七○二)著成一部七十五卷的“本期高僧傳”,收集日本各宗高僧一千六百六十余人的傳記,乃系彼國最大部帙的僧傳書。

  

  再說曹洞宗,此期間以永平、總持兩寺爲一宗之本山,統一宗務,隆盛宗學。元祿年間,出有月舟及卍山二師,先由月舟複興古風,繼而卍山承其宏業,著有宗統複古志二卷、廣錄四十八卷。二師之後,又有天桂、指月、面山諸人輩出,講釋祖書,曹洞之宗學,因此奠定基礎,宗門學徒,多能兼學內外典籍,大開講肆。

  

《日本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