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年十月,良辨始請了一位來自新羅的審祥法師,開講晉譯的六十華嚴。他曾入唐親從法藏大師受學,故系根據法藏所著的探玄記,連續講了叁年,並集京師大德十六人爲其聽衆。因此,日本即以審祥爲華嚴初祖,良辨爲二祖。
良辨門下出有實忠、安寬、鏡忍等,而以實忠爲叁祖,等定爲四祖。聖武天皇天平二十一年,敕諸寺講說經論之際,因以華嚴經爲本,並敕東大寺爲華嚴本寺而稱爲華嚴寺。聖武天皇極重華嚴,乃以華嚴思想而實現其政教一致的理想。故而華嚴宗在當時,已占有帝王宗教之地位。
六、律宗:一般均以唐僧鑒真赴日,爲日本律宗之始,實則前述之善信尼,嘗赴百濟受戒;推古天皇之世,亦有百濟律師抵日。天武天皇時代,更有沙門道光,奉敕入唐學習律藏,返日後奉敕作有“四分律抄撰錄文”一卷。天平八年,道璇至日,亦攜有律宗章疏,並在其駐錫的大安寺,講“行事鈔”,這是戒律思想的顯著流布。道璇門下的善俊,也是明律之名匠。不過,到此爲止,雖有戒律之講學,卻尚未能設置戒壇,未能如法如律以叁師七證正式受戒。結界、登壇、受具的傳戒大法,則有待于鑒真律師的努力。
鑒真律師
鑒真律師是揚州江陽縣人,十四歲時隨父入大雲寺,見佛像,受感動而求父親許他出家。唐中宗神龍元年,依道岸律師受菩薩戒,景龍元年至長安。次年,受具足戒于西京的實際寺。嗣後即巡遊南京,究學叁藏。回到揚州,開始弘律,聲動江淮之間。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道岸的傳人義威律師入寂後,他即以四十六歲的盛年,被許爲天下授戒大師。據其弟子思托的
“唐大和尚東征傳”載,當時的鑒真,已前後講大律及疏四十遍,律抄七十遍,輕重儀十遍,羯磨疏十遍。而在講律傳戒期間,興建寺院僧舍,供僧十萬衆,造像不知其數。
到了五十五歲那年,發起赴日之願。系由于當時隨使來華的兩位日僧榮睿及普遍,懇請他“東遊興化”。他問衆中何人願去?衆人默然。唯有他的高弟子祥彥,竟持反對意見,認爲大海難渡,去者“百無一至,性命難存。”于是,鑒真拍案而稱:“是爲法事。何惜生命,諸人不去,唯我即去。”祥彥聽了也說:“大和尚若去,彥亦隨去。”因此,紛紛表示相同意願者,共二十一人。
可是,要去日本,真不容易,先後六次,曆十一年,五次失敗,第六次才如願以償。前五次不是被官方發覺,阻留不放,便是在海中遇風,船破折回。其中最艱難的是天寶七年的第五次,乘船漂至海南島的南端,他再由廣西、廣東一路傳戒向北。可是,由于旅途勞頓以及水土不服,爲他而滯留中國多年的日僧榮睿,病死在梧州;常隨弟子祥彥,也病死在吉州的船上;他自己在韶州,因瘴患眼,而被一個外國庸醫,誤治成雙目失明。在他整個赴日的行程之中,總計有叁十六個比丘先後死亡,道俗二百多人中途退出,唯有另一日僧普遍及鑒真的弟子思托,自始至終,追隨著他而同到日本。
唐文宗天寶十二年,第六次出發,仍系隨著日本遣唐使返航日本而偷渡出境,經過叁十四天海程,終于十二月二十日到達日本的鹿兒島南端。這次隨同鑒真赴日的,尚有他的親信弟子二十叁人,中有智首等叁位女尼及叁位胡僧。他也帶去了大批的法物,其中有佛肉舍利叁千粒,佛像一批,金字華嚴經八十卷,大佛名經十六卷,金字大品經一部,大集經一部,南本涅槃經四十卷,四分律六十卷,法勵的四分疏五本各十卷,光統的四分疏百廿紙,鏡中記二本,智首的菩薩戒五卷,靈溪釋子的菩薩戒疏二卷,定賓的飾宗義記九卷及補飾宗記一卷,戒疏二本各一卷,觀音寺高律師的義記二本十卷,南山的含注戒本一卷及疏,行事鈔五本,羯磨疏等二本,懷素的戒本疏四卷,大覺的批記十四卷,音訓二本,比丘尼傳二本四卷,玄奘的真本西域記一本十二卷,南山的關中創開戒壇圖經一卷,次第禅門十一卷,天臺的止觀、玄義、文句各十卷,四教儀十二卷,行法華忏法一卷,小止觀一卷,六妙門一卷,明了論一卷,以及王右軍的真迹行書一帖,王獻之的真迹行書叁帖等。
開壇傳戒
鑒真律師到日本時,已六十六歲了,但他在日本所受的殊榮,也是空前的。可以說他是受到了日本朝野舉國的歡迎和崇仰。他在至日後的第二年二月一日到了難波(今之大阪)港,唐僧崇道等先已在恭迎。第叁天,大納言正二位藤原朝臣仲麻呂,遣使奉迎,親來拜谒的日本高僧有叁十多位。二月四日入京都,聖武天皇派正四位上安宿王,親到羅城門外慰迎,安置于東大寺。二月五日,日本宰相、右大臣、大納言以下高官百余人,親來禮拜問訊。並由天皇派遣剛
由中國歸國不久的遣唐使吉備真備爲朝臣敕使,傳達天皇口诏:“大德和尚,遠涉滄波,來投此國,誠副朕意,喜慰無喻。朕造此東大寺經十余年,欲立戒壇,傳授戒律,自有此心,日夜未忘。今諸大德遠來傳戒,冥契朕意,自今以後,授戒傳律,一任大和尚。”過了幾天,聖武天皇又封鑒真爲傳燈大法師。
聖武天皇于唐天寶八年讓位,成爲上皇,自稱沙彌勝滿。于天寶十叁年(西紀七五四),日本孝謙女皇天平勝寶六年四月,在東大寺大佛殿而建立日本的第一座戒壇,登壇受戒的第一個人,即是聖武上皇,接著皇後、皇太子等求受菩薩戒者四百四十余人,舍舊所受戒而再禀具的亦八十余人。此後即于大佛殿之西,設戒壇院,重疊叁層,以表菩薩的叁聚淨戒。
考察鑒真所傳的戒律思想,他是站在四分律分通大乘的立場,兼南弘山及相部二宗的。自此,日本除東大寺外,尚于西國觀音寺(太宰府)及東國藥師寺(下野),各設戒壇一座,合稱爲天下叁戒壇,舉行傳戒。唯其東大寺准“中國”(佛法盛行地)方式,以十師傳授,觀音寺則准邊地(佛法微弱區)授戒法,以五人僧傳授。
鑒真律師在日本弘律十年之後,即于天平寶字七年 (西紀七六叁)五月,以七十七歲高齡示寂。初五年住東大寺,後五年住于他自建唐招提寺。他也精通醫藥,故對日本醫藥知識的貢獻亦至大。鑒真赴日之際,正是華嚴宗在奈良盛大之世,華嚴開啓理想之境域,戒律指導生活之規範,
相得益彰。
(二)東大寺與國分寺
聖武天皇與東大寺
聖武天皇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熱心于佛教事業之推展,並以佛教思想來建設他的國政。當他即位之時,度僧叁千,並請六百僧人于宮中轉讀大般若經。基于佛教慈悲精神而行大赦、禁屠宰、免稅、施藥、施米,以利人民及于含生。
東大寺之建造,先後費時達十年,自天平十五年,敕諸國募化,爲大殿奠基,至天平勝寶四年,始行落成。聖武上皇親率孝謙天皇及文武百官,莅寺爲大佛開光。請自天竺來的婆羅門僧正菩提遷那爲導師,道璇爲咒願師。此次法會之盛大,佛法東渡以來,前所未有。
東大寺的偉大處,是在建築工程之莊麗。大佛殿的規模,重疊四層,四面各十一間(兩柱之間的間隔),建坪一千叁百五十坪,高十五丈六尺。南中門外,尚有兩座高叁十二丈的七層塔婆,東西對峙。再看殿內的佛像,本尊毗盧遮那銅像,曾經八度改鑄始完成,像高五丈叁尺五寸,镕銅七十叁萬九千五百六十一斤,煉金一萬四百叁十六兩。脅侍爲各高叁丈的二臂如意輪觀音坐像及二臂虛空藏菩薩坐像,分列本尊的東西兩側。此寺被稱爲四聖建立,那就是由于聖武天皇的心願,行基菩薩的勸化,良辨爲之開基,菩提遷那爲其導師。
東大寺與國分寺
考察聖武天皇創建東大寺的用心,實爲受華嚴思想的啓示,以此作爲其理想政治的象徵。他以東大寺爲日本帝國的中心道場,令諸封國各建國分寺,爲此中心的附屬。
華嚴教系的梵網經中說:“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周匝千華上,複現千釋迦;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盧舍那佛即是毗盧遮那佛的同名異譯,他是本尊,…
《日本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