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釋迦是本尊的化身,化身屬于本尊。因此,聖武天皇以東大寺象徵國都,以東大寺的本尊象徵天皇;以國分寺象徵諸國,以國分寺的釋迦象徵各國的國司;以百億釋迦象徵各國的人民。因此,可用一表對照說明:
┌理想……盧舍那佛→千華大釋迦→百億小釋迦
└現實……天皇→諸國的國司→人民
國分寺的建立
講到國分寺的出現,先要介紹金光明經。自從天武、持統、文武天皇等曆朝以來,盛講之金光明經,爲西涼昙無谶的四卷譯本,至聖武天皇時則用唐義淨的十卷譯本,叫做金光明最勝王經。聖武天皇神龜五年(西紀七二八),書寫金字最勝王經六十四部,每國頒一部,並令轉誦,祈禱國家之平安。這是開創國分寺的預備工作之第一步。
天平九年,全國天花流行,爲求禳災,爲求福國利民,令各國各造釋迦丈六像一尊,並寫大般若經一部,這是第二步。
天平十國,令各國各造金光明四天王護國寺(僧寺)及法華滅罪寺(尼寺)一座,各寫金光明最
勝王經及法華經一部,分置僧尼二寺。並令各造七重塔一座,安置天皇所頒的金字最勝王經。至天平十叁年,便诏以僧尼二寺而建立國分寺。僧寺住二十人,封戶五十戶,施水田十町;尼寺住十人,施水田十町。僧尼每月八日必須誦最勝王經,每半月行誦戒羯磨,每月六齋日,禁止國人漁獵屠宰。于是,完成了佛化政治的理想。
思想源流
東大寺及國分寺的模式,乃是來自中國。推古之後,日本渴慕逆移殖學習中國文化製度,不遺余力,佛法則是其最大的一環。隋唐時代的中國,佛教發展,如日中天,寺院之建築,亦極輝煌。現在列舉數端如下:
一、隋文帝仁壽元年(西紀六○一),雍州以下叁十州,各建塔以分置舍利。(廣弘明集)
二、則天武後天授元年(西紀六九○),武後诏于東西兩京及天下諸州,各建大雲寺一座。(唐會要、資治通鑒)此乃根據大雲經的經名爲寺名。聖武天皇則亦以光明經護國及法華經滅罪爲寺號。
叁、唐中宗神龍元年(西紀七○五),于諸州置佛道二教寺觀各一,佛教爲中興寺,道教爲中與觀。同叁年,改中興之名爲龍興。(舊唐書中宗本紀)
四、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西紀七叁叁),令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號龍興寺及開元寺,並將武後時的大雲寺改爲開元寺。(佛祖統紀、釋氏稽古略)
可見,聖武天皇的國分寺,淵源于隋唐,而非別出心裁。再說大佛像的鑄造,也是學自中國的風尚。例如唐高宗自鹹亨叁年(西紀六七二)開始,曆時叁年多,在東都洛陽之龍門,造立了一尊盧舍那佛石像,身高八十五尺,脅侍二菩薩像,亦高七十尺。此後,又有則天武後,于久視元年(西紀七○○)發願在洛陽北邙山的白司坂,造大銅佛。中宗神龍之初,加以修繕,而告竣工。
(叁)奈良佛教的文化及其利弊
慈善事業
奈良佛教的可貴處很多,慈善則是其一。于元正天皇養老七年(西紀七二叁),在興福寺內設施藥及悲田二院。這要追溯到聖德太子的福田事業,他曾于四天王寺設置敬田、悲田、療病、施藥等四院。敬田是寺院的叁寶部份,即是人民歸敬叁寶的道場;悲田是貧窮孤獨者的救濟所,爲養老院及孤兒院的性質;療病及施藥,是公共衛生設施。聖德太子除令人民笃敬叁寶之外,並設悲田、療病、施藥之叁院,乃國家之大基,教法之最要。由此發展而有了奈良時代的慈善事業。
天平二年(西紀七叁○)四月,聖武天皇的光明皇後,將她宮職的經費,節省下來,設置施藥院,又置悲田院以濟貧病之輩。被皇後親身洗滌療養的癞病患者,亦達千人之衆。這種慈愛精神,史家傳爲美談。她的女兒孝謙天皇,也繼母後遺志,于天平寶字元年,爲了救濟貧病之徒,以墾田一百町,永遠撥給興福寺的施藥院。
同時,自飛鳥時代以來,佛教沙門,多精醫術。例如:法蓮以醫道濟民而于養老五年接受褒獎;鑒真律師亦精醫藥,雖已雙目失明,仍以鼻嗅辨別藥種,而爲日本漢醫仰爲其祖。聖武天皇臨崩之際,受诏入內寢的看病禅師,達一百二十六人。佛教重視醫藥,乃基于當時盛行的梵網經中所說:“看病福田,第一福田”而來。
一般的公益事業
從事公益事業者,有叁位代表人物。一是法相宗的道昭,他巡錫全國,在人多之處及交通要道之傍,穿了很多井,造了很多橋。
另一位是行基菩薩,他和他的弟子,比道昭做的公益事業更多,遊行全國,造橋築堤,修路架屋,開發水利,而且工程浩大,非同小可。例如:木津川的泉大橋、澱川的山崎橋。又于攝津都西郡的比賣島崛川,開了一條長六百丈,廣八十丈,深六丈五尺的大港。又設布施屋于各交通要口,供給沒有川資的旅人住宿。行基的事業,實在感人,他一生中,除了公益,尚設立道場四十九所。
還有一位是和氣法均尼,她是和氣清麻呂之姊,俗名廣蟲。當時孝謙天皇因沙門道鏡事件而出家爲尼,廣蟲侍伴孝謙天皇出家,法名叫做法均。她也做了好多感人的事。天平寶字年間,有藤原仲麻呂(惠美押勝)之亂,平定之後,其黨徒叁百七十五人,當處斬刑,由于法均尼向天皇乞谏而減處流刑。亂後天下發生大饑馑,人民多有將幼兒抛棄而不能顧的,法均尼派人收養者,達八十叁個。
教育的普及
談到教育,又要說到聖德太子,他以法隆寺爲研究佛法的學問寺,即是寺院中的教育機構。日本的學校教育,實即以此爲發源。推古天皇十六年,隨使臣小野妹子來華者之中,即有四位學問僧及四個學生。其中的學問僧日文及高向玄理,到了大化革新時,被任爲國博士;另一學問僧請安,返日之後,則成爲中大兄皇子(即後來的天智天皇)的老師,教授周公孔子之教。可見當時的學問僧,乃是兼通內典與外學的。
根據佛教思想而發展教育的人,則爲吉備真備。他于靈龜二年(西紀七一六,唐玄宗開元四年)入唐留學,天平七年(西紀七叁五)返日。他是大政治家,也是大教育家,甚至有人說他是日本的倉颉,日文由他發明,此固不足采信。但他設立教授內學及外典的“二教院”,雖是由推古時代的學問寺發展而來,卻將日本的學校教育,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另有一位大納言石上宅嗣,他于寶龜十一年(西紀七八○)出家,法名梵行,舍其舊宅爲阿閦寺。在此寺之一隅,別設芸亭院,陳列內外興的各種圖書,公開由人閱覽。此乃是以佛教爲中心的日本第一所公共圖書館。
可惜,以上的二教院及芸亭院的遺迹,今已不明其所了。
文學與美術
此時的日本文學,是以漢文學爲主,以漢詩爲盛。由于聖武天皇的提倡獎勵漢文學,例如他親自抄錄隋唐人的作品中,又多系佛教文學──王居士的詩,真觀法師的頌、詩、贊、奉請文,釋靈實的贊、雜文、祭文,釋僧亮的詩等。所以日本在此期間的佛教詩歌,也有不少,例如作于天平勝寶年間的“佛足石歌”最有名,共有二十一首。又如智藏、辨正、道慈、道融等四人的詩,則彙于詩集“懷風藻”中,尤以道慈最爲能手。
再說美術,當聖德太子薨後,其妃橘大郎女,爲追懷太子而刺繡帷帳兩幅,… 《日本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