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涅槃經▪P10

  ..續本文上一頁然者,阿難!可以令須跋出家。”

  尊者阿難應諾世尊:“唯然,世尊。”

  叁十

   爾時,普行者須跋,如是告尊者阿難言:

  “友!阿難!汝親近導師沾潤[正道],汝得大利益,友!阿難!汝得大利益。

  普行者須跋,于世尊之處出家得受具足戒。受具足戒後不久,尊者須跋,離遠獨居,不放逸,誠心精勤而住,未久,善男子爲此由家而出,進入出家之生活,于現世自知、證得完滿之無上梵行。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無更來此生。”

  此尊者須跋

  證爲阿羅漢

  彼世尊所化

  最後之弟子

  第六 誦品

  一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

  “阿難!若于汝等中,有作如是思惟:“大師之教言滅,我等無複有大師。”阿難!勿作如是見,阿難!依我爲汝等所說之法與律,于我滅後,當爲汝等之大師。

  二

  複次,阿難!諸比丘!今以“友!”一詞互相交換稱呼,于我滅後,勿再應用。阿難!年長比丘,應呼年少比丘之姓名,或以“友!”稱之。年少比丘,應呼年長比丘爲“大德!”或“具壽!”

  叁

  阿難!于我滅度後,僧團若欲者,小小學處可以舍。

  四

  阿難!于我滅度後,對闡怒[秘藏]比丘,應施行梵壇罰。”

  “世尊!梵壇罰者何耶

  ”

  “阿難!隨闡怒任意說語,然諸比丘不與之言談,不勸告、亦不教誡彼。”

  五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若有比丘心中對于佛、法、僧伽及正道有所疑惑者,諸比丘!當詢問 之。勿以後自爲後悔:“我等于大師面前時,我等未得直接向世尊請問。”

  如是言已,諸比丘皆默然。世尊再度……乃至……世尊叁度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若有比丘心中對于佛、法、僧伽及正道有所疑惑者,諸比丘!當詢問之,勿以後自爲後悔:“我等于大師面前時,我等未得直接向世尊請問。”

  至叁度,諸比丘亦皆默然。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汝等爲尊崇如來,故不發問,諸比丘!應以友人與友人[之心情]請問!”

  如是言已,諸比丘亦皆默然。

  六

  爾時,尊者阿難,如是白世尊言:

  “世尊!誠是不可思議!世尊!實稀有哉!世尊!我深信此比丘僧伽中,無有一比丘對佛、法、僧伽有所疑惑。”

  “阿難!汝之所言是出自淨信。然,阿難!如來亦有如是之智:“在此比丘僧伽中,確實無有一比丘對佛、法、僧伽有所疑惑。阿難!于五百比丘衆中,則最後之比丘,亦到達預流果、不退轉法、決定現證等覺。”

  七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今,我告汝等:“諸行皆是壞滅之法,應自精進不放逸。”

  此是如來最後之遺教。

  八

  于是,世尊即入初禅;由初禅起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而入第叁禅;由第叁禅起而入第四禅;由第四禅起而入空處定;由空處定起而入識處定;由識處定起而入無所有定;由無所有定起而入非非想定;由非非想定起而入滅想定。

  爾時,尊者阿難,如是告尊者阿那律言:

  “尊者阿那律!世尊般涅樂矣。”

  “友!阿難!世尊非般涅槃。世尊入于滅想定。”

  九

  于此,世尊由滅想定起而入非想非非想定;由非想非非想定起而入無所有定:由無所有定起而入識處定;由識處定起而入空處定;由空處定起而入第四禅;由第四禅起而入第叁禅;由第叁禅起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而入初禅;由初禅起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而入第叁禅;由第叁禅起而入第四禅;由第四禅起後,世尊直入于涅槃。

  十

   世尊入于涅槃時,大地震動、天鼓響鳴。[世人]恐怖、身毛豎立。 世尊入涅槃時,娑婆世界之梵天,說偈曰:

  一切諸有情

  皆舍世諸蘊

  大力正覺者

  如來般涅槃

  世尊入于涅槃時,釋提恒因說此偈曰.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爲樂

  世尊入于涅槃時,尊者阿那律說此偈曰:

  淨滅諸貪欲

  心安救濟者

  得證般涅槃

  牟尼寂滅時

  決定心不動

  善忍諸痛苦

  猶如燈火滅

  心解脫亦然

  世尊入涅槃時,尊者阿難說此偈曰:

  其時甚恐怖

  身毛皆豎立

  具一切慈悲

  此等正覺者

  入于涅槃時,于世尊般涅槃時,彼未離欲之諸比丘,自投地上,如碎岩石展轉而哭:“世尊般涅槃何其速!善逝般涅槃何其速!世間眼目隱蔽何其速!”

  又,彼已離欲之諸比丘,正念正知而善忍耐:“諸行是無常,如何有[不滅]耶

  ”

  十一

  于此,尊者阿那律告諸比丘曰:

  “止止,友!勿悲傷、勿恸哭。友!世尊往昔豈非如是說乎!凡一切法之生起,則具破壞分離之必然性,要其不壞,不分離則無是處,近親者、可意者之別離亦複如是。友!諸天在譏我等。”

  “尊者阿那律之思惟,諸天是何種類耶

  ”

  “友,阿難!虛空之諸天有地上之俗念者,則散發而哭,伸臂而哭,自投地上,如碎岩石展轉而哭:“世尊般涅槃何其速!善逝般涅槃何其速!世間眼目隱蔽何其速!”

  又,離欲之諸天,正念正知而善忍耐:“諸行是無常,如何有[不滅]耶

  ”

  十二

  爾時尊者阿那律與尊者阿難談論法語以過夜。于此,尊者阿那律告尊者阿難

  曰:

  “去,友阿難!往拘夷那竭告拘夷那竭之末羅族 “瓦世達等!世尊已般涅槃,想應[詣往]之時宜。”

  “尊者阿難應諾尊者阿那律:“唯然,尊者。”于晨早著下衣,持缽、衣,一比丘隨伴而往拘夷那竭。其時,拘夷那竭之末羅族,正爲此事會集于講堂。爾時,尊者阿難即往赴拘夷那竭未羅族之講堂。至已,告拘夷那竭之末羅族曰:

  “瓦世達等!世尊已般涅槃,想應[詣往]之時宜。”

  “聞尊者阿難言已,末羅族等之青年、少女及未羅族之妻子等,皆憂悲苦惱,或有散頭發而哭、伸臂而哭、自投身地上,如碎岩石,展轉而哭:“世尊之般涅槃何其速!善逝之般涅槃何其速!世間眼目之隱蔽何其速!”

  十叁

  爾時,拘夷那竭之末羅族告諸侍從曰:“然者,聚集拘夷那竭中所有之香、花鬘及一切樂器。”

  于是,拘夷那竭之末羅族,持所有之香、花鬘、一切樂器及五百重布,詣往未羅族想跋單沙羅林,世尊之舍利處。詣已,以舞蹈、歌唱、奏樂、香、鬘,恭敬、供養世尊之舍利,並張搭天幕,奉供曼陀羅花鬘。如是彼等度過第一日。

  于是,拘夷那竭之未羅族,如是思惟:“今日太晚非荼毗世尊舍利之時,且明日我等舉行荼毗世尊之舍利。

  于是,拘夷那竭之末羅族,以舞蹈、歌唱、奏樂、香、花鬘,恭敬、供養世尊之舍利,並張搭天幕,奉供曼陀羅花鬘。如是度過第二日、第叁日、第四日、第五日、第六日。

  十四

  于第七日,拘夷那竭之末羅族,如是思惟:“我等以舞蹈、歌唱、奏樂、香、花鬘,恭敬、供養世尊之舍利已,向南方,擡至城南,向城外,擡至城外之南方,舉行世尊舍利之荼毗。”

  爾時,八人之末羅族首長,洗頭,著新衣,並思惟:“我等擡舉世尊之舍利。”但不能舉起。

  于是,拘夷那竭之末羅族,如是言尊者阿那律曰:“何因何緣,此等八人末羅族首長,洗頭,著新衣,並思惟:“我等擡舉世尊之舍利。”但不能舉起。”

  “瓦世達等!因汝等有一意向,但諸天有一異意向。”

  十五

  “尊者!諸天之意向者何耶

  ”

  “瓦世達等!汝等之意向是:“我等以舞蹈、歌唱、奏樂、香、花鬘,恭敬、供養世尊之舍利已,向南方,擡至城南,向城外,擡至城外之南方,舉行世尊舍利之荼毗。”然,瓦世達等,諸天之意向是:“我等以天之舞蹈、歌唱、奏樂、香、花鬘,恭敬、供養世尊之舍利已,向北方,擡至城北,由北門入城市,而擡至城市之中央,再由東門進東方名爲天冠寺末羅族廟,于其處荼毗世尊之舍利。”

  “尊者!聽從諸天之意向。”

  十六

  爾時,天上撒曼陀羅華,于拘夷那竭之全境,即使于廢物堆及垃圾箱亦如是堆至過膝。

  于是,諸天與拘夷那竭末羅族,以人、天之舞蹈、歌唱、奏樂、華鬘、香,恭敬、供養世尊之舍利已,擡舉世尊之舍利,向北方,擡至城北,由北門至城市中央,再由東門進東方名爲天冠寺未羅族廟,于其處,安置世尊之舍利。

  十七

  于是,拘夷那竭之末羅族,如是言尊者阿難曰:“尊者阿難!我等當如何處理世尊之舍利耶

  ”

  “瓦世達等!如是處理轉輪王之遺體,對如來之舍利亦應如此。”

  “然,尊者阿難!如何是處理轉輪王之遺體耶

  ”

  “瓦世達等!彼等以新布包裹轉輪王之遺體,新布包已,再以真新之麻布包之,如是一重一重包至五百重爲止,然後置于油之金棺,再蓋外重之金棺,便堆上諸香積;以火化轉輪王之遺體,而于大四衢道,建造轉輪王塔。瓦世達等!如是之方法,處理轉輪王之遺體。

  瓦世達等,如是處理轉輪王之遺體,對荼毗如來之舍利亦應如此,于大四衢道,建造如來之塔。若人于其處供養華、香、圖繪及禮拜者,當長久獲得利益、安樂。

  十八

  于是,拘夷那竭之末羅族令其衆侍從曰:“聚集未羅族所有之真新麻布。”

  于是,拘夷那竭之末羅族,以新布包世尊之舍利,新布包已,再以真新之麻布 包之,如是一重一重包至五百重,然後置于金棺,再蓋外重之金棺,便堆上諸香積,遂以世尊之舍利安置于其上。

  十九

  其時,尊者摩诃迦葉,與五百大比丘衆俱,由波婆進行至拘夷那竭之大道。其後尊者摩诃迦葉退出道路,于樹下坐。

  其時,有一邪命外道,持曼陀羅華,由拘夷那竭進行至波婆之大道。

  尊者摩诃迦葉遙見邪命外道向彼行來,見彼邪命外道,如是言曰:“友!知我等之導師耶

  ”

  “實然,友,我知。由今之七日前,沙門瞿昙般涅槃矣。以是因緣,我得持來此曼陀羅華。”

  其時,未離欲之諸比丘等,或伸臂而哭,自投地上,展轉如碎石而哭:“世尊之般涅槃何其速!善逝之般涅槃何其速!世間…

《大般涅槃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善見王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