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緣經▪P2

  ..續本文上一頁貌時,倘施設名色耶

  ”

  “世尊!實不然。”

  “是故,阿難!于此,有觸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而]稱謂名色。

  二一

  如是既言,“緣識而有名色。”阿難!如何緣識而有名色耶

  此乃應如是知,阿難!識不入母胎時,尚且名色能結成于母胎耶

  ”

  “世尊!實不然。”

  “阿難!識若入母胎後而消滅,名色尚能出現于[名色之]相耶

  ”

  “世尊!實不然。”

  “阿難!識于幼者,即在男童或女童被切斷時,名色尚且能增大、成長、發達耶

  ”

  “世尊!實不然。”

  “是故,阿難!于此,有名色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而]稱謂識。

  二二

  如是既言,“緣名色而有識。”阿難!如何緣名色而有識耶

  此乃應如是知,阿難!識若不得依據于名色時,于未來,尚亦施設生、老、死、苦集之存在耶

  ”

  “世尊!實不然。”

  “是故,阿難!于此,有識之因,其因緣,其集,其緣[而]稱謂名色。

  阿難!由此範圍有生、老、死、或再生,由此範圍有增語道、言語道、施設道、智慧界、流轉輪回,由此範圍施設現相,此名色即與識俱。

  二叁

  複次,阿難!施設我者,至何種程度耶

  阿難!施設我爲有色、有量者說:“我之我是有色、有量。”又阿難!施設我爲有色、無量者說:“我之我是有色、無量。”又阿難!施設我爲無色、有量者說:“我之我是無色、有量。”又阿難!施設我爲無色、無量者說:“我之我是無色、無量。”

  二四

  阿難!此中,施設我而說有色、有量者,或于現世,施設我而說有色、有量;或于來世,施設我而說有色、有量。而思惟:“若與此有異相者,我將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難!彼執我爲有色、有量是耶見,蓋,可爲至言。

  阿難!此中,施設我而說有色、無量者,或于現世,施設我而說有色、無量;或于來世,施設我而說有色、無量。而思惟:“若與此有異相者,我將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難!彼執我爲有色、無量是耶見,蓋,可爲至言。

  阿難!此中,施設我而說無色、有量者,或于現世,施設我而說無色、有量;或于來世,施設我而說無色、有量……乃至……于來世,施設我而說無色、無量。而思惟:“若與此有異相者,我將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難!彼執我爲無色、無量是耶見,蓋,可爲至言。

  阿難!如是爲施設我者之所說。

  二五

  阿難!不施設我,不說此者至何種程度耶

  阿難!不施設我爲有色、有量者,不說:“我之我是有色、有量。”又阿難!不施設我爲有色、無量者,不說:“我之我是有色、無量。”又阿難!不施設我爲無色、有量者,不說:“我之我是無色、有量。”又阿難!不施設我爲無色、無量者,不說:“我之我是無色、無量。”

  二六

  阿難!此中,不施設我爲有色、有量,不作此說者:或于現世,不施設我爲有色、有量,不作此說;或于來世,不施設我爲有色、有量,不作此說;不思惟:“若與此有異相者,我不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難!彼不執我爲有色、有量之邪見,蓋,可爲至言。

  阿難!此中,不施設我爲有色、無量,不作此說者:或于現世,不施設我爲有色、無量,不作此說;或于來世,不施設我爲有色、無量,不作此說;不思惟:“若與此有異相者,我不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難!彼不執我爲有色、無量之邪見,蓋,可爲至言。

  阿難!此中,不施設我爲無色、有量,不作此說者:或于現世,不施設我爲無色、有量,不作此說;或于來世,不施設我爲無色、有量,不作此說;不思惟:“若與此有異相者,我不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難!彼不執我爲無色、有量之邪見,蓋,可爲至言。

  阿難!此中,不施設我爲無色、無量,不作此說者:或于現世,不施設我爲無色、無量,不作此說:或于來世,不施設我爲無色、無量,不作此說:不思惟:“ 若與此有異相者,我不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難!彼不執我爲無色、無量之邪見,蓋,可爲至言。

  阿難!如是,不施設我者不作是說。

  二七

  阿難!要如何觀察我耶

  阿難!對于受:或以“受是我之我。”或以“受實非我之我,不得感受者,即是我之我。”阿難!如是觀察我。或以“受實非我之我,又不得感受者亦非我之我,我應依我之領納,即受之法,始是我之我。”阿難!如是觀察我。

  二八

  阿難!此中,對于言受是我之我者,不得不如是言.“友!此受有叁,是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此等叁受之中,汝見何爲我耶

  ”

  阿難!若于某時,領納樂受,其同時不領納苦受,又不領納不苦不樂受,其時應唯領納樂受。阿難!若又于某時,領納苦受,其同時不領納樂受,又不領納不苦不樂受,其時應唯領納苦受。阿難!若又于某時,領納不苦不樂受,其同時不領納樂受,又不領苦受,其時應唯領納不苦不樂受。

  二九

  阿難!樂受實是無常、有爲、緣起之法、滅盡之法、敗壞之法、離欲之法、滅法也。阿難!苦受亦實是無常、有爲、緣起之法、滅盡之法、敗壞之法、離欲之法、滅法也。阿難!不苦不樂受亦實是無常、有爲、緣起之法、滅盡之法、敗壞之法、離欲之法、滅法也。若領納樂受,還是思惟:“此是我之我”者,彼又依于樂受之滅,實應不得思惟:“我之我滅。”若領納苦受,還是思惟:“此是我之我”者,彼又依于苦受之滅,實應不得思惟:“我之我滅。”若領納不苦不樂受,還是思惟:“此是我之我”者,彼又依于不苦不樂受之滅,實應不得思惟:“我之我滅。”

  對如是言:“受是我之我”者,要于現見之法,觀察我是無常、樂、苦皆[歸于消]滅之生滅法。阿難!是故,依此,不可能觀察“受是我之我。”

  叁十

  阿難!此中,又言:“受實非我之我,不得感受者,即是我之我。”對彼應如是言:“友!無一切所受之處,于其處還得思惟“有我”耶

  ”

  “世尊!實不然。”

  “阿難!是故,依此,不可能觀察“受實非我之我,不得感受者,即是我之我。”

  叁一

  阿難!此中,又言:“受實非我之我,我之我亦非不得感受者,我應依我之領納,即我之我是受法”對彼應如是言:“友!一切感受完全消滅時,即無一切受,由此受之滅,還得有思惟:于此“有我之我”耶

  ”

  “世尊!實不然。”

  “是故,阿難!依此,不可能觀察“受實非我之我,不得感受者亦非我之我,我應我之領納,即我是受法。”

  叁二

  阿難!是故,比丘不觀察受是我,亦不觀察不得感受者是我:又不觀察我應依我之領納,即我之我是受法。不觀如是之我者,彼于世間之任何者皆不執著。不執著故,無有恐怖。無有恐怖故,唯獨般涅槃,自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更無後有。”阿難!如是,心解脫之比丘,不問:“如來死後有耶

  ”若彼執著是言者,彼則非正。不問:“如來死後無耶

  ”若彼執著是言者,彼則非正。不問:“如來死後亦無耶

  ”若彼執著是言者,彼則非正。不問:“如來死後亦非有亦非無耶

  ”若彼執著是言者,彼則非正。此乃依如何之因由耶

  阿難!比丘由此範圍證知增語道、言語道、施設道、智慧界、流轉輪回5而解脫。對證知如是解脫之比丘,不知不見[之徒],執著[是見]者則不正。

  叁叁

  阿難!彼識住有七,處有二。何者爲七[種識住]

  阿難!有種種身、種種想之有情,即人、一類天神與一類墮地獄者,此爲第一識住。

  阿難!有種種身,一類想之有情,即有依初禅而生之梵衆天,此爲第二識住。

  阿難!有一類身,種種想之有情,即光音天,此爲第叁識住。

  阿難!有一類身,一類想之有情,即偏淨天,此爲第四識住。

  阿難!有超一切色想,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是“空無邊”而生于空無邊處之有情6,此爲第五識住者。

  阿難!有超一切空無邊處,是“識無邊”而生于識無邊處之有情,此爲第六識住。

  阿難!有超一切識無邊處,是“無所有”而生于無所有處之有情,此爲第七識住。

  [二處者,第一]是無想有情處,第二是非想非非想處。

  叁四

  阿難!此中,有種種身、種種想之有情,即人、一類天神及一類墮地獄者,爲第一識住,如此者,阿難!實又知其集、知其滅、知其福、知其禍、知其[由輪回之]出離。且彼還得此[識住]而歡喜耶

  ”

  “世尊!實不然。”

  “阿難!此中,超一切識無邊處,是“無所有”而無所有處者,爲第七識住,如此者,阿難!實又知其集、知其滅、知其福、知其禍、知其[由輪回之]出離,且彼還得此[識住]而歡喜耶

  ”

  “世尊!實不然。”

  “阿難!此中,無想有情處是如是,如此者,阿難!實又知其集、知其滅、知其福、知其禍、知其[由輪回之]出離,且彼得依此[處]而歡喜耶

  ”

  “世尊!實不然。”

  “阿難!此中,非想非非想處是如是,如此者,阿難!實又知其集、知其滅、知其福、知其禍、知其[由輪回之]出離,且彼還得依此[處]而歡喜耶

  ”

  “世尊!實不然。”

  “是故,阿難!比丘如實知此等之七識住及此等二處之集、滅、福、禍、出離,由生(緣起)而解脫。阿難!此比丘名爲慧解脫。

  叁五

  阿難!此解脫有八,何爲八耶

  有色者觀色,此爲第一解脫。

  內無色、有想者觀外色,此爲第二解脫。唯“清淨”[觀]解脫,此爲第叁解脫。

  起一切色想,起一切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空是無邊”,連空無邊處而住。此爲第四解脫。

  超一切空無邊處,“識是無邊”,達識無邊處而住。此爲第五解脫。

  超一切識無邊處,“是無所有”,達無所有處而住。此爲第六解脫。

  超一切無所有處,達非想非非想處而住。此爲第七解脫。

  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達想受滅盡而住。此爲第八解脫。

  叁六

  阿難!是故,比丘順入于此等之八解脫,或逆入,或順入,樂時、樂所,只要于樂之間,出入此,如是,由有漏之滅--于現見之法自知,現證此--達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而住。阿難!此比丘名爲俱解脫(者)。阿難!此俱解脫之外,且無更殊勝之解脫。”

  世尊如是說已,長老阿難聞世尊之所說,歡喜踴躍。

  注:

  1 .“如絲縷纏結”tantakulaka-jata,于翻譯名義集有tantra-jala-jatah(如亂發),如神博士  之推定,應是相當此巴利語之梵語tantra-kulaka-jatah之誤。

  2 .“如腫物所蔽”gulagunthika-jata名義集,此相當于漢譯(北傳)之“如亂絲”。

  3 .“天之天相”devanam va devattaya,人本欲生經、大因經,作神神種,天天種,devatta  是“天之事”或“天之本性”的意義,兩者文法上之格有不同,今以“天之天相”譯之。

  4 .“名目之觸”adhivacana-samphassa對語于其次出“有對之觸”patigha-samphassa名色  之“名”指五蘊中受、想、行、識的心,以知心是唯名而無形體。色是極微所成之質礙謂有色蘊。而直譯爲名目之觸,即前者當名之觸,于本文括孤中,率直表現此義,以載大緣方便經之譯語:“心觸”。對此,“有對觸”,是對色之觸,此文以載同經譯語之“身觸”。然  adhivacana中阿含大因緣經,譯爲增語。

  5 .底本yavata vatta子雖重複,但于異本不重複,今信異本篇正確,故從之而譯,因爲此于底本第二二節不重複。

  6 .原,文satta是satta之誤。

  

  

《大緣經》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大般涅槃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