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消失,現于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前。諸比丘!爾時,大梵天偏袒上衣,合掌向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白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言:
“實然,世尊!實然,善逝。于王城槃頭婆提,住六百八十萬大比丘衆,世尊!世尊對彼等宣示:“諸比丘!爲大衆之利益,爲大衆之安樂、憐愍世人、天人之利、樂,諸比丘應普偏遊行。勿二人進行一道。諸比丘應宣示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具足之法。宣說圓滿清淨之梵行。有少塵垢之衆生,未聞法故墮落;彼等聞法者,則得了悟。而各六年後,爲誦波羅提木叉,汝等應詣王城槃頭婆提。”
諸比丘!大梵天如是言,言已,敬禮、右繞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消失于其處。
二四
諸比丘!爾時,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于日暮由宴座起,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于此,我于寂靜處宴座,生如是思惟:“如是六百八十萬大比丘衆,住王城槃頭婆提,我今應對諸比丘宣示。諸比丘!爲大衆之利益,爲大衆之安樂、憐愍世人、天人之利樂,諸比丘應普偏遊行,勿二人進行一道。諸比丘!汝等應宣示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具足之法,宣說圓滿清淨之梵行。有少塵垢之衆生,未聞法故墮落,彼等聞者,則得了悟。而各六年後,爲誦波羅提木叉,汝等應詣王城槃頭婆提。””
二五
諸比丘!爾時,有一大梵天,如我心之所念,猶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之間,由梵天界消失,現于我前。諸比丘!爾時,大梵天偏袒上衣,合掌向我曰:
“實然,世尊!實然,善逝!于王城槃頭婆提,住六百八十萬大比丘衆,世尊!世尊對彼等宣示:“諸比丘!爲大衆之利益,爲大衆之安樂、憐愍世人、天人之利、樂,諸比丘應普偏遊行。勿二人進行一道。諸比丘應宣說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具足之法。宣說圓滿清淨之梵行。有少塵垢之衆生,未聞法故墮落;彼等聞法者,則得了悟。而各六年後,爲誦波羅提木叉,汝等應詣王城槃頭婆提。”
諸比丘!大梵天知是言,言已,敬禮、右繞我,于其處消失。
二六
諸比丘!我宣示:爲大衆之利益,爲大衆之安樂、憐愍世人、天人之利、樂,汝等應普偏遊行,勿二人進行一道。諸比丘應宣說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具足之法。宣說圓滿清淨之梵行。有少塵垢之衆生,未聞法故墮落,彼等聞法者,則得了悟。而各六年後,爲誦波羅提木叉,汝等應詣王城槃頭婆提。”
諸比丘!彼等衆多之比丘,則于一日間,同各地出發遊行。
二七
諸比丘!爾時,于閻浮洲有八萬四千之住處。于過一年時,諸神舉聲:“友!一年過去,尚余五年,五年後,爲誦波羅提木叉,應詣王城槃頭婆提。”
[又]過二年,諸神舉聲:“友!二年過去矣,尚余四年,四年後,爲誦波羅提木叉,應詣王城槃頭婆提。”
過叁年,諸神舉聲:“友!叁年過去矣,尚余叁年,叁年後,爲誦波羅提木叉,應詣王城槃頭婆提。”
過四年,諸神舉聲:“友!四年過去矣,尚余二年,二年後,爲誦波羅提木叉,應詣王城槃頭婆提。”
過五年,諸神舉聲:“友!五年過去矣,尚余一年,一年後,爲誦波羅提木叉,應詣王城槃頭婆提。”
過六年,諸神舉聲:“友!六年過去矣,爲誦波羅提木叉,應詣王城槃頭婆提之時也。”
諸比丘!爾時,彼等彼比丘,爲誦波羅提木叉,由自己之神通力,或由諸神之神通力,于一日間,皆詣王城槃頭婆提。
二八
諸比丘!實于此時,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對比丘僧伽誦波羅提木叉:
“忍辱苦行爲第一
涅槃第一諸佛說
出家不惱害他人
沙門亦不害他者
不造一切之惡因
一切善業全具足
自己心意偏清淨
此乃諸佛之教誡
不爲爭議不加害
攝護波羅提木叉
于食事知分量者
離人寂靜臥坐處
修習高潔增上心
此乃諸佛之教誡”
二九
諸比丘!一時,我住郁伽羅須跋迦林之沙羅樹王下。于靜處宴坐時,我心生是念:“我長久以前未住者,彼善得色有情住處,唯淨居諸天,我往訪淨居天。”
諸比丘!于此,我實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間,由郁伽羅須跋迦林之沙羅樹王下消失,現于無煩天。諸比丘!彼諸天中之數千天衆詣我所,詣已,敬禮我而立一面。諸比丘!于一面立之彼諸天神告我言:
“友!自此,九十一劫前,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出現于世。友!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出生刹帝利種、刹帝利族姓。友!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是僑陳若姓。友!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壽量八萬歲。友!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于波波樹下成正覺。友!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二弟子名骞荼及提舍,爲第一雙賢者。友!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
者有叁次僧衆之集會:一次僧衆之集會,有六百八十萬比丘衆;一次僧衆之集會,有十萬比丘衆;一次僧衆之集會,有八萬比丘衆。友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此叁次僧衆之集會,皆是漏盡者。友!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一名謂無憂之常隨比丘,爲第一常隨侍者。友!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父名謂槃頭王,母名謂槃頭婆提王妃爲生母:槃頭王之王城,名謂槃頭婆提城。友!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爲如是踰城、如是出家、如是精進、如是成五覺、如是轉*輪也。友!我等于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處修梵行,離諸欲貪,而生此處。”
叁十
諸比丘!彼諸天衆中之數千天衆詣我所。詣已,敬禮我而立一面。諸比丘!立于一面之諸天神告我言:
“友!于此賢劫中,今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出現于世。友!世尊是出生
于刹帝利種、刹帝利族姓。友!世尊之姓是瞿昙。友!世尊之壽量短、少、輕微,彼久存爲百歲前後。友!世尊是于缽多羅樹下成正覺。友!世尊有舍利弗及目犍連兩弟子,爲第一雙賢者。友!世尊一次僧衆之集會有千二百五十比丘衆。友!世尊此一次僧衆之集會,皆是漏盡者。友!世尊有名謂阿難常隨弟子,爲第一常隨侍者。友!世尊之父名謂淨飯王,母名謂大清淨妙王妃爲生母。王城爲迦毗羅城。友!世尊爲如是踰城、如是出家、如是精進、如是成正覺、如是轉*輪也。友!我等于此世尊之處修梵行,離諸貪欲,而生此處。”
叁一
諸比丘!其後我與無煩天等具往無熱天。諸比丘!其後我與無煩天、無熱天具往善見天。諸比丘!其後,我與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具往大妙見天。諸比丘!其後,我與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大妙見天具住阿迦膩陀天。諸比丘!此等天衆中,數千之諸天衆詣訪我,詣已,敬禮我而立一面。諸比丘!立于一面之諸天告我言:
“友!由于,九十一劫前,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出現于世。友!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出生刹帝利族。友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姓是憍陳若。友!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壽量八萬歲。友!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于波波樹下成正覺。友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二弟子名謂骞荼及提舍,爲第一雙賢者。友!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叁次僧衆之集會:一次僧衆之集會,有六百八十萬比丘衆;一次僧衆之集會,有十萬比丘衆;一次僧衆之集會,有八萬比丘衆,友!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此叁次僧衆之集會,皆是漏盡者。友!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一名謂無憂之常隨比丘,爲第一常隨侍者。友!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父名謂槃頭王,母名謂槃頭婆提王妃爲生母;槃頭王之王城,名謂槃頭婆提城。友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爲如是踰城、如是出家、如是精進、如是成正覺、如是轉*輪也。友!我等于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處修梵行,離諸欲貪,而生此處。”
叁二
諸比丘!彼諸天衆中之數千天衆詣我所。詣已,敬禮我而立一面。諸比丘!立于一面彼諸天神告我言:
“友!于此賢劫中,今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出現于世。友!世尊是出生于刹帝利種、刹帝利族姓。友!世尊之姓是瞿昙。友!世尊之壽量短、少、輕微,彼久存爲百歲前後。友!世尊是于缽多羅樹下成正覺。友!世尊有舍利弗及目犍連兩弟子,爲第一雙賢者。友!世尊一次僧衆之集會,有千二百五十比丘衆。友!世尊此一次僧衆之集會,皆是漏盡者。友!世尊有名謂阿難之常隨比丘,爲第一常隨侍者。友!世尊之父名謂淨飯王,母名謂大清淨妙王妃爲生母。友!王城爲迦毗羅城。友!世尊爲如是踰城、如是出家、如是精進、如是成正覺、如是轉*輪也。友!我等于此世尊處修梵行,離諸欲貪,而生此處。”
叁叁
諸比丘!如是,如來善徹察法界,善徹察法界故,如來對已般涅槃、斷障害、斷道、盡輪回、度一切苦之過去諸佛,能憶念生、憶念名、憶念姓、憶念壽量、億念雙弟子、憶念僧衆之集會,曰:“彼諸世尊如是種姓,彼諸世尊如是名、如是姓、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住、如是解脫也。””
世尊如是說已,諸比丘心喜、喜悅世尊之所說。
注
1 .于原本如斯有十七,前節既有一七故,是原本之誤,今依原本。
2 .原本爲Milata是枯渴或枯萎之義。異本爲Vilata譯爲輿,今從之。
《大本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