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推行佛法的責任
本經的正宗,自第二分身集會品起,到第九品稱佛名號爲成佛正因,第十品校量布施爲助成佛道。地藏本願,大意昭明。此下地神護法、見聞利益、囑累人天的叁品,都屬于流通分的部門。
第一節 堅牢地神衛護行者
堅牢地神,有大神力,佛曾當他說:“汝大神力,諸神少及!何以故?閻浮土地,悉蒙汝護,乃至草木沙石,稻麻竹葦,谷米寶貝,從地而有,皆因汝力。”他在品中,先說地藏的願力,爲文殊、普賢、觀音、彌勒等所不及,因他們雖亦乘願度脫娑婆衆生,願力尚有盡時,而地藏大士所發誓願劫數,如千百億恒河沙,不可窮數。繼而又說:“現在未來的衆生,在所住之處,于南方清潔之地,用土木竹石,雕成龛室,以金銀銅鐵作地藏菩薩的形像,供養瞻禮,可得十種利益:一者土地豐壤,二者家宅永安,叁者先亡生天,四者現存益壽,五者所求遂願,六者無水火災,七者虛耗辟除,八者杜絕惡夢,九者出入神護,十者多遇聖因。”又對佛說:“未來世的衆生,若于所住之處,有此地藏經,及地藏菩薩像;而且這人又能轉讀本經,供養菩薩,我當日夜以本神力,衛護是人,乃至水火盜賊,大橫小橫,一切惡事,悉皆消滅。”這人爲什麼值得如此衛護呢?經說:“皆由瞻禮地藏形像及轉讀本願經故,自然畢竟出離苦海,證涅槃樂,以是之故,得大擁護。”是則但念地藏經,亦可以了生死,證佛道;可見佛法多門,門門皆可入道,門門皆可得度,能否如理作意,如法修行,真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了。
第二節 觀音大士負責流布
諸佛說法,必先叁業清淨,所謂“叁輪不思議化”:身輪現變放光;口輪說法無滯;意輪觀機明確。在見聞利益品中,佛先放光,然後自說:“今日于忉利天宮稱揚贊歎地藏菩薩于人天中利益等事,不思議事,超聖因事,證十地事,畢竟不退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事。”當時觀音大士在座,亦極擁護地藏菩薩說:“正使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說其功德,猶不能盡。”並希望世尊快點宣說,因爲在會的大衆,都已渴望得很厲害。佛即爲說:見此菩薩,聞此菩薩,所得的種種利益;並叫觀音大士負責推揚此法。
(甲) 天人轉衰爲福
未來世界,若有天人受盡天福,五衰相現,快要墮落;這時天人不論男女,只要能見地藏形,或聞地藏名,一瞻一禮,即可轉增天福,得大快樂,不再墮落惡道。──五衰有小有大。小五衰:一、身出惡聲,二、身光微昧,叁、浴水著身,四、著境不舍,五、身虛眼瞬。大五衰:一、衣服今穢,二、華冠光萎,叁、兩腋流汗,四、體生臭氣,五、不樂本座。小現不求救,大現必墮落。折伏羅漢經雲:“昔忉利天有一天人,壽垂盡,有七種相現:光滅、華萎、色變、衣塵、液汗、身瘦、及離本座。天人即自思惟觀察,知壽終下生鸠夷那竭國,在一個疥癞母豬腹中作豚。”故知天人欲轉衰爲福,如聞見地藏菩薩,那是很幸運的!
(乙) 臨終聞名離苦
平時作惡多端的人,死後自然要墮惡趣;即好人臨終,亦有諸多危險,前面已說過了。這裏又說:“若未來現在諸世界中六道衆生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一聲曆耳根者,是諸衆生,永不曆叁惡道苦。”平時不信佛的人,臨命終時,想遇善知識,聽到佛號是極難能的,何況自己能念呢?除非他有自己的宿根發現,才能做到。唯其難能難得,所以一念堅專,即召感應,速得菩薩來救濟。故不但未入惡趣的人,可以不入,即已入獄趣的業障鬼,亦可由此一念,獲得救濟。從前我國唐朝,有一位禅師,死後忽墮地獄,在受苦逼迫時,宿習善根發現,蓦地念佛一聲,刀山劍樹盡變寶林,镬湯爐炭都化白蓮。翻生之後,留詩一首,即轉生淨土。詩雲:“何緣死後複生回?業劫流浪劇可哀!一念臨終生淨土,火坑化作白蓮臺。”這詩裏面,頗有醒世的意味。
(丙) 先亡父母生趣
我們在生,誰無父母師長,兄弟姊妹;但有的人,剛剛出世叁五歲,父母等便亡過了,到長大成人時,每每思念父母,不知自己的父母眷屬是何等樣子?死後生何等地方?如果有這樣的人,想見自己先亡的父母眷屬,只需“一七日”中誠心對地藏菩薩瞻禮供養,便可于睡夢中,得知下落;其父母作惡已墮的,由此可得脫生天;作善已生天的,則轉增上聖因,漸趣菩提。若能于“叁七日”中,恒心禮念此菩薩名號萬遍,即得菩薩具告父母等所生之處,並親領去見你的父母;若能每日念菩薩名千聲,至于千日,則得菩薩摩頂授記,現世衣食豐裕,善神衛護。講者在十歲未出家時,母親生弟弟後不到半月,與弟弟一同死去。四五年前在澳門與師友同誦地藏經,志誠懇切,夜夢一四十零歲婦人領一孩提,來佛堂前帶著歡喜的神情,飲了佛前淨水數口,騰雲而去。醒來一回想,知是我的母親和弟弟,一點不錯。但我的父親前幾年也死了,年來事多心忙,禮念不專,終是無法見到他。這亦因自己的道念未曾堅固所致,不說也罷,說來卻是無限淒慚,別有傷心處!
(丁) 加速度人效率
學佛發心,旨在度人。有些人“欲發廣大慈心!救度一切衆生者,欲修無上菩提者,欲出離叁界者”;想這叁種願望快點實現,如能至心皈依菩薩,瞻禮供養,求其大力加被,則所願所欲,必可很迅速地達到。
(戊) 鈍根轉成智者
有些學佛的人,想讀經總是讀不熟;遇到好師父教視令熟,又是旋得旋忘,動經年月,老是不能讀誦。爲什麼緣故如此呢?經中說:“是善男子等,有宿業障,未得消除,故于大乘經典,無讀誦性。”要想讀熟,其辦法是對菩薩前,以香花飲食淨品供養,具以本心,恭敬陳白,且“以淨水一盞,經一日一夜,安菩薩前,然後合掌請服,回首向南,臨入口時,至心鄭重。”還有一個重要條件,是服了淨水之後,在叁七廿一日內,要“慎五辛酒肉,邪淫妄語,及諸殺害”,則“于睡夢中,具見地藏菩薩現無邊身,于是人處,授灌頂水。其人夢覺,即獲聰明,應是經典,一曆耳根,即當永記,更不忘失一句一偈。”爲何須要戒食酒肉,及蔥蒜等五辛才易得效呢?楞嚴經雲:“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十方天仙,嫌臭遠離;餓鬼舐吻,常與鬼住,福德日消,長無利益!”僧鏡錄雲:“竺昙猷禮天臺石梁,遇聖僧謂曰:“汝母懷妊時,行經蔥園,胎氣犯穢,不可住寺。””仙傳雲:“樂子苌舉家飲仙酒升天,獨從子墮地。天神言:“此人茹蒜,故不得往!””道藏雲:“誦黃庭經,忌食五辛。”道家世法,尚戒五辛;故佛法茹素,先重戒除五辛,是極有道理的經驗之談,青蓮法師在科注中,言之頗詳。
平時曾有好多人問過我:“爲什麼我讀經總是讀不熟,記不得?”但在我未答前,對方總是自己先說。不是推腦力不好,即推年紀大了。若讀到本經此一節文,則知在腦不好、年紀大之外,還有一個“宿障”的重要緣故;因宿業性愚,和宿冤障礙,都能使你無緣讀誦大乘經典的!故極希望懷有此種“讀經不熟”現象的人,不妨身體力行,照此方案來誠心一試!諸佛菩薩是“不诳語者”,則講者的推波助瀾,發揮微誠,亦不能說是沒有意義的。
(己) 凶衰化爲安樂
人生在世,有富有貧;富貴多驕,炙手可熱;貧賤寒酸,情景淒其。況人情多數是趨炎附勢的,所謂“貧窮鬧市無人問,富貴深山有遠親”;致使富的錦上添花,好之更好;幾人能懂得雪中送炭,所以貧的是更苦了。詩人尼采亦說:“世事猶如春夢,人情薄似秋雲,不須計較苦勞心,萬事原來由命。”這命不是定命,應該是業命或是業力才對。在本經中說到一個人由于自作業力,得報每多貧賤寒微,衣食不足,或多疾病,家境不安,真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以說者無二叁”。有些人或初時富貴,後來貧窮,真如徐文長詩謂:“業曠家人棄,門寒結客稀”,一種破落戶的情境,現出淒涼的顔色。有些人或爲時世凶衰,家庭變故,眷屬分散,流離失所,日間痛苦不足,夜裏還多惡夢驚怖,真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遇有這些情形的人,若能至心瞻禮菩薩形像,念滿聖號萬遍,諸惡凶衰,也可漸漸消散,轉入安樂的佳境。
(庚) 旅行度過險道
旅行是人生的一種行樂,不但現在一般時髦的哥兒小姐,多歡喜旅行遊樂,即古代曠放的詩人如李太白,亦多是講遊樂的:“夫天地者,人生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浮生若夢!爲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現在本經中講到的,不光是遊樂式的旅行,而是說有些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入山林中,過渡河海,乃及大水,或經險道”的旅行,遇到虎狼獅子一切的毒害,或狂風襲擊危舟,就要恐懼萬狀,發生生命的危險。但在旅行之前,如能至誠先念地藏菩薩名萬遍,然後整裝出門,則所過之地,皆有菩薩囑諸土地鬼神,善爲衛護,縱使碰到這種險境,也安然度過,不會發生意外的危險。
佛對觀音菩薩說了這些利益,又囑觀音:“汝以神力,流布是經,令娑婆世界衆生,百千萬劫,永受安樂!”觀音于地藏功德,素所欽敬,犧牲自己,化度他人,又是菩薩們的天職,那麼對這推揚地藏法門的責任,自然亦是義不容辭了。
第叁節 地藏菩薩親承衣缽
佛每說一部經將完,都要囑咐在會的聽衆,要他們把佛法推揚流通,故每經之尾,皆有流通經文的文字。本經最後的囑累品,也是這種意思。囑累二字,在法華文句中作叁種解釋:一、從聖旨得名,囑是佛所咐囑,累是煩爾宣傳;二、從菩薩敬順得名,囑是頂受所囑,累是甘而弗勞;叁、從授受合論,囑是如來金口所囑,累是菩薩丹心頂荷。故囑累即是等于付法傳授衣缽的意思。
(甲) 地藏菩薩挑起沈重的擔子
佛在這品頗賞識地藏菩薩,他說:“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可思議,汝之慈悲不可思議,汝之智慧不可思議,汝之辯才不可思議。”因佛認識他是這樣一位了不得的菩薩,所以敢將法付托他。梵網戒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話 第十五章 推行佛法的責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