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人生 善生經與人生佛教

  善生經與人生佛教

  

   這部善生經,在大藏經中有幾種譯本,向來很少人講解。所以這經名,大家聽來似很生疏,不如心經、金剛經、法華經等因講的人多,大家已把那些經名聽得滾瓜爛熟了。

   已故的近代中國佛教巨人太虛大師,首先把這經從中阿含經叁十叁卷大品中抽出來講。他講的意思,認爲佛經每部都有它的特點,都有它的機宜,應將大藏經中不常見聞的經典,都提出來講說流通。所以他過去在廬山講孛經,在漢口講十善業道經與本經,都是本著這個意思而講解的;同時這幾部經,前者注重修明國政,後者則著重人倫道德的善行,都與他提倡「人生佛教」運動極有關系的。

   現在我講這部經,是由幾位居士提出來要講的。他們極服膺太虛大師的學德思想,對於大師所提倡的人生佛教,認爲契理契機,最適合時代潮流。我們要普及教義,普度有情,須走大師宣揚佛教的新路線,才富時代精神與意義。

  一、倡導人生佛教的意音與效用

   佛陀爲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創教說法,無非爲了要度衆生,所以佛教是爲人生而施設的,「人生佛教」這一口號之提出,本來不成問題的,且有關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的話,也並非無人說過;不過,很明顯很專門來提出「人生佛教」這個現代名詞的,自然要算太虛大師創始了。從大師的言論中,揣測大師提倡人生佛教,是有他幾個意義的:

   1、佛教是人生的非人死的

   近世有許多學者及一般人,因爲未讀佛經,不懂佛理,都誤會佛教是與人生無關系的,以爲人死了才用得到佛教,所以誤認僧尼的專職,是替死人念經,超度死人的。其實佛教固有念經度亡之法,但亦有修善延生之法,可惜未爲一般人所知所解。佛教原有延生增福與度亡往生兩DA法門,延生法門寄托於藥師佛,度亡法門寄托於彌陀佛。大師昔年講藥師經,曾提倡藥師法門,消除災難,延齡增福,要人知道佛教亦極注重現實的福利,即爲補救偏重於彌陀法門之度亡往生。以中國佛教自宋明以來,淨土宗極爲旺盛普遍,人人皆知有阿彌陀佛,人人皆知念阿彌陀佛可以死後往生,其他注重現實的福利的法門,反而隱而不彰,於是人生的佛教就成爲人死度亡的佛教,僧尼就成爲送死人的專司,也養成普遍一般人死後才延請僧尼的習慣。同時有些要學佛的人,也說要到年老才來學,無形中失卻人生佛教的氣息。大師 爲補偏救弊,出來提倡人生佛教,多講解有關人生佛教的經書,這是大師爲弘法利生而流露的悲願。

   清朝玉琳國師,讀大藏經見有藥師經,載藥師如來發的十二大願,都與現實人生有利的,且「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求男女得男女,求官位得 官位」,都是深投衆生的欲望,所謂「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於是他把藥師經從大藏經中抽出來單印流通,並說出「人間亦有揚州鶴,但泛如來功德 船」的話,來鼓勵大家注重人生的佛教。

  

   2、佛教是倫理的非乖倫常的

  有許多人未聽佛經,對於佛教未有認識 ,只從外表看僧尼舍俗出家,辭親學道,就認爲佛教是有乖倫常的,或不合倫理的。其實佛教那是如此的呢?僧尼的舍俗出家,辭親修道,正爲了是要向父 母盡其大孝,報其大恩,所以在大報恩經中,佛陀自述很多累世孝親報恩的故事。父母恩重難報經,則說盡難報母親十月懷胎,叁年哺乳的深恩。四十二章 經有「堂上二親最神」。報恩經有「父母者叁界最勝福田」。其他如梵網經,大般若經、涅槃經、 耶律、地藏經、玉耶經及本經等皆強調不但要報父母恩 ,還要報兄妹親屬的恩,乃至一切衆生的恩。因一切衆生往劫以來輪回六道,皆曾互爲親屬,故梵網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世世,莫不從之受生」。這是從報現世父母狹義的恩,推至報一切衆生廣義的恩 。而釋迦佛陀與阿難,羅雲爭爲父王擔棺,以至東土禅祖如黃蘖度母升天,懶殘典衣養母,都是注重現世孝親的表示。如果佛經中沒有報恩父母的理論,佛教 徒那有這種難能的孝行表現!出家爲專修佛法,不過暫時離開父母,誰謂出家就不要了父母呢?佛教是不重倫理的呢?在本經看來,不但重孝順父母一倫, 對其他君臣、兄弟、夫婦、朋友各倫,亦一樣重視。就因誤解佛教乖違倫常的人太多,所以大師才覺得有提倡人生佛教的需要;而闡揚人生佛教的真義,也 糾正了一般佛教徒揚棄延生法門而偏重於度亡往生的心理觀念。

  

   3、人生佛教的中心論點

   人生佛教的中心思想,大師在「人生佛學之 大旨」中曾揭出叁點:

   A、人生佛教當以求人類生存發達爲中心,而施設適應 現代時機,有益於現實人生的佛教。這可見之於大師作的「佛教人乘正法論」 。

   B、佛法雖容個人解脫的小乘佛學,但爲適應現代人生之組織的群衆化,當 以大悲大智普爲群衆的大乘佛學爲中心,而施設契時適機的人生佛教。

   C、大 乘佛法有圓頓與圓漸的分野,圓頓教絕言思,重穎悟,只宜少數的上根利智, 圓漸教是重視經典文字的方法,循序而進。今爲適應重徵驗,重秩序的現代科 學化的學術思想,應以圓漸的大乘法爲中心而施設契合時機的佛學。

   這叁點說 明,都注重適應現實的時機,且以人類衆生爲中心對象,因佛陀說法雖爲普應群生,不分任何種族與階級,或地域觀念,而以易於接受佛法的環境與根性言,當以人間與人類爲特勝。以天堂太樂,易於沈迷,不欲求進;地獄太苦,身心煎逼,無緣受化;修羅多瞠,善法不入;餓鬼饑渴,未暇領受;畜生愚癡, 蒙昧不知;唯人類環境適中,苦樂參半,知苦趨樂,舍惡向善,聽聞佛法,最易接受。大師於此曾提出人類比其他各類衆生超勝地方有兩點:一是衆生升沈 以人爲樞紐,因在人類中不知佛法,不肯修善,就墮爲愚蠢的低等動物,或餓鬼畜生,在人類中由聞思淨法,努力修善,更求上進,就可成爲超越人類思想 和智慧的天人,叁乘聖者,以至究竟圓滿人格的佛陀。故知衆生上升下沈的樞紐,完全操於人類。二是人於一切衆生中最富創造力,所謂人爲萬物之靈,意 識上最多自由活動的能力,博聞強記,對於古人遺留下來的文化道德,生起揀擇與領受溶化而重新創造的作用,且勇於求進的心情,都爲其他各類衆生所不 能及。因此,佛陀出生在人間,成道說法亦多在人間,這種事實,已實現了佛陀重視人生的理論,也證明了佛教是爲人生所需要的。所以法海浩瀚,廣大深 微,雖豎窮叁世,而著重現實,雖橫偏十方而著重此土,雖縱論六道而著重人道,這也已成了倡導人生佛教的重要論點。

  

   4、人生佛教的目的與效果

   提倡人生佛教,是使佛教人生化,在人類 生活中生起實際的效果,才達到人生佛教的目的。太虛大師對於人生佛教的目 的,曾舉出四點:

   A、是人間改善:用佛教五乘共法中的人乘五戒,天乘十善的兩種善法,淨化人間,不論家庭倫常、社會經濟、教育、法律、政治乃至國際的正義公法,若各能本佛教奉行五戒十善之精神以從事各業工作,則可趨人生於至善大同,和諧合聚,減少人生許多缺憾與痛苦。 B、是後世增勝:因吾人之 生命,乃是無窮盡的長流,循業力以受報,生死死生,此界他趣,輪回無已。 能從現生之努力持戒修善,便可增勝來生的福果,人間天上,富樂自在。 C、是 生死解脫:以後世福果增勝,固爲好事,然人天有漏生死,仍落苦空無常的陷 阱,須於人生之戒善正法的基礎上,進修出世的叁乘共法,才能惑盡情空,了生 脫死,進入於無我的涅槃。

   D、是法界圓明:乃從叁乘中的大乘菩薩法,再求上進,不但斷煩惱障進入無我涅槃的福果,更由觀察衆生同體,發大悲願,普化一切, 斷所知障,修證法空智果的大菩提。智果圓明,普朗法界,一切塵埃淨盡,人生進化至於此境,只覺心境一如,光明自在,十方虛空,了無障隔,佛教人生 的最高目的,已是登峰造極了。

  

  二、善生經中的人生佛教

   善生經在浩瀚難窮的叁藏教典中,是一部通常的經典,其中所講的道理平易切實,適合於人生社會的實用,可以略舉數點如下:

   契機設教以示平等普及

  佛陀施教有兩個原則,就是所說的教法,一要契真理,二要契時機。這部善生經中所說明的善法,多屬人生日用的道理,而於適應時機方面,尤能恰到好處。因佛講此經,不是在什 天宮寶殿,也不 是在什 高樓大廈,而是在山林水邊的道路旁講的,正顯示佛法是平等普遍而大衆化的,不是專供貴族階級享用的,也不是給知識界的慧業文人作精神陶醉 的,而是給每個人拿來實用的。因爲當時本經中的主要人物善生長者子,受他父親臨終的遺囑,每日早起在山野水邊禮拜六方,這也是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 風俗。佛陀就利用此一時機,與善生談論禮拜六方的倫理哲學。

   在大智度論裏,揭示佛陀說法有四種方式,叫做「四悉檀」。佛常以此四法,普施衆生。一世間悉檀,是隨順世間一般衆生的習俗說法,使之得益。二 爲人悉檀,是隨各人的機宜程度而說法,使之得益。叁 對治悉檀,即對衆生何種煩惱病,爲說何種法藥,以愈其病。(如對貪病說施德,對瞠病說慈忍等) 。四 第一義悉檀,爲根機成熟的上智者,開示諸法勝義,使之悟入勝境。現在此經,是屬於四種說法的爲人悉檀,乃佛陀隨善生禮拜六方之機,爲說六方的 人生善法,使之起信,方便得入佛海。

   佛法可從兩方面來看,從高深一面看,甚爲深遠幽微,不但凡夫…

《佛教與人生 善生經與人生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