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了,外道難信,二乘未通,就是十地菩薩,亦難窮其底蘊,如法華經所謂「唯佛與佛 ,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若從淺顯一面看,佛所說法,平易切實,都與我們日用生活有關系的。如本經中所說五戒十善的人生善行,就是如此。佛法是佛陀果證的境界,從他的果後施化而建立起來的,不是凡夫的境界,所以有極高深的一面;但這高深的一面,是約我們沒有實證的人來講,在已有修證的人來看 ,那也是平淡無奇的。如有人從故鄉潮州來槟城與鄉親共談故鄉事,鄉親聽來並不覺到有何奇特;而站在旁邊的非潮州人聽來,莫明其妙,就覺得很難懂, 很深,很特別了。
辨別是非以安定生活准則
本經的正宗要旨,佛陀很扼要地對善生居士說:「若有人善別六方,離四方惡不善業垢,彼於現法可敬可重,身壞命終 必至善處。」這「善別六方」,是闡明人生社會應所需要的倫理;而「離四惡法」,正是辨別人生的孰是孰非而後去惡擇善,以做日常生活的准則。四方惡 ,即是四種惡業。在經中舉出好多個四種是惡的非的,好多個四種是善的是的。如四種穢是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言,是惡的非的;反之即爲善的是的。 四事罪是行欲、行恚、行怖、行癡,都是不正不對的;反之即成四事福,是善的是對的。經還說到,行於六種非道以求財物,也是不正的不對的:一是在種 種戲求中求財物,二是從非時中求財物,叁是從飲酒放逸中求財物,四是從親近惡知識中求財物,五是常喜在妓樂中求財物,六是在懶惰中求財物。財物本 爲人生所需要,但得之當有其道,若不循其道而貪求詐取,便變成不正常不合情理的不道德舉動了。
人生最重要的希求,是在名利二欲,尤其是財利之欲,如狂流奔蕩,更難防止。所以本經中特揭示正常的謀利之道,做爲人類日常生活的准則,自然有裨益於人生社會的。此外更闡述四種「似親非親」的人,詐取利益;四種「真 善可親」的人,予人真正的助益,都可資爲人生的借鏡。
禮拜六方以顯人倫正理
禮拜六方神明,應是古代印度婆羅門教的習俗;佛陀借禮拜六方的風俗爲善生說出佛教的倫理學,不過是隨機說法吧了。 善生照他父親臨終的遺囑,每天早起不忘到山林水邊禮拜六方,他的意義,只不過是「你禮敬六方衆生,六方衆生亦禮敬你」,等於中國儒書所說「敬 人者人
之」的道理,沒有其他特別意義,好像普通人拜偶像一樣,頭腦是簡單的;但經過佛陀說了禮拜六方的道理,這禮拜已不是簡單呆板的死拜,而 是已與人生生活發生親切關系的活動了。因佛陀說禮拜六方是各有意義的:禮東方如禮父母,應生孝順之心;禮南方如禮師長,應生敬重之心;禮西方如禮 夫婦,夫婦之間應相敬如賓,和睦相愛;禮北方如禮君臣,應知君明臣忠相資相濟的意義;禮下方如禮主仆,須明主慈仆從的道理;禮上方如禮神聖,對於 宗教家所供奉的一切聖賢,應有崇敬的虔誠與禮貌。這樣,人生生活在六方中,時時從禮拜六方而産生倫理關系,大家互相敬愛,這敬愛之心時時不失,大 家便時時在倫理道德中過生活,也不怕家庭不和,社會不甯,國家不睦了。
在中國儒家,說人生有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的五倫,即是從人和人的關系上産生出這五種最適宜最合理的行誼,以促進全體人類的親切關系。這與善生經中禮拜六方意義頗爲近似,而以宗教的方式規定禮拜以表達行誼,促進人生的親切關系,則比儒學所說更來得切實。所以經中禮拜六方之義, 太虛大師亦稱爲人生六倫,與儒家的五倫相比,過無不及。如五倫中的君臣,父子,夫婦叁倫,是六方中有的;朋友,兄弟二倫,可以撮入師長,主仆二方 之中。還有禮上方如禮一切宗教的古聖先賢,則爲五倫所不具;而五倫既屬人生的倫理道德,六方自然也是人生的倫理道德了。
叁、善生經的命題與意義
善生經的內容及其與人生佛教的關系,前已略有提示。現在再來解釋本經的經題,可使聽者顧名思議,對本經所講的人生善法,獲得一個概念。
1、善:這個善字,站在人的本位看,對於人生的上下升沈,極有關系,因爲積善得福上升,積不善遭殃下沈,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古人有聞善則喜,見善則拜。人生「爲善最樂」或「心是良田耕不盡,善爲至寶用無窮」,都強調爲善對於人生是極有價值,極有意義的。人生最好的境界,用現代名詞來形容,叫做真善美:真是屬於科學性的,事物本身原來如此的,分析實驗如實而知,叫做真;美是藝術性的,欣賞事物的現象,從見聞覺知中感到愉快怡神的,叫做美;善是屬於宗教性的,透過人類正當的思想,表現於道德的行爲,叫做善,故在儒學,由「明明德,在新民」,才「止於至善」。而佛教是真善美叁者溶鑄而成的,以破妄顯正爲真,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爲善,以淨化身心國上爲美。佛教的唯識學,把人類的心理作用,分成善性、惡性、無記性。無記性,即是一種難於辨別是惡是善,或非惡非善的心境。而其所說善惡的心理有八識心王,其作用共有五十一種臣屬心王的叫做「心所有法」。其中但說善的心理作用有十一種,就是信、慚、愧、無貪、無瞠、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有這些善心所起的善思與善行,必是於自於他俱有利的,於此世他世亦必有益的,才能稱之爲善;若只於自有利而於他不利的,或於此世有益而於他世無益的,都不能叫做善。這是佛學上所說善字的定義。
2、生:這個生字,在人生意義上說,對於人生亦非常的重要,所謂「天地之大德日生,生者皆不欲其死」。生的反面便是死,若說人死,什都完了,還說個什!但死有輕於鴻毛,亦有重於泰山,其所以重於泰山,就因他在生爲善積德,立功立言,生得有意義有價值,死後遺愛於人,才覺得死的可貴。否則,生無價值,死亦寂寞無聞,與荒煙蔓草同腐,什「人生叁不朽」都談不到了。太虛大師解釋生字,曾分作四層:A、生起義,這生與滅相對,萬物從無而有爲生,從有而無爲滅,生是因緣和合而生,滅是因緣分散而滅,宇宙人生一切森羅萬有的現象,莫非是主因助緣重重無盡的交織。這樣解生,可知人生是互助而成,應要和愛和樂,才有意義,有價值,且合於萬物相關的情理。B、生存義,指身體或事物相續未壞的生存,在事物生住異滅四相中的住相。每個人都爲了生存得好,生存得有意義有價值,才努力奮發有爲。人生一切建設的事業,都爲生存而求進步的;否則便要退化,退墮,失卻人生的意義與價值。C、生命義,是壽、暖、識合一,相續活動的生命,沒有壽,沒有暖氣,沒有分別作用的知識,生命便要壞滅。D、一生一世義,即指今生一世的生命個體,是生死輪回中的一期業報。在這四種生的意義中,要生起得好,生存得好,好的生命,好的一生,就須注意到修善,不然是不會有好的人生,所以在善生二字中,已含有怎樣修善,創造好的人生的意義。
3、善生:善生本是人的名字,是一個婆羅門的長者子,因佛陀爲他說了這一部經,了悟勝義,改轉信仰,皈依佛教,就成了本經中的主要人物。若以佛法解釋他的名字,太虛大師曾列出二義:A.就善不善義以明法界因果:佛教把衆生分成十法界,即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的六凡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陀的四聖法界。十法界衆生依正果報,各由其因,由修善因感善果,修惡因感惡果而有善和不善的分別:如於身不殺、不盜、不淫,口不妄言、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意不貪、不瞠、不癡的十善業中,作上品十善因感受天果,中品十善因感受人果,下品十善因感受修羅果。反十善業而成十惡業,亦有叁品果報,即上品十惡業因感受地獄果,中品十惡業因感受餓鬼果,下品十惡業因感受畜生果。此爲六凡的因果,若推至出世四聖的因果,則修四谛善因感聲聞果,十二因緣善因感緣覺果,六度善因感菩薩果,菩薩行修到究竟圓滿,即證佛果。B.就生不生義以明法界事理:十法界因果,皆由因緣所生的事相,由此事相而顯本來不生的理性。中論雲:「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從這推論,便知諸法緣生,其性本空,雖然有生,生即無生,何可固執有生?若執諸法有生,已生何須更生?若執諸法未生,未生從何言生?故生與不生,皆不可執,若有所執,即落迷情。如今各宗教哲學,妄想分別,執著有生,或謂梵天生,或謂一神生,皆不合情理,蓋萬物皆一神生,此一神又從何生?若他不須他生,即萬物又何須他生?若他更有他生,他更有他,生了又生,即成無窮之過。所以諸法如幻,假緣安立,事相有生,理實無生,誠如心經所謂「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才顯得諸法的真正理性是什。我們研究佛學,若能辨別善與不善的事理,從正當的思想,起真善的行業,於自己他人有益,於此世他世有利,便是真正善生之道了。
4、善生經
1)約人說,善生是人名。此經乃佛爲善生長者子說的。長者子既以善生立名,顧名思義,如是由宿世善根而生在人道,故名善生。又此人今世聞法修善,時不虛度,由善生善,便使來生的善法生起,故名善生。
(2)約法說,依法而生,謂之善生,不合法生,即不善生。如人道衆生依修五戒十善而生活,生得合理,不違正法,能行正事,名之善生。乃至二乘依四谛十二因緣而生,菩薩依六度行,生如來家,擔荷法業,如理施化,都可稱爲善生。故本經之善生居士,聽佛開導,奉行佛法,亦稱善生。經的本意,指織布中的經線。直者爲經,橫者爲緯。有了經緯,即有了准則,乃喻古聖先賢之書,可爲千古共遵,四海可行,故稱爲經。又經之梵音爲修多羅,或素纜,其義爲線,線能穿珠連串,亦猶佛陀之聖言如珠,由文字經典而貫穿成串,不令散失。又經爲叁藏之首,義攝戒定慧叁學,爲學佛必循之路徑,所以名之爲經。現在此經乃佛爲善生居士說人世的善生之道,故名「佛說善生經」。
《佛教與人生 善生經與人生佛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