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与人生 善生经与人生佛教▪P2

  ..续本文上一页不了,外道难信,二乘未通,就是十地菩萨,亦难穷其底蕴,如法华经所谓「唯佛与佛 ,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若从浅显一面看,佛所说法,平易切实,都与我们日用生活有关系的。如本经中所说五戒十善的人生善行,就是如此。佛法是佛陀果证的境界,从他的果後施化而建立起来的,不是凡夫的境界,所以有极高深的一面;但这高深的一面,是约我们没有实证的人来讲,在已有修证的人来看 ,那也是平淡无奇的。如有人从故乡潮州来槟城与乡亲共谈故乡事,乡亲听来并不觉到有何奇特;而站在旁边的非潮州人听来,莫明其妙,就觉得很难懂, 很深,很特别了。

   辨别是非以安定生活准则

  本经的正宗要旨,佛陀很扼要地对善生居士说:「若有人善别六方,离四方恶不善业垢,彼於现法可敬可重,身坏命终 必至善处。」这「善别六方」,是阐明人生社会应所需要的伦理;而「离四恶法」,正是辨别人生的孰是孰非而後去恶择善,以做日常生活的准则。四方恶 ,即是四种恶业。在经中举出好多个四种是恶的非的,好多个四种是善的是的。如四种秽是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是恶的非的;反之即为善的是的。 四事罪是行欲、行恚、行怖、行痴,都是不正不对的;反之即成四事福,是善的是对的。经还说到,行於六种非道以求财物,也是不正的不对的:一是在种 种戏求中求财物,二是从非时中求财物,三是从饮酒放逸中求财物,四是从亲近恶知识中求财物,五是常喜在妓乐中求财物,六是在懒惰中求财物。财物本 为人生所需要,但得之当有其道,若不循其道而贪求诈取,便变成不正常不合情理的不道德举动了。

   人生最重要的希求,是在名利二欲,尤其是财利之欲,如狂流奔荡,更难防止。所以本经中特揭示正常的谋利之道,做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准则,自然有裨益於人生社会的。此外更阐述四种「似亲非亲」的人,诈取利益;四种「真 善可亲」的人,予人真正的助益,都可资为人生的借镜。

   礼拜六方以显人伦正理

  礼拜六方神明,应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习俗;佛陀借礼拜六方的风俗为善生说出佛教的伦理学,不过是随机说法吧了。 善生照他父亲临终的遗嘱,每天早起不忘到山林水边礼拜六方,他的意义,只不过是「你礼敬六方众生,六方众生亦礼敬你」,等於中国儒书所说「敬 人者人

  之」的道理,没有其他特别意义,好像普通人拜偶像一样,头脑是简单的;但经过佛陀说了礼拜六方的道理,这礼拜已不是简单呆板的死拜,而 是已与人生生活发生亲切关系的活动了。因佛陀说礼拜六方是各有意义的:礼东方如礼父母,应生孝顺之心;礼南方如礼师长,应生敬重之心;礼西方如礼 夫妇,夫妇之间应相敬如宾,和睦相爱;礼北方如礼君臣,应知君明臣忠相资相济的意义;礼下方如礼主仆,须明主慈仆从的道理;礼上方如礼神圣,对於 宗教家所供奉的一切圣贤,应有崇敬的虔诚与礼貌。这样,人生生活在六方中,时时从礼拜六方而产生伦理关系,大家互相敬爱,这敬爱之心时时不失,大 家便时时在伦理道德中过生活,也不怕家庭不和,社会不宁,国家不睦了。

   在中国儒家,说人生有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的五伦,即是从人和人的关系上产生出这五种最适宜最合理的行谊,以促进全体人类的亲切关系。这与善生经中礼拜六方意义颇为近似,而以宗教的方式规定礼拜以表达行谊,促进人生的亲切关系,则比儒学所说更来得切实。所以经中礼拜六方之义, 太虚大师亦称为人生六伦,与儒家的五伦相比,过无不及。如五伦中的君臣,父子,夫妇三伦,是六方中有的;朋友,兄弟二伦,可以撮入师长,主仆二方 之中。还有礼上方如礼一切宗教的古圣先贤,则为五伦所不具;而五伦既属人生的伦理道德,六方自然也是人生的伦理道德了。

  三、善生经的命题与意义

  善生经的内容及其与人生佛教的关系,前已略有提示。现在再来解释本经的经题,可使听者顾名思议,对本经所讲的人生善法,获得一个概念。

  1、善:这个善字,站在人的本位看,对於人生的上下升沉,极有关系,因为积善得福上升,积不善遭殃下沉,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古人有闻善则喜,见善则拜。人生「为善最乐」或「心是良田耕不尽,善为至宝用无穷」,都强调为善对於人生是极有价值,极有意义的。人生最好的境界,用现代名词来形容,叫做真善美:真是属於科学性的,事物本身原来如此的,分析实验如实而知,叫做真;美是艺术性的,欣赏事物的现象,从见闻觉知中感到愉快怡神的,叫做美;善是属於宗教性的,透过人类正当的思想,表现於道德的行为,叫做善,故在儒学,由「明明德,在新民」,才「止於至善」。而佛教是真善美三者溶铸而成的,以破妄显正为真,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善,以净化身心国上为美。佛教的唯识学,把人类的心理作用,分成善性、恶性、无记性。无记性,即是一种难於辨别是恶是善,或非恶非善的心境。而其所说善恶的心理有八识心王,其作用共有五十一种臣属心王的叫做「心所有法」。其中但说善的心理作用有十一种,就是信、惭、愧、无贪、无瞠、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有这些善心所起的善思与善行,必是於自於他俱有利的,於此世他世亦必有益的,才能称之为善;若只於自有利而於他不利的,或於此世有益而於他世无益的,都不能叫做善。这是佛学上所说善字的定义。

   2、生:这个生字,在人生意义上说,对於人生亦非常的重要,所谓「天地之大德日生,生者皆不欲其死」。生的反面便是死,若说人死,什都完了,还说个什!但死有轻於鸿毛,亦有重於泰山,其所以重於泰山,就因他在生为善积德,立功立言,生得有意义有价值,死後遗爱於人,才觉得死的可贵。否则,生无价值,死亦寂寞无闻,与荒烟蔓草同腐,什「人生三不朽」都谈不到了。太虚大师解释生字,曾分作四层:A、生起义,这生与灭相对,万物从无而有为生,从有而无为灭,生是因缘和合而生,灭是因缘分散而灭,宇宙人生一切森罗万有的现象,莫非是主因助缘重重无尽的交织。这样解生,可知人生是互助而成,应要和爱和乐,才有意义,有价值,且合於万物相关的情理。B、生存义,指身体或事物相续未坏的生存,在事物生住异灭四相中的住相。每个人都为了生存得好,生存得有意义有价值,才努力奋发有为。人生一切建设的事业,都为生存而求进步的;否则便要退化,退堕,失却人生的意义与价值。C、生命义,是寿、暖、识合一,相续活动的生命,没有寿,没有暖气,没有分别作用的知识,生命便要坏灭。D、一生一世义,即指今生一世的生命个体,是生死轮回中的一期业报。在这四种生的意义中,要生起得好,生存得好,好的生命,好的一生,就须注意到修善,不然是不会有好的人生,所以在善生二字中,已含有怎样修善,创造好的人生的意义。

   3、善生:善生本是人的名字,是一个婆罗门的长者子,因佛陀为他说了这一部经,了悟胜义,改转信仰,皈依佛教,就成了本经中的主要人物。若以佛法解释他的名字,太虚大师曾列出二义:A.就善不善义以明法界因果:佛教把众生分成十法界,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的六凡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的四圣法界。十法界众生依正果报,各由其因,由修善因感善果,修恶因感恶果而有善和不善的分别:如於身不杀、不盗、不淫,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不贪、不瞠、不痴的十善业中,作上品十善因感受天果,中品十善因感受人果,下品十善因感受修罗果。反十善业而成十恶业,亦有三品果报,即上品十恶业因感受地狱果,中品十恶业因感受饿鬼果,下品十恶业因感受畜生果。此为六凡的因果,若推至出世四圣的因果,则修四谛善因感声闻果,十二因缘善因感缘觉果,六度善因感菩萨果,菩萨行修到究竟圆满,即证佛果。B.就生不生义以明法界事理:十法界因果,皆由因缘所生的事相,由此事相而显本来不生的理性。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从这推论,便知诸法缘生,其性本空,虽然有生,生即无生,何可固执有生?若执诸法有生,已生何须更生?若执诸法未生,未生从何言生?故生与不生,皆不可执,若有所执,即落迷情。如今各宗教哲学,妄想分别,执著有生,或谓梵天生,或谓一神生,皆不合情理,盖万物皆一神生,此一神又从何生?若他不须他生,即万物又何须他生?若他更有他生,他更有他,生了又生,即成无穷之过。所以诸法如幻,假缘安立,事相有生,理实无生,诚如心经所谓「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才显得诸法的真正理性是什。我们研究佛学,若能辨别善与不善的事理,从正当的思想,起真善的行业,於自己他人有益,於此世他世有利,便是真正善生之道了。

   4、善生经

   1)约人说,善生是人名。此经乃佛为善生长者子说的。长者子既以善生立名,顾名思义,如是由宿世善根而生在人道,故名善生。又此人今世闻法修善,时不虚度,由善生善,便使来生的善法生起,故名善生。

   (2)约法说,依法而生,谓之善生,不合法生,即不善生。如人道众生依修五戒十善而生活,生得合理,不违正法,能行正事,名之善生。乃至二乘依四谛十二因缘而生,菩萨依六度行,生如来家,担荷法业,如理施化,都可称为善生。故本经之善生居士,听佛开导,奉行佛法,亦称善生。经的本意,指织布中的经线。直者为经,横者为纬。有了经纬,即有了准则,乃喻古圣先贤之书,可为千古共遵,四海可行,故称为经。又经之梵音为修多罗,或素缆,其义为线,线能穿珠连串,亦犹佛陀之圣言如珠,由文字经典而贯穿成串,不令散失。又经为三藏之首,义摄戒定慧三学,为学佛必循之路径,所以名之为经。现在此经乃佛为善生居士说人世的善生之道,故名「佛说善生经」。

  

《佛教与人生 善生经与人生佛教》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