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 第叁章 《大乘止觀法門》的基本思想 第一節 本書的如來藏思想

  第一節 本書的如來藏思想

  

  梵語意爲「如來之藏」,即是被隱覆於一切衆生的貪嗔煩惱中的自性清淨的如來法身。

  (一)本書有關如來藏思想的依據在大乘經論之中,有關如來藏思想的述者頗多,現舉其中重要的,有如下的數種:

  1.《如來藏經》雲:「我以佛眼觀一切衆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坐,俨然不動。」(注一)

  2.《涅槃經》卷八雲:「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已來,常爲無量煩惱所覆,是故衆生不能得見。」(注二)

  3.《勝鬘經.法身章》雲:「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注叁)

  4.在《如來藏經》中,又舉九喻以說明如來之義,謂如來法身,雖覆於煩惱,而其自性清淨,絲毫不爲煩惱所染。又如《法華經》卷二〈信解品〉的長者窮子喻,以及卷四之〈五百弟子受記品〉,所揭的衣內明珠喻等,均系譬顯如來藏思想 (注四)。

  5.又在《勝鬘經》的〈空義隱覆真實章〉中所說的如來藏,有空與不空二種差別:「世尊,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世尊,如來藏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本所不見,本所不得。(中略)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 (注五)這是說,如來藏與煩惱之間的關系,若將之區別而言,則爲如來藏中,空去一切煩惱,名爲空如來藏;如來藏又具足過於恒河沙數的不可思議佛法,與之不離、不脫、不異,名爲不空如來藏。

  6.另在《起信論》之中,將真如分爲如實空及如實不空之二義。真如不與一切的染法相應,離一切差別之相,是謂如實空;真如常恒不變,淨法滿足,是謂如實不空(注六),此與《勝鬘經》所說的如來藏之空及不空,大略一致。

  7.《勝鬘經.法身章》又說了在纏與出纏的兩種如來藏:「若於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於出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注七)

  8.《起信論》對於覺之體相,以四大鏡作喻中的「如實空鏡」(即是空如來藏)及「因熏習鏡」(即是不空如來藏),便是說的在纏之如來藏;「法出離鏡」及「緣熏習鏡」,乃是說的出纏之如來藏(注八)。此與《勝 經》的觀點,也是一致的。

  從以上所舉八例,已使我們略知如來藏的梗概,至於本書所述的如來藏之名目,則謂:「此心即是自性淨清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複名法身,又稱如來藏,亦號法界,複名法性。」(注九)

  也就是說,在《大乘止觀》的立場,如來藏的異名,可有無量無邊。例如,在真常唯心系的大乘經論之中,尚有圓覺、空性、實相、實際、菩薩心、大涅槃、常住真心等,均可列於如來藏的異名同義之內。此亦即是被本書名爲「大乘」的「一心」。

  再來探究如來藏之教義,乃系基於的胎藏說,將之與《舍利弗阿 昙論》卷二七〈緒分假心品〉等所說的心性本淨說,組織之後完成的。我們從西晉時代的竺法護,便提出了《如來藏經》的初譯來看,可知此一教義之在印度,成立得相當地早。此後譯成漢文的《法華經》、《涅槃經》、《勝鬘經》、《楞伽經》等諸大乘經,以及《佛性論》、《究竟一乘寶性論》、《起信論》等諸大乘論 書,也是敷衍此一教義;對於中觀和瑜伽的兩大學派而言,並在印度自成一個學派系統,而且是一個有力的大乘佛教系統。至於《大乘止觀》的理論基礎,便在這些經驗之中,引用了不少(注一零)。

  如上面所述,如來藏,亦名真如,在《攝大乘論》,稱爲法界真如,此一法界真如,具有遍行等十種相,是爲由初地至十地的所證之法。在《起信論》,以真如爲衆生心的實體,謂:「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爲真如。」(注一一)這個真如,乃是離言的法體,既離言說之相,亦離心緣之相,唯是根本無分別智所證境界,而且此所謂真如這個名詞之成爲語言,也是爲了遮遣世間虛妄名言而假立的東西,究其實際,乃是無言可立的。既立言說,《起信論》便依於言說而將真如分別成爲如實空及如實不空二義:真如理體,離絕妄念,畢竟空寂,故名如實空;自體俨然,具足無漏性功德法,故名如實不空(注一二)。這便是所謂的依言真如了。

  根據真谛譯的《攝大乘論釋》卷一四則雲:「此無垢清淨真如是常住法,諸 佛以此爲身故,諸佛身常住,由此身常住;依此身有衆德故,衆德亦常住。此常住,以真實性爲相。」(注一叁)《起信論》對此則謂:「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注一四)

  由這些論據看來,如來藏的確就是自性清淨的法身、法爾、法性、法界、真如等的異名同義。在本書中的「依止一心以修止觀」(注一五)者,這個「一心」(eka -citta),即是絕待無二的心性,也是萬有的根本原理,稱爲真如,稱爲如來藏。此在本書之中,有如下的一段說明:「雲何名爲真如?答曰:一切諸法,依此心有,以心爲體。」又說:「以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故名之爲真。叁世諸佛及以衆生,同以此一淨心爲體;凡聖諸法,自有差別異相,而此真心,無異無相,故名之爲如。」更說:「又真如者,以一切法真實如是,唯是一心,故名此一心以爲真如。」(注一六)

  本書又引《起信論》作爲論證:「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注一七)

  這一段《起信論》句,我們已在前面的注一一中見過,以此可知本書與《起信論》的如來藏思想,關系何等密切。本書又說:「此心體雖爲無量染法所覆, 即複具足過河沙數無漏性功德法。」(注一八)此一觀點,又與前面注一及注四的《如來藏經》所示者一致(注一九)。

  (二)本書有關如來藏的問題根據上述,本書的基本立場,乃是立足於如來藏緣起的基礎之上。近世以來,特別在日本的佛教學界,對於如來藏思想的研究成果,已可謂相當豐富,與如來藏有關的大乘經論相當多,若以類型來加以考察,可有十五種或十七種之多 (注二零)。現在暫且列舉與本書最有關系的六種經論之內容所示者,列表如次頁 (注二一)。

  作爲本書的最重要的基礎論典,當然是表中的《起信論》,有關《起信論》的撰者問題(注二二),在日本、在中國的近世佛教學術界,議論頗多,迄今尚未得一定論。不過,可以確定,《起信論》乃受了《入楞伽經》的很多影響(注二叁),它也像《楞伽經》那樣,顯示著將如來藏與阿梨耶識思想,結合爲一的傾向 (注二四)。這一點,且留到下一節中,再加說明。本書對於如來藏的思想,是站在怎樣的角度上來處理的呢?這便是以下所要討論的問題。

  1.如來藏的叁義本書卷一,有這樣的一段問答(注二五):

  「問曰:雲何複名此心爲如來藏?」

  「答曰:有叁義,一者能藏名藏,二者所藏名藏,叁者能生名藏。所言能藏者,複有二種,一者如來果德法身,二者衆生性德淨心,並能包含染淨二性及染淨二事,無所妨礙,故言能藏名藏;藏體平等,名之爲如,平等緣起,目之爲來,此即是能藏名如來藏也。第二所藏名藏者,即此真心而爲無明藏所覆藏,故名爲所藏也;藏體無異無相,名之爲如,體備染淨二用,目之爲來,故言所藏名藏也。第叁能生名藏者,如女胎藏能生於子,此心亦爾,體具染淨二性之用,故依染淨二種熏力,能生世間出世間法也。是故經雲(注二六):『如來藏者,是善不善因。』又複經言(注二七):『心性是一,雲何能生種種果報。』又複經言(注二八):『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而生也。』故染淨平等,名之爲如,能生染淨,目之爲來,故言能生名如來藏也。」

  像這樣的能藏、所藏、能生之如來藏叁義之說,與一般所稱例如《佛性論》所言的能攝、所攝、隱覆之如來藏叁義之說,似乎有些區別了。因爲在《佛性論》卷二〈如來藏品〉之中,以如如智,稱如如境,不違二空,一切衆生,悉皆被攝 藏於如來智內,是爲所攝藏義;如來常住不變,衆生爲煩惱隱覆而不能見,是爲隱覆藏義;果地之無量功德,皆爲本有之性德,悉爲衆生之所攝藏,是爲能攝藏義 (注二九)。

  進一步而言,再將本書的如來藏叁義,與《佛性論》的如來藏叁義,作一較爲詳細的比較如下:

  (1)本書的所藏,與《佛性論》的隱覆藏,兩者的名目雖異,實則都是站在如來藏的立場,以說明爲無明所覆藏爲宗旨,彼此約略一致。

  (2)本書的能藏,與《佛性論》的所攝藏之內容,大略也是相同,本書說其能包「染淨二性及染淨二事」,《佛性論》則將「衆生攝於如來智中」。《佛性論》是約衆生而立名,本書則約如來藏而立名。

  (3)本書立能生以闡明如來藏緣起,對此,《佛性論》則以說明衆生攝藏有果地無量功德的性德,而立能攝藏。因此,其中也攝有能藏之義了。

  爲了明了起見,不妨將本書和《佛性論》所持如來藏叁義的同異之點,列表對照如下:

  在此叁義之中,《大乘止觀》的能生藏和《佛性論》的叁義之任何一個,都不能相當。可是,在本書之中的能生藏,它的作者對它用力最多,如前面所引,特別舉了叁種經語,用作論據的證明。

  因此,本書的如來藏叁義,毋甯是作者慧思禅師,在其參考經義論證之後,另行整理出來的一個新觀念,名之謂能生藏。因爲無法從其他經論中,找到本書所用叁種藏的名目,內容雖略與《佛性論》相近,但是像能生藏這個名目的出現,便…

《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 第叁章 《大乘止觀法門》的基本思想 第一節 本書的如來藏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