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本书的如来藏思想
梵语意为「如来之藏」,即是被隐覆於一切众生的贪嗔烦恼中的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
(一)本书有关如来藏思想的依据在大乘经论之中,有关如来藏思想的述者颇多,现举其中重要的,有如下的数种:
1.《如来藏经》云:「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加趺坐,俨然不动。」(注一)
2.《涅槃经》卷八云:「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注二)
3.《胜鬘经.法身章》云:「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注三)
4.在《如来藏经》中,又举九喻以说明如来之义,谓如来法身,虽覆於烦恼,而其自性清净,丝毫不为烦恼所染。又如《法华经》卷二〈信解品〉的长者穷子喻,以及卷四之〈五百弟子受记品〉,所揭的衣内明珠喻等,均系譬显如来藏思想 (注四)。
5.又在《胜鬘经》的〈空义隐覆真实章〉中所说的如来藏,有空与不空二种差别:「世尊,如来藏智是如来空智。世尊,如来藏者,一切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本所不见,本所不得。(中略)世尊,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世尊,不空如来藏,过於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 (注五)这是说,如来藏与烦恼之间的关系,若将之区别而言,则为如来藏中,空去一切烦恼,名为空如来藏;如来藏又具足过於恒河沙数的不可思议佛法,与之不离、不脱、不异,名为不空如来藏。
6.另在《起信论》之中,将真如分为如实空及如实不空之二义。真如不与一切的染法相应,离一切差别之相,是谓如实空;真如常恒不变,净法满足,是谓如实不空(注六),此与《胜鬘经》所说的如来藏之空及不空,大略一致。
7.《胜鬘经.法身章》又说了在缠与出缠的两种如来藏:「若於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於出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注七)
8.《起信论》对於觉之体相,以四大镜作喻中的「如实空镜」(即是空如来藏)及「因熏习镜」(即是不空如来藏),便是说的在缠之如来藏;「法出离镜」及「缘熏习镜」,乃是说的出缠之如来藏(注八)。此与《胜 经》的观点,也是一致的。
从以上所举八例,已使我们略知如来藏的梗概,至於本书所述的如来藏之名目,则谓:「此心即是自性净清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复名法身,又称如来藏,亦号法界,复名法性。」(注九)
也就是说,在《大乘止观》的立场,如来藏的异名,可有无量无边。例如,在真常唯心系的大乘经论之中,尚有圆觉、空性、实相、实际、菩萨心、大涅槃、常住真心等,均可列於如来藏的异名同义之内。此亦即是被本书名为「大乘」的「一心」。
再来探究如来藏之教义,乃系基於的胎藏说,将之与《舍利弗阿 昙论》卷二七〈绪分假心品〉等所说的心性本净说,组织之后完成的。我们从西晋时代的竺法护,便提出了《如来藏经》的初译来看,可知此一教义之在印度,成立得相当地早。此后译成汉文的《法华经》、《涅槃经》、《胜鬘经》、《楞伽经》等诸大乘经,以及《佛性论》、《究竟一乘宝性论》、《起信论》等诸大乘论 书,也是敷衍此一教义;对於中观和瑜伽的两大学派而言,并在印度自成一个学派系统,而且是一个有力的大乘佛教系统。至於《大乘止观》的理论基础,便在这些经验之中,引用了不少(注一零)。
如上面所述,如来藏,亦名真如,在《摄大乘论》,称为法界真如,此一法界真如,具有遍行等十种相,是为由初地至十地的所证之法。在《起信论》,以真如为众生心的实体,谓:「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注一一)这个真如,乃是离言的法体,既离言说之相,亦离心缘之相,唯是根本无分别智所证境界,而且此所谓真如这个名词之成为语言,也是为了遮遣世间虚妄名言而假立的东西,究其实际,乃是无言可立的。既立言说,《起信论》便依於言说而将真如分别成为如实空及如实不空二义:真如理体,离绝妄念,毕竟空寂,故名如实空;自体俨然,具足无漏性功德法,故名如实不空(注一二)。这便是所谓的依言真如了。
根据真谛译的《摄大乘论释》卷一四则云:「此无垢清净真如是常住法,诸 佛以此为身故,诸佛身常住,由此身常住;依此身有众德故,众德亦常住。此常住,以真实性为相。」(注一三)《起信论》对此则谓:「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注一四)
由这些论据看来,如来藏的确就是自性清净的法身、法尔、法性、法界、真如等的异名同义。在本书中的「依止一心以修止观」(注一五)者,这个「一心」(eka -citta),即是绝待无二的心性,也是万有的根本原理,称为真如,称为如来藏。此在本书之中,有如下的一段说明:「云何名为真如?答曰:一切诸法,依此心有,以心为体。」又说:「以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故名之为真。三世诸佛及以众生,同以此一净心为体;凡圣诸法,自有差别异相,而此真心,无异无相,故名之为如。」更说:「又真如者,以一切法真实如是,唯是一心,故名此一心以为真如。」(注一六)
本书又引《起信论》作为论证:「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注一七)
这一段《起信论》句,我们已在前面的注一一中见过,以此可知本书与《起信论》的如来藏思想,关系何等密切。本书又说:「此心体虽为无量染法所覆, 即复具足过河沙数无漏性功德法。」(注一八)此一观点,又与前面注一及注四的《如来藏经》所示者一致(注一九)。
(二)本书有关如来藏的问题根据上述,本书的基本立场,乃是立足於如来藏缘起的基础之上。近世以来,特别在日本的佛教学界,对於如来藏思想的研究成果,已可谓相当丰富,与如来藏有关的大乘经论相当多,若以类型来加以考察,可有十五种或十七种之多 (注二零)。现在暂且列举与本书最有关系的六种经论之内容所示者,列表如次页 (注二一)。
作为本书的最重要的基础论典,当然是表中的《起信论》,有关《起信论》的撰者问题(注二二),在日本、在中国的近世佛教学术界,议论颇多,迄今尚未得一定论。不过,可以确定,《起信论》乃受了《入楞伽经》的很多影响(注二三),它也像《楞伽经》那样,显示着将如来藏与阿梨耶识思想,结合为一的倾向 (注二四)。这一点,且留到下一节中,再加说明。本书对於如来藏的思想,是站在怎样的角度上来处理的呢?这便是以下所要讨论的问题。
1.如来藏的三义本书卷一,有这样的一段问答(注二五):
「问曰:云何复名此心为如来藏?」
「答曰:有三义,一者能藏名藏,二者所藏名藏,三者能生名藏。所言能藏者,复有二种,一者如来果德法身,二者众生性德净心,并能包含染净二性及染净二事,无所妨碍,故言能藏名藏;藏体平等,名之为如,平等缘起,目之为来,此即是能藏名如来藏也。第二所藏名藏者,即此真心而为无明藏所覆藏,故名为所藏也;藏体无异无相,名之为如,体备染净二用,目之为来,故言所藏名藏也。第三能生名藏者,如女胎藏能生於子,此心亦尔,体具染净二性之用,故依染净二种熏力,能生世间出世间法也。是故经云(注二六):『如来藏者,是善不善因。』又复经言(注二七):『心性是一,云何能生种种果报。』又复经言(注二八):『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而生也。』故染净平等,名之为如,能生染净,目之为来,故言能生名如来藏也。」
像这样的能藏、所藏、能生之如来藏三义之说,与一般所称例如《佛性论》所言的能摄、所摄、隐覆之如来藏三义之说,似乎有些区别了。因为在《佛性论》卷二〈如来藏品〉之中,以如如智,称如如境,不违二空,一切众生,悉皆被摄 藏於如来智内,是为所摄藏义;如来常住不变,众生为烦恼隐覆而不能见,是为隐覆藏义;果地之无量功德,皆为本有之性德,悉为众生之所摄藏,是为能摄藏义 (注二九)。
进一步而言,再将本书的如来藏三义,与《佛性论》的如来藏三义,作一较为详细的比较如下:
(1)本书的所藏,与《佛性论》的隐覆藏,两者的名目虽异,实则都是站在如来藏的立场,以说明为无明所覆藏为宗旨,彼此约略一致。
(2)本书的能藏,与《佛性论》的所摄藏之内容,大略也是相同,本书说其能包「染净二性及染净二事」,《佛性论》则将「众生摄於如来智中」。《佛性论》是约众生而立名,本书则约如来藏而立名。
(3)本书立能生以阐明如来藏缘起,对此,《佛性论》则以说明众生摄藏有果地无量功德的性德,而立能摄藏。因此,其中也摄有能藏之义了。
为了明了起见,不妨将本书和《佛性论》所持如来藏三义的同异之点,列表对照如下:
在此三义之中,《大乘止观》的能生藏和《佛性论》的三义之任何一个,都不能相当。可是,在本书之中的能生藏,它的作者对它用力最多,如前面所引,特别举了三种经语,用作论据的证明。
因此,本书的如来藏三义,毋宁是作者慧思禅师,在其参考经义论证之后,另行整理出来的一个新观念,名之谓能生藏。因为无法从其他经论中,找到本书所用三种藏的名目,内容虽略与《佛性论》相近,但是像能生藏这个名目的出现,便…
《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基本思想 第一节 本书的如来藏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