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基本思想 第一节 本书的如来藏思想▪P2

  ..续本文上一页可理解到慧思禅师并未以任何一经或一论的范型为满足,他是站在如来藏的立场,综理各家之言,作了新的调整。除了能所二藏之义,系取自《佛性论》的如来藏之三义之外,更进一步,又加上了能生之义,这是值得注目的一项新的考察。

  同时,本书与《起信论》的关系相当密切,所以又依《起信论》以说明一切生灭之根源,《起信论》有云:「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注三零)此在本书能生藏条下所举经证之中,也说明了这一如来藏缘起的旨趣;在《起信论》中接着上文,连下来的是:「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说名阿梨耶识。」(注三一) 也被本书之所引用(注三二),故这亦即本书对於如来藏缘起所站的根本立场,以此真妄和合的「本识」作为中心,来展开本书所持的心意识论的体系。

  2两种如来藏上面是就如来藏的三义,说明了如来藏之作为一心的三个异名异义。现在再就如来藏所依的一心之体状,离相和不一不异相俱,以说明空和不空的两种如来藏。此一如来藏的空义及不空,在《胜鬘经》的〈空义隐覆真实章〉卷九中,有如下的说法:「世尊,有二种如来藏空智。世尊,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世尊,不空如来藏,过於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注三三)

  根据此作考察,如来藏之分作空及不空的两种,乃是基於《胜鬘经》的理论而来。我们又在吉藏的《胜鬘宝窟》(注三四)中见到,如来藏有能藏与所藏的二面,能藏者是虚妄烦恼,所藏者是真实的佛。因此,空如来藏含有烦恼之空无的 意味,不空如来藏则系对於佛性而言,具有一切功德的意味。此外,尚有其他的各种的解释法,这些也是从佛性和烦恼的关系上,来对如来藏思想所作的一种考察。至於继承《胜 经》所提出的空及不空两种如来藏思想的,则尚有《究竟一乘宝性论》(注三五)和《大乘法界无差别论》(注三六),此二论书乃是照着《胜 经》所说的原样接受下来的。

  但是,本书虽也承受了《胜鬘经》的二种如来藏思想,却与《究竟一乘宝性论》及《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不同,乃在接受《胜鬘经》的思想之外,又采用《起信论》所持如实空与如实不空的理论,来说明如来藏之空与不空(注三七)。例如本书说到空如来藏时,乃谓:「心体平等,妙绝染净之相,非直心体自性平等所起,染净等法亦复性自非有。」(注三八)

  这是将平等之心体,总括起来,归结於空的一种说法。在《起信论》中,以四大镜喻,辨明体相之时,则谓:「一者,如实空镜,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注三九)

  此处所谓的「远离一切心境界相」,与本书所谓的「妙绝染净之相」,涵义了无二致。但这仅是述了如来藏的空义之一面,至於如来藏的重点,实在是以不空之义为其中心的;因为,阐述空义即无言可说,为达空义,必须要从不空义下手。所谓不空,便是在缠的法身。故在本书谈到不空之时,即具染净二法,净法方面,便是无漏性功德、出障净德。所谓无漏功德者,便有如下的说明(注四零):「即此净心,虽平等一味,体无差别,而复具有过沙数无漏性功德法。所谓自性,有大智慧光明义故,真实识知义故,常乐我净义故,如是等无量无边性净之法,唯是一心具有,如《起信论》广明也。」(注四一)

  这段文字,由「所谓自性」以下,均系引用的《起信论》。当在说明如来藏中所具的出障净德之时,本书则谓:「由熏力故,德用显现。」(注四二)也就是说,在阿梨耶识,如其不具此种出障净德或解性功能,便不可能有成佛的希望,这是触及如来藏之转凡成圣的问题了。

  本书以不空如来藏「具染净二法」(注四三),具净法是说明一心的超越性,具染法是从内在论述一心的涵容性。换言之,如来藏在缠,即具染法,亦即如来藏的本质具有染法,它的内在的全体,便是《起信论》所说的「众生心」。由此发足,作为其背景的,始为空、始为具净法。在本书所论的染法之中,又分摄染性及染事(注四四),此所谓染性,毋宁是现实的在缠如来藏之所应有的。至於阿梨耶识的不觉分,即是染事,则在《起信论》的四大镜喻之第二,有如下的一段文字(注四五):「二者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於中现,不 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

  由此可见,本书采用了《胜鬘经》的空及不空的如来藏思想,也参用了《起信论》的如实空及如实不空的观念,可是在不空的内容之中,将染法分摄染性及染事,又是本书的独到见地。《起信论》虽是本书的根据,《起信论》却未述及染性,而仅及於染事的「一切世间境界」。

  注解:

  注 一、《大正》一六·四五七页中-下。

  注 二、《大正》一二.六四八页中。

  注 三、《大正》一二.二二一页下。

  注 四、《如来藏经》,《大正》一六.四六一-四六四页。《法华经》,《大正》九.一二-一九、二九页。胜又俊教博士着《佛教 心识说 研究》六零四页。《望月佛教大辞典》四一四三页中-下。

  注 五、《大正》一二.二二一页下。

  注 六、《大正》三二.五七六页上-中。

  注 七、《大正》一二.二二一页中。

  注 八、《大正》三二.五七六页下。

  注 九、《大正》四六.六四二页上。

  注一零、拙论《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第一章第二节〈本书征引的经论详考〉(《海潮音》五 二卷一月号)参照。

  注一一、《大正》三二.五七六页上。

  注一二、同注六。

  注一三、《大正》三一.二六二页上。

  注一四、《大正》三二.五八三页上。

  注一五、《大正》四六.六四二页上。

  注一六、《大正》四六.六四二页中。

  注一七、《大正》三二.五七六页上,《大正》四六.六四二页中。

  注一八、《大正》四六.六四四页中。

  注一九、参照注一及注四。

  注二零、胜又俊教博士着《佛教 心识说 研究》六零零页。

  注二一、参考同右。

  注二二、常盘大定氏着《支那佛教 研究》第二说:「关於这一问题,有古三家新五家」之说。该书二七-三零页参考。

  注二三、参考同右的四九-五四页;望月信亨氏着《大乘起信论 研究》二八-三四页。常盘大定氏说:「我是印度撰述论者,至少也是印度人所撰述的。(中略)回溯印度,与《奥义书》的关系,以及和《楞伽》、《胜鬘》、《四十华严》之诸经,《佛性》、《宝性》、《摄论》诸论,不无关系。」(同书三零-三一页)

  注二四、藤堂恭俊氏的《如来藏 识说的理解》中说:「《胜经》是第二期大乘经典,它已将如来藏思想发达至於极点,《楞伽经》是第三期大乘经典,它便展开了如来藏思想的识说。」(《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二卷第一号一五一页下,昭和二十八年九月)小川弘贯氏的《楞伽经 於如来藏思想》中说:「就一般而言,如来藏思想大要可以如下的三个阶段、梯次表现出来:1.宣说如来藏的经典群起(《如来藏经》、《不增不减经》等)。2. 将第一阶段的经典群,整理组织而成立了发扬如来藏书群起(《佛性论》、《宝性论》等)。3.再将如来藏思想与阿梨耶识思想,结合起来的经论群起(《楞伽经》、《起信论》)等。」(《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九卷第一号二一三页。昭和三十六年一月)

  注二五、《大正》四六.六四四页中。

  注二六、此系指的《楞伽经》。《大正》一六.五一零页中。

  注二七、此系指的六十卷本。《华严经.菩萨明难品》。《大正》九.四二七页上。

  注二八、此系指的《观无量寿经》。《大正》一二.三四三页上。

  注二九、《佛性论》卷二〈如来藏品〉。《大正》三一.七九五页下-七九六页上。

  注三零、《大正》三二.五七六页中。

  注三一、同右。

  注三二、《大正》四六.六五三页下。

  注三三、《大正》一二.二二一页下。

  注三四、《大正》三七.七三页上。

  注三五、《大正》三一.八四零页上,《宝性论》卷四中说:「《胜鬘经》言:世尊,有二种如来藏空智。世尊,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世尊,不空如来藏,过於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异议佛法故。」

  注三六、《大正》三一.八九三页中,《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中说:「复次,如说有二种如来藏空智,何等为二?所谓空如来藏,一切烦恼若离若脱智;不空如来藏,过河沙不思议诸佛法不离不脱智。」

  注三七、参照注五。

  注三八、《大正》四六.六四五页中。

  注三九、参照注六。《大正》三二.五七六页下。

  注四零、《大正》四六.六四六页上。

  注四一、《大正》三二.五七九页上,《起信论》的原文是:「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於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注四二、《大正》四六.六四六页上。

  注四三、同右。

  注四四、《大正》四六.六四六页中,《大乘止观》卷一云:「次明具足染法者,就中复有二种差别,一明具足染性,二明具足染事。初明具足染性者,此心虽复平等离相,而复具足一切染法之性,能生生死,能作生死。」《大正》四六.六四七页中,《大乘止观》卷二云:「次明心体具足染事者,即彼染性为染业熏,故成无明住地及一切染法种子,依此种子现种种果报,此无明及与业果,即是染事也。」

  注四五、《起信论》,《大正》三二.五七六页下。《大乘止观》所引,《大正》四六.六四七页中。

  

  

  

《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基本思想 第一节 本书的如来藏思想》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