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 第叁章 《大乘止觀法門》的基本思想 第一節 本書的如來藏思想▪P2

  ..續本文上一頁可理解到慧思禅師並未以任何一經或一論的範型爲滿足,他是站在如來藏的立場,綜理各家之言,作了新的調整。除了能所二藏之義,系取自《佛性論》的如來藏之叁義之外,更進一步,又加上了能生之義,這是值得注目的一項新的考察。

  同時,本書與《起信論》的關系相當密切,所以又依《起信論》以說明一切生滅之根源,《起信論》有雲:「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注叁零)此在本書能生藏條下所舉經證之中,也說明了這一如來藏緣起的旨趣;在《起信論》中接著上文,連下來的是:「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說名阿梨耶識。」(注叁一) 也被本書之所引用(注叁二),故這亦即本書對於如來藏緣起所站的根本立場,以此真妄和合的「本識」作爲中心,來展開本書所持的心意識論的體系。

  2兩種如來藏上面是就如來藏的叁義,說明了如來藏之作爲一心的叁個異名異義。現在再就如來藏所依的一心之體狀,離相和不一不異相俱,以說明空和不空的兩種如來藏。此一如來藏的空義及不空,在《勝鬘經》的〈空義隱覆真實章〉卷九中,有如下的說法:「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注叁叁)

  根據此作考察,如來藏之分作空及不空的兩種,乃是基於《勝鬘經》的理論而來。我們又在吉藏的《勝鬘寶窟》(注叁四)中見到,如來藏有能藏與所藏的二面,能藏者是虛妄煩惱,所藏者是真實的佛。因此,空如來藏含有煩惱之空無的 意味,不空如來藏則系對於佛性而言,具有一切功德的意味。此外,尚有其他的各種的解釋法,這些也是從佛性和煩惱的關系上,來對如來藏思想所作的一種考察。至於繼承《勝 經》所提出的空及不空兩種如來藏思想的,則尚有《究竟一乘寶性論》(注叁五)和《大乘法界無差別論》(注叁六),此二論書乃是照著《勝 經》所說的原樣接受下來的。

  但是,本書雖也承受了《勝鬘經》的二種如來藏思想,卻與《究竟一乘寶性論》及《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不同,乃在接受《勝鬘經》的思想之外,又采用《起信論》所持如實空與如實不空的理論,來說明如來藏之空與不空(注叁七)。例如本書說到空如來藏時,乃謂:「心體平等,妙絕染淨之相,非直心體自性平等所起,染淨等法亦複性自非有。」(注叁八)

  這是將平等之心體,總括起來,歸結於空的一種說法。在《起信論》中,以四大鏡喻,辨明體相之時,則謂:「一者,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非覺照義故。」(注叁九)

  此處所謂的「遠離一切心境界相」,與本書所謂的「妙絕染淨之相」,涵義了無二致。但這僅是述了如來藏的空義之一面,至於如來藏的重點,實在是以不空之義爲其中心的;因爲,闡述空義即無言可說,爲達空義,必須要從不空義下手。所謂不空,便是在纏的法身。故在本書談到不空之時,即具染淨二法,淨法方面,便是無漏性功德、出障淨德。所謂無漏功德者,便有如下的說明(注四零):「即此淨心,雖平等一味,體無差別,而複具有過沙數無漏性功德法。所謂自性,有大智慧光明義故,真實識知義故,常樂我淨義故,如是等無量無邊性淨之法,唯是一心具有,如《起信論》廣明也。」(注四一)

  這段文字,由「所謂自性」以下,均系引用的《起信論》。當在說明如來藏中所具的出障淨德之時,本書則謂:「由熏力故,德用顯現。」(注四二)也就是說,在阿梨耶識,如其不具此種出障淨德或解性功能,便不可能有成佛的希望,這是觸及如來藏之轉凡成聖的問題了。

  本書以不空如來藏「具染淨二法」(注四叁),具淨法是說明一心的超越性,具染法是從內在論述一心的涵容性。換言之,如來藏在纏,即具染法,亦即如來藏的本質具有染法,它的內在的全體,便是《起信論》所說的「衆生心」。由此發足,作爲其背景的,始爲空、始爲具淨法。在本書所論的染法之中,又分攝染性及染事(注四四),此所謂染性,毋甯是現實的在纏如來藏之所應有的。至於阿梨耶識的不覺分,即是染事,則在《起信論》的四大鏡喻之第二,有如下的一段文字(注四五):「二者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不 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

  由此可見,本書采用了《勝鬘經》的空及不空的如來藏思想,也參用了《起信論》的如實空及如實不空的觀念,可是在不空的內容之中,將染法分攝染性及染事,又是本書的獨到見地。《起信論》雖是本書的根據,《起信論》卻未述及染性,而僅及於染事的「一切世間境界」。

  注解:

  注 一、《大正》一六·四五七頁中-下。

  注 二、《大正》一二.六四八頁中。

  注 叁、《大正》一二.二二一頁下。

  注 四、《如來藏經》,《大正》一六.四六一-四六四頁。《法華經》,《大正》九.一二-一九、二九頁。勝又俊教博士著《佛教 心識說 研究》六零四頁。《望月佛教大辭典》四一四叁頁中-下。

  注 五、《大正》一二.二二一頁下。

  注 六、《大正》叁二.五七六頁上-中。

  注 七、《大正》一二.二二一頁中。

  注 八、《大正》叁二.五七六頁下。

  注 九、《大正》四六.六四二頁上。

  注一零、拙論《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第一章第二節〈本書征引的經論詳考〉(《海潮音》五 二卷一月號)參照。

  注一一、《大正》叁二.五七六頁上。

  注一二、同注六。

  注一叁、《大正》叁一.二六二頁上。

  注一四、《大正》叁二.五八叁頁上。

  注一五、《大正》四六.六四二頁上。

  注一六、《大正》四六.六四二頁中。

  注一七、《大正》叁二.五七六頁上,《大正》四六.六四二頁中。

  注一八、《大正》四六.六四四頁中。

  注一九、參照注一及注四。

  注二零、勝又俊教博士著《佛教 心識說 研究》六零零頁。

  注二一、參考同右。

  注二二、常盤大定氏著《支那佛教 研究》第二說:「關於這一問題,有古叁家新五家」之說。該書二七-叁零頁參考。

  注二叁、參考同右的四九-五四頁;望月信亨氏著《大乘起信論 研究》二八-叁四頁。常盤大定氏說:「我是印度撰述論者,至少也是印度人所撰述的。(中略)回溯印度,與《奧義書》的關系,以及和《楞伽》、《勝鬘》、《四十華嚴》之諸經,《佛性》、《寶性》、《攝論》諸論,不無關系。」(同書叁零-叁一頁)

  注二四、藤堂恭俊氏的《如來藏 識說的理解》中說:「《勝經》是第二期大乘經典,它已將如來藏思想發達至於極點,《楞伽經》是第叁期大乘經典,它便展開了如來藏思想的識說。」(《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二卷第一號一五一頁下,昭和二十八年九月)小川弘貫氏的《楞伽經 於如來藏思想》中說:「就一般而言,如來藏思想大要可以如下的叁個階段、梯次表現出來:1.宣說如來藏的經典群起(《如來藏經》、《不增不減經》等)。2. 將第一階段的經典群,整理組織而成立了發揚如來藏書群起(《佛性論》、《寶性論》等)。3.再將如來藏思想與阿梨耶識思想,結合起來的經論群起(《楞伽經》、《起信論》)等。」(《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九卷第一號二一叁頁。昭和叁十六年一月)

  注二五、《大正》四六.六四四頁中。

  注二六、此系指的《楞伽經》。《大正》一六.五一零頁中。

  注二七、此系指的六十卷本。《華嚴經.菩薩明難品》。《大正》九.四二七頁上。

  注二八、此系指的《觀無量壽經》。《大正》一二.叁四叁頁上。

  注二九、《佛性論》卷二〈如來藏品〉。《大正》叁一.七九五頁下-七九六頁上。

  注叁零、《大正》叁二.五七六頁中。

  注叁一、同右。

  注叁二、《大正》四六.六五叁頁下。

  注叁叁、《大正》一二.二二一頁下。

  注叁四、《大正》叁七.七叁頁上。

  注叁五、《大正》叁一.八四零頁上,《寶性論》卷四中說:「《勝鬘經》言: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異議佛法故。」

  注叁六、《大正》叁一.八九叁頁中,《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中說:「複次,如說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何等爲二?所謂空如來藏,一切煩惱若離若脫智;不空如來藏,過河沙不思議諸佛法不離不脫智。」

  注叁七、參照注五。

  注叁八、《大正》四六.六四五頁中。

  注叁九、參照注六。《大正》叁二.五七六頁下。

  注四零、《大正》四六.六四六頁上。

  注四一、《大正》叁二.五七九頁上,《起信論》的原文是:「從本已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於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爲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

  注四二、《大正》四六.六四六頁上。

  注四叁、同右。

  注四四、《大正》四六.六四六頁中,《大乘止觀》卷一雲:「次明具足染法者,就中複有二種差別,一明具足染性,二明具足染事。初明具足染性者,此心雖複平等離相,而複具足一切染法之性,能生生死,能作生死。」《大正》四六.六四七頁中,《大乘止觀》卷二雲:「次明心體具足染事者,即彼染性爲染業熏,故成無明住地及一切染法種子,依此種子現種種果報,此無明及與業果,即是染事也。」

  注四五、《起信論》,《大正》叁二.五七六頁下。《大乘止觀》所引,《大正》四六.六四七頁中。

  

  

  

《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 第叁章 《大乘止觀法門》的基本思想 第一節 本書的如來藏思想》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