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則,縱觀他的一生,也以禅觀之行持與弘揚,爲其徹始徹終的思想中心。特別根據他所著《法華經安樂行義》可以明白,在「有相行」及「無相行」的兩者之中,以「無相行」爲畢竟究極之禅觀的根本。同時,慧思禅師之遭受屢次的迫害,與他所弘禅風之異於當時一般的小乘禅 者,亦爲原因之一。
另一個佐證,便是天臺智者大師的《摩诃止觀》卷一之上,說明了他傳承了慧思禅師的漸次、不定、圓頓的叁種止觀(注二四)。此所謂的圓頓止觀,便是不共於叁乘的大乘止觀,此後也爲中國的禅宗思想開了先河。故在《續高僧傳》卷一七「慧思傳」中稱:「思慨斯南服,定慧雙開,晝談理義,夜便思擇。故所發言,無非致遠便驗。因定發慧,此旨不虛。南北禅宗,罕不承緒。」(注二五)
這是道宣律師(西元五六九-六六七年),將慧思禅師的追述,所稱的「南北禅宗」,可能即是指的禅宗五祖門下的南北兩系,南方的惠能(西元六叁八-七一叁年)系和北方的神秀(卒於西元七零六年,傳稱百馀歲)系。道宣律師與中國禅宗南北二系的創始者,爲同時代的人,所言當不至有誤。
但是慧思禅師既爲中國禅宗的先聲,更是中國天臺宗的源流,因爲天臺大師於《修習止觀坐禅法要》之〈序文〉中自稱其:「天臺大師靈山親承,承止觀也;大蘇妙悟,悟止觀也。」(注二六)
這是說智者大師在光州的大蘇山,追隨慧思禅師之際,慧思禅師爲其開示普賢道場,爲說《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智者大師便於此山修行法華叁昧,始經叁晚,誦《法華經》至〈藥王菩薩本事品〉,心緣苦行而至「是真精進」之句下,解 悟便發,在此悟境之中,見到他與慧思禅師曾在靈鹫山的七寶淨土,同聽佛陀說法的景象。佛陀當時所說示者止觀法門,他在大蘇山的慧思座下所悟者,也是止觀法門。由此可知慧思本人著重禅觀法門,傳給他的弟子們如智者大師的,也以禅觀爲主。再說天臺承受的圓頓止觀,則相當於後來禅宗的頓悟之說,此可從慧思禅師所說的圓頓之義,得到解答,例於:
(一)《法華經安樂行義》中說:「《法華經》者,大乘頓覺,無師自悟,疾成佛道。」(注二七)
(二)《諸法無诤叁昧法門》中說:「妙法華會,但說一乘頓中極頓,諸佛智慧。」(注二八)
(叁)《受菩薩戒儀》中說:「皆順正法,治生産業,悉入圓宗。」(注二九)
從《受菩薩戒儀》中所謂的:「皆順正法,治生産業,悉入圓宗」的意趣,可以明白慧思禅師是把日常生活,全部納入法門之內的,換言之,因爲日常的行持,其自體皆能隨順於正法者,便被包融於圓宗的大理念之中(注叁零)。因此,由慧思禅師「曲授心要」而被記錄成書的《大乘止觀》,也就是圓頓止觀了。故在《大乘止觀》的末章之中,也將禮佛、飲食,乃至大小便利等的日常生活,運用作爲實踐止觀法門的方式。
我們再來介紹南嶽大師的生平及其著作。
他在叁十四歲那年,在河南的兖州,爲惡比丘所毒害,稍後至北齊的天保元年(西元五五零年),被送歸邺都(現在的河南省臨漳縣境),嗣後決意南行,舍衆弟子,渡淮河。天保四年,至郢州(現在的湖北省锺祥縣境),爲刺史劉懷寶開講筵,再度受到惡衆的毒害。天保五年,至光州(現在的河南省涉川縣)之開嶽寺,爲刺史等講《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那年他初度南遊,欲入南嶽的衡山,但爲兵亂所阻而未果。翌年天保六年,師四十一歲,入光州的大蘇山(現在的大別山山脈之一個支脈,名爲英山)。天保七年,於光州城西之觀邑寺,再講摩诃衍義之際,又受到惡論師的毒害。八年,師四十叁歲,於南定州,受刺史之請,重講摩诃衍義一遍,複遭惡論師的迫害。九年,歸大蘇山,合得諸方求造經者諸比丘僧,於光城縣的齊光寺,造金字《大品般若經》及《法華經》。並且自作《立誓願文》一篇,以明其心志。由此願文的內容可知,當時的慧思禅師,聲望遠聞,從學之徒雲集。但所謂樹大招風,名大招嫉,妒其德望而妄加謗難是非的事件,也多了起來。
陳之光大二年(西元五六八年),師五十四歲的六月二十一日(注叁一),初入南嶽衡山,感悟了叁生行道的迹象。於是講筵益盛,所受道士等的謗難,也與日俱增。但他能在陳宣帝的外護之下,專修法華及般若叁昧,終得六根清淨位。關於這點,《佛祖統紀》卷六,有如下的一段記載:「 師問:『所證是十地耶?』曰:『吾一生望入銅輪(圓十住),以領徒太早,損己益他,但居鐵輪耳(師獲六根清淨,即是圓十信,別叁十心,《華嚴》梵行、《璎珞》鐵輪位也)。』」 (注叁二)
又在《法華傳記》中發現:複悟法華叁昧,大乘法門,境界明了,位至六根淨。(注叁叁)
陳宣帝爲表對於慧思禅師的優遇,特稱其爲「大禅師」、「思大和尚」、「思禅師」之德號,即是根據以此。他在南獄,一住就是十年,直到太建九年(西元五七七年),均在禅觀之靜思之中度過。他也就在那年的六月二十二日(注叁四),以六十叁歲的世壽入寂。他的弟子很多,著名者則有爲首的智 、僧照、大善、慧成、慧超、慧耀、慧湧、慧威、智、慧命、玄光、慧璀,以及靈辯等諸龍象。
再講南嶽大師的著作,有文史可查的,有如下的多種記載:
(一)道宣撰《大唐內典錄》卷五(注叁五)稱,共有八部十卷:
1.《四十二字門》二卷。
2.《無诤門》二卷。
3.《隨自意叁昧》一卷。
4.《次第禅要》一卷。
5.《釋論玄門》一卷。
6.《叁智觀門》一卷。
7.《安樂行法》一卷。
8.《弘誓願文》一卷。(「弘」字當系「立」字誤)
(二)《佛祖統紀》卷六(注叁六)稱,共有九部十二卷,比《大唐內典錄》多了一部二卷的《大乘止觀》。
(叁)日本傳教大師最澄(西元七六七-八二二年)的《臺州錄》(注叁七) 中,則說南嶽大師作有《發願文》、《安樂行》之外,尚有《受菩薩戒文》一卷。
(四)日本慈覺大師圓仁(西元七九一-八六叁年)的《求法目錄》(注叁八) 則謂南嶽有《四十二字開義》、《無诤叁昧》、《隨自意叁昧》等。
(五)道宣的《續高僧傳》(注叁九)卷一七,謂有七部九卷:
1.《四十二字門》二卷。
2.《無诤行門》二卷。
3.《釋論玄》一卷。
4.《隨自意》一卷。
5.《安樂行》一卷。
6.《次第禅要》一卷。
7.《叁智觀門》一卷。
《續高僧傳》與《大唐內典錄》,同爲道宣一人所撰,也有詳略不同,《續高僧傳》比《大唐內典錄》少列了一種《立誓願文》。
(六)《景德傳燈錄》卷二七的「南嶽傳」(注四零)中則謂有《四十二字門》及《無诤行門》各二卷,《釋論玄》、《隨自意》、《安樂行》、《次第禅要》、《叁智觀門》者五部各一卷。合爲七部九卷。
(七)島地大等氏的《天臺教學史》(注四一),除了以上所舉的以外,又加上《大乘入道章》一部二卷。其排列次序爲:
1.《大乘止觀法門》二卷。
2.《四十二字門觀》二卷。
3.《安樂行義》一卷。
4.《立誓願文》一卷。
5.《諸法無诤叁昧法門》二卷。
6.《叁智觀門》一卷。
7.《次第禅要》一卷。
8.《釋論玄》一卷。
9.《受菩薩戒文》一卷。(「文」字當系「儀」字誤)
10.《大乘入道章》二卷。
11.《隨自意叁昧》一卷。
共計十一部十五卷,但是,現存者僅得其中的《立誓願文》、《諸法無诤叁昧法門》、《安樂行義》、《大乘止觀法門》、《隨自意叁昧》、《受菩薩戒儀》等六部八卷。但在大日本校訂大藏經《縮藏》陽帙第四卷,以及《大正》卷四六,均只收入其中的《大乘止觀法門》、《法華經安樂行義》、《諸法無诤叁昧法門》、《南嶽思大禅師立誓願文》共四部六卷。因此若要研究現存的南嶽大師資料很少。正由於根據僅存的少數資料,來查考南嶽大師的著作,便發生了思想基礎上的不調和現象,特別對於《大乘止觀》這部書的作者問題,異論紛纭,迄今未能解決。此到後面再作詳細的探討吧。
注解:
注 一、慧思禅師的《立誓願文》。《大正》四六.七八七頁上。
注 二、志磐撰《佛祖統紀》卷六。《大正》四九.一七九頁上。
注 叁、《立誓願文》。《大正》四六.七八七頁上。
注 四、《佛祖統紀》卷六。《大正》四九.一七九頁上。
注 五、唐湛然的《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一。《大正》四六.一四九頁上。
注 六、重、輕、冷、熱、澀、滑、軟、粗,稱爲八觸。
注 七、《大正》四九.一七九頁上-中。《續高僧傳》卷一七,《大正》五零.五六叁頁上參考。
注 八、《立誓願文》。《大正》四六.七八七頁中。
注 九、同右,《大正》四六.七八七頁中。
注一零、同右,《大正》四六.七八七頁下。
注一一、《大正》五零·五六叁頁下-五六四頁上。
注一二、同右,五六叁頁上。
注一叁、《大正》五零.九七六頁上。
注一四、日人平了照氏的《南嶽慧思傳》。《山家學報》新一卷一號。
注一五、《大正》五零.五六叁頁上。
注一六、《大正》四六.七八七頁上。
注一七、《大正》四六.七八七頁中。
注一八、《大正》五零.五六叁頁上-中。
注一九、《大正》四六.七九二頁上。
注二零、《大正》四六.七八七頁上。
注二一、《大正》四六.七九一頁下。
注二二、《大正》四六.七八七頁中。
注二叁、《大正》四六.六二九頁中。
注二四、《大正》四六.一頁下。
注二五、同注二,《大正》五零.五六四頁上。
注二六、《大正》四六.四六二頁上。
注二七、《大正》四六.六九七頁下。
注二八、《大正》四六.六叁五頁中。
注二九、《受菩薩戒儀》。《續藏》一零五.四頁D。
注叁零、大州圓領氏的《南嶽慧思》。《東洋大學論纂》一,昭和十六年十二月出版。
注叁一、慧思禅師入南嶽的年代,諸說不一,可舉者有如下七類:
(一)陳之光大二年六月二十二日說者爲《續高僧傳》、《天臺九祖傳》、《高僧摘要》、《大乘止觀宗圓記》卷一。
(二)陳之光大二年六月說者爲《佛祖綱目》。
(叁)陳之光大二年說者爲《釋門正統》、《佛祖統紀》、《法華經持驗記》。
(四)陳之光大二年六月二十叁日說者爲《佛祖曆代通載》。
(五)陳之光大元年說者爲《釋氏稽古略》。
(六)陳之光大元年六月二十叁日說者爲《景德傳燈錄》。
(七)陳之光大六年六月二十叁日說者爲《指月錄》。唯其不論於何年進住南嶽,慧思禅師於南嶽住了十年,則爲古來之定說,因此,若以慧思禅師的入寂年時而言,乃是太建九年(西元五七七年),以此年代向上逆推十年,便是陳之光大二年(西元五六八年),爲入南嶽的正確記載了。光大元年及光大六年之說,當系誤傳之筆。
注叁二、《大正》四九.一八零頁中。
注叁叁、《大正》五一.五九頁中。
注叁四、慧思禅師入寂的年代,也有叁說:
(一)陳之太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說者爲《續高僧傳》、《弘贊法華傳》、《景德傳燈錄》、《天臺九祖傳》、《釋門正統》、《佛祖統紀》、《佛祖曆代通載》、《新 科六學僧傳》、《釋氏稽古略》、《指月錄》、《高僧摘要》、《大乘止觀宗圓記》卷一等。
(二)陳之太建九年六月說者爲《佛祖綱目》、《法華經持驗記》。
(叁)陳之太建九年說者則爲《法華經顯應錄》。
注叁五、《大正》五五.二八叁頁下。
注叁六、《大正》四九.一八零頁下。
注叁七、日本傳教大師最澄《將來目錄》中之《臺州錄》一卷。《大正》五五.一零五六頁。
注叁八、日本圓仁於日本國承和五年(西元八叁八年,也就是我國唐朝文宗開成叁年)之《入唐求法目錄》。
注叁九、《大正》五零.五六四頁上。
注四零、《大正》五一.四叁一頁下。
注四一、《現代佛教名著全集》九·二五二頁下。
《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 第二章 《大乘止觀法門》的真僞及其作者 第一節 南嶽慧思禅師及其著述》全文閱讀結束。